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專業 學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2021-10-15 16:34邵波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1年10期
關鍵詞:大類招生學生培養新文科

邵波

摘? ? 要:新文科建設為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模式帶來了全新的調整與改革,作為高等教育的戰略要求,其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凸顯了新文科建設的目標意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在高考大類招生、本科課程改革和教學實踐等環節上,均需要全面地對接全新的學生培養方案,以適應新文科建設和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新文科;漢語言文學;學生培養;大類招生;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0-0010-03

新文科理念是在全球化語境中,在高等學校教育改革、招生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目標直指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實現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針對傳統文科教學體系,新文科建設旨在形成文科大類,交叉互滲,并把現代信息技術理念應用于文學、哲學、語言、管理等學科門類之中,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叭说呐囵B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這個培養在現代社會主要是知識導向的,但也是含有價值取向的。為了更有針對性,這里著重就價值取向來討論,也就是聚焦于高等教育立德樹人這一根本職能來討論,因為以價值取向為主要特征的立德樹人可以認為是文科相較于理科更重要的職責”[1]。

一、新文科理念下的高考大類招生

新文科建設理念與我國2014年開始試點改革的高考大類招生在某些層面上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和補充關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在面對新文科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應該思考如何走在“前端”獲得優質生源的問題,因為無論是高考大類招生的普及與推廣,還是新文科高等教育建設的發展趨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專業在高考中的招生規模和入學后學生的專業分流情況。因此,在新文科建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方案如果考慮到高考之前,顯然對本專業的生存、發展和學生層次的選擇具有了主動權。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與高中的結合部分便是人才爭奪的“橋頭堡”,漢語言文學專業需要與高中完美銜接,通過主動宣傳以求得更優質的生源。從高校與高校結合的角度出發,應該選擇更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授和專家“下沉”到高中,通過選修課、講座、宣傳等介紹本專業的基本情況、專業特點和未來發展,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高校專業選擇、大學學習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的講解,與高中生進行直接接觸。其中,要抓住高中生的興趣點,比如文學、寫作、詩歌等容易在學生中激發共鳴的專業,可以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定向講解。另外,針對高校志愿的選擇,可以適時推出大學介紹、大學生活、大學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專業講座,并配合學校、學院的公眾號、QQ群等進行定點問題的解決,使高校與高中形成一種雙向互動的交流關系,加之在高中學生、家長圈中的口碑作用,會形成學生上下屆的連鎖反應,促成本專業招生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方面,無論是高考大類招生還是新文科建設理念,都是通過高等教育以獲取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能力培養為目標,其實質是培養全方位發展的人才,而不是工具式的人。高校實行大類招生和新文科建設,便是將高中學生“志愿定終身”的機械模式,轉變為不但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而且具有復合型專業背景的創新人才。具體來看,高中階段打破文理分科的考試制度,以學生的興趣和專長選擇高考考試科目,同時,要求高校聯動發展,設置更加靈活、合理的本科課程:大學1~2年級新文科培養主要以基礎課程學習為重點,拓展學生知識體系的廣度,對基礎知識的教學予以重視,特別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與歷史、哲學、藝術、管理等專業相配合,加強跨學科教學的融合程度和專業選擇度。經過兩年的新文科培養,步入大三階段,引導學生專業分流,推進分流后的專業教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學生多學科交叉互融以達到多元發展、專業發展、創新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新文科建設與大類招生相融合發展,正是對大類招生過程中家長和學生呈現出的考試學科選擇的工具化傾向進行糾偏,以高校新文科的發展促進學生專業選擇的價值性轉向。以此為契機,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當立足傳統專業發展優長,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大類招生和新文科建設,發揮文學專業的特色,做好高等教育中的基礎教育和未來專業教育的銜接——從學生的個性和身心發展的角度關注基礎教育的文學培養、美育培養、思政培養,同時,在專業教育中加強本專業的文學知識體系、研究生培養體系、創新實踐體系、就業指導體系的建設,從而打破高等院校教育中的通識性教育、學術性教育和技術性教育之間的壁壘。

二、新文科理念下的課程改革和建設

新文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課程改革,主要突出了新的學科范式和新的教學技術的支撐??梢哉f,在新文科建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范式的出發點應該是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其中本專業的課程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第一要務。當然,這種課程改革在融入多學科的知識體系過程中,并不是刻意尋找相關專業、學科交叉融合的“橋梁”,而是以本科教學、學術研究和應用實踐的具體問題為導向,自然相融。

因此,教學課程改革和建設要以學生為中心,突破傳統學科的限制,實現跨學科的課程改革。例如,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過程中,第一,要根據新文科建設的需要,對大一、大二的專業課程進行調整,柔性制定課程方案和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以人為本保障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長久為之奮斗的理念;第二,教學與科研要緊密結合,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身的“土壤”中綜合探索適合學術研究、思政教學、文化推廣、美學美育價值等方面的內容,擴大本專業的學術、教學視野;第三,課程改革要將優勢專業、特色專業跨學科融合,打造品牌效應,利用大眾傳媒對教學實踐進行包裝和宣傳,如古詩詞吟詠、讀書沙龍、創新寫作等,從而形成社會影響力;第四,課程改革還要加強本科專業與研究生專業的融合發展,深挖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的內驅動力,如文學院可以通過本、碩聯合培養的模式,與教育學院、俄語學院、師范類院校、重點高中合作,開展培養中小學教師的職業規劃平臺,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新文科的課程改革之新,還應當以新的教學技術為支撐,調整漢語言文學專業相對傳統的教學理念?!皞鹘y文科主要遵循解釋學的研究范式,學科發展主要依賴文獻資料的收集、整合和解釋。而新文科則旨在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手段,開辟文科發展的新視野和新領域”[2]?!爱斀窨萍及l展日新月異,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技術等進入各個學科,人文社會學科深受影響。在此背景下,‘新文科特別強調新技術。就學術研究而言,例如傳統歷史研究強調考證,強調做卡片,強調資料在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而互聯網、大數據改變了這種學術研究方式”[3]。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為本專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數字化的應用和技術化的普及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更新,更是需要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予新視野。這種數字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教學體系的融合是全領域、多維度、深度化理念的碰撞,可以極大地補充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技術手段,為新文科建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可能。例如,近幾年漢語言文學專業中非常熱門的“創意寫作”課程,便是借助新媒體、影視技術、網絡技術等新科技,異軍突起。究其原因,一方面本課程自身具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學科優勢,注重文學修養、文學藝術和文學底蘊的積淀,以及對文學與歷史、文學與時代、文學與影視的多元把握,所以,學生文學創作基本功的學術訓練和實踐能力都具有較高水準;另一方面,學生對這個時代高速發展的網絡媒體技術有著切身的體悟和認同,能夠異常敏銳地將新技術、新方法、新潮流等文化創新應用于創意寫作。因此,在文學創作與科技創新的融合過程中,創意寫作主動向網絡文學、影視創作、文學直播和讀書公眾號等方向進軍,運用技術媒介打破了文學作品“發表/閱讀”的傳統限制,甚至將文學創作、發表、接受閱讀變成了即時性的行為,帶來了極大的創作自由和文學的想象空間。

三、新文科理念下教學實踐的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培養人才是中心,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教學規律和就業前景,實踐環節顯然是本專業的發展局限。針對教學實踐,文章以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實踐為實例展開論。

2015年9月,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學實踐中心成立。這是黑龍江省第一個文科教學實踐中心,它是在國家提出建立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新文科建設的號召下,在全國各高校對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進行探索的大背景下成立的。文學院相繼組建了四個教學實踐平臺:明天詩社、幕啟戲劇社、點墨書畫社和創意寫作中心,力圖融合全院乃至學校的教學、師資資源,搭建一個師生課上教學、課下互動、網絡交流的新型立體的教學模塊,讓學生在專業課教師的指導下,在對文學經典的演繹中,加深理解,拓展新思路。

明天詩社成立大會以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師、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張曙光教授的詩歌朗誦會的形式開展,邀請了許多省內著名詩人到場親自朗誦其代表作品,并伴有閱讀經典、學者講座、專家訪談、簽名贈書等多種環節,學生零距離地感受到了詩歌的感染力和詩人的魅力,豐富了學生對中國新詩的了解和認識,彌補了課堂教學單一、不接地氣的不足。明天詩社的成立初步建立起了黑龍江大學學生與中國當代詩壇的話語聯系,形成了一個開放、多元、互補的詩歌現場,潛移默化地增加了學生對詩歌、閱讀的興趣和愛好程度,同時,將龍江詩壇上活躍的詩人帶進高校校園,使之以詩人的身份加入教學活動當中,改善教學與實踐、高校與社會的脫節狀態,從而進一步縮短了詩與生活、詩人與學生的距離,完善了高校校園人文精神的建設。

針對課堂上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講授,學生有了自己對文學的理解和領悟,在理論上做了充分的準備,而為了使明天詩社的活動常態化、專業化,并履行教學實踐中心的發展宗旨,也會在課堂同步進行相關的詩歌活動。例如,每年3月24日至26日的“海子詩歌節”便成為學生回歸詩歌的一場文學盛宴。明天詩社聯合校園其他社團共同組織相關詩歌活動,打造黑龍江大學的詩歌文化品牌,讓學生感受詩意的氛圍。每年的傳統活動是舉行有關海子、青青愛情的大型講座,通過講座對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加以延伸,擴大詩歌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使學生走出課堂并在詩歌節的大氛圍下讀詩、談詩、寫詩,同時在實踐的環節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有喜愛專研詩歌理論、評點詩作的學生可以舉辦學生詩歌研討會,以學生為主角模擬學術會議的形式,切磋交流,提升學生對詩歌的鑒賞力和領悟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詩歌實踐、詩歌批評能力,增加高校校園文化的活力,建設新文科和現代化大學。

為了加強校園詩歌活動與社會創新實踐的對接,教學實踐中心力爭立足高校、走出高校,積極參與龍江文化創新活動?!笆澜缱x書日”期間,明天詩社與黑龍江衛視在中央大街猶太老教堂共同舉辦了大型讀書活動,進行了朗誦詩歌和讀書經驗交流,通過與黑龍江衛視的主持人同臺演出,鍛煉了學生的詩歌朗誦、舞臺表演等能力,也使其對龍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針對當今社會網絡媒介高度發達的現實,為了更好地傳播詩歌,明天詩社也推出了微信公眾號,教師和學生把原創的詩歌通過公眾號的形式加以推廣,同時,也將優秀的詩歌、詩歌批評、文學公眾號和當下詩壇的動態通過公眾號轉載,使課堂的教學手段不斷與時俱進,將資料動態更新到課下的實踐之中,讓學生有資料讀、有范圍讀,讀經典、學經典,將公眾號變成一個校園讀詩交流圈的信息共享平臺。

黑龍江大學教務處、黑龍江大學宣傳部、校團委、文學院、教學實踐活動中心、明天詩社在黑龍江大學音樂廳舉辦了大型實踐教學成果展示——“新詩百年”主題詩會。詩會回眸新詩歷程、重讀詩歌經典的創新實踐,凝望百年新詩,激揚詩意龍江。教師和學生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排練,通過詩劇、演唱、朗誦等創新形式深度再現新詩的經典詩篇,將觀眾帶入時光隧道,共同回味新詩的百年意蘊。此次詩會也是響應黑龍江大學創新教學號召的一次有益嘗試,是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學實踐活動的一次匯報演出。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盵4]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和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改革的理論創新,而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必然要不斷突破陳規,在新文科建設的大背景下,銳意創新。

參考文獻:

[1]陳凡,何俊.新文科:本質、內涵和建設思路[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

[2]莫蕾鈺,王碩旺,汪諸豪,等.新文科的使命、愿景與實踐探索[N].光明日報,2021-01-01(6).

[3]黃啟兵,田曉明.“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76.

[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 編輯∕丁俊玲

猜你喜歡
大類招生學生培養新文科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形勢與新進路
基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高等數學教學研討
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討
涉農專業大類招生的探索
論機加工實訓的綜合一體化
大類招生模式下大學生專業分流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