?

培植初心:論革命文化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美育教材建設中的作用

2021-01-17 14:14周軍偉
關鍵詞:信仰文藝美育

周軍偉

一、高校美育教材建設的內容要求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兑庖姟芬蟆案叩冉逃A段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1]。高校的美育工作自此成為剛性要求,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與中小學不同,高校要承擔美育教材建設責任?!兑庖姟芬蟆案咝B鋵嵜烙滩慕ㄔO主體責任,做好教材研究、編寫、使用等工作”[1]。

在現代學科體系中,美學和藝術史論類、藝術鑒賞類、藝術實踐類課程均已十分成熟,而且專業化程度很高。與注重專精的上述課程相比,美育具有公共課性質,需要將這些學科內容進行另一種專業化——如何更加有效地為廣大青年所接受。受專業背景、課程計劃、學時等因素的制約,我們不能要求接受公共課性質美育的學生達到美學、藝術學專業學生的程度。因此,公共課性質的美育,需要在技能技巧之外下功夫,即在內容的價值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

美育課程內容設計,既關系到學生興趣和主動性的激發,也關系到立德樹人和文化自信等教育目標的達成。對此,《意見》指出,“將學校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加強國家級示范性大中小學校學生藝術團建設……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導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1]《意見》明確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貫穿高校美育的核心內容。各類高校在落實教材建設主體責任時,應以《意見》為依據,審慎選擇適合本校情況的文化內容,做好本校的美育教材建設工作。本文研究革命文化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美育教材建設中的作用。

二、革命文化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美育教材建設中的作用

五四運動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創造出偉大的革命文化。習近平同志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中紅色血脈代代相傳?!盵2]應用型本科高校是面向地方和產業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3]應用型本科高校畢業生的政治素養、文化素養和審美素養不但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且影響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質量,并將長久地影響區域文化的發展。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美育教材建設中,革命文化具有樹信仰、定立場、廣視野、育鄉情的作用。

(一)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我們黨的歷史,是一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也是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和改造中國的歷史?!盵2]不僅黨的歷史如此,現代中國歷史亦如此。在百年的歷史征程中,當我們的事業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上時,我們的事業就會成功;反之,就會遭遇挫折。這個過程,凝結出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內核的革命文化和革命藝術。在革命文化和革命藝術中,有著最精粹、最形象、最剛健有力的馬克思主義。

“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均已發生變化,傳統意義上的信仰教育面臨有效內容供給不足、形式單一、難以系統化、導向功能弱化等困境?!盵4]使大學生更生動、更形象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更牢固地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也是美育應當承擔而且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

在晚清以來的救亡圖存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并不是最早出現在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思想,但馬克思主義是唯一在中國大地上結出真正果實的現代思想。革命意向、革命行動、革命文化,在馬克思主義出現之后,面貌一新。正是由于有馬克思主義作指導,中國革命才獲得了現實性,才具有了創造新社會、新世界、新文化、新藝術的實踐能力。1921年之后,尤其是1942年之后,革命的音樂、革命的繪畫、革命的戲劇、革命的小說、革命的詩歌沉潛到中國人民生活的最深處,站在中國人民革命的最前沿,探索民族形式的最新表現,塑造中國人的信仰。

馬克思主義信仰指向歷史的實踐、社會的實踐和人的完善。從宏觀視野看,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是近兩千年來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中國文藝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變化,為中國帶來了新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揚棄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腐朽的、衰敗的、喪失了活力的部分,在信仰的維度,重塑了中國政治的制度、形式和初心?!皣笫?,在祀與戎?!盵5]440“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就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盵6]847春秋時期確立的以祭祀為核心的信仰文化和以征伐為形式的軍事行動,在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中以全新的形式獲得了發展。軍事上,以黨的領導為核心。文化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核心的革命文藝,如《白毛女》《兄妹開荒》《王貴與李香香》《逼上梁山》,在革命歲月里反映中國人民的抗爭斗志和創造全新生活的精神追求,在和平歲月里則凝結為現代中國最寶貴、最偉大的信仰之光,感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革命文藝、革命文化,是歷史,也是真實,是崇高偉岸的精神,也是現實平凡的生活。寓歷史于真實,寓崇高于平凡,正是革命文化和革命文藝普遍具備的特殊氣質。普通人的平平常常的選擇、平平常常的生活,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維度上閃耀著貫穿歷史、創造未來的光輝。這一切,最能打動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學生。個人和國家,個人和先祖,個人和后代,一句話,個人和整個歷史在實踐中的關聯,既能帶給人最真實的價值體驗,也能帶給人最有深度的審美體驗,更能塑造人最堅定的信仰。而這一切,均源于一個事實,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建立在真實的社會生活里而非虛幻的天國里的信仰。

(二)奠定人民立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盵6]1031我國古代并無現代意義上的人民觀念。在古代,無論是思想家,還是統治者,都習慣于依照“君子”與“小人”、“治人者”與“治于人者”、“君”與“民”,或者類似的概念,把整個天下的人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治理者,一類是被治理者。前者為上,享有各種制度性的權力和特權;后者為下,承擔各種制度性的義務和責任。

受時代限制,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方式在思想上和實踐上均未能突破這一結構。1945年,面對黃炎培“歷史周期律”之問,毛澤東同志以“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7]132作答,把人民這個全新的政治群體、政治概念引入中國社會組織、社會治理的實踐和理論中。人民、群眾,這組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實踐中歷經千錘百煉提煉出來的全新的概念,自此成為終結傳統君民結構的政治術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為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和新的政治結構的核心指導思想?!皻v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盵8]習近平同志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的這個論斷,既是對毛澤東同志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理想的呼應,又是對建黨百年來中國革命、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經驗的提煉與總結。

如何認識和理解人民,如何在工作中以人民利益為先、以人民利益為重,是所有社會主義工作者尤其是準工作者需要弄明白的問題。應用型高校的學生,只有從思想上奠定人民立場,才能肩負起建設新時代的重任。要讓學生——未來的建設者,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就需要對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革命文化和革命文藝中蘊含著中國人民百年來豐富的革命經驗,表現出最為純粹、最為鮮明、最為形象的人民性。革命文化和革命文藝中蘊含著極富深情的人民性,如《可愛的中國》《紅巖》《紅旗譜》,能夠在打動學生的同時引發學生的共鳴和思考,引領學生自覺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成長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優秀的建設者。

(三)培育人類視野

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以有限的經驗視野為中心建立起天下觀念。土地依照其豐沃程度被分為三六九等,人也依照各種不同標準被區分為不同質的群體。直到晚清甚至民國,人皆為人的觀念都未能形成。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隔膜、中國內部各族各階層之間的隔膜,到了影響中國生存于世的程度。魯迅、茅盾等先進的文學藝術家,用他們的作品給我們描摹出這種隔膜的真切存在及其危害。救亡與啟蒙,讓中國人在認識什么是人、如何塑造新人的道路上走到了一起。最初,這種認識基于抽象的人性論。抽象的人性論,在打破隔膜上具有歷史貢獻,但在建設新的國民精神上又具有歷史局限。直到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獲得真誠的信仰,全人類才作為具體的而非抽象的、現實的而非空想的范疇登上中國思想史和革命史的舞臺。傳統文化中具有普遍意義的、類的意義的人的觀念開始散發出智慧的光芒。開放的而非固步自封的、開拓進取的而非狹隘保守的人類觀念與中國革命力量的結合,為中國打開了通向生存和發展的大門。這種人類觀,在新時代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

人類觀念、人類視野是革命文化和革命文藝的自覺追求。在中國人民抗戰最困難的時代,毛澤東同志要求“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6]860。在新時代,習近平同志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盵9]革命文化和革命文藝不僅把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文學藝術遺產視為自己批判吸收的對象,而且把為人類文明增添華章作為自己創作的指向。優秀的革命文藝作品,不僅屬于中華民族,而且屬于全人類,如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1978年,《紅色娘子軍》出演美國,獲得美國現代舞一代宗師瑪沙·格雷姆的盛贊。之后半個多世紀,《紅色娘子軍》在全世界巡演無數,獲得全世界的認可。[10]

革命文化、革命文藝作為中國現代文化的結晶,已經立于人類文藝之林。把革命文化、革命文藝編入應用型本科美育教材,能夠有效培育學生的人類視野。

(四)扎根地域文化

應用型本科高校以服務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為教育目標。因此,地域文化教育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具有重要地位?!巴靡娚?、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11]49,不僅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目標,也該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審美教育的目標?!班l愁”本是我國傳統審美中最具地域氣息、最富鄉土情懷的審美類型。鄉愁中,不僅有優秀傳統文化、民俗風情,還有革命文化和革命文藝。農村包圍城市,不僅為中國革命帶來了全國勝利,還留下了豐富的紅色地域文化。以河南為例,“全省約有2 407處革命遺跡(其中707處被列為縣級以上保護單位)、26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500處縣級以上愛國教育基地、80多個革命老區”[12]。幾乎每個縣都有革命遺跡,都有本鄉本土的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跡。在民間藝術和傳統藝術發達的縣、市,還產生了帶有本土韻味的革命藝術。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鄂豫皖根據地文藝工作者采用信陽《八段錦》曲調譜寫而成的《八月桂花遍地開》,傳唱大江南北,并被改編為電影、小說、歌舞劇、民族歌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成為革命文藝中的經典之作。[13]

革命山水文化、革命人物故事、革命文藝經典共同構成了地域文化中的革命譜系。與具有普遍性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藝相比,富有地域色彩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藝更加切近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的成長軌跡。他們可能就是在這片山水里、聽著已經成為本土傳奇的革命故事、哼唱著本鄉本土的革命小調成長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對于地域革命文化、革命文藝,他們有天然的親切感。這是古老中國在邁向現代中國的過程中產生的新鄉愁。從美育視角看,地域革命文化和革命文藝這種現代鄉愁,是激發學生地域自豪感、認同感的情感源泉,也是培養學生扎根地域、服務地域發展的文化之根。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把這片土地從前現代帶入了現代,新生代的使命便是把這片土地建設成美麗的現代化家園。

三、結語

在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美育教材建設,應充分重視革命文化、革命文藝,尤其是本省(區、市)革命文化、革命文藝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作用,教育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引導學生以更加積極、更加主動的態度參與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

猜你喜歡
信仰文藝美育
論公民美育
1942,文藝之春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論信仰
鐵的信仰
□文藝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