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紀錄片“他塑”中國形象
——以日本導演竹內亮中國疫情題材紀錄片為例

2021-08-31 08:00武新宏吳保平
電影新作 2021年4期
關鍵詞:竹內紀錄片抗疫

武新宏 吳保平

后疫情時代紀錄片“他塑”中國形象——以日本導演竹內亮中國疫情題材紀錄片為例

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Loren Friedman)在《全新的歷史分界線:新冠疫情前時代和新冠疫情后時代》中指出,新冠疫情改變了世界秩序,它將世界劃分為新冠疫情之前(B.C.:Before Corona)的世界和新冠疫情之后(A.C.:After Corona)的世界。疫情改變了世界。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對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和社會治理體系帶來深刻沖擊,也對國際傳播格局造成巨大影響。疫情發生以后,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抗疫合作,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了負責任大國形象,贏得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然而,國際輿論場上仍然充斥著一些雜音,“中國責任論”“中國隱瞞論”“中國賠償論”等標簽化、污名化論調甚囂塵上,這為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帶來新的挑戰。中國紀錄片如何用真實影像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日本導演竹內亮的中國抗疫題材紀錄片,可能帶來一些借鑒與思考。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認知的結合,是一系列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國家形象是自我認知與他者認知共同促成的產物。國家形象塑造包括“自塑”與“他塑”兩個部分。紀錄片“自塑”中國形象是以“我者”視角和文化內視角來講述中國故事,難以滿足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需求。從“他塑”視鏡中反觀“自塑”,可以了解國際社會眼中的中國形象,審視“他者”呈現國家形象的實現路徑,不斷調整“自塑”形象的方式,提升中國形象的國際認知度。

疫情發生后,日籍導演竹內亮以中國抗疫防疫為題材,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拍攝了5部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紀錄片。2020年3月初,竹內亮拍攝紀錄短片《南京抗疫現場》第一部,從外食、交通、戶外、公司、網課、隔離生活等六個部分介紹當時感染者為零的城市南京的防疫舉措。上線后迅速登上日本雅虎首頁,并在朝日、富士、TBS等日本電視臺反復播放。3月17日,竹內亮根據募集的中國粉絲疫情生活視頻制作《我們的“疫”天》,感動無數國內外網友。4月,竹內亮又制作了《南京抗疫現場》第二部,聚焦奮戰在隔離酒店、醫院、超市等中國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視頻推出后在日本再次受到關注,被日本主流媒體紛紛轉載。6月,竹內亮和團隊前往武漢拍攝了紀錄長片《好久不見,武漢》。影片講述十位武漢市民的疫情故事,向世界觀眾呈現一個真實而又充滿溫情的武漢。該片上線僅一天時間,微博閱讀量就超過2800萬次,并在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獲贊。2021年1月初,竹內亮拍攝的《后疫情時代》再一次獲中國外交部點贊,影片從無人化、全民直播、空氣凈化企業、聯想工廠等方面展現中國經濟逆勢爆發的真實情景。竹內亮拍攝的中國抗疫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1-2部)和《我們的“疫”天》《好久不見,武漢》《后疫情時代》,及時、迅速、客觀、立體地呈現當代中國形象,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關注。

一、竹內亮疫情紀錄片呈現的中國形象

(一)高效治理、生命至上的政府形象

竹內亮于2020年2月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以日記式的紀錄影像,反映南京市嚴格的隔離政策和措施。紀錄片中中國政府的執政行為和執政理念,體現在疫情防控的各個方面。大到國家政策的貫徹和執行,小到基層社會治理。例如,疫情期間南京政府貫徹了嚴格的隔離措施,規定所有外來人員都要進行為期兩周的自我隔離,外來人員進入小區需要登記信息。從片中可以看到外籍員工在政府指定的酒店進行隔離,攝像師進入導演所在小區辦理各種手續,城市街頭宣傳疫情防控注意事項的標語橫幅、海報等。導演親身體驗感受中國政府高效的組織力和執行力。在紀錄片結尾,導演做出這樣的評價:“這次我到南京的街頭看了一下之后真的很吃驚,沒想到管控會這么嚴格,我感受到中國政府寧愿犧牲經濟也要戰勝疫情的決心?!薄逗镁貌灰?,武漢》中,導演一行來到莊園家里,與二姨談起被感染的經歷,108天里輾轉6個地方,做過40多次核酸檢測,而且全部免費。感染者為零的城市的抗疫實錄與武漢重啟后的探訪之旅,給外國民眾呈現了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置于第一位、具有高效治理能力的中國政府形象,給世界其他國家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經驗和方案。

(二)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國民形象

在竹內亮的中國疫情題材紀錄片中,每個中國公民都嚴格自律,在各自崗位上為抗疫做出努力和奉獻?!段覀兊摹耙摺碧臁贰赌暇┛挂攥F場》《好久不見,武漢》等影片中,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中國人都遵守嚴格的防疫措施,出門戴口罩、量體溫、減少聚集,共同面對病毒。導演在采訪中也指出,通過這次疫情,重新認識到中國人團結的力量。中國的疫情得以有效控制,離不開每一位民眾的積極配合。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的恢復,更離不開14億中國人的努力?!逗笠咔闀r代》的開場,南京馬拉松的參賽者都遵從防疫要求,提前進行核酸檢測,現場接受體溫檢測,依次走進賽場。紀錄片中有些企業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制定詳盡周到的防疫措施,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實現逆勢發展。受到疫情影響嚴重的外貿公司開始通過拍攝短視頻,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在義烏電商小鎮上,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前來尋找新商業模式的學習者。進入后疫情時代,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在危機中尋找契機?!逗镁貌灰?,武漢》真實記錄了武漢市民,經歷疫情創傷后依然能夠重拾希望,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竹內亮用客觀公正視角,記錄疫情下的每一位普通民眾都不是旁觀者,向世界展現團結一心、攻堅克難、守望相助的中國國民形象。

(三)探索創新、逆勢增長的經濟形象

一個國家的經濟形象表現為國家經濟總量、品牌形象、創新能力等方面。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實現歷史性突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主要得益于中國政府采取強有力的防疫措施,短時間內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為經濟恢復奠定了基礎?!逗笠咔闀r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竹內亮以客觀的“他者”視角回答了中國是如何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并行推進。影片記錄了一些在疫情中逆勢發展的行業,包括走向世界的聯想公司、新興的直播帶貨行業和空氣凈化企業、擁有自主研發創新的無人化技術等。這些世界知名品牌和新型產業的發展,都代表著一個國家經濟形象。從竹內亮的影片中可以發現,中國經濟在疫情的沖擊下不斷探索創新,尋找新的發展契機,從而實現逆勢增長。例如,大數據、無人化等新興技術被運用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之中,人們通過智能手機便可以查看疫情地圖,記錄行程路線,登記個人信息等,無人化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公共交通、快遞配送等各個領域?!逗笠咔闀r代》上線后,登上日本最大互聯網站雅虎首頁,引發海外網友廣泛關注和熱議。該紀錄片向世界呈現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復蘇現狀,有利于打破不同國家民眾的偏見,以真實客觀的視角看待中國形象。

二、竹內亮疫情紀錄片塑造中國形象的路徑

(一)鮮明的“他者”紀錄主體意識

國家形象本質上是主體對客體國家的認識,表現為主體對客體國家的認知和評價兩個方面。從主體性視角來看,國家形象的生成是源于認知主體對被認知和評價國家的一種主觀性認知。認知主體的感知能力、情感投入、價值標準和評價尺度的選擇都會對其所“想象的一國形象”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認知主體在國家形象的建構中有著重要作用。紀錄影像里的國家形象是建立在紀錄主體對于客體國家的認知基礎上。作為已經在中國生活七年的日本導演竹內亮來說,他對中國文化已經有比較多的了解,但其一直有明確清晰的“他者”意識,有“他者”作為紀錄主體的意識,一直用比較視角來關照所記錄的事物。從外來文化視角講述中國故事,一定程度上增加作品的客觀中立感。在疫情題材紀錄片創作過程中,竹內亮有著清晰的“他者”紀錄主體意識。

首先,從紀錄片創作動機看,導演始終以提升自己國家民眾防疫意識為目的。出于對日本疫情的擔憂,竹內亮拍攝了短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片中談到導演自己疫情期間,從日本回中國被要求自我隔離兩周的親身經歷,讓他感受到中日兩國應對疫情的不同,正是這種差異讓導演產生拍攝中國抗疫舉措的想法。他希望通過鏡頭把中國的防疫措施介紹給日本,提升日本民眾對于疫情的防護意識。他想借助紀錄片《后疫情時代》,把中國能夠做到疫情防控與經濟復蘇并行的經驗,介紹給自己的國家,并從中吸取有益經驗。

其次,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導演根據不同國家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心理,制作出不同版本紀錄作品。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有日語版和英文版兩個版本,兩者存在著諸多細節上的不同。例如,在英文版中,針對新冠疫情爆發后海外華人因戴口罩受到歧視的新聞,導演特意強調戴口罩的重要性,表達了“歐洲的朋友,不要歧視亞洲人戴口罩”的建議。與日文版相比,英文版內容更為豐富,增加了電梯里配備餐巾紙、在外就餐隔桌而坐、酒店隔離生活等細節,這對歐洲的英國受眾而言,詳細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

(二)國際化選題

從紀錄片選題上,竹內亮導演善于從國際視野入手,選擇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國際受眾迫切想要了解的內容進行拍攝。比如,在《南京抗疫現場》第二部中,針對疫情期間外資超市出現物資緊缺和商品哄搶現象的新聞報道,竹內亮探訪了疫情前后中國超市的真實現狀,并解釋了中國外資超市物資供應充足的原因。拍攝《好久不見,武漢》之前,竹內亮在微博上招募武漢市民參與紀錄片拍攝,在報名的一百多位武漢網友中,最終選擇了來自各行各業平凡崗位的十位主人公,選擇的標準是外國觀眾想看的人物和故事。竹內亮在日本媒體朋友中做過調查,他們對武漢的了解多為華南海鮮市場、雷神山醫院、醫護人員、新冠感染者等一些片段信息,于是導演選擇與之相關的人物作為紀錄片詳細拍攝的對象,其中包括經常從華南海鮮市場采購海鮮的日料店老板、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護士、新冠肺炎患者的家屬、向世界傳播武漢文化的初中英語老師等,通過這些引起國外觀眾觀賞興趣的人物和題材,用紀實鏡頭打破海外觀眾對武漢的偏見,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疫情的關注。在《后疫情時代》開頭,竹內亮這樣講述,“中國作為2020年世界主要國家中唯一被預測將會實現GDP正增長的國家,究竟是如何同時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的?我想帶著海外朋友心中的這個簡單的疑問,去尋找其中的緣由?!碑斀褚咔檫€在全球蔓延,每一個國家的經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這樣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性的紀錄片題材,更容易拉近與海外受眾的心理距離,更有助于紀錄片的海外傳播。創作者能夠從文化交流的視角進行藝術創作,這一點值得跨文化紀錄片創作者學習和借鑒。

(三)平民化視角

“在當下的全球傳播中,一個個平凡小人物的個體命運更能夠在跨文化傳播中觸達人心,串聯各國民眾的共同記憶?!敝駜攘烈咔轭}材紀錄片從平民化視角,關照疫情下個體生命與現實生活,以平民化、生活化的客觀記錄,真實展現中國抗疫故事。

首先,以微觀視角聚焦后疫情時代下的中國普通人。導演用“他者”視角講述中國抗疫過程中平凡身影背后的動人故事?!赌暇┛挂攥F場》采取視頻博客(vlog)的形式,記錄導演在南京生活和工作的日常,包括他的公司狀況、日常出行方式、在外就餐、戶外活動、員工被隔離的酒店、孩子在家上網課等細節?!逗镁貌灰?,武漢》跟拍多位武漢市民的生活,記錄下武漢人的抗疫日常與個體創傷,以及經歷創傷后武漢人民堅韌豁達的精神面貌。正如導演所說:“我們不是要塑造英雄,而是要走進日常的武漢,了解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的生活?!庇捌再|樸、本真的平民化視角,向世界呈現了可感可知的武漢市民形象。

其次,用冷靜克制的敘事手法展現普通人的情感體驗,以生活化的口吻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赌暇┛挂攥F場》系列紀錄片沒有背景音樂的修飾,也沒有旁白加以渲染,導演在走訪、調查與交談中記錄南京防疫日常和抗疫舉措?!逗镁貌灰?,武漢》向觀眾娓娓道來災難親歷者的創傷記憶,以及他們面對創傷的精神體驗和心路歷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該片給予高度評價:“這部紀錄片中的很多內容感人至深,它之所以能打動中日兩國廣大觀眾的心,關鍵在于它貼近公眾,樸實無華,透著真善美?!?/p>

最后,影片通過生活化的實景拍攝,展現極具煙火氣息的中國城市面貌。攝影機跟隨導演,帶領觀眾走進武漢的大街小巷,熱干面、黃鶴樓、戶部巷、武漢長江大橋等具有武漢特征的城市元素和文化符號,逐一呈現在世界觀眾面前,重塑了海外民眾對武漢城市形象的認知。在《后疫情時代》第二章中,竹內亮記錄下義烏電商小鎮里人人直播的熱鬧場面,反映中國人在逆境中不斷探尋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這些影片在平凡敘事中蘊藏著人間溫情和想象余味。

(四)參與式敘事

紀錄片的參與模式(Participatory Mode)“強調電影制作者與拍攝對象的互動交流,這種制作模式常用的方法是采訪或者其它更為直接的參與方式,從交談到挑釁,不一而足”。竹內亮導演的紀錄片注重拍攝者與拍攝對象的互動,以訪談的形式參與紀錄片的創作。導演與防疫工作者、傳染病醫院醫生、超市工作人員的交談,展現實現“零感染者”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逗镁貌灰?,武漢》中,主人公與導演看似平常的對話,不經意流露出疫情帶來的創傷。積極樂觀、性格開朗的護士龔勝男談及疫情中逝去的感染者時突然哽咽落淚;李杰在與導演的聊天中分享手機里的私人影像,講述著建設雷神山醫院背后的艱辛歷程。

參與式敘事還表現在導演將自己的真實體驗和感受記錄下來,甚至將影片的拍攝過程制作成紀錄片的一部分。在《好久不見,武漢》中,觀眾跟隨導演鏡頭踏上去武漢的列車,展開一段未知、新奇而又有些恐懼的探索之旅。在參與式敘事中,制作團隊記錄下導演偶遇在家門口吃飯的武漢人,端著簡單的飯食,卻發出樂觀爽朗的笑聲,不懼怕鏡頭,也不拒絕外籍導演拍攝,而是主動邀請導演和幾個鄰居一起合影,就像和鄰家孩子合影一樣。以導演本人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呈現出面對疫情的武漢人也是中國人的樂觀與堅強寫照。

“他者”視角讓紀實影像參與歷史、見證歷史?!赌暇┛挂攥F場》(1-2部)記錄下疫情中真實的南京城市影像,南京市檔案館將其影像資料永久保存。拍攝《好久不見,武漢》期間,恰巧趕上武漢全民核酸檢測的結束,日料店老板賴韻與導演見面,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蔽錆h人在外聚餐前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這些日常的舉動,呈現了武漢人民歷經創傷后仍然堅強勇敢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中國政府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逗笠咔闀r代》中,導演記錄了在新冠疫情逆境中迅速發展的企業,敏銳地捕捉到后疫情時代中國的新變化和新趨勢。例如,“無人化”技術運用到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疫情給電商直播帶來新模式、空氣凈化行業迎來新契機等。竹內亮用心記錄客觀真實的中國形象,為抗疫中國的紀實影像增添新的視角。

三、紀錄片對外傳播中國形象的啟示

相較于本國主體,有著異國文化背景和語言優勢的在華外籍人士,在同一現實語境下不僅能夠在跨文化傳播中實現較好的傳播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對外塑造更真實、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中國形象,這對我國紀錄片的國際化傳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一)降低文化折扣,搭建文化傳播中介

文化產品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往往會遭遇文化折扣?;羲菇鹚梗–olin Hoskins)指出,“扎根于一種文化的特定電視節目、電影或錄像,在國內市場很具吸引力,因為國內市場的觀眾擁有相同的常識和生活方式;但在其它地方其吸引力就會減退,因為那兒的觀眾很難認同這種風格、價值觀、信仰、歷史、神話、社會制度、自然環境和行為模式”。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紀錄片承擔塑造國家形象、傳播民族文化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責任和使命。中國紀錄片如何激發海外觀眾興趣,如何講述海外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故事,如何傳達中國精神和文化內涵,都成為對外傳播紀錄片創作者思考的問題。竹內亮有關中國疫情題材紀錄片,能夠實現跨文化傳播的成功,就在于準確把握海外受眾的關注興趣和審美習慣。竹內亮談及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創作過程時指出,“英文版是以全世界所有關注疫情的網民為受眾拍攝而成,特別注重細節展現,有些銜接和鋪墊更利于外國人了解南京抗疫的全貌?!敝袊蜗髮ν鈧鞑?,可以發揮在華外籍人士作為交流中介的優勢,搭建不同文化間溝通橋梁,助力中國形象海外傳播。

(二)眾籌內容,樹立品牌意識

竹內亮中國疫情題材紀錄片在中日兩國反響強烈,離不開獨特的制作方式。一般情況下,紀錄片的制作周期較長,需要較長時間打磨而成。疫情突發狀況下,僅靠在華外籍導演一己之力是無法短時間內深入抗疫一線的,但是導演注重與粉絲的互動交流,發動粉絲的力量確定紀錄片拍攝對象和題材選擇,收集海量中國抗疫故事,從而能夠在短時間內創作出紀錄片佳作。竹內亮制作團隊將中國粉絲拍攝的視頻剪輯成《我們的“疫”天》,這是一部制作者與粉絲共同完成的紀錄片作品,原生態地反映了疫情下中國各地普通人的疫情生活?!逗镁貌灰?,武漢》的十位武漢受訪者,是導演通過中國社交媒體平臺招募而來,十天時間拍攝了普通武漢人的抗疫故事?!逗笠咔闀r代》拍攝之前,竹內亮通過社交網絡募集了一些在疫情中迅速發展的行業,透過鏡頭展現中國在疫情逆境中真實的經濟現狀。這些疫情題材紀錄片大多是通過網絡眾籌和云制作的方式制作而成。

竹內亮因拍攝旅游式紀錄片《我住在這里的理由》為中外觀眾所熟知,這部系列紀錄片被視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扇窗口。導演始終致力于“用鏡頭拉近世界與你的距離”。從《我住在這里的理由》開始,竹內亮就積累了大量中國和日本觀眾,通過與粉絲的交流來獲得有意義、有價值的拍攝內容,逐漸建立屬于自己的紀錄片品牌,通過紀實影像促進中日兩國民眾之間相互理解。主流媒體之外的個體,也可以成為傳播民族文化、塑造中國形象的中介。竹內亮以網絡眾籌的方式,不斷找尋更符合受眾興趣的紀錄片拍攝內容,不加修飾地將生活的本真面貌呈現出來。內容眾籌的紀錄片創作理念,也值得我國紀錄片創作者借鑒。在進行紀錄片海外傳播時,注重加強與海外受眾的互動與交流,以國際視角和國際通用的視聽語言進行中國故事的講述,以海外受眾易接受的方式進行中國形象的建構。

(三)共情傳播,合塑中國形象

共情體現為個體對“他者”情感的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能夠從“他者”的角度認識與理解問題。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來看,共情體現的是一種主體間性,是不同文化主體之間形成良好信息互動關系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有利于消除文化折扣,增強文化交流效果。在對外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時,將人類共通的生命感悟和情感體驗融入敘事中,可以喚起海外觀眾對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的情感共鳴和身份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文化區隔與認知壁壘。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中國上線首日就成為微博全站日榜第一名,同日登上日本雅虎國際新聞第一名。該片之所以引發國內外網友的熱議,最重要的是片中普通人在疫情下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引發世界民眾的情感共鳴。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蔓延,人類共同面臨危機與挑戰,紀錄片注重疫情之下世界人民的情感走向,用人文關懷和同理心觸發國際民眾的共情與理解。在共情力基礎上,大力宣傳中國的抗疫經驗和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形象對外傳播,要注重中國故事的“他說”,鼓勵非官方用戶發聲?!耙缑乐~若由普通網民之口傳播出去,則更有真實感、親切感,能夠規避官方機構帶來的刻板印象,從而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蓖鈬鴮<?、留學生、外籍導演等民間個體化的表達,也是中國形象對外傳播的有效中介??梢约訌娕c在華外籍人士的合作,充分了解他國民眾的觀影習慣和審美偏好,共力“合塑”真實、立體中國形象。

(四)跨文化敘事,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故事是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的有效工具,紀錄片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國家形象具體化和可視化。在國際傳播中,以故事為載體,可以突破文化隔膜,更易于被他國民眾理解和接受。從敘事主體看,講述中國故事涉及自我講述和“他者”敘事兩個維度。在“我說”中國抗疫故事時,也要注重“他者”視域下中國抗疫故事的講述。借鑒他者的跨文化敘事,有助于“我者”找到更適合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方式,提升對外傳播能力。竹內亮導演的中國疫情題材紀錄片,將中國形象融入故事講述之中,敘事視角從宏大轉向微觀,敘事對象從國家歷史轉向個體平民,敘事方式從上帝視角轉向參與式敘事,以真實可感個體故事切入宏大命題,用生活細節豐富敘事,用真情實感打動觀眾。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边@為新時代我國紀錄片國際傳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進入后疫情時代,紀錄片對外塑造真實中國形象面臨諸多挑戰。我們不僅要重視本國紀錄片對國家形象的“自塑”,還需要善于借“他者”之力助益中國形象的國際傳播?!八摺币曠R可以提升中國紀錄片國際表達能力,逐步參與到世界輿論中國話語建設之中。

【注釋】

1 Thomas Loren Friedman.Our New Historical Divide:B.C.and A.C.The World Before Corona and the World After[N].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3.17.2 Boulding,K.E.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59:119-131.

3 吳獻舉.國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機制研究——基于主體評價的分析視角[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6):20-25.

4 朱建榮.國家形象生成中主體的價值訴求與功能發揮[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123-128.

5 ?;矍?人本化敘事提升紀錄片國際傳播力——以《從〈中國〉到中國》為例[J].當代電視,2019(12):90-92.

6 華輿.去武漢并非為尋找英雄,導演竹內亮講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462331469356571.

7 趙立堅.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中央電視臺《面對面》,2021.02.7.

8 [美]比爾·尼科爾斯著.紀錄片導論[M].陳犀禾,劉宇清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180.

9 [澳大利亞]考林·霍斯金斯等著.全球電視和電影產業經濟學導論[M].劉豐海,張慧宇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45.

10 環球網.“南京抗疫”被網友配了11種字幕日本導演:希望各國受到啟發[EB/OL].https://3w.huanqiu.com/a/5e93e2/3xVrBzPtu5H?agt=29.

11 唐潤華.用共情傳播促進民心相通[J].新聞與寫作,2019(07):1.

12 黃楚新.中國形象的“他塑”與“自建”[J].人民論壇,2020(16):31-33.

13 習近平.自覺承擔起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

猜你喜歡
竹內紀錄片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畫”說抗疫
抗疫之歌
團結抗疫
Rough Cut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不是竹內實,是竹內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