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自然災害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

2021-11-11 02:22朱漢招梅國紅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關鍵詞:武平家國校本

朱漢招 梅國紅

(1.武平縣教育局,福建 龍巖 364300;2.武平縣第一中學,福建 龍巖 364300)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在“實施建議”中強調“鼓勵學校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設與地理相關的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興趣和個體發展等需要?!保?]校本課程作為實施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成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三課程《自然災害與防治》,是高考測評的組成部分。武平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年降水量較大且季節變化、年際變化大,由此衍生的各種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及其他自然災害頻發。近年來,武平縣教育局結合武平實際,組織武平一中等學校開發了校本課程《武平自然災害及其防治》。該課程借鑒了美國學者泰勒提出的目標模式,按照課程四要素“目標—內容—實施—評價”進行開發實施,遵循程序流程“實踐—開發—反思—改進”不斷豐富完善(圖1),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圖1 校本課程開發程序

一、課程目標的設置

《武平自然災害及其防治》首先介紹武平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背景,然后分篇章介紹武平的主要氣象災害及其他自然災害,并分別介紹其防治措施,最后介紹救災行為,涉及地理學基本原理、基本規律,落腳地方特色,凸顯地理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有利于落實培育學生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素養,滲透培養人地協調觀,增進“家國情懷”觀念。該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基于地理核心素養、課標要求及學情而確定。具體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武平自然災害及其防治課程目標

二、課程內容的選用

武平自然災害及其防治在介紹武平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背景的基礎上,聚焦地方小尺度區域的主題“自然災害”,結合地理學科知識,挖掘鄉土素材,展示優秀案例,以穿插“新聞鏈接”的形式,“將完整呈現問題和相應情境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和背景”[1],綜合分析武平主要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及其他自然災害,并提出相應的主要防御措施,構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具體章節安排如表2 所示。

表2 武平自然災害及其防治章節安排

每個章節結構嚴謹,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梯次呈現,體現了課程內容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有效保證了課程的順利實施。

三、校本課程的實施

要達成預設的課程目標,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選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反饋性評價,努力優化教學過程,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推進課程實施。以第二章“主要氣象災害——暴雨洪澇”為例,展開本節課(1 課時)的教學,主要按以下思路展開(圖2):

圖2 教學思路

(一)了解澇災的時空分布(圖3)

圖3 武平“澇災分布”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介紹、圖片展示,分析得出武平縣各鄉鎮暴雨洪澇危險性等級分布圖,引導學生對武平澇災有感性認識,為后續的成因分析奠定基礎。

(二)探究澇災的成因

教學案例:呈現經過武平城區的平川河水系圖。平川河位于武平一中校門口前方500 米左右,課前布置學生實地觀察穿城而過的平川河,引導學生根據澇災的地理要素(圖4),在分析該河水文、水系特征的基礎上,以此為切入口展開分析武平城區澇災的主要成因。

圖4 澇災的地理要素分析

設計意圖:以位于學校校門口前方500 米左右的平川河(武平最大的河流“中山河”的干流)為探究對象,能夠增強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在引導分析澇災成因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及綜合思維素養。

(三)提出治理措施

根據澇災成因分析其影響,然后分小組合作探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表3):

表3 武平城區澇災的治理措施

[設計意圖]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有創造性的想法,有利于培育綜合思維素養,滲透培養人地協調觀,增進“家國情懷”觀念。

四、課程教學評價與開發反思

(一)課程教學評價

1.思維結構評價:論題探究(60 分)

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合議提出論述題(可自選題目),組內合作完成,并作出評價(表4)。

表4 論題探究評價表[2]

①分析其中一種自然災害的成因,畫出思維導圖。

②根據成因,提出相應的防御措施。

③在災害面前,個人如何發揮積極作用。

2.表現性評價(表5):撰寫新聞報道(40 分)

表5 災害新聞報道評價表

(二)課程開發反思

本課程設計以高中地理知識為依托,重在結合課本知識探究當地各種自然災害的成因,以增強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培養防災減災技能,在培育“家國情懷”的同時,促進積累地理核心素養。

1.明確培養目標要求,合理確定教學內容

根據課程培養目標并結合學校實際,該課程在高二階段第二學期安排了14 學時。第一章是武平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背景,為分析當地各種自然災害的成因奠定基礎;第二章至第三章主要介紹對當地影響最大的氣象災害,并介紹具體的防御措施;第四章介紹地質災害及其防御措施;第五章介紹其它自然災害及其防御措施;第六章介紹救災行為。

2.彰顯地方特色,培育“家國情懷”

在介紹武平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背景的基礎上,以“新聞鏈接”為載體營造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主要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及其他自然災害,并提出相應的主要防御措施,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置身其境,產生情感共鳴,有利于培育地理核心素養,增進“家國情懷”觀念。

3.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育地理核心素養

《武平自然災害及其防治》緊密聯系課本的主干知識,遷移至身邊的人與事,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追憶或實地察看校門口平川河澇災情況,豐富了課堂體驗,在引導學生思考家鄉自然災害(分布→成因→措施)的基礎上,追根溯源遞進思考,有利于落實培育學生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素養,滲透培養人地協調觀,增進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開發校本課程是一個不斷積累、反復優化的過程。為臻于完善,需要進一步精選典型情境,緊密結合國家課程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創設更具思維含量的問題鏈,對標(新課標)教學,豐富課程評價內容,以期充分發揮該校本課程的應用價值。

猜你喜歡
武平家國校本
Walking on Fire
All Is Well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詩人心底的家國情懷
筑夢家國的最美姿態
詩人的家國情懷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新校本)
Major Obstacles in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or Chinese Senior High Student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