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新聞故事講給電視觀眾聽——媒融時代電視深度報道敘事策略的發展

2021-03-08 06:46莫等嫻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廣州510000
文化產業 2021年3期
關鍵詞:深度內容

莫等嫻 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電視新聞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傳統的電視新聞敘事已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需求。觀眾愛好的多樣化、媒體內容的碎片化等趨勢越發凸顯,媒體需要應對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對于電視深度報道而言,在篇幅較長、難以實現碎片化播放的情況下,積極探索新的敘事方式,尋求多元的呈現方式,才能推動電視新聞在媒體融合時代的創新發展。

《新聞調查》是央視一檔深度新聞評論類節目,于1996年5月創辦。為適應媒體融合的趨勢,提高節目核心競爭力,《新聞調查》在敘事策略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實現轉型,為觀眾帶來了更好的視聽體驗。在此,本文通過對近年來《新聞調查》節目呈現出的敘事手法轉變進行觀察,探討媒融時代電視深度報道中敘事策略與技巧的發展。

一、以觀眾視角展開敘述

當前社會處于一個多文化交融的時期,自主文化意識逐漸地被人們認識和接受,觀眾的主體意識也變得越來越強烈[1]。觀眾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更加愿意發表自己對新聞事件的見解和看法,甚至還能夠為新聞事件提供親歷經驗與資料,“人人都有麥克風”,普羅大眾也能成為爆料者、記錄者與傳播者??紤]到電視深度報道面向廣大受眾播出,重視觀眾的信息需求和收視習慣,也是節目取得高收視率的必要條件。

在選材和呈現方面,《新聞調查》欄目一向高度重視觀眾的參與感,從近年來其敘事視角的變化能夠看出,觀眾在新聞事件中主體地位越來越突出。如該欄目于今年2月播出的《守護武漢》節目,以外賣騎手老計為市民跑腿作為開篇,運用平實的鏡頭與敘事語言,講述了維系城市呼吸的“擺渡人”的故事,頗有“華爾街日報體”的以小見大的風格。在鏡頭選用方面,節目采用的大部分畫面是在一天之內跟拍老計工作實況的鏡頭,其中穿插著以老計為第一視角的武漢市景象,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如同置身于這一主體人物的身邊,似乎能夠切身體會到最為真實、最有煙火氣的武漢市民生活。

2020年11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大高新視聽內容供給”“加強超高清視頻、沉浸式視頻、互動視頻、VR/AR/MR視頻等高新視聽內容供給,提供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視聽體驗”。拍攝器材的小型化、智能化趨勢也為新的敘事視角提供了可能。隨著無人機航拍、GoPro、水下拍攝等技術手段普及,電視深度報道在拍攝與制作時有了更廣闊、更自由的發揮空間。

二、動態化與非線性敘事

為適應觀眾越來越高的時效性要求,《新聞調查》逐漸采取動態化的敘事模式,在保持調查深度的同時,提高傳播的效率和速度。在2020年1月26日,武漢開始實施交通管制的第4天,欄目組即搭乘高鐵前往武漢,并開始了長達兩個半月的疫情追蹤報道。在疫情爆發初期,《新聞調查》深入金銀潭醫院、協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等“抗疫”前線,推出了《方艙》《重癥》《復工》《開診》等一系列調查報道,將一線消息及時傳遞給觀眾,節目呈現出動態化、非線性的敘事特點。

相比于按時間順序呈現的傳統線性敘事結構,《新聞調查》在進行疫情報道時大多采用非線性敘事方式,將多個故事人物的日常工作與生活進行有機結合,為觀眾展現了一幅全面立體的眾生相。同時,由于非線性敘事的素材具有多元化、片段化的特點,素材收集較為靈活,可派出多組人員同時展開調查,這一方式對于提高節目時效性與傳播效率也大有裨益。

在采用時效性更高、情節更多元的敘事方式時,《新聞調查》也沒有忽略應有的調查深度與內容質量。如在3月28日《開診》這期節目中,為說明協和醫院中醫護人員感染率高的原因,節目中為觀眾呈現了一段醫院立體結構動態畫面,使用藍色色塊與紅色色塊區分非污染區與污染區,并結合醫院多方工作人員的解釋,生動地向觀眾解讀了醫院內病毒蔓延的過程。穿插于正片中的這一段動畫即是“互文敘述模式”的體現,運用相關素材對新聞進行補充與說明,使得深度報道不僅更加完整、更加連貫,也更便于觀眾的理解與思考,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視聽體驗[2]。從動畫的專業水平與詳細程度可以看出,《新聞調查》欄目組已對醫院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調查,保持了一貫專業、深度、權威的欄目風格,以高質量的內容生產踐行“內容為王”的理念。

相比于能夠實現“滾動播報”的時效性極強的新媒體,電視深度報道的優勢在于較高的可信度與權威性,在保證內容深度的同時,敘事非線性結構為電視新聞賦予了靈活性與新穎性[3]。運用聲畫語言與動態追蹤,借由片段化、跳躍式的敘事手法,電視深度報道同樣能兼顧速度與深度。

三、“跨媒體敘事”

“跨媒體敘事”即“橫跨多個媒介平臺展開的故事”,最早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提出[4]。當前國內相關研究主要以“媒介”為核心,討論媒介賦予何種敘事資源以協助轉述。相比起前文所述的“以觀眾視角展開敘述”,跨媒體敘事更為注重觀眾的能動性,詹金斯將其作為“參與式文化”的延伸,是內容生產方式的一種革新。多媒體呈現、多渠道發布的新聞內容為觀眾賦予了更大的選擇權:不僅能選擇多種渠道獲取內容,還能自由發表見地或參與投票,甚至影響節目的生產過程。

2012年,《新聞調查》開通新浪微博賬號。從內容上看,在2018年之前,其微博內容均為《新聞調查》電視節目相關信息,如節目預告、節目回顧、節目片段等;2018年開始,《新聞調查》在微博陸續開通了“編導手記”“本周調查”等多個欄目,發布除節目外的原創內容,在敘事設計中與電視相呼應,形成了協作敘事的文本架構。微博文章與視頻的篇幅都較為短小,視頻一般在8分鐘以內,滿足了網民碎片化、瀏覽式的閱讀需求。

從形式上看,為借用熱點話題進行敘事延展,欄目微博多采用“話題+文案+視頻”的組合,在疫情期間還原創了“我的戰疫日記”“留學生的回國路”等熱門話題,吸引更多網友參與討論。同時,欄目微博的更新頻率也逐漸提高,通過持續性內容發布培養用戶黏性,目前已經由原來的隨節目播出而更新調整為每日均有更新。

2019年4月,《新聞調查》開通抖音號,將電視節目及相關內容以豎屏方式呈現。由于深度報道的篇幅限制,抖音號上發布的內容多為“ICU病房如何防感染”“企業如何復工復產”等與民生相關的社會熱點,加上更為輕松的語言,在深度新聞敘事中消解了與受眾的距離感。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濤認為,豎屏視頻極大地解放了觀眾的身體,為身體賦予了更大的超越、自由與流動性,不再受所處時空限制,觀眾可以隨時隨地進入節目組構建的“另一個世界”[5]。

就《新聞調查》的轉型實踐而言,跨媒體敘事沒有降低電視深度報道對真實性、時效性的基本要求,而是大大豐富了電視深度報道的傳統業態,并為報紙、廣播等其他傳統媒體提供了一條值得嘗試的敘事新路徑。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到: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2020年11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將“全面加強內容建設與供給”作為主要意見之一,指出廣播電視媒體應提高精品內容的持續供給能力。這就要求媒體在實現媒體融合轉型的同時,也必須樹立精品意識,保證節目品質。

探索新的敘事策略與技巧,把故事講給更多的觀眾聽,《新聞調查》不僅借創新之力開拓了跨平臺發展渠道,還為尋求轉型出路的電視媒體行業做出了積極的示范。同時,《新聞調查》仍憑借一貫的高品質、高水準內容,堅守著內容為王的理念,只有在把握發展大勢、保持內容優勢的前提下,創新的敘事手段與技巧方能錦上添花。

猜你喜歡
深度內容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內容回顧 溫故知新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主要內容
提升深度報道量與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