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歷代草原絲綢之路

2021-09-09 10:23甄自明趙曉峰王瓊
關鍵詞:概況路線

甄自明 趙曉峰 王瓊

主持人語:本期推出兩篇有關鄂爾多斯地區歷史的研究成果,第一篇是來自鄂爾多斯博物館的甄自明等撰寫的《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歷代草原絲綢之路》一文,利用文獻和考古資料,首次完整地梳理了鄂爾多斯地區的歷代草原絲綢之路的基本情況,可以說是一部鄂爾多斯中外交流史的提綱。另一篇是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華學院的焦懿晟《戰國至西漢長城防御體系對鄂爾多斯高原人口的影響》,文章重點關注了戰國至西漢時期,中原王朝在鄂爾多斯地區所修筑長城防御體系對這一地區人口成分、數量、分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人群是歷史發展的承載體,關注人口的變化是區域歷史的重要內容。這兩篇文章均為內蒙古民族文化建設工程2019年度項目“內蒙古黃河區域文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本項目擬對內蒙古黃河區域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進行全面挖掘梳理,力求總結出內蒙古黃河區域文化的基本內涵、總體特征和歷史地位。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康建國

摘 要:本文指出了傳統絲綢之路與草原絲綢之路的含義與聯系,重點分析了鄂爾多斯高原歷代草原絲綢之路的概況和路線,包括青銅之路、漢代草原絲綢之路、唐代草原絲綢之路、元代草原絲綢之路、萬里茶道和走西口的形成、分布與走向、路線,從而凸顯了鄂爾多斯高原在歐亞大陸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鄂爾多斯高原;草原絲綢之路;概況;路線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1)07-0035-06

公元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以谄洹吨袊业穆眯谐晒芬粫?,將漢朝鑿通的這條通道,命名為“絲綢之路”。因為在這條通道上,中國的絲綢是大宗貿易品。后來,絲綢之路內涵不斷擴大,不單指這條途經河西走廊的通道,而是泛指所有連接東西方的貿易通道。{1}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由長安經河西走廊至中亞、西亞的東西方大通道,即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中國歷史上,廣義的“絲綢之路”大致有沙漠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四條線路,沙漠絲綢之路就是張騫開通的漢唐“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四條主要通道,第一條稱為“沙漠(綠洲)絲路”,即由西安出發,主要經過中國河西走廊、南疆地區各綠洲城國的經濟文化走廊;第二條稱為“草原絲路”,主要通過蒙古高原,是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商貿通道、草原之路;第三條稱為西南絲綢之路,主要通過今云貴、川藏地區至印度及東南亞,這條通道又是藏區與內地的茶葉、馬匹貿易運輸之路,又稱“茶馬古道”;第四條稱為“海上絲路”,是通過海路從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經東南亞、印度洋,抵達波斯灣的海上貿易通道。絲綢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以及沿線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哲學、宗教發展,為這些文明以后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草原絲綢之路是蒙古高原溝通亞歐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內蒙古陰山長城沿線,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部的歐洲地區。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興盛起來以后,草原絲綢之路的東端中心地集中在內蒙古地區,這里是草原文化分布的集中地,也是東西文化和南北文化交流的匯集地,同時也是當時游牧經貿文化交流的大動脈。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成為“草原絲綢之路”南端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區和必經之地。廣義的草原絲綢之路泛指分布在歐亞草原的歷朝歷代所有連接東西交流、南北交流的貿易、文化和天然通道,在不同的時代表現為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的路線。以鄂爾多斯草原為例,在青銅時代,草原絲綢之路表現為青銅之路;在秦漢時期,草原絲綢之路表現為秦直道及當時其他天然通道;在隋唐時期,草原絲綢之路表現為受降城道及參天可汗道;在蒙元時期,草原絲綢之路表現為四通八達的驛道;在明清時期,草原絲綢之路表現為萬里茶道;在清朝和民國時期,草原絲綢之路表現為走西口。

一、鄂爾多斯青銅之路

在西漢“絲綢之路”開通之前,早已存在著一條鮮為人知的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天然大通道,那就是途經歐亞草原的“青銅之路”?!敖z綢之路”傳播的是絲綢、陶瓷、茶葉等物品和四大發明,而“青銅之路”傳播的則不只是青銅器,還包括眾多的技術和觀念,比如關于牛、馬、羊的飼養技術,比如青銅器的冶煉技術,比如馬銜、馬鞍、馬鐙的發明和使用等,{2}而且西傳或東漸了多種多元的青銅文化。

商周秦漢時期,從朱開溝遺址及其他鄂爾多斯青銅器遺跡與中原、東北以及境外青銅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來看,鄂爾多斯高原及周邊就已經存在多條青銅之路。

鄂爾多斯高原青銅之路有五條(圖1),1.從鄂爾多斯市向北,經包頭市、呼和浩特市、集寧市、張家口市至北京市,是一條天然通道,{3}為鄂爾多斯青銅器與冀北青銅器文化的交流傳播通道,再由京津唐地區向北,沿桑干河、老哈河流域至遼西地區,經赤峰以北的西拉木倫河向西,越大興安嶺到蒙古和外貝加爾地區,也是一條天然通道,為鄂爾多斯青銅器與夏家店上層文化、漠北青銅器文化、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銅文化的交流傳播通道。2.從鄂爾多斯市向北經包頭,過蒙古國直到米努辛斯克盆地,為鄂爾多斯青銅器與蒙古青銅器文化、卡拉蘇克文化、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銅文化的直接交流傳播通道。3.由鄂爾多斯市向西北,經巴彥淖爾市,過蒙古國到阿爾泰地區,為鄂爾多斯青銅器與阿爾泰地區巴澤雷克等青銅器文化的交流傳播通道。4.由鄂爾多斯市向西,過黃河經寧、甘、青越河西走廊,可通至新疆東部巴里坤草原,{4}此道發展為后來的“絲綢之路”,又稱“沙漠絲綢之路”或“綠洲絲綢之路”。5.由鄂爾多斯市向東南,過黃河進入晉陜高原,再向南到達中原地區。這條通道和秦直道,是鄂爾多斯青銅器與中原青銅文化的交流傳播通道。

通過鄂爾多斯高原及其周邊的青銅之路,鄂爾多斯青銅器與周邊地區的中原青銅文化、晉陜高原青銅文化、冀北青銅文化、夏家店上層青銅文化、蒙古青銅文化、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銅文化、阿爾泰青銅文化等進行著密切的聯系、交往和雙向的文化、技術交流與傳播。在商代至漢代的青銅之路上,歐亞草原青銅文化區域內,多個部族、多個地區、多種青銅器文化進行著經濟、文化、貿易、技術和人群等多方面的廣泛交流,借鑒吸收、兼容并包,從而形成了青銅之路上豐富多彩、轟轟烈烈的交往、貿易、征戰、抵抗、分裂、交融的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

二、漢代鄂爾多斯草原絲綢之路

秦漢時期,分布于鄂爾多斯高原上的草原絲綢之路路線主要有四條,除秦直道以外,鄂爾多斯市東部有兩條,一條位于準格爾旗;一條由伊金霍洛旗進入,經過準格爾旗,在達拉特旗北渡黃河。鄂爾多斯市西部有一條,從烏海市附近進入鄂托克旗境內。除秦直道是人工修筑的路以外,其他三條路線都是天然通道。(圖2)

(一)秦直道

秦直道從今陜西淳化縣北的云陽甘泉宮,直達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的九原,從秦朝的心臟地區,直抵北方邊塞。秦直道縱貫鄂爾多斯南北,是當時聯通中原和北方的一條主要交通干線,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該道出漢上郡(今榆林市)沿榆溪河北行,經漢虎猛縣(今紅慶河古城),增山縣(今城梁古城),到達五原郡(今包頭市)。{5}該路線是秦漢時期由關中通往漠北的首選。秦直道南北縱觀鄂爾多斯高原,成為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大通道。

(二)鄂爾多斯東部準格爾旗天然通道

由皇甫川向北進入準格爾旗,沿納林川經過漢美稷縣(即納林古城),向東北到達漢沙南縣(即十二連城古城),由十二連城附近的榆林古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到達今呼和浩特市西南的漢云中郡。{6}

(三)鄂爾多斯東部伊金霍洛旗——準格爾旗——達拉特旗天然通道道

由牜孛牛川北上,進入伊金霍洛旗境內,經過漢廣衍縣(勿爾圖溝古城),向北在漢曼柏縣(榆樹壕古城)附近經過鄂爾多斯高原四十里梁——敖包梁——點素敖包分水嶺,再向西北到達漢河陰縣(城拐子古城),由昭君古渡口北渡黃河,通往漢五原郡。

(四)鄂爾多斯西部鄂托克旗天然通道

這是一條匈奴南下進入鄂爾多斯大草原的通道,起點在今巴彥淖爾市秦漢長城的高闕塞,匈奴騎兵從這里出發,沿秦漢長城外緣,向西南經過烏蘭布和沙漠,到達鄂托克旗堿柜渡口或烏海市、寧夏石嘴山與鄂托克旗交界處的石咀子渡口,由這里東渡黃河,進入鄂托克旗,從而進入了一馬平川、水草豐美的鄂爾多斯西部大草原。{7}

三、唐代鄂爾多斯草原絲綢之路

唐代統治者利用草原絲路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并對其加以控制與安撫,當唐太宗征服突厥后,為安置回鶻、鐵勒等部,曾到靈州與數千少數民族首領會見,被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唐朝還開通從五原到哈剌和林的南北通道,沿途設立60余個衛所來保護這條道路,鐵勒、回鶻等稱之為“參天可汗道”,是一條連接北部草原的重要道路。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了唐都長安通往塞外漠北突厥、回鶻的3條重要驛路,(圖3)分別為:

(一)夏州道

從唐都長安北行,經延州、夏州即今白城子古城,向西北過經略軍城即今鄂托克旗包樂浩曉古城,向北過豐州至西受降城。這條驛路是在秦直道廢棄后,為適應當時北方邊疆政治、軍事形勢發展的需要,保障漠南的安全,逐步開拓和建設起來的縱貫今鄂爾多斯高原中部的重要軍事通道。這條驛路再向西北與參天可汗道相連,經鵜泉,至回鶻牙帳,成為唐代都城關中地區通往突厥、回鶻漠北地區的主要通道。

(二)單于都護府道

從唐都長安北行,經延州向北,過鄂爾多斯高原東側的綏州、麟州,向北經勝州即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古城,向東北經東受降城到單于都護府。該道是漠南道路交通網絡的重要一環,再向北與白道相連,通往漠北磧口。{8}

(三)中受降城道

從關中地區向北,經延州、綏州向北,過麟州向西北,經過鄂爾多斯高原,渡過黃河至中受降城。該道與秦直道走向、分布大致相同,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替代秦直道的作用,成為唐朝京畿之地經過鄂爾多斯高原通往塞外漠北的重要通道。{9}這3條鄂爾多斯高原上的重要通道,加上當時從靈州到單于都護府黃河段相當昌盛的水上交通,形成了唐代漠南地區空前的交通盛況,成為唐代草原絲綢之路上不可替代的交通大樞紐和交流大通道。

四、元代鄂爾多斯草原絲綢之路

元朝建立以后,與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伊利汗國等四大汗國,在這一龐大版圖區域內暢通無阻,一度實現了歐亞大陸草原絲綢之路的大貫通,這個時期的草原絲路表現為全境范圍內四通八達的驛道。元代驛道通暢,以大都為中心,東連高麗,東北至奴兒干都司,南接安南、緬甸,西南至烏思藏、大理,西通伊利汗國、欽察汗國,北達吉利吉思。全國設有驛站約1500處,驛道上每隔60里左右置一站。

元代的鄂爾多斯高原,其東北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的云內州、東勝州所轄,其南端屬陜西行省的延安路綏德州所轄,其西部屬甘肅行省寧夏府路所轄。除了北、南、西三面的邊緣地區為中書、陜西、甘肅行省所轄外,鄂爾多斯的其余廣大地區,稱為察罕腦兒,是元朝皇室的封地。據專家考證,烏審旗三岔河古城應為元代由安西王阿難答所建的察罕腦兒故城,后收歸朝廷直轄,設察罕腦兒宣慰司。察罕腦兒也是元代的重要軍事牧場,是元朝在全國各地官辦的14個大牧場之一,因此元朝十分重視這一地區。察罕腦兒成為河套、漠北通向陜西及內地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成為鄂爾多斯高原上草原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和中心。

(一)以東勝州為中心的三條驛道

這條驛道從東勝州(今托克托縣東沙崗古城)出發,經中興府路(今銀川)到達河西走廊,與傳統的絲綢之路匯合,西可通中亞,北經亦集乃路(今額濟納旗黑城子)可到哈剌和林。另一條道路從東勝州到中興府路之間,沿黃河北岸而行,元初設水站10處,屬東勝州管轄的有只達溫站、白崖子站、九花站、怯竹里站和梧桐站等5站,后全線增設至14處驛站,水陸并用,中興府璐附近設哈溫站。再一條驛道從東勝州向東延伸至元上都(今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再到元大都(今北京)。{10}

(二)以察罕腦兒為中心的驛道

這條驛道從察罕腦兒(今烏審旗三岔河古城)往南,經白塔兒(今陜西靖邊縣)、延安路(今延安)、甘泉、中部(今陜西黃陵縣)、同官(今陜西銅川)、耀州(今陜西耀縣)等地,到達陜西行省的交通中心奉元路(今西安)。另一條驛道從察罕腦兒往北,經過鄂爾多斯高原,在東勝州附近渡黃河,西通中興府路,東連豐州(今呼和浩特)。{11}還有一條驛道是從察罕腦兒往西北經過陌眼驛、阿爾寨石窟,過黃河經過亦集乃路,到達哈剌和林。

(三)靈州——陌眼驛——亦集乃路——哈剌和林驛道

據清代張鑒所撰《西夏紀事本末》中的《西夏地形圖》中記載,從靈州通往西遼界的驛道上共有12個驛站,其中的“陌眼驛”,無疑就是鄂托克旗的百眼井。百眼井是窩闊臺時期設置的,從哈拉和林通往漠南的重要驛道之一。那么窩闊臺時期至元代,就形成了靈州、寧夏府路至“陌眼驛”經過阿爾寨石窟,再到亦集乃路(黑水城),到達哈拉和林的重要驛道。

正如明朝學者宋濂等人評論說,因為有完備的驛站制度,“梯航畢達,海宇會同,元之天下,視前代所以為極盛也?!币馑际钦f,驛站使天下資源能匯聚一堂,這是元朝強盛的重要原因。有了驛站制度,加上元朝與四大汗國的密切關系,元代的草原絲路達到了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

五、萬里茶道

明代形成了北上的“茶葉之路”。明代萬歷年間,俄羅斯人從蒙古草原哥薩克手中得到中國的茶葉,很快在俄羅斯風靡起來。起初,俄國人見到的茶葉,有的是通過海運運達。通過比較,還是認為陸上運來的茶葉好。海上運去的茶葉由于水汽大、潮濕、容易霉變。很多中國商人,包括回族商人選擇當年匈奴走的草原通道,將中國茶葉源源不斷地運往俄羅斯?;刈迳倘藢⒋笞诓枞~通過水路運往包頭,北上經二連、恰克圖等地,向俄羅斯販運。明代形成的“茶葉之路”與草原絲綢之路相銜接。

清代以后,草原絲綢之路發展為萬里茶道。萬里茶道是清代以來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萬里茶道從中國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起,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到達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是萬里茶道經過和通行的支線和重要區域。然后,萬里茶道向北從伊林(今二連浩特市)進入今蒙古國境內,沿阿爾泰軍臺,穿越沙漠戈壁,經庫倫(今烏蘭巴托)到達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陸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羅斯境內繼續延伸,從恰克圖經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幾個城市,又傳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使茶葉之路延長到13000公里之多,成為名副其實的“萬里茶道”。2013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重要演講,將18世紀的“萬里茶道”和新世紀的中俄油氣管道并稱為“世紀動脈”。

六、走西口

走西口是指從明代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時期,大批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進入內蒙古地區,帶動當地繁榮和發展的歷史事件?!白呶骺凇币詠沓汕先f的晉、陜等地老百姓涌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移民。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烏蘭布通戰役打敗噶爾丹后,康熙皇帝舉行“多倫會盟”,之后詔令建立內蒙古五路驛站,分別為喜峰口、殺虎口、古北口、獨石口和張家口等驛站。由于張家口、殺虎口的地理位置東西并列,清代把張家口也叫東口,把殺虎口叫西口。(圖5)殺虎口驛路,有兩路,從殺虎口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分道,一路至烏拉特三公旗,一路至鄂爾多斯地區。出殺虎口的驛道共設蒙古站11個,其中經和林格爾等地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設四站,由歸化城通往鄂爾多斯的西路設7站。鄂爾多斯的7個驛站是:杜爾根站,在今托克托縣河口鎮東北;東素海站,在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西,為進入鄂爾多斯的第一站;吉格蘇特站,在今達拉特旗吉格斯太;巴顏布拉克站,在今東勝市西北;阿魯烏爾圖站,在今東勝市罕臺廟西北;巴爾蘇海站,在今杭錦旗與烏審旗毗鄰處;察罕扎大海站,在今鄂托克旗沙拉布洞。這些驛道和驛站的設立為交通和通郵提供了條件,大大促進了鄂爾多斯高原各地之間及與外地的聯系。這些線路是從山西進入鄂爾多斯走西口的主要道路,實際上,從殺虎口出關后,在準格爾旗由南向北的娘娘灘羊圈子渡口、大迠西口古渡、君子津渡口、榆林古渡口,均可西渡黃河進入鄂爾多斯,這些都是鄂爾多斯地區走西口的支線道路。

鄂爾多斯地區與晉西北、陜北相鄰,這里地域遼闊、人口稀少,成為晉陜居民外出謀生的首選之地,也是最為方便到達的地區。而鄂爾多斯地區由于很長一段時間處于封閉狀態,單一的牧業經濟使蒙古族牧民缺乏糧食、蔬菜和布匹糖茶等生活用品,需要引進漢族的農耕技術和小手工業產品。于是,走西口的移民現象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鄂爾多斯高原地處內蒙古中南部,三面環繞黃河,南接中原、北通大漠,歷史上匈奴、突厥、蒙古都曾在這里放牧、崛起,南面農區的糧食、絲綢同北面牧區的皮革、馬匹,本地盛產的糜子、牲畜、池鹽等產品都在這里交換、貿易,同時鄂爾多斯宜農宜牧,使得鄂爾多斯高原成為歷朝歷代溝通關中與塞外,乃至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成為亞歐大陸草原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和中心區域。

自古以來,包括鄂爾多斯高原在內的長城以北的廣闊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眾多游牧民族先后在這里與中原、西域發生交往,創造了燦爛的草原游牧經濟文化。鄂爾多斯草原絲綢之路,體現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開放、包容思想理念,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標志。草原絲綢之路,是農牧經濟產生與發展的結果,以產品交換形式打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直接連通中原、亞歐,成為當時世界最為活躍、距離最長的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不僅推動了蒙古高原的文明程度,同時也推動了草原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經濟、文化發展。{12}在新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將迅速推動沿線各國各地共同繁榮發展。構建新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致力于發展繁榮絲路經濟,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舉,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的又一重大貢獻。

——————————

注 釋:

{1}陳育寧.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及其歷史作用[A].鄂爾多斯學研究會2016年論文集[C].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2}楊澤蒙.遠祖的傾訴——鄂爾多斯青銅器[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8.

{3}{4}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淵源[J].考古學報,1988(03).

{5}張光耀.秦直道探索與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6}伊克昭盟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伊克昭盟志[M].現代出版社,1996.

{7}田廣金,郭素新.西溝畔匈奴墓反映的諸問題[J].文物,1980(07).

{8}{9}內蒙古公路交通史志編委會.內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10}{11}郝維民,齊木德道爾吉.內蒙古通史第三卷·蒙元時期的內蒙古地區(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旺楚格.論草原絲綢之路的影響力[A].鄂爾多斯學研究會2016年論文集[C].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孫國軍)

The Silk Road of the Ordos? Plateau

ZHEN Zi-ming1, ZHAO Xiao-feng1, WANG Qiong2

(1.Ordos Museum,Ordos 017000, China; 2Ordos Library, Ordos 017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meaning and the contact of the traditional Silk Road and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analyzed the route of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in Ordos plateau, including the Bronze Road,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of the Han Dynasty,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Grassland Silk Road of the Yuan Dynasty grasslands of the silk road, Ten Thousand Li Tea Route and Taking the West Pass. We discussed these routes, form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thus it wa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Ordos plateau in the Eurasian Grassland Silk Road

Keywords: Ordos Plateau; The Silk Road; General Situation; Route

猜你喜歡
概況路線
美食新路線
最優路線
『原路返回』找路線
畫路線
找路線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