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流通數字化變革:理論與對策

2021-01-19 23:25李超凡
中國流通經濟 2021年10期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轉型升級數字化

李超凡

摘要:消費互聯網主要針對的是個人用戶的消費過程,顯著改善了消費者在飲食、出行、娛樂等方面的生活體驗,而產業互聯網則主要以生產者為用戶,通過生產環節、流通環節、組織環節等方面的數字化改造,實現資源的重新配置與效率提升,是不同于消費互聯網以“流量為王”為特征的價值提升過程。我國應以信息化和數字化為主線,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貿信息的大數據融合平臺,鼓勵數據信息的公開化與智能化,推進公益性批發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實現行政管理功能的政府化、經營服務功能的市場化;推進農產品物流的標準化、數字化、冷鏈全程化,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和即時性方面的需求;整合農產品流通的生產端,減少農產品流通層級,促進農產品流通信息反饋指導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農業流通互聯網信息平臺,提高流通從業人員素質,建立強有力的上游生產流通組織主體,最終實現農產品流通數字化變革。

關鍵詞:產業互聯網;農產品流通;數字化;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30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66(2021)10-0012-09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在傳統工業品的零售環節,互聯網給傳統工業品的流通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在經歷了十余年的飛速發展后,初代互聯網帶來的流量紅利逐漸弱化,通過消費端的互聯網化改造帶來的消費力解放進入瓶頸,供給端的升級改造成為國家與社會新的關注焦點。初期移動互聯網的主要陣地是消費環節,通過直達消費者的方式大大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形態,而目前移動互聯網正在向中上游的產業互聯網發展。在2015年,國家審時度勢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作為農業大國,農業領域的產業互聯網更是我國產業升級的重中之重。

“三農”問題一直為國家所關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于2017年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新時代鄉村振興提出全方位的要求和引導。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繼續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關注點,明確提出要實現鞏固擴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產品流通的現代化建設,不僅關系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振興的“三農問題”,還關系到農產品價格穩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國計民生的問題。在互聯網與電子商務極大改變傳統工業品流通的背景下,農產品流通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應如何順應互聯網與數字化帶來的變革潮流,更好地滿足建設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需要,是流通學者應該關注的問題。

簡單理解,農產品流通過程就是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的農產品流通依賴于批發市場為主導的傳統流通渠道,平臺電商崛起后,以每日優鮮、盒馬鮮生、多點等為代表的不同業態模式開始切入農產品流通領域,但農產品流通不同于工業品的流通,它更受制于上游供應鏈的把控與組織,農產品消費的即時性、可追溯性、高品質等需求都需要通過中上游的改造來滿足。近些年,以每日優鮮為代表的生鮮電商平臺以及拼多多為代表的綜合類平臺電商開始了對農產品上游供應鏈的投入,很多企業已經從消費互聯網改造消費者行為的上半場發展到利用產業互聯網改造傳統農產品流通形式的新階段。產業互聯網的內涵是什么,傳統農產品流通渠道具有著怎樣的特點,產業互聯網能夠與傳統的農產品流通行業產生哪些聯結,又在哪些層面上具有提質增效的空間,這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內容。

(一)互聯網與數字化背景下的商貿流通

近幾年,伴隨著國家對“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互聯網應用擴展背后的理論內容。張永林[ 1 ]構建了網絡復制經濟模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物資流已經轉化為信息流,信息不再是虛擬存在,而是成為物質性的創新。祝合良、王春娟[ 2 ]集中研究了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相關理論,認為產業數字化轉型包括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供求信息精準匹配成為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產業互聯網成為產業振興的助推器、“區塊鏈+供應鏈”成為產業大規模協同發展的技術支撐等四個方面的核心特征,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我國未來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與競爭力的必然途徑。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商貿流通業是受惠于互聯網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居民日常消費形態的行業之一?;谪S富的行業實踐,眾多學者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的探索。謝莉娟、王曉東[ 3 ]對數字化零售進行了基于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研究,認為數字化零售不是對流通和零售本質的顛覆,其核心在于以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為支撐、以適應新技術時代供求矛盾變化為訴求的流通效率突破,具有著洞察消費需要、促進供需匹配和聯動再生產配置的潛在機制。俞彤暉、陳斐[ 4 ]認為在數字經濟和消費約束的影響下,商貿流通的角色正在由產品交易者轉換為消費引導者,由市場接收者向生產組織者轉變,流通行業在整條供應鏈中的地位上升。賴紅波[ 5 ]認為,“新零售”的本質,是數據技術推動,數據是各行業的“原油”,計算能力則是將數據“原油”轉化為動力的引擎。李曉雪、路紅艷、林夢[ 6 ]認為,數字化轉型已經是零售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零售業數字化轉型的內在機理,是數字化技術驅動下的以消費需求為核心的生產供給體系和流通供給體系的變革。謝莉娟、莊逸群[ 7 ]認為,互聯網加速推進了以流通組織尤其是以零售逆向整合供應鏈為主要路徑的拉式產銷變革,零售成為新情境下供應鏈重構的重要推動力。此外,也有學者進行了案例研究,張旭梅、吳雨禾、吳勝男等[ 8 ]分析了百果園2008—2018年的全渠道轉型過程,提出生鮮實體店全渠道轉型經過的三個階段。劉向東、湯培青[ 9 ]以天虹股份為案例,采用縱向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后發現,實體零售商數字化轉型經歷了多渠道、全渠道和智慧零售階段,企業內部存在著資源整合、流程再造和組織優化三者互動發展的需要。

可以看到,對于流通業中的互聯網與數字化變革,現有文獻已經從具體商業實踐逐漸上升到理論層面,重點對零售業的數字化變革進行理論上的總結與歸納,也對零售企業如何適應新形勢進行了探討。然而,新技術對流通業的影響遠不止于零售層面,對于農產品流通而言,具有著不同于傳統工業品流通的產品特點、流通渠道架構等,需要理論上的深入探討。

(二)產業互聯網與我國的農產品流通

中國傳媒大學—京東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發布的《2019年產業互聯網扶貧年度報告》認為,目前我國的扶貧模式正在從電商扶貧向產業互聯網扶貧轉變。其中,電商扶貧模式的核心是利用電子商務平臺作為超級營銷渠道,將貧困地區的特色產品銷往全國;產業互聯網扶貧模式則是進一步發揮互聯網等新一代技術的動能,使信息技術在農產品生產、流通乃至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互聯網與農產品流通結合方面,部分學者從電子商務角度研究電子商務對農產品交易的作用。郭娜、程祥芬[ 10 ]以網紅經濟為切入點,以“巧婦九妹”為例分析了“短視頻+網紅+直播+電商”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分析網紅經濟促進農產品交易的作用機制,如降低獲客成本、緩解信息不對稱、提高交易效率等。張旭梅、鄧振華、陳旭等[ 11 ]基于易果生鮮和海爾合作的案例,分析了生鮮電商跨界合作的商業模式。也有學者對該模式的效率提出質疑,如唐紅濤、郭凱歌[ 12 ]在關系契約分析框架下比較了四種模式的生產效率,認為“農戶+電商市場”模式缺乏信息優勢、平臺優勢和技術優勢,無法達到最優效率,農戶在契約關系中的談判力影響著農產品電商模式的生產效率。

還有學者對供應鏈角度的“互聯網+”進行了探討。王磊、但斌、王釗[ 13 ]以集散和中轉功能擴展為基礎,提出產地供應商、銷地供應商和集散型供應商的“互聯網+”轉型策略,關注于“產—供—銷”的“供”階段。王威[ 14 ]認為,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農貿批發市場和電商企業融合發展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需求。趙曉飛等[ 15 ]認為,傳統的以批發市場和零售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在滿足新消費需求以及個性化服務等方面越來越不適應大數據技術的需要,應以大數據應用為突破口,構建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智能交易網絡,促進農產品流通渠道的變革。吳志堅、邱俊杰[ 16 ]認為,“互聯網+”將從創新農業生產技術、升級農業組織、整合農業產業鏈、打通農業營銷渠道等方面為農業現代化做出貢獻,并重點分析了農業合作社運營生鮮電商平臺的優勢與挑戰??梢钥吹?,現有文獻已經關注到互聯網對農產品流通全渠道的變革作用,但仍然缺乏從產業互聯網角度對農產品流通的數字化變革進行重點分析的理論文獻,本文則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

(一)產業互聯網的內涵及其與農產品流通數字化的聯系

如果說消費互聯網主要針對個人用戶的消費過程,那么產業互聯網則主要以生產者為用戶,通過在生產、交易、物流等環節的網絡化改造實現提高效率的目的;消費互聯網的發展使消費者在飲食、出行、娛樂等方面的生活體驗有明顯改善,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則是通過生產環節、流通環節、組織環節等方面的數字化改造,實現資源的重新配置與效率提升,是不同于消費互聯網以“流量為王”為特征的價值提升過程。

在農產品流通方面,已有的互聯網化改造多限于消費互聯網架構下,以生鮮電商為代表,通過線上下單、線下派送的方式,滿足消費者即時性、便捷性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消費端的變化對中上游的分銷環節和生產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產生了產業互聯網改造農產品流通端與生產端的需要,目前農產品流通升級的主要內容表現為農產品流通整體的數字化發展??梢哉f,農產品流通數字化是產業互聯網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具體表現。如果將農產品流通數字化理解為基礎設施層面的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技術改進,那么產業互聯網實行的基礎條件就是農產品流通數字化的實現。

本文借鑒祝合良、王春娟[ 2 ]的觀點,認為產業互聯網是圍繞業務流程,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與生產業務相結合,改變傳統產業原有的商業模式、組織架構、供應鏈協同模式,通過扁平的產業形態、高效的業務流程、廣闊的價值創造實現產業協同發展與升級。

(二)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

農產品流通本身具備很強的民生色彩。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改革過程中,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套適應國情特色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這既同我國的地理條件相關,也與我國特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我國的農產品生產存在著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不同氣候帶覆蓋下的資源差異很大,促成了農業的多樣性。二是在人多地少和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下,我國農業生產經營呈現出小規模、細碎化、分散化的特征。2007年,世界銀行把土地經營規模在2公頃及以下的農戶稱為“小土地所有者”(Smallholders),我國農戶平均土地經營規模僅為該標準的1/3,被學界稱為“超小規?!被颉俺〉慕洜I者”。[ 17 ]三是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的農業結構,導致我國飲食結構中生鮮蔬菜需求占比較大。

在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集體生產被家庭聯產承包制代替,統購統銷的流通模式被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市場化流通體系代替,現有農產品流通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其一,農戶+農貿市場。農民直接將自己的農產品運往農貿市場或者作為街邊攤販銷售,不需要規?;募h節,直接面向消費者。

其二,農戶+田間經紀人+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這是目前國內生鮮農產品流通的主導形式之一。由專業流通從業主體負責小生產和大市場的對接,通過田間采購、當面對手交易、買斷所有權、自主進行小規模集散、自主或者外包運輸到產地批發市場的方式,實現初級的農產品集散,并通過多層級的批發市場最終于銷地批發市場實現集散。

其三,農戶+合作社+采購商。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原有合作社體系受到極大的沖擊,其指導組織農業生產、承擔農產品購銷、負責農業生產資料售賣的職能在市場經濟和農民自主化經營的沖擊下淡化。然而,有些地區仍保留著合作社組織網絡,其鄉鎮覆蓋率非常高。在這種流通模式下,大型超市與專業合作社簽訂合同,由合作社組織生產,采購商負責運輸、檢驗,超市負責最終的銷售環節。

其四,農戶+龍頭企業。龍頭企業通過與大規模的農戶簽訂合約或者股份制的形式,形成利益共同體,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生產原材料與生產性服務,農戶負責種植和提高產量,而不用擔心銷售問題。此外,還有龍頭企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地+農民的自建基地生產模式,將農民變為產業工人,將生產、包裝、運輸甚至零售都內化為企業內部的交易行為,一體化程度較高。

在實踐中,以上幾種模式往往會出現主體的交叉。如在大型超市的采購中,既有合作社的直采渠道,也有通過層級批發市場進行的采購;龍頭企業除直連農戶外也會選擇批發市場或者合作社的合同模式等。但總體看來,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是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主體的多環節、多層級的間接流通形式,田間經紀人、合作社等在流通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農超對接模式、龍頭企業主導下的合同農業等為代表的農產品直銷模式在我國仍然處于發展階段。

(三)產業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流通數字化需要

目前,農業與互聯網之間的鏈接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農產品流通領域,以各種類型的生鮮電商和農產品電商為主;二是農業服務領域,以農業金融服務、農用物資服務為代表;三是農業生產領域,以互聯網+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如網易養豬等互聯網企業。其中,農產品流通領域是近幾年最大的熱點,雖然仍屬于消費互聯網的范疇,但生鮮電商的持續火熱迅速改變了零售端和消費者的互動模式。在生鮮電商業務進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生鮮領域不同于普通的工業品,對供應鏈的物流、倉儲等硬性條件與生產規劃、營銷策略等軟性條件的要求更高,這也催生了企業對上游供應鏈的整合需求。在國家鄉村振興的大趨勢下,拼多多、每日優鮮等綜合電商、生鮮電商都開始了對上游貨源渠道的整合,超越了消費互聯網的范疇,產業互聯網在農業流通領域的應用成為新的社會需求。

在傳統的農業流通渠道中,以田間經紀人、合作社、批發市場等角色為核心,其中產地與銷地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中非常重要的中介環節,但目前互聯網對該環節的改造較為欠缺。近些年國家正在加快農產品流通渠道的互聯網化與產業化改造步伐,《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2020年5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等12個部門聯合頒布《關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實施意見》,鼓勵生鮮農產品流通企業通過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構建一體化農產品供應鏈,從商品集聚平臺向產業集成平臺升級。產業互聯網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應用,既是企業擴展業務的需要,也適應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趨勢。

(一)農產品批發市場

批發市場是農產品價格信息的主要傳遞渠道,在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不同層次上,通過各個環節的對手交易反映市場的供需關系。在流通地域廣、流通鏈條較長、流通主體偏中小型化等渠道特點下,批發商、渠道商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 14 ]。其中,批發商以其在渠道中對價格、質量、物流速度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控獲得流通中的信息壟斷優勢。然而在電子商務時代,互聯網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將原有由批發商掌握的信息“黑箱”打開,并實時展示在網絡上,交易者可以在網絡上實現多渠道詢價,降低了交易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這對傳統批發商和實體批發市場而言意味著業務量與利潤率的下降,甚至關系到持續生存的問題。

從國外流通實踐看,批發市場也遇到了與國內相似的問題。在日本,“批發無用論”曾在20世紀中期流行,而后續大型綜合商社的發展表明批發業仍具有較強的活力[ 18 ]。1998年日本水果的批發市場經由率為61.7%,2012年降為42.4%[ 19 ],雖然占比有所下降但地位仍在。在美國,流通渠道經歷了“去中間化”到“再中間化”的歷程。在我國工業品流通渠道中,由于流通體制改革對原有批發職能的剝離,批發業整體趨于衰弱,零售商在連鎖經營、平臺電商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愈加強勢,成為渠道中的主導者。

不同于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工業品流通的快速渠道變革,農產品批發市場雖然同樣面臨著電商直銷的沖擊,但仍然扮演著農產品流通主渠道的角色。實體農產品批發市場具備商品集散、庫存緩沖、調節供給、提高交易效率等功能,同時批發商發揮著對商品的質量檢測分級、資金緩沖等作用。在互聯網推進產銷對接的背景下,這部分功能在一定范圍內發生了轉移,同時對批發市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產品質量把控、物流速度、冷鏈保鮮的完整度等方面的要求更嚴,這也是產業互聯網與農產品批發市場能夠聯結并完善的環節。以信息化和數字化為主線,應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大數據的采集應用,構建農貿信息的大數據融合平臺,鼓勵數據信息的公開化與智能化,培育第三方的信息中介組織;在硬件加強之外,配套以相關的制度改善,推進公益性批發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實現行政管理功能的政府化、經營服務功能的市場化。

(二)農產品物流端

農產品物流過程包含產品采摘、包裝、加工、倉儲、運輸、配送、裝卸等諸多環節,流通鏈條冗長,行業資源分散,環節企業眾多,物流成本隨之提高[ 20 ]。此外由于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企業的物流技術能力薄弱、冷鏈建設不健全等因素推高了農產品物流損耗率。以果蔬類農產品為例,發達國家的果蔬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一般在5%以下,美國則只有1%~2%,而我國卻高達25%~30%[ 21 ]。特定種類的生鮮品對物流的即時性和運輸質量有著更高的要求,如波士頓螯龍蝦一旦脫水運輸超過48小時,成活率將大大降低。在消費品質需求愈加提高、線上農產品消費快速發展的市場中,直接面臨轉型升級挑戰的便是物流行業。

不同于批發市場所包含的實體場所、政府管理機構、批發商戶等諸多角色,物流行業具有明顯的企業屬性,是目前互聯網改造進程最快的行業之一。電子商務企業的快速發展,直接推動了物流行業在過去十幾年中的高速增長。同時電商平臺企業在農產品、農資和日用品中的業務擴展,也使物流行業變革的觸角逐漸伸向農村。例如,拼多多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以農戶為基層單位,構建了“山村直連小區”的新型農貨上行模式;菜鳥鄉村物流已進駐29個省份近700個縣,建立了近3萬個村級物流站點;京東物流目前已覆蓋大陸地區所有區縣,超過55萬個行政村;“供銷e家”建設了300多個縣域電商運營和倉儲配送中心,改建了3萬多家電商服務站[ 22 ]。

在農產品物流市場,由于眾多長尾貨主(需求端)和卡車司機(供給端)都屬于小微企業甚至個人,導致整個市場的供需資源趨于零散,信息不對稱嚴重,是典型的非標準化市場。整合貨車供給端、運輸需求端形成規模效應,并通過算法建立線上交易平臺,實現需求和供給的高效匹配,是未來產業互聯網改造物流業的方向,目前已經有諸如滿幫、貨好運等企業在公路貨運、內貿航運領域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比普通工業品物流領域,農產品領域生產需求更零散,以冷鏈物流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更薄弱,流通環節更多樣,農產品物流的互聯網化改造不僅需要企業的投入,更需要政府在冷鏈倉儲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以及在地理選址、交通規劃等方面的支持。

同時,產業互聯網在技術層面對農產品物流業也有著巨大的改造潛力。我國的農產品流通過程本身粗放化程度明顯,農產品流通的標準化、數字化、冷鏈的全程化等滯后于消費的需要。劉剛[ 23 ]將生鮮電商的物流服務創新分為物流技術創新、物流理念創新、物流組織創新和物流服務界面創新。在物流技術層面上,諸如GPS技術、RFID技術、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等在物流行業的應用有著巨大的推廣空間。在關鍵的冷鏈環節上,不同生鮮品類有著不同的冷凍需求,精準的溫控技術應該覆蓋從產地預冷、冷庫儲存、冷鏈運輸、冷鏈配送的物流全過程,并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對全程的溫度監控、濕度控制與定位。再加上配套以適用于互聯網時代下的流通組織與流通理念,以物流效率的提升為核心,以消費者價值的增益為目的,產業互聯網在物流業中的應用大有可為。在實踐中,京東物流、多點、京東到家等通過自建物流、與大型商超深度合作或眾包物流等方式,整合線上線下的物流需求,聯合產業資源,對物流環節進行智化升級,配套以數字基礎設施的搭建,實現對傳統生鮮物流模式的改造。

(三)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生產組織端

雖然農產品流通渠道有著多種形式,但對于農民來說,關乎其切身利益的則是直接對接他們的一環。在實踐中,除“農戶+農貿市場”的直接交易方式外,該環節多以田間經紀人的形式出現,或者合作社組織農民生產并收購,也有少數是以龍頭企業建設生產基地直接組織農民生產、進行農產品銷售的形式,但這種方式在我國較少,田間經紀人的原始對手交易形式占據主導地位。從商流角度看,農民在和田間經紀人或其他主體完成交易后,農產品的所有權就實現了從生產者到流通者的轉移,農民完成資金回收,在后續的多層級批發、多渠道零售中農產品價格增長產生的收益已和農民無關。長期以來,我國這種縱向層級多、橫向渠道多的農產品流通方式造成了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高損耗率,加劇了農產品在層層加價后的民生壓力,也出現消費端農產品價格上漲、居民生活壓力加大但同時農民增收緩慢的現象。

流通業既有面向生產的“排水渠”功能、加快貨暢其流的價值實現功能,也有面向消費的“引水渠”功能,促進消費反作用于生產,幫助解決好為誰生產、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的供給側產能配置問題[ 3 ]。我國農產品流通長期存在的問題是流通難以反饋并指導生產。我國農業以小農生產為主,在計劃經濟時期,通過集體農莊生產、合作社收儲的形式進行農產品的流通,改革開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田包產到戶加劇了生產與流通的碎片化,田間經紀人成為農產品流通中重要的對接角色,他們以豐富的對手交易經驗與規?;氖諆φ莆罩把厣a信息與下游交易信息。然而,囿于地區的局限、技術的落后,以及資金規模小、統一有效管理差等因素,經紀人之間易形成惡性競爭或地區性行業聯盟,不僅不能對上游生產提供信息反哺,還有可能損害農民的經濟利益。

在農產品流通變革中,整合流通的生產端、減少農產品流通層級、推動流通信息反饋指導生產是重要的改革方向,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是農產品流通實現經濟價值之外重要的社會價值。從馬克思的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的社會再生產流程來看,這部分內容不是單純的流通環節內容,既會對生產環節產生影響,也會對上游生產的組織形態、生產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農產品流通層級過多、農民利益易受侵害等問題的解決,僅依靠產業互聯網的技術改造遠遠不夠,必須在管理與生產組織方式方面進行調整。在貴州省安順市,通過建立農產品流通協會,將銷售大戶和80多名農村經紀人納入協會中,整合了銷售渠道,并有針對性地對壩區的種植大戶下訂單,實現以銷定產。在農產品流通中,在小農生產方式難以短期內改變、家庭農場普及有限的情況下,需要一個集中的利益代表主體來維護農民在市場競爭博弈中的利益。這種主體可以是政府組織的流通協會,也可以是重組后的農民合作社機構。近幾年,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生鮮產地直銷模式即是以生產環節的合作社組織化實現了產地最初一公里的初步集中、分揀和物流,不僅有利于保護農民利益,也有能力進行產地倉儲、冷鏈預冷等基礎設施投資,是值得關注的流通實踐。

在農產品流通的信息流反饋方面,作為技術支撐的產業互聯網有著巨大的應用空間。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4G/5G的通信設備和軟件都能對傳統農產品的生產與流通過程進行數字化管理,這需要在通信網絡、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等方面的大量基礎設施投資。農產品生產周期長,生產期和消費期錯位,其易腐爛性推高了倉儲成本,使農民始終面對較高的產品銷售風險。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供應鏈企業開始數字化改造。在工業品供應鏈中,對線上交易數據進行分析解構,可以針對性地指導生產。而在農產品供應鏈中,流通渠道內缺乏強有力的流通主體,數字基礎設施投資滯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特性又使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難度加大。未來農產品流通中的信息流建設應以政府與企業協作為主體,開發地域性乃至全國性的農產品流通信息平臺,同時政府加大政策引導,提高農業生產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完善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強化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反饋功能。

(一)結論

互聯網的大規模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流通業的形態。以工業消費品為先導,電子商務的發展改變了傳統工業品的流通形態,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則使消費方式實現了線下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轉變,帶來了流量與消費力的解放。但對農產品流通而言,僅限于消費終端的消費方式與消費者流量的改變難以從深層次上推動流通效率的提高,更廣闊的渠道中上游有著巨大的提質增效的空間。本文以產業互聯網為主線,圍繞產業互聯網的內涵與外延,在分析我國的農產品流通主要渠道模式的同時,分析了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產業互聯網化需要,認為批發市場、物流環節與上游生產組織環節分別代表著渠道中的核心流通主體、物流承載中轉與生產組織的內容,重點分析了產業互聯網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應用空間與可改造內容。最終,本文的研究結論如下:

1.產業互聯網的內涵與消費互聯網不同,具有著對產業升級更大的意義。以流程的數字化、信息化為核心,對企業經營過程進行改造,以信息與通信技術賦能企業經營,實現對信息、資金、資源的整合,提高產業的運行效率,是產業互聯網不同于消費互聯網的重要特點。產業互聯網超越了對消費者行為改造的范疇,為生產與流通的升級提供便利,更具有廣闊的提質增效空間。以電商平臺為載體,產業互聯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工業品的生產、流通、消費過程,它們以算法為核心,以消費數據、生產數據等為“燃料”,使生產組織與銷售推廣過程更有效率。但在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產業互聯網商尚未產生深刻的影響。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產品流通的產業互聯網化改造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協同支持。

2.限制我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流通基礎設施的不足。農產品流通在區域上的廣度、城鄉下沉的深度上都要甚于傳統的工業品流通,再加上農產品本身的易腐壞、標準化程度低等特性,對以冷鏈物流、冷鏈倉儲為代表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要求更高。此外,產業互聯網化的基礎條件之一是農產品流通環節數字化水平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這需要通訊網絡設施的全面鋪設、農產品流通標準的清晰化、互聯網技術下沉等多方面的努力。而長期以來農產品流通從業人員的低學歷水平與老齡化造成的人力資本薄弱,也是農產品流通升級改造中需要著重關注的內容。

3.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分散性特征明顯。在流通渠道上,整體環節多、層級多、分散性強,缺乏強有力的渠道主體協調流通上下游;在上游生產環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同時,也推進了生產的進一步細碎化,“小生產”的特征更加明顯。我國小農生產的穩態格局以及分散性特征明顯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提高了流通渠道整合的難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4.批發市場仍然在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背后存在著適應我國農產品生產與流通國情的基本邏輯。地域廣闊的農業生產條件與小農生產的基層生產形態,決定了多層級的批發市場在集中物流、商流、資金流上的重要作用。產銷的直接對接雖然是發展趨勢所在,但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條件下,批發市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建議

1.增加農產品流通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建設的不足是限制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進一步提高的關鍵。我國生鮮農產品高損耗率的背后是冷鏈倉儲、冷鏈物流方面的投資不足、農業產業信息化程度偏低,必須加快現代農業設施建設,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推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未來可以采用政企合作或者地方投資的方式,提高冷鏈倉儲與通信設施建設水平,搭建有影響力、覆蓋廣泛的農業流通互聯網信息平臺。

2.農產品的流通組織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并保護農民利益。小規模生產和大流通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數量眾多的小農戶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需要一個主體來維護其利益。在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要“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形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全產業鏈”。政府應以農民合作社、行業協會等為切入點,推動農戶端流通的規?;?、集約化,并以產業互聯網改造為抓手,推進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主體融合到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的潮流中。

3.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代化改造。在批發市場的性質上,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化試點與改造,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調節、穩定農產品價格的重要作用,保護生產與流通從業者利益。在硬件水平與制度設計上,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方面的投入,提升批發市場在冷鏈物流、冷鏈倉儲、質量檢測、供應鏈金融等方面的服務功能。在未來,需要進一步強化批發市場在農產品交易的標準化、數字化中的作用,構建大數據平臺,強化價格監測、物流統籌、指導上游生產等方面的功能。

4.積極吸引人才參與農產品流通的產業互聯網化改造。我國農產品流通從業人員整體學歷偏低,年齡偏高,綜合素質難以適應新技術快速發展的現實。農產品流通的產業互聯網化改造不僅要求基礎設施完善,還需要信息技術、美工制作、網絡宣傳、技術開發等專業人才,需要政府和高等教育機構、職業教育機構持續不斷的努力。

5.搭建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推動農產品流通各環節的高效連接。我國農業產業鏈較長,農產品的交易習慣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盲目地“減少中間環節”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的具體國情。使資金、物流、倉儲之間快速匹配,是當前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必須完成的任務,而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最終必須依賴于流通環節內的技術含量和人力資本,這才是產業互聯網對農產品流通的根本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永林.網絡、信息池與時間復制——網絡復制經濟模型[J].經濟研究,2014(2):171-182.

[2]祝合良,王春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背景下產業數字化轉型:理論與對策[J].財貿研究,2021(3):14-27.

[3]謝莉娟,王曉東.數字化零售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2):100-110.

[4]俞彤暉,陳斐.數字經濟時代的流通智慧化轉型:特征、動力與實現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20(11):33-43.

[5]賴紅波.數字技術賦能與“新零售”的創新機理——以阿里犀牛和拼多多為例[J].中國流通經濟,2020(12):11-19.

[6]李曉雪,路紅艷,林夢.零售業數字化轉型機理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20(4):32-40.

[7]謝莉娟,莊逸群.互聯網和數字化情境中的零售新機制——馬克思流通理論啟示與案例[J].財貿經濟,2019(3):84-100.

[8]張旭梅,吳雨禾,吳勝男,等.互聯網環境下生鮮實體店全渠道轉型路徑及機理研究——基于百果園2008—2018年縱向案例研究[J].軟科學,2020(3):129-136.

[9]劉向東,湯培青.實體零售商數字化轉型過程的實踐與經驗[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2-21.

[10]郭娜,程祥芬.網紅經濟背景下農產品線上銷售模式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4):124-127.

[11]張旭梅,鄧振華,陳旭,等.“互聯網+”生鮮電商跨界合作商業模式創新——基于易果生鮮和海爾合作的案例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50-60.

[12]唐紅濤,郭凱歌.農產品電商模式能實現最優生產效率嗎?[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0(2):5-16.

[13]王磊,但斌,王釗.基于功能拓展的生鮮農產品供應商“互聯網+”轉型策略[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8(12):5-17.

[14]王威.農貿批發市場信息化轉型之路[J].中國國情國力,2020(6):53-54.

[15]課題組.大數據背景下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變革實現路徑與保障機制[J].中國流通經濟,2020(12):3-10.

[16]吳志堅,邱俊杰.農業合作社運營生鮮電商平臺的挑戰、意義與機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197-206.

[17]魏后凱.中國農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及其政策轉型[J].中國農村經濟,2017(5):2-17.

[18]王曉東,張昊.論獨立批發商職能與流通渠道利益關系的調整[J].財貿經濟,2011(8):81-86.

[19]耿藝,葉童,高琦,等.從日本水果流通中得到的啟示[J].食品工業科技,2016(6):20-24.

[20]薛建強.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深化改革的方向選擇與政策調整思路[J].北京工商大學(社會科學版),2014(2):32-38.

[21]周圍,李想,濮曉鵬,等.2011年我國農產品流通狀況及特點分析[J].中國農村科技,2012(6):30-33.

[22]呂建軍.中國農村電商物流發展報告[R].2020.

[23]劉剛.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物流服務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7(3):12-19.

責任編輯:方程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Internet:Theory and Countermeasures

LI Chao-fan

(Business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e consumption Internet is mainly about the consumption process of individual user;and it is used to significantly change consumers’experience in terms of diet,traveling,and entertainment. While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is mainly about the producers;it can realize the redistribu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r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erms of production,circulation,and organization;and it is the process of value improvemen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sumption Internet which taking“viewership first”as the characteristic. China should,first,take informat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as the main line,strengthen the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for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olesale market,establish the Big Data integration platform,encourage the open and smart data information,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on-profit wholesale market and core network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and realize the government-oriented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and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al and service function;second,China should promote the standardized and digitalized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cold chain,and meet the consumers’requirement in terms of quality and immediacy;third,China should integrate the production e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reduce the hierarchy of that,promote information feedback,increase farmer’income,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nd fourth,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et information platform,improve the quality of circulation professionals,establish the powerful main bodies of upstream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to finally realiz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Key words:industry Internet;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digitization;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猜你喜歡
農產品流通轉型升級數字化
揭示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
數字化起舞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互聯網+”時代貧困地區農產品進城模式創新研究
加強農業信息服務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
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農產品流通途徑研究
大都市圈農產品流通發展趨勢
房地產開發模式轉型升級路徑
地面電視頻道“新聞立臺”的一次轉型升級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