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P8B1基因突變致良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癥1例報道并臨床及分子病理特點分析

2021-01-18 01:42趙俊波周穎蕾張海輝郭瓊雅張延瑞王春榮丁松澤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20年12期
關鍵詞:淤積膽紅素膽汁

趙俊波,袁 林,周穎蕾,張海輝,郭瓊雅,張延瑞,李 健,王春榮,丁松澤

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3

膽汁淤積性肝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肝內外膽管梗阻,使膽汁不能排入十二指腸而引起的疾病。膽汁淤積性肝病有一系列臨床表現,如皮膚黏膜黃染、皮膚瘙癢、尿黃、乏力等。引起膽汁淤積的原因較多,常見病因主要有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藥物和/或毒物、自身免疫、酒精、結石、腫瘤、遺傳代謝等。

近來,一組由遺傳引起的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性肝病開始在臨床引起關注,良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癥(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是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性肝病的一種[1-3],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國內發病率低,病因難以靠臨床常規檢查確診。BRIC分為1型和2型,主要由ATP8B1和ABCB11基因突變導致其編碼的肝細胞毛細膽管膜蛋白氨基磷脂P型ATP酶(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1,FIC1)或膽鹽輸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異常,引起膽鹽和脂質的分泌和轉運異常所致,臨床表現多樣,但最為典型的癥狀是無明顯原因地出現黃疸[2-3]。

近來我們在臨床診治了1例BRIC患者,經基因檢測診斷為BRIC1型。該類疾病因國內報道較少,容易引起誤診和漏診,我們總結其臨床和分子病理特點,并復習國內外相關疾病的報道,以提高對該類疾病的認識,協助臨床醫師在鑒別診斷時作出正確判斷。

病例患者,男,22歲,平素體健,在校大學生。主因間斷性全身皮膚黃染2年,再發并皮膚瘙癢1個月住院治療。之前健康狀況良好,否認有遺傳史,父母健康,無肝膽疾病病史。

2016年11月,患者無明顯誘因地出現皮膚黃染,小便變黃、大便顏色變淺。第1次入我院查肝功能顯示膽紅素水平升高(見表1),完善檢查后,診斷為膽汁淤積性肝病。經“保肝、降酶、去黃”等治療后,膽紅素恢復正常,約2周后患者出院。

上述癥狀在2017年8月無明顯誘地再次出現,為了進一步治療,患者再次來到我院,肝功能檢查結果(2017-09-13)顯示:TBIL 306.6 μmol/L,DBIL 222.7 μmol/L,給予“腺苷蛋氨酸、還原型谷胱甘肽、異甘草酸鎂”等藥物對癥治療。對患者進行基因分析(北京金準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顯示,存在ATP8B1基因的雜合突變,診斷為BRIC。2017年9月25日出院時膽紅素水平尚無明顯下降(見表1),但出院后2周左右電話隨訪,膽紅素降至正常。

2018年9月初,上述癥狀再次出現?;颊咦孕蟹谩靶苋パ跄懰帷焙?,癥狀無明顯改善,第3次來我院就診查肝功能(2018-10-10)顯示,TBIL 422 μmol/L,DBIL 290.3 μmol/L,經“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膽酸、還原型谷胱甘肽、異甘草酸鎂”等藥物治療后,TBIL繼續升高,癥狀無明顯改善。出院前(2018-10-23)膽紅素:TBIL 460.1 μmol/L,DBIL 347.8 μmol/L,出院后1個月電話隨訪膽紅素降至正常。

實驗室檢查:患者發病時的肝功能檢查結果見表1。其特點是膽紅素水平高,主要是TBIL、DBIL和ALP升高,GGT正常,AST和ALT正?;蚵杂猩?。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凝血試驗、免疫系統、血清蛋白電泳、自身免疫性肝抗體譜、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梅毒螺旋體等均未見明顯異常。

表1 患者3次入院的肝功能檢測結果Tab 1 Liver function test results of the patient on three admissions

影像學檢查:患者第2次住院時的膽道系統超聲檢查未見異常表現(2017-09);磁共振檢測提示,膽囊炎,肝門部膽管顯示欠佳,脂肪肝,肝右下葉異常灌注可能,少量腹水。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顯示,肝、脾腫大,肝臟代謝彌漫性增高,考慮炎性攝??;脂肪肝;肝內多發鈣化灶;膽囊壁增厚,代謝輕度增高,提示膽囊炎。

病理結果:患者在第2次發病住院時行肝穿刺檢查(2017-08),結果提示:淤膽性肝炎,病變程度相當于G1S1,重度肝細胞及毛細膽管內淤積,不除外藥物性肝損傷。

基因檢測:基因檢測結果(北京金準基因科技有限公司,2017-8-22)顯示,該患者在良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1型/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1型/胚胎性肝內膽汁淤積癥1型相關基因ATP8B1存在一處雜合突變,該基因外顯子區雜合突變為:c.2854C>T(胞嘧啶>胸腺嘧啶),導致氨基酸變化p.R952X(精氨酸>終止因子);該突變是終止突變,可能對蛋白質功能有較大影響。經家系鑒定,雜合子突變源于母親?;驕y序具體結果如圖1~3所示。

圖1 患者本人,chr18:55322503存在c.2854C>T的雜合突變Fig 1 The patient had a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c.2854C>T at chr18:55322503

圖2 患者父親,chr18:55322503無突變 Fig 2 The father of the patient, chr18:55322503 no mutation

圖3 患者母親,chr18:55322503存在c.2854C>T的雜合突變 Fig 3 The mother of the patient, chr18:55322503 had a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c.2854C>T

討論根據臨床特點、檢查結果和基因檢測分析,本例患者確定了BRIC 1型的診斷。BRIC最早由英國的Summerskill和Walshe于1959年提出[4],隨后其他國家和地區如北歐、地中海、日本等國家也有報道,BRIC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具體發病率尚未有報道。隨著國內臨床分子診斷水平逐步提高,近來對本病的特點開始有更多的認識,相關報道也開始出現。

本病目前國內報道較少,2018年國內一組對5例確診為BRIC的病例臨床特點分析顯示[5],嚴重的瘙癢和黃疸,持續數周,有時長達數月,在疾病的間歇期可無任何臨床癥狀,男女均可患病,發病年齡較年輕。其病理特點是肝組織小葉中心性膽汁淤積,伴有或不伴有肝細胞變性、壞死,隨著癥狀的緩解,病理學改變逐步恢復正常。這些特點同本例患者的臨床特點和病理特點吻合,緩解期患者一般情況良好,但不定期復發。

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癥,根據病情輕重分為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癥(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和BRIC兩種;PFIC是一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根據致病基因不同被分為5型,其突變的基因/編碼蛋白包括PFIC1:ATP8B1/FIC1;PFIC2:ABCB11/BESP;PFIC3:ABCB4/MDR3;PFIC4:TJP2/Z0-2;PFIC5:NR1H4/FXR,均引起不同程度的膽汁淤積和相關臨床癥狀[1-3]。其中PFIC1、2的臨床癥狀較輕,而PFIC3、4、5的臨床癥狀較重,在兒童期即可起病,進展較快,可快速進展為終末期肝病,預后相對較差。

BRIC根據基因特點可分為1型與2型,BRIC 1型是由ATP8B1突變導致氨基磷脂P型ATP酶(FIC1)功能缺陷引起,缺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18q21~q22;而BRIC 2型由ABCB11基因突變引起,編碼肝細胞膽鹽輸出泵[2-3]。ATP8B1是P型腺苷三磷酸酶(P4 ATPases)的4型亞家族的成員,在上皮細胞的頂膜中表達,包括肝細胞的小管膜,編碼FIC1[6-8],ATP8B1缺乏易使膽汁酸誘導的小管膜損傷[9],從而導致膽汁淤積。ATP8B1的突變會導致兩種形式的膽汁淤積性疾?。哼M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1型(PFIC1)和良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1型(BRIC1)[2]。進一步研究顯示[10],ATP8B1突變包括6種錯義突變(p.L127P、p.G308V、p.D454G、p.D554N、p.I661T、p.G1040R)和一種無義突變(p.R1164X),除p.L127P外,其余的突變均會導致ATP8B1蛋白表達下降,影響細胞功能。另外,有報道提示[11],個別PFIC患兒早期可表現為BRIC,并在短期內發展為肝衰竭。

BRIC的診斷標準[12]:(1)持續數月到數年的無癥狀間隔黃疸至少發作2次;(2)實驗室指標符合肝內膽汁淤積;(3)GGT正?;騼H輕微升高;(4)繼發于膽汁淤積之后嚴重的瘙癢癥;(5)肝組織學證實小葉中心性膽汁淤積;(6)膽管造影術顯示肝內或肝外膽管正常;(7)無已知的其他導致膽汁淤積的因素(如藥物和妊娠等)。其關鍵要求是至少6個月的無癥狀間隔性多次黃疸發作,且無藥物或毒性物質接觸史或膽管疾病等誘因。

本病例患者符合BRIC的典型臨床特征,包括皮膚和黏膜發黃、皮膚瘙癢、大便顏色變淺、尿液變黃、自限性疾病且患者總體狀況良好。實驗室檢測顯示膽紅素水平升高,以DBIL為主;ALP升高,GGT正常。AST、ALT正?;蜉p度升高;3次發病均無明顯膽紅素升高誘因,每次持續2周~2個月膽紅素恢復正常?;驒z測確定該病為BRIC 1型,家族鑒定顯示雜合子突變源于母親,但患者母親從未出現過類似的臨床癥狀。腺苷甲硫氨酸、熊去氧膽酸、還原型谷胱甘肽、異甘草酸鎂對癥治療效果不佳。

目前對BRIC及其他膽汁淤積性肝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對癥支持治療,保肝、降酶、除黃等藥物效果不明顯。報道顯示,利福平(RFP)[13]是治療BRIC黃疸和瘙癢的有效藥物;人工肝和透析吸收系統及鼻膽管引流術[14-15]也可治療BRIC患者的瘙癢促進膽紅素的恢復。Gonzales等[10]認為藥物分子伴侶療法可能是改善間歇性疾病(BRIC1)患者膽汁淤積復發的有效治療策略。日本的一項研究[16]表明,對BRIC 2型的患者,4-苯基丁酸鈉鹽治療可顯著改善其肝功能和頑固性瘙癢。其他有報道[17]認為,傳統的中醫治療有利于患者黃疸消退。肝移植可能是治療該病的一種方法,但因為較為困難,很少有患者選擇這種方法。

此外,由于疾病的反復發作,皮膚黏膜黃染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較大影響,包括社交恐懼等,因此,需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撫。未來需進一步對其基因表達的調控特點結合發病情況進行研究,以開發相關藥物用于臨床治療或進行預防,并在未來對其開展相關基因治療以徹底治愈患者。

猜你喜歡
淤積膽紅素膽汁
按摩推拿護理緩解哺乳期乳汁淤積諸癥的作用
遺傳性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癥研究進展
自擬和胃鎮逆湯對寒熱錯雜證膽汁反流性胃炎膽汁反流和胃腸激素的影響分析
淤積性皮炎知多少
新生兒不同部位經皮膽紅素值與血清總膽紅素值的對比
總膽紅素偏高,需警惕肝臟疾病
怎樣看待升高的膽紅素
水庫運行管理方式對水庫積淤的影響研究
膽汁瘤的介入治療
程良斌教授治療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臨床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