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和傳承民族記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1-09-09 10:23李藍冰銀特妮拉
關鍵詞:民族認同

李藍冰 銀特妮拉

主持人語:就地域文化角度而言,赤峰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先后孕育了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等。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和歷史事實表明,赤峰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中華文明的時空坐標和歷史軸線上占有重要地位,為中華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赤峰地區發展興盛的歷史表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在新時代研究和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肩負的政治任務和時代使命。本刊開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問題進行理論研討,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本期刊載兩篇,一篇是李藍冰、銀特妮拉撰寫的《守護和傳承民族記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集體記憶的角度出發,闡述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開創形成,以及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提出了加強文物和歷史遺跡保護利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等建議。另一篇是夏春子、張文旭撰寫的《赤峰市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研究》,總結了赤峰市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迫切性,探討了赤峰市青少年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原則、列舉了培育的有效途徑,總結了應該重點培育的內容。圍繞民族領域一系列基礎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展開研究,用歷史指引未來、用理論關照現實,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

赤峰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學報編輯部主任 孫國軍

摘 要:民族記憶是在民族發展的進程中,能夠代表民族精神,并能夠推動民族發展進步的重大事件或重大轉折,涵蓋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象征,既依托歷史記憶,又滿足當代需求,規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開創、在近代以來的奮起抗爭中形成、在追求民族復興的征程中書寫。完整、鮮活、生動的民族記憶,有助于增進全體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這要求我們加強文物和歷史遺跡保護利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通過守護和傳承民族記憶,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民族記憶;民族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07-0017-07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等進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對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進行了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守護和傳承各民族共同的民族記憶,是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民族記憶是在民族發展的進程中,能夠代表民族精神,并能夠推動民族發展進步的重大事件或重大轉折,涵蓋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象征,既依托歷史事實,又滿足當代需求,規約未來發展。民族記憶是民族共同體。除領土因素外,現代國家應該是政治共同體、歷史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從世界范圍內來看,近代以來的民族主義運動和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通過講述民族故事,使記憶變成凝聚性的文化結構,是培育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加民族認同的一種普遍做法。而在數千年交流交往中,中華民族形成的民族記憶,遠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要深刻,是我們今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礎。

一、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在生存和奮斗中形成

(一)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開創

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歷史的民族沒有魂。中國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各民族交融匯聚的歷史,就是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就是全民族締造、統一、鞏固偉大祖國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從四個“共同”作出深刻闡述: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鼻О倌陙?,各民族的先民聚居而成部落,共同開發了東亞的富饒土地,形成了祖國的版圖??脊虐l現,生活在赤峰的紅山先民、生活在杭州地區的良渚先民,一山一海、一北一南,共同書寫了中華文明的早期篇章。從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的“中華第一龍”,是已知最早的龍的形象,這個形象刻在民族記憶中,成為中華民族在廣袤疆土上生息繁衍的例證。

在歷史長河中,不論是歷代中央王朝,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在邊疆開拓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秦代設置桂林等郡,將今天廣西地區納入版圖;漢代設立西域都護府,將今天新疆地區納入版圖;元代設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明清時期在西南實施改土歸流。在一定范圍內統治的少數民族政權,如北魏、西夏、遼、金,對國家鞏固發展同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歷史中走來,各民族人民的汗水和印記,形成了960萬平方公里國土輪廓的基礎,構筑起中華民族共同發展的生存家園。

(二)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在近代以來的奮起抗爭中形成

1840年以后,中華民族蒙受了巨大的苦難。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無數仁人志士奮起抗爭,中國近代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在列強侵略中奮起抗爭的歷史。

晚清政府軟弱無能,帝國主義趁機瘋狂侵略,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占據廣州四方炮臺的英軍到三元里搶掠財物、強暴婦女,當地人民武裝反抗,發出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祛除慘毒的宣言。帝國主義還通過宗教深入城鄉進行文化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機,而后發生了“天津教案”、義和團運動等群眾性運動。阿古柏入侵新疆后,肆意向英、俄出賣新疆地區的主權和利益,妄圖分裂和霸占新疆,引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各族人民頑強抵抗,引起清廷極大震動,后派兵收復失地。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進一步激發了各族人民的自主意識,但是并沒有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狀況。直到“五四運動”爆發,徹底地喚醒了民眾,標志著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入新階段。

“一寸山河一寸血”?!熬乓话恕笔伦兒?,日本侵略者妄圖稱霸世界,肆無忌憚地大規模侵略中國。中共中央發表宣言號召民眾進行民族自衛,選派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大批優秀干部前往東北組織抗戰,成立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犧牲后,日軍剖開腹腔,竟無半粒糧食;趙一曼被俘后,面對各種嚴刑拷打寧死不屈,最終慷慨赴死?;钴S在赤峰市寧城縣的冀東軍分區第三區隊,隊長高橋有勇有謀,因此被人稱為“高橋部隊”,奇襲小城子偽公署震驚了侵略者,高橋犧牲后,日寇殘忍割下他的頭顱懸掛示眾,但他的精神走進了群眾心中。烏蘭夫等共產黨人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粉碎了內外勢力妄圖將內蒙古分裂出去的圖謀。局部抗戰的斗爭感染了民族意志和救亡圖存的意識。全面抗戰時期,斗爭形勢愈發艱苦,上海四行倉庫在租界前“戰斗直播”,狼牙山五壯士英勇跳崖捐軀,這些英雄事跡串聯起一篇宏大的抗爭史詩,鼓舞和激勵了全民族抗戰。經過十四年抗戰和解放戰爭,中國人民徹底趕走了帝國主義和他們的代理人,建立起人民的政權,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

從斗爭中走來,各民族人民的鮮血和抗爭,喚醒廣大民眾的民族自覺,構筑起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思想基礎。

(三)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在追求民族復興的征程中書寫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為其他民族地區樹立了榜樣,為正確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民族工作的實際,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由此開辟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我國共建立了155個自治地方,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總和占全國總面積的6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實踐中發展完善,實現了政策、制度、法律三位一體。民族區域自治開辟了解決民族問題的“中國道路”,讓各族人民實現了真正實現當家做主,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色、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發了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因素,一些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后。新中國剛成立時,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是農牧業為主的自然經濟,工業經濟一片空白,一些地區處于奴隸制經濟形態,還有一些人口生活在原始公社社會形態中。當時的內蒙古自治區在鋼鐵領域只有一些小型手工作坊,就連釘馬掌的釘子也要從外地運來?!耙晃逵媱潯睍r期,伴隨著包鋼的成立,一個美麗宏偉的鋼鐵報國夢在草原上成形。全國各族建設者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生活的憧憬,用激情和奉獻澆灌出“草原鋼城”,在這里生產出了新中國第一輛坦克、第一門高射炮……黨和政府積極引導各民族走社會主義道路,重視發展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經濟社會,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各族人民的勁使在一起,心連在一起,產生了“八千湘女上天山”“三千孤兒入內蒙”等眾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從奮斗中走來,各民族人民的奮斗和成就,構筑起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精神堡壘。

二、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對建構民族認同作用

民族記憶是民族認同的源泉,是建構民族認同的基礎。完整、鮮活、生動的民族記憶,有助于增進全體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一)增進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是新中國歷史敘事的重要維度,也是民族記憶的光輝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族人民成為掌握了生產資料和自身命運的社會的主人,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推動了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偉大成就。我國經濟占全球經濟六分之一,經歷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巨大變遷,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并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從半封閉走向開放,從努力實現溫飽到邁向全面小康,農村貧困人口按現行標準全面脫貧。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速、年均經濟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少數民族群眾獲得更多實惠。黨中央瞄準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以“三區三州”為重點,攻克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確保小康路上沒有一個民族掉隊,實現了全民族擺脫絕對貧困。廣大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每一個親人都在祖國的發展中共同成長,共享偉大祖國的發展成就、共創偉大祖國的發展奇跡。

這些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實實在在地表明,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的人民,應樹立和增進對偉大祖國的信念。只有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才符合各族兒女的共同愿望,才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二)增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在漫長的生息繁衍中,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水乳交融,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從歷史深處深深烙印的標識,深刻地表明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崛起于中國北方,這些政權的政治地位不同于以往的少數民族局部政權。但這些王朝并沒有“另起爐灶”,而是紛紛以中華正統自居,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性。這些掌握政權的少數民族,包括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在民族交融交流交往的大熔爐中融合升華。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國家內部各民族逐漸融合甚至同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必然的現象,它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增強了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屈辱中抗爭再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在這個歷史進程中,無論哪個民族,都是炎黃子孫,都以“中國人”作為共同的身份?!爸Ψ辈拍苋~茂”。中華民族像一顆繁茂的大樹,漢族和各少數民族都是她的枝葉,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是她的基礎,只有打牢基礎、依靠主干,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保持生機不滅。松脫了基礎、離開了骨干,哪怕短時間內看仍然富有活力,但是在風吹雨打中難免變成枯枝。

這些事實表明,各族人民應樹立和增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多元一體是一個整體,不應片面強調多元,而是要以一體為基礎。

(三)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文化互相借鑒、融會貫通。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她的價值觀主導著、影響著各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在歷史上各個時期都發揮著維護統一、安定秩序的作用。遼、西夏、金、元、清都尊儒學,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普及、推廣,因此在若干歷史朝代中,都有少數民族政權創制和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情況,但是漢語漢字始終成為通行語言文字,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始終擁有共同的精神內核。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符號化的民族文化記憶,也就是文學作品中,有“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歌頌霍去病、文天祥的詩詞,也有格薩爾王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這些精彩紛呈的文化瑰寶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兼容并包的特點。

在同一性與多樣性的平衡中,中華文化形成了獨特品格、色彩,這是人類唯一從未中斷的文明體保持文化生機活力的“基因”“密碼”。在西方社會不斷鼓吹所謂“文明沖突”“歷史終結”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我們以交流互鑒為基礎的文化形態,不但是中國人民的財富,也給世界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四)增進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中國共產黨從創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視民族工作,把解決民族問題寫入黨的綱領,作為革命任務的一部分,主張民族平等團結、反對民族壓迫。

在黨的領導和黨的民族綱領的指引下,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各地的少數民族參與了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支持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建立工農民主政府??谷諔馉帟r期,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各民族人民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政策,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力興辦與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如1947年8月在赤峰成立了冀察熱遼聯合大學,下設行政學院、內蒙古自治學院和魯迅文藝學院,為當地輸送了大批的黨政管理和文藝人才。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從“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到“驚天動地”,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各民族人民的“當家人”“主心骨”。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少數民族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貧窮走向富裕,從落后走向現代,享受著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五)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中國人民是充滿希望的人民,中華民族是滿懷希望的民族。在民族和人民遭遇苦難的時刻,中國人從未放棄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追求。在十月革命以后找到了正確的道路,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追求。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洗禮,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設起社會主義國家,徹底消滅了階級剝削,實現了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站起來”。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雖然經過了失誤和曲折,黨和人民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思索社會主義的真諦。毛澤東把社會主義分成了不太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來又把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給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出目標,明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戰略。這個戰略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藍圖,經過幾十年來的完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新藍圖。如果把建設理想社會比作一條臺階,自豪且自信的中國人民已經在眺望理想社會的美好曙光,站在實現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的前一階梯了!

這些事實雄辯地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業,它是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不斷接力探索取得的,凝聚著各族人民的勤勞和汗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建設理想社會的“康莊大道”。在這條大道上,中國人民用3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需要幾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2020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呈現出“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的迥然態勢。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疫情成為加速變局的裂變器,全球治理面臨欠賬赤字,國際社會面臨考驗和挑戰。中國這艘“巨輪”,經得起風浪考驗,不斷創造新的偉大奇跡,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靠的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勝利的偉大旗幟。

三、守護好、講述好、傳承好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

在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自然因素和歷史因素毫無疑問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但人為建構的貢獻亦不能忽視。在既有的民族集體記憶基礎上,必須要通過加強文化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等制度安排對其加以敘述和闡釋,把民族記憶守護好、講述好、傳承好,進一步提高和鞏固民族認同。

(一)加強文物和歷史遺跡保護

習近平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蔽奈锖蜌v史遺跡保護工作本質上就是整理歷史記憶的工作,必須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

革命遺跡和遺存是中國人民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犧牲生命的艱苦斗爭的實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設施。僅在赤峰市寧城縣一地,就有高橋烈士陵園、峰水山黨支部誕生地、愛國華僑陳子實紀念碑、集家部落遺址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下,陸續出臺了《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意見》等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精神加強了革命遺跡的保存和展示。

保護文物、遺跡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市場多方主體參與。每一個社會參與者都不應該成為歷史的“局外人”,而應爭做文物和遺跡的保護者,民族記憶才能生生不息,永遠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加強歷史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研究。

要在全黨樹立正確黨史觀、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引導干部群眾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存在不同的類型,主要特征就是否定歷史,實質是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少數民族地區有否定民族認同和黨的民族政策的情形,影響很壞、危害極大。用一種碎片化的事實、生硬的邏輯,利用某些社會事件或某個時間節點,罔顧特定的歷史前提,得出似是而非的錯誤結論,刻意制造恐慌或挑起民族矛盾。若論歷史事實自然無可厚非,但采取掐頭去尾、移花接木式手法,就會呈現虛構的敘事。因此歷史工作者首先要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講好歷史事實,引導正確的歷史觀,與丑化、歪曲、否定歷史事實的錯誤觀點做針鋒相對的斗爭。

要重視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史為鑒”,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現實選擇,也是歷史選擇,它不僅來自改革開放40多年的生動實踐、來自新中國70年的接續發展歷程,也傳承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精髓。善于總結和運用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要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深入系統研究闡釋歷史,從經驗中汲取養分和力量,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要加強對歷史文化冷門絕學的研究。從赤峰地區興起的契丹民族,創造了遼代輝煌的歷史,又逐步消失和融合在中華民族之中,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令人參照漢字所制契丹文字,前后通行數百年,正是民族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研究其他少數民族親屬語言發展史的重要參考。契丹文字早已失傳,其解讀和研究是當代歷史和文化的一門絕學。

(三)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教育是促進各民族之間心靈交融、攜手共進的基本手段,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傳承民族記憶、促進民族認同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地區抓團結、抓發展,都離不開教育這個基礎性工作。如果對青少年放任不管,他們就容易受錯誤思想特別是錯誤的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的影響,有的甚至會走上危害社會、危害國家安全的道路?!?/p>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團結,要引導青年正確、準確認清民族格局的“基本面”。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多元一體辯證統一、不能割裂,我國各民族之間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中,形成分布上交錯雜居、政治上安定統一、經濟上均衡互補、文化上兼融并包的“大家庭”局面?!耙惑w”就是統一性,是多元共同發展的根本,是主題主線,深化對“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的認識,使人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民族集合體?!岸嘣本褪遣町愋?,是一體的組成要素和發展動力,各民族文化和特征在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多樣性和差異性為中華文化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源泉。但是要防止少數民族文化從中華文化中剝離出去,切斷與中華文化“一體”的關聯性,片面強調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刻意強調各民族之間的差異性,甚至鼓吹“民族至上”,制造民族對立和民族矛盾。也要防止大漢族主義傾向,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對象不是少數民族同胞,而是全體中國人,要讓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不能偏離“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的 “三個離不開”的原則。

(四)加強輿論宣傳,講好中國故事

輿論宣傳關系到意識形態,是黨和國家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把握宣傳輿論導向,成風化人、潤物無聲,講好中國故事,是鞏固傳承正確民族記憶的重要渠道。美國波士頓拆除紀念林肯解放黑奴的雕像等事件也說明,一些社會歷史事實,講好了是團結奮進的故事,講得不好、歪曲講、變味講就變成挑起矛盾的故事。

中國這艘巨輪能夠乘風破浪,靠的是黨的正確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指導。宣傳工作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給干部群眾講明白,同時把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使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奮斗。近年來,各級各地區宣傳部門改進宣傳方式、創新傳播手段,積極打造網絡宣傳陣地,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接地氣的方式,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既有理論深度,又具象通俗。這些實踐證明,宣傳工作只有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讓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也只有聽得懂、感興趣、用得著,理論宣傳也才能打動人心、凝聚共識。

宣傳工作要講好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讓人們看到巨大成就、前進方向和燦爛的未來。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全國思想宣傳戰線唱響了主旋律,講述了“脫貧故事”“抗疫故事”,記錄里程碑式的脫貧攻堅成就和抗擊新冠疫情斗爭的特殊歷史,凝聚14億人民奮斗新時代的磅礴偉力,也為世界介紹了一個真實、全面的中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需要更多的好聲音、好故事,同時還要把聲音發好、故事講好。人們常說,生活中不缺少美,獨缺發現美的眼睛。新聞宣傳工作者要善于發現美、傳播美,展現新時代改革者的氣魄、奮斗者的足跡、追夢者的心聲,語言細膩、貼近心靈,這樣的故事就能撥動人們的心靈之弦,擁有穿透人心的溫度和力量。讓中國故事更加吸引人、感染人,億萬人民也必將創造偉大的成就。

(五)推出更多歷史題材的文藝精品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做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在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要肩負構建民族精神的使命,為真實歷史“作傳”、為發展成就“譜曲”。

反觀近年來的一些歷史劇,充斥著低俗、庸俗、媚俗的面孔,歪曲歷史的有之,諷刺現實的有之,甚至所謂“耽美”的也大有市場。文藝工作者應深入認識學習“四史”,深刻領會到歷史題材創作永恒的主題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譜寫出黨與人民血肉相連的感天動地的歷史篇章,是獨特的、有中國特色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洞筠D折》《大決戰》《大進軍》和《彈道無痕》《驚濤駭浪》《橫空出世》等優秀影視劇,直到今天仍然??闯P?,蘊含了一個道理:中國人沒有時間浪費在廉價情感,沒有資格沉湎于頹廢情調,只有體現歷史自覺,真實刻畫我們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畫卷,才能真正打動人、鼓舞人、吸引人。創作優秀的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就是要強化民族記憶,鼓舞全民族風雨同舟,為實現中國夢不斷努力。要讓一些庸俗的文藝作品退出來,讓更多真正屬于各民族人民的文藝作品喚起情感共鳴。

(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并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文化服務是保存民族記憶、凝聚現實力量的渠道,也是一項基本民生福祉。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更豐富、高品質的文化服務要求日益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近年來,我國公益性文化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水平明顯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我國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差距依然較大,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合理,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和使用不充分,文化服務效能還不夠高。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公共服務存在短板,制約民族文化發展和各民族群眾民生水平。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把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結合起來,著力加強面向農村牧區基層的文化惠民工程,讓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走近各族群眾,展示和保存民族記憶,真正發揮文化服務“大學?!钡淖饔?。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加快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民族記憶、精神給養更好發揮功能。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華民族無數英雄兒女用血汗和生命構筑起民族記憶,是培育和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財富,是各族兒女同心同德、攜手前進的力量源泉。守護和傳承民族記憶,發揮民族記憶寶貴遺產的積極作用,必將激勵全國人民不斷奪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勝利、創造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奇跡。

——————————

參考文獻:

〔1〕韋詩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和諧關系建構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2〕徐迅.民族主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3〕張淑娟.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民族理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4〕雷文彪.西方“記憶理論”研究及其對我國少數民族記憶研究的啟示[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35(02):4.

(責任編輯 徐陽)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National Memory

Building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LI Lan-bing, Yintenila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National memory is a major event or major tran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at can represent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can promot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t covers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spiritual symbol of a nation, which not only relies on historical memory, but also meets contemporary needs , Statute of future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mem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was created in national exchanges and exchanges, formed in the uprising and struggle since modern times, and written in the journey of pursu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A complete, fresh, and vivid national memory will help increase the recognition of all people with the great motherland,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cultur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requires us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relics, improve the level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further building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by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national memories.

Keywords: National Memory; National Identity; Building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猜你喜歡
民族認同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疆民族問題的特點
民族旅游與民族認同:互動與建構
法治變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蘭教消費觀與回族穆斯林消費行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