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制造業轉型發展的創新路徑探析

2021-11-05 20:11禹四明楊芳戴恩勇
科技智囊 2021年10期
關鍵詞:轉型升級創新路徑新常態

禹四明??楊芳??戴恩勇

摘? 要:中國制造業轉型發展的歷程表明,自主創新是推動制造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唯有自主創新才能獲得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對外依賴過度、自主創新不足,合作機制不穩、平臺搭建不牢,制度建設滯后,創新環境欠佳,是影響企業自主創新、制約產業轉型發展的根本因素。正視技術創新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降低創新依賴、強化自主創新,健全合作機制、搭建創新平臺,完善制度體系、優化創新環境,是新常態下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新常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F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10.05

On the Innovation Path of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Yu Siming? Yang Fang? Dai En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Hunan,Changsha, 410002)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ws tha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onl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n obtain competitive core technology. Excessive external dependence,insuffici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unstable cooperation mechanism,weak platform construction,lagg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oor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re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enterprises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restric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ac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ducing innovation dependence,strengthen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improv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building innovation platform,improving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optimizing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re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realize the strategy of“manufacturing power”under the new normal.

Key words:New normal;Manufacturing;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Innovation path

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變量,依靠技術創新推動制造業轉型發展,實現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是新常態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使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過去制造業規模擴張主要依賴于廉價的資源成本和更高的環境污染容忍度,這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現已進入經濟新常態,面對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了更好地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必須依靠技術創新來推動產業轉型,才能最終成為制造業強國。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創新模式,則是值得學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制造業轉型歷程與創新模式演進

產業轉型是技術創新的展開過程和邏輯終點: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培育新興產業、改變市場競爭格局,最終推動產業轉型。[1]中國制造業的成長壯大和轉型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推動技術創新的結果,其間也伴隨著創新模式的演進。

(一)中國制造業轉型發展的基本歷程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的“脊梁”,是拉動就業、孵化創新的產業主體,是科技創新的基本載體和孕育母體。中國制造業起源于洋務運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經歷了自由發展、統籌發展、多元發展等階段。在中國制造業成長過程中,盡管技術創新方式和模式選擇不同,但技術創新始終是推動制造業發展、產業轉型的重要因素。[2]

1.自由發展階段:技術模仿與設備引進

制造業是建立在機械化基礎之上的。中國近代機械化發展始于洋務運動,包括開設機械制造學校、培養機械制造人才、學習西方制造技術、興辦近代工廠等。然而,這一階段的制造業幾乎處于自由發展狀態:不僅制造業本身的發展缺乏規劃性,發展過程也缺乏自主創新;不僅機械設備要依賴于國外進口,企業的經營管理也是借鑒西方做法,甚至技術人員都要依賴于“洋匠”。在實踐中,我國高成本引進技術、購入設備后,不能進行有效的本土化改造,造成技術設備利用效率低下,制造業發展相對緩慢,這是中國經濟與發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大的根源所在。

2.統籌發展階段:技術援助與交流學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通過“三大改造”,中國制造業迅速恢復并實現了“公有化”,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工農價格剪刀差”的價格優勢,加上蘇聯對我國的資金、技術、人才援助,我國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與此同時,我國不僅重視引進技術設備,也派遣大量專家學者、技術工人到國外學習先進技術。在內部重視和外部支援的合力下,我國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技術人才、研發人才隊伍。然而,受中蘇關系破裂、“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制造業發展步伐和技術創新進程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中國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放緩,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仍然很大。

3.多元發展階段:以市場換技術

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及時抓住全球產業轉移契機,實施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在大量引進外資的同時,鼓勵、支持國內民營經濟的發展,中國制造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僅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更構建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最終發展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然而,“以市場找技術”戰略本身存在弊端:跨國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僅僅轉讓外圍技術,卻嚴格把持著核心技術。[3]由此可見,唯有自主創新才能獲得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只有依靠持續的技術創新,制造業才能引領中國成為“制造強國”。

(二)中國制造業創新模式的演進

自主創新是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力量源泉,是推動制造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v觀制造業的發展歷程,中國盡管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模仿創新,但最終選擇了自主創新的道路。中國制造業創新模式的演進,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縮小差距的動力。技術領先是比較優勢產生的重要根基。如果說國際貿易是比較優勢的互換,那么這種互換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技術差異而展開的。為了減少對先進國家的進口依賴,技術落后國家必須設法縮小技術差距,普遍的做法是先通過設備引進、技術模仿來縮小技術差距,然后通過自主創新來實現技術趕超。其次,貿易摩擦的壓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但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貿易摩擦也相應增多。持續的貿易摩擦削弱了中國的后發優勢、限制了技術模仿的空間,倒逼中國制造業選擇自主創新的道路。再次,產業轉型的需要。經歷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中國已成為體系最完整、規模最龐大的“制造業大國”,但這種“大而全”靠的是勞動力優勢、資源優勢。整體而言,中國制造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全要素生產率偏低、盈利能力亟待提高。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在新舊動能轉換之際,唯有通過自主創新驅動產業轉型,我國的制造業才能真正強大起來,才能從全球價值鏈低端邁向價值鏈高端,最終成長為“制造業強國”。最后,市場競爭的壓力。在經濟發展初期,模仿創新因為可以縮短技術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投資風險而備受發展中國家青睞。然而,隨著全球化競爭的不斷加劇,單純依靠模仿創新獲得的優勢,會因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產品趨同化競爭加劇而逐漸弱化。唯有自主創新,企業才能保持競爭優勢、獲得持續的壟斷利潤。[4]

二、新常態下制約制造業轉型發展的因素

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征。目前,技術創新已成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創新驅動戰略中居于核心位置。但在創新實踐中,仍然存在對外依賴過度、自主創新不足,合作機制不穩、平臺搭建不牢,制度建設滯后、創新環境欠佳等問題,形成了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制約。

(一)對外依賴過度,自主創新不足

模仿創新、自主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兩種基本模式,各有優缺點。與自主創新相比,模仿創新可以縮短研發周期、節約創新成本、降低創新風險,但容易受制于人,難以突破技術瓶頸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但這種規模擴張僅僅是價值鏈底端的強大供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國外技術的模仿和依賴。即使在某些領域,中國占有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也可能因為缺乏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而遭遇“卡脖子”。唯有通過自主創新解決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的自主供給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對外技術依賴,中國制造業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真正強大起來。自主創新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前期投入大、投資周期長,而技術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對于傳統制造業而言,激烈的行業競爭、惡性的價格競爭,加上有限的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容易產生“技術依賴癥”,自主創新能力和信心都會受到影響。進入經濟新常態,發達國家正在開啟新的技術革命,如果不能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中國制造業轉型必將步履維艱,我國的“制造強國”夢想和“經濟趕超”戰略更難實現。

(二)合作機制不穩,平臺搭建不牢

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搭建技術創新平臺,是構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國“產學研”合作力度不斷加大,創新平臺功能日趨完善,但在服務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和不足:首先,合作機制不穩定。一方面,產學合作缺乏法律約束和契約保障,特別是高校對研究人員與企業之間的項目合作缺乏有效管理,“合而不作”的問題尤其突出;另一方面,在具體合作過程中,企業更強調實際投資回報、更重視技術能否轉化為生產力、能否實現量化生產,高校、科研院所則更重視技術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高校、科研院所的職稱評審、人才評判機制僵化,導致理論研究成果難以滿足企業的商業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也影響了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穩定合作。其次,創新平臺建設滯后。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投入意識、市場意識和投資能力,導致創新平臺建設基礎投入不足、市場機制欠缺、設施建設滯后,結果往往是政府搭臺唱戲、企業參與不足,導致創新平臺整體運營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與發達國家大多基于市場化原則組建創新平臺不同,我國科技創新平臺很多是政府牽頭組建的,市場機制在其中的作用相對有限,創新平臺無法真正實現“開放、多元、協同、動態、高效”運營,在推動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作用相對有限。

(三)制度建設滯后,創新環境欠佳

企業技術創新是高風險的投資行為。構建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制度體系,培育支持技術研發、創新投入的創新環境,是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

在創新制度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制度本身缺乏協調性。目前,支持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產權保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的力度較大、文件較多,但存在政出多門、協調性不強的問題,難以形成支持技術創新的合力。2.缺乏對不同主體利益關系的協調。在創新資源分配、創新成果分享方面,如何協調跨主體、跨行業、跨區域之間的利益?如何協調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系?如何協調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針對這些問題,我國目前尚未有現成有效的經驗,需要從制度建設層面權衡考慮。

在創新環境培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在創新“硬環境”方面,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初顯成效,但在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基建”領域,仍然存在較大欠缺。2.創新“軟環境”方面,創新是高風險的投資行為,企業主需要有足夠的投資勇氣和冒險精神?!扒蠓€怕變、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根深蒂固,這成為影響企業創新決策的重要因素。

三、推動制造業轉型的創新路徑

進入經濟新常態,中國制造業面臨技術革命的“機會窗口期”。正視技術創新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降低創新依賴、強化自主創新,健全合作機制、搭建創新平臺,完善制度體系、優化創新環境,是新常態下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的必然選擇。

(一)降低創新依賴,強化自主創新

制造業的核心是創新,創新的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要想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就必須降低創新依賴,強化自主創新。

1.合理選擇技術創新模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模式對制造業轉型發展的影響存在行業差異,企業應該結合行業定位來選擇創新模式。[5]通常中低端制造業可以通過模仿創新來節約試錯成本、實現加速追趕,高端制造業則需要通過自主創新來突破技術瓶頸、保持競爭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2.加強創新資源積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萍既瞬攀羌夹g創新的推動者,是決定創新成敗的關鍵。如果說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完善教育體系,強化技能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企業的主要任務就是強化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育。

3.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夯實技術創新動能。一方面,要通過健全制度體系,強化政府對自主創新的激勵和引導,提高中低技術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建立健全融資擔保機制、風險補償機制的基礎上,構建政府投入、企業投入、金融信貸、社會集資、外資參與的多元投資模式,保證研發資金的穩定供給、剛性增長,為原始創新提供持續的資金保障。[6]

(二)健全合作機制,搭建創新平臺

技術創新績效與科技要素組合效率息息相關。構建一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圍繞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需求搭建創新平臺,是經濟新常態下推進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任務,也是提高技術創新績效、推動制造業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具體來講,我國首先要營造合作創新氛圍,完善合作創新體系。培養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協同創新意識,形成引導、鼓勵、規范產學研合作創新的長效機制,營造有利于產學研合作創新的制度環境,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中介為紐帶的,方向明確、目標具體、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

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優化監督管理體制。一方面,作為最關鍵的要素資源,人才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通過聘任流動制、項目合作制、咨詢流動制、交換流動制等多種合作方式,構建人才柔性流動機制,為產學研合作提供柔性流動、穩定供給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強化對合作創新的監督管理,重點是構建合作創新的項目決策機制、過程評價機制、結果考核機制、綜合激勵機制。要通過完善監督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研發主體、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合作創新的實效。

搭建合作創新平臺,提升集群創新能力。一方面,要結合經濟新常態特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搭建國際化的公共研發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另一方面,要結合集群創新趨勢,構建以“合作企業為點、以科技園區為面、以產業鏈為線”的合作創新體系,保障協同創新聯盟的高效運行和集群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

(三)完善制度體系,優化創新環境

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內在要求,環境優化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保障。優越的制度環境可以形成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激勵,持續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反之,則可能制約技術創新、產業轉型的發展。1.要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健全政策協調機制,使之形成支持企業創新、推動產業轉型的合力,避免政出多門影響創新政策的統一性和延續性、影響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2.要在健全法律體系的同時,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這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激勵技術創新、提高創新效率的根本保障。既要完善知識產權制度,保障創新主體的應得利益,也要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對市場行為的監督作用,形成對制假售假行為的高壓態勢,維護公平公正、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3.要在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營造激勵創新的文化氛圍。要在統籌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前瞻布局的基礎上,支持、引導企業參與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并加大對基礎技術、共性技術研發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4.要結合“人崗相適、人事相宜”的匹配機制,鼓勵基層員工打破常規,創新性地嘗試新方案、解決新問題,積極營造容允試錯、平等開放、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宋來勝.湖北省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問題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1,19(03):102-109.

[2] 王希元.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制度基礎——基于門檻模型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06):102-110.

[3] 仲偉周,邢治斌.我國制造業“市場換技術”有效性分析——基于產業安全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33(12):62-70.

[4] 劉昕.技術創新路徑對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影響研究[J].科技和產業,2020,20(06):107-111.

[5] 王娟.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基于動能轉換視角[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2020.

[6] 何姝,余軍.創新資源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1(08):47-51.

猜你喜歡
轉型升級創新路徑新常態
極致新聞:回歸受眾本位的創新路徑
以網絡為載體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路徑分析
新形勢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創新路徑研究
房地產開發模式轉型升級路徑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地面電視頻道“新聞立臺”的一次轉型升級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