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貼敷及四縫穴點刺療法聯合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觀察

2021-10-27 01:00王惠敏司曉偉
寧夏醫學雜志 2021年10期
關鍵詞:腸系膜體征腹痛

王惠敏,司曉偉,肖 靖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兒童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常伴有食欲不振、消瘦、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不僅影響了兒童身心發育及學習,且容易反復發作,影響其生活質量。近年來中醫藥診療該疾病作用突顯,中醫外治法也廣泛用于兒科疾病,其優勢得到業內人士的公認。本研究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臨床經驗,自擬暖臍散,以穴位貼敷聯合點刺四縫穴療法治療兒童腹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解決了長期困擾患兒及家長的難題,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就診于我院兒科門診,臨床診斷為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患兒12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合治療組、穴位貼敷組及對照組各40例。聯合治療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5.2±1.6)歲;穴位治療組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齡(5.5±1.2)歲;對照組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齡(5.2±1.4)歲。3組患兒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1]:①發作時典型癥狀為腹痛、食欲不振、嘔吐,兼有腹瀉或便秘;②腹痛以臍周痛為主;③可表現為痙攣性疼痛或抽掣樣疼痛,又或隱隱作痛;兩次發作期間患兒狀態正常,無明顯不適;④腹部彩超可見單個腫大淋巴結,其橫徑>0.6 cm或探及2個及以上腫大淋巴結,其橫徑至少有2處>0.6 cm。中醫診斷標準[2]為主癥:腹痛,得溫則舒,遇寒加重,可為隱痛、脹痛或掣痛。疼痛部位多為臍周或右少腹。次癥:食欲減退,喜食溫熱食物;精神稍差;或兼嘔吐腹脹,噯氣;泄瀉或大便秘結。舌象:舌色淡紅,舌苔白滑。脈象:沉弦或沉弦緊。

1.3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符合中、西醫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患有其他消化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傳染病、外科急腹癥等腹痛患兒;排除患有精神病、重度營養不良、嚴重全身性疾病患兒。

1.4 治療方法

1.4.1 聯合治療組:應用穴位貼敷聯合點刺四縫穴療法。自擬暖臍散由蒼術、吳茱萸、丁香、木香、肉桂、烏藥、小茴香、白芍、甘草組成,共研細末過篩。使用時將散劑用黃酒調勻,制成膏狀,用膠布固定至穴位,持續4 h,每日1次,連續治療1周。采用28 G注式一次性使用采血針來代替三棱針,針尖較小,便于操作。參照新世紀第四版《針灸學》[3]中定位在手指,第2~5指掌面近側指間關節橫紋中央為四縫穴。具體操作:操作前使用碘伏消毒棉簽消毒位于雙手第2至第5指掌面,近端指間關節的中央,持28G注式一次性使用采血針,點刺四縫穴,退針后擠壓穴周,擠出2滴直徑3~5 mm的液體為宜,用消毒干棉球拭去血并加壓。每周2次,每次間隔3 d。

1.4.2 穴位貼敷組:單純采用自擬暖臍散貼敷,用法同上。

1.4.3 對照組:口服頭孢克肟顆粒(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10940128),每次2 mg/kg,1日2次口服。連續治療1周。

1.5 觀察指標:觀察3組患兒治療前后總體療效,觀察癥狀與體征綜合評分。

1.6 療效評定標準:癥狀與體征評分項包括腹痛程度、腹部壓痛、惡心、腹脹、噯氣、食欲。①痊愈:腹痛消失或基本消失,癥狀、體征積分減少≥95%;②顯效:腹痛有明顯改善,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0%;③有效:腹痛改善,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④無效:腹痛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癥狀、體征積分減少不足30%。計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4]

2 結果

2.1 3組患兒療效比較: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0%,穴位貼敷組總有效率為77.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00%,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01,P<0.05),說明聯合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其他2組(P<0.05),見表1。

表1 3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2.2 治療前后癥狀與體征評分比較:3組治療后癥狀較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聯合治療組干預后的癥狀與體征評分結果優于其他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兒治療前后癥狀與體征評分比較(分,

3 討論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一種發于腹腔淋巴結的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主要表現為間歇性陣發性腹痛或持續性腹痛,程度多不劇烈。西醫臨床上通常予以控制感染、調節腸道菌群及止痛等治療[5],腹痛癥狀可以短期緩解,可減輕病癥,但易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傳統醫學運用中醫理論,辨證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不僅能改善癥狀,減少復發率,且副作用少,具有較廣的使用范圍。中醫外治法既可內病外治、外病外治,亦可內外兼治,彌補了中藥口感差和患兒依從性低的缺點。

本臨床觀察應用穴位貼敷療法,選取神闕穴與十二經脈相聯,也與五臟六腑和全身相通,對全身可起調節作用。通過黏膜吸收、皮膚透入和經絡傳導以發揮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機體陰陽平衡的目的。劉小莉[6]等在現代醫學治療基礎上配合使用中藥散劑(大黃、芒硝、延胡索各等分)外敷神闕穴以通腑降氣,活血消腫止痛,應用治療濕熱內蘊型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能明顯改善腹痛癥狀,且見效快,療效穩定。彭言等[7]自擬肉桂 、吳茱萸、干姜、丁香、肉豆蔻、延胡索、訶子、陳皮、白術等組方為溫中止痛丸貼敷神闕穴配合推拿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腹痛,總有效率為94%。殷旭通過運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腹痛散穴位貼敷于神闕穴,貼敷治療效果要明顯好于單純口服抗生素藥物。

本病病因多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且寒溫不知自調,若外感寒邪,或過食生冷寒涼之品,邪客胃腸,導致寒邪凝滯,氣機不暢,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故發腹痛。此時邪勝而正未虛,故治療以祛邪為主,通過刺絡放血,達到活血通絡,使得邪氣隨惡血排出而促進疾病痊愈。本研究采用四縫穴點刺是中醫外治療法中刺血療法常用穴位,在治療兒童消化系統疾病中應用廣泛,具有提高免疫力、健脾胃、清濕熱等作用[8]??v覽古今文獻,結合臨床經驗所得,我們發現引起腹痛患兒中,以寒證引起腹痛者居多。故今在前人經驗基礎上,選取蒼術祛風散寒、燥濕健脾,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丁香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木香行氣止痛,肉桂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烏藥、小茴香溫里散寒、行氣止痛,白芍緩急止痛。以上八味中藥組成暖臍散,取神闕穴貼敷,配合四縫穴點刺起到祛風散寒、溫中助陽、暢通氣血、行氣止痛、扶正固本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以傳統醫學理論為指導,探索非藥物療法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運用,應用暖臍散穴位貼敷聯合點刺四縫穴療法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觀察結果顯示,應用暖臍散穴位貼敷及四縫穴點刺療法聯合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癥狀與體征評分均優于其他兩組(P<0.05);說明在改善癥候方面,聯合治療組具有明顯優勢,方便易行,具有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

猜你喜歡
腸系膜體征腹痛
多層螺旋CT對腸系膜脂膜炎的診斷意義
多層螺旋CT對腸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學特征及臨床意義
請收下這份腹痛指南!!!
“腸系膜淋巴結炎”要治嗎
基于BP神經網絡的病人體征緩變監護方法
以高熱為主訴無明顯甲狀腺腫大的亞急性甲狀腺炎的臨床分析
骨關節炎的臨床特征及其治療進展
針藥并用治療小兒再發性腹痛56例
柴胡疏肝散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型腹痛35例
治好了30年的腹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