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教育視域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2021-09-09 13:54尚靜杜靜
中國教師 2021年9期
關鍵詞:教師角色角色定位生命教育

尚靜 杜靜

【摘 要】生命教育將生命與教育二者有機結合,這種以人為本、重在塑造生命的教育觀念離不開教師的喚醒與培育。生命教育要求教師從關懷生命的角度出發,具有創設生命課堂、關注學生生命成長、散發教育魅力的能力。生命教育視域下教師要回歸生命,做學生生命自覺的喚醒者、學生生命個性的守護者以及生命之真善美的演繹者。

【關鍵詞】生命教育 教師角色 角色定位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盵1]這在強調教師地位的同時,也賦予了教師更多的責任與擔當,尤其從生命教育視域來看,傳統的教師角色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教育觀念,亟須進行重新定位。而教師的角色定位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對教師角色的發展取向和目標進行指導的過程,是教師角色不斷整合、完善的過程,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與學生以及同事的交往不斷地理解、體驗、感悟、創新的過程[2]。在生命教育視域下對教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是滿足師生生存和發展、實現生命價值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在喚醒生命、反思生命、回歸生命中感悟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價值,反思教師角色轉換沖突,掌握生命教育實施的能力,并對自身角色進行精準定位。

一、喚醒生命: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價值

生命教育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華特士于1968年提出,一開始更多關注的是預防艾滋病、遠離暴力和毒品等問題。近些年,在發展的過程中,生命教育的內涵也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其概念的界定也有所差異,但總體上可分為廣義的生命教育和狹義的生命教育兩種。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狹義的生命教育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3]。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把生命視為教育發生的原點,把教育學視為“成全生命”的人文之學[4]。在生命歷程中,正因為教育的潤澤,生命的光輝才得以延續;在教育進程中,借助生命的力量,教育的芬芳才能歷久彌香。生命與教育的結合是二者的本質要求,既能碰撞出生命的火花,也能綻放教育的絢爛,尤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生命教育更進一步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只能根據人的天分和可能性來促使人的發展,教育不能改變人生而具有的本質。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來喚醒人所未能意識到的一切?!盵5]教育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喚醒生命的過程。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都會發生深刻變革,而作為學生生命發展的喚醒者和引導者,生命教育也為教師職業角色的變革點亮了燈塔,他們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展現生命魅力,實現生命價值。

二、反思生命:傳統教育與生命教育中的教師角色沖突

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角色難以與生命教育同行,在兩種教育模式的摩擦中,教師角色產生了沖突,主要有因育人觀念不同而產生的價值沖突,以及多方面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利益沖突。要實現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必須對生命進行反思,并從中找出沖突點,這是定位的關鍵,也是生命教育的必修課。

1. 價值沖突

在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背景下,以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這個時代為教育發出的聲音,經與傳統教育的碰撞和融合,沖擊并試圖改變傳統教育中根深蒂固的落后的教育觀念,由此引發育人模式、學習方式、教育手段、教師角色的轉型升級。而當前,在傳統教育現代化的轉向中,既有傳統教育價值觀的“固執”,也有現代教育價值觀的“強挾”,還有既非傳統又非現代的教育價值觀的“游離”[6],伴隨這一復雜現象的是不同視域下教師職業價值觀念的沖突。傳統教育中的教師扮演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主宰者以及班級的管理者等,在忽視學生生命個性發展以及忽略主體需要的同時,也淡化了教師這一育人職業中本質的、神圣的、光輝的使命。尤其在當今社會,各行各業都在進行著變革以追逐時代的步伐,教育也不例外,然而教育本就是一個慢工程,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歲月的沉淀,不能被流水線式地生產和快餐式地消費。顧明遠教授就曾指出,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通過生命教育來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方法,從而使學生幸福生活,健康成長[7]。葉瀾教授也談到,教育就其本真意義而言,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8]。因此,傳統教育中重分數輕育人、重一致輕個性、重知識傳授輕生命關懷的價值觀念與當下我們所倡導的生命教育相背離,難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質量。

2. 利益沖突

利益沖突是利益雙方基于利益矛盾而產生的利益糾紛和利益爭奪的過程[9],在學校教育中,傳統教育與生命教育因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教學管理方式等的不同也會產生利益沖突。當升學率成為一個學校的名片,當學生的成績與教師的工資、獎金、評定職稱掛鉤,不可否認,這在一定程度上明顯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效率,獲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也滿足了社會各方的需求。然而,作為教育工作者,秉持居安思危的心態,時刻對教育現象保持敏感,就不難看到傳統教育中存在不少弊端。學生為了考試而非自身發展而學習,沉重的課業負擔使他們的身體難以得到鍛煉,思想心性難以成長,而承擔教書育人任務的教師也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施壓者。但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特的生命存在,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真諦,懂得熱愛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同樣是教師不可推卸并必須高度重視的責任。

三、回歸生命:生命教育視域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生命教育所承擔的使命要求對教師角色賦予新的內涵,化身為學生生命自覺的喚醒者、生命個性的守護者和生命之真善美的演繹者,這不只是對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更是回歸生命原點、探求教育本質。

1. 學生生命自覺的喚醒者

生命自覺是人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能夠自由而非受制地、自主而非被動地參與生命活動,是個體對生命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它是建立在對自我生命自覺、他人生命自覺、環境生命自覺以及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的覺知、覺解上。葉瀾教授認為,生命自覺是人的精神世界能量可達到的一種高級水平,并曾把教育定義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10],這道出了生命自覺的重要性,也道出了教師的神圣使命。而從教育學視野中看,對于生命自覺的培育似乎被遺忘在角落里,教師用盡全力教會了學生如何認識和走向外部世界,卻很少關注學生怎樣認識、走進和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導致學生在發展中遇到一系列問題,歸根結底其實是教育中對學生生命自覺培育的缺失。

當今時代的發展需要有生命自覺的人,而培育生命自覺之人也是教育的根本旨趣。因此,生命教育呼吁教師做學生生命自覺的喚醒者。從生命教育的視角看,每個學生盡管在外在表現上有所差異,但都有“生命自覺”的潛能,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喚醒學生身上沉睡的潛能,包括自我生命意識的覺醒、自我生命價值的追尋等,而這之所以稱為“喚醒”,是因為教師在學生生命發展的過程中,是起一種引導性的輔助作用。對教師而言,喚醒者角色的賦予意味著教師要先醒于學生,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識,能夠自覺地從生命的角度研究學生和發現學生,能夠自覺地通過創建自身的精神生活感染學生。生命自覺的喚醒同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教學相長中、師生生命互動中逐步實現的。

2. 學生生命個性的守護者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學說中提到,真正的人就是有個性的人,并將實現個性自由作為人發展的理想目標?!霸跁r間、空間這縱橫廣闊的環境里,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的個性存在著……只有承認這種個性差異,才有利于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教育,才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自尊心,而沒有自尊心就沒有人?!盵11]所以教育作為一個專門針對人的活動,其本質目的也是為了促進人作為個體,個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個性發展歸根結底就是生命的獨特性存在,這意味著教育要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滿足個性健康發展的條件,但在當今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數學生的個性隨著年級的升高反而被逐漸共性化,失去了他們生命的本色。而生命教育的出現便力圖改變這一狀況,它作為“以人為本”的教育,把重心放在關注人的生命成長上,它的實施以人的個性為基礎,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生命的潛能,引導學生的個性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在發展生命個性的過程中,教師必定不可缺席,并要化身為學生生命個性的守護者。之所以要成為守護者,就是因為教育中存在很多既定性規則和不確定事件,這些容易在不經意間磨滅掉一個人獨特的氣質,會稀釋育人的濃度。

教師要做的就是承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我、發展個性,創造自身的獨特價值,在此基礎上,為學生的生命個性撐起一把保護傘,并為他們創設生命個性得以彰顯的平臺與機會,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豐富的個性,并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掘出個性潛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3. 生命之真善美的演繹者

真善美這三個字把天上人間的事都概括進去了。真,是天倫;善,是人倫;美,是美輪美奐[12]。真、善、美是生命矢志不渝的追求,是教育所擔負的崇高使命,是時代文明的迫切需要。從生命教育視域來看,生命之真即在教育活動中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懷揣科學精神去探索真知、追求真理,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出真實人格。陶行知先生就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边@也深刻點明了教育的本真求索,揭示了教師的內在職責,即作為教師,要擅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探索真知,習得能力,獲得智慧,探索真諦。生命之善在于道德修養、品格塑造,在于以仁愛之心,推己及人、止于至善。教師不同于其他職業,言行舉止皆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心智未發育成熟的未成年人更是如此。盡管關于人性的說法,無論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或是“亦善亦惡”,到如今仍無定論,但教育對人性塑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唯有去惡揚善的生命才是光彩的。而生命之美是生命的最高層次,因為美是一種氣質、一種藝術、一種境界,同樣也是一種能力。它對凈化心靈、完善自我、成就他人以及優化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感染力,但這種美常常會被紛亂復雜的社會所遮蔽。

生命教育作為關注生命和生活的教育,要求教師能夠引領學生發現美、感悟美、追求美、創造美、傳播美,并用教育之美助添生命之美。陶行知曾明確提出,教育要培養真善美的人格。他說:“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币虼?,教師要肩負起生命之真善美的演繹者,為學生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榜樣,引導學生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譜寫生命的樂章。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1-20)[2021-1-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 張愛琴,謝利民. 教師角色定位的本質透視[J].教育評論,2002(5):41-44.

[3] 杜靜.生命視域下教師教育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9-11.

[4] 馮建軍.論教育學的生命立場[J].教育研究,2006(3):29-34.

[5] 雅斯貝爾斯. 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65.

[6] 李潤洲.教師角色失調現象解析[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4(5):34-37.

[7] 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9):85.

[8] 葉瀾. 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9] 張玉堂. 利益論:關于利益沖突與協調問題的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55.

[10] 葉瀾. 中國哲學傳統中的教育精神與智慧[J].教育研究,2018,39(6):4-7+23.

[11] 劉文霞.個性教育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44.

[12] 張楚廷. 追尋教師的真善美[J].大學教育科學,2015(6):120-124.

本文系2020年橫向項目“國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生命教育課堂改進暨區域提升合作研究項目”(項目編號:鄭經采公開2019-144)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歡
教師角色角色定位生命教育
讓學生動起來、笑出來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微課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導學探究
教師角色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及角色轉換
淺談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與教學行為
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新媒體環境下多模態商務英語課堂教師角色定位
淺談新課程標準的新認知
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淺析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