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新時代產教融合的幾點思考

2021-11-30 19:53宋青
科技風 2021年31期
關鍵詞:知識遷移資源共享產教融合

宋青

關鍵詞:產教融合;資源共享;知識遷移;人的發展

產教融合,通過多鏈的優勢結合與創新,實現資源優配,以知識創新生產為主線,注重人的培育與作用發揮,促進組織發展和社會發展,進而實現人的發展。對產教融合內涵的深層次把握,有助于對高等教育多樣化、應用型大學建設等教育戰略的具體理解,促進大學職能的全面實現和建設發展。

一、產教融合的歷史演進

最初,產教融合是以政策文本的形式出現,逐漸成為一種學術理念,作為教育實踐行動的指導。但至今,產教融合一直沒有統一共識的概念。就字面意義而言,一是職能區分,生產與教學所包括的主體職能;二是主體組織,至少包括產業和教育兩個主體,無論是哪個層面,都是指相互間的“融”與“合”的關系。

承擔高等教育之責的大學,不斷地調整與社會的距離,與社會同頻共步,探索者時代超越與引領,突出地以知識生產模式表現出來。中世紀大學,以知識傳播為特征的知識生產,是實踐中的碎片化、散點化的知識凝聚成整體的過程。作為知識具器化(instrumentation)的代表,大學以智力服務著社會,培養著社會精英群體,引領社會發展。

規模的擴大,生產的需要,學科建制作為“建制化,非專業的”的模糊邊界,劃分著社會生產機構的知識類別。更專門的建制興起和各個科學學科的專業標準同時建立起來,結合新興教育機構和科學教育的新形式,促進大學科學研究范式的產生??茖W研究范式取代古典的書院模式成為主導,研究型大學一方面使知識生產專業化,另一方面又要依賴各種形式的專業組織來聯結地域上各自分散的學者、知識研究機構與傳播機構,其成員是主要合作者。

以服務社會為直接導向的,大學的實踐探索與創新時刻地進行。德國的唯理智論(intellectualism)與美國平民黨的主張在新型研究型大學中結合了起來。純粹的智力與新的實用主義結成了未必牢靠但卻是成功的聯盟。美式研究型大學在繼承了英國學院的教學模式,吸收了19世紀德國的科學研究理念,培育了自己的社會服務思想,以知識應用為內涵,與社會機構開展廣泛的合作,人才培養、科學探索和應用研究、技術技能更新、管理效能等全方位、全過程,在21世紀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學術模式。知識的生產效用性導向、參與主體的多元性、知識學科和層級的跨越性以及評價的社會責任性等為主要特征“知識生產模式Ⅱ”,是對此的確切的描述。

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知識創新生產速度達到了前所未來有高度,“創意”(creativity)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和邏輯起點,“集群”“網絡”和“生態系統”(ecosystem)為核心要件,“分形研究、教育與創新生態系統”(Fractal Re—search,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FREIE)構成了知識生產模式Ⅲ。該模式是以“創新元網絡”(innovation meta—networks)和“知識元集群”(knowledge meta-clusters)所構成的一個多層次、多形態、多節點和多主體的知識創新系統網絡,以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知識資本、金融資本以及文化和技術形態的聯合體為載體,共同演進(co-evolving)、共同專屬化(co-specializing)和競合(co-opeting)的邏輯機理,進行著不問斷的知識創新生產。以創新為知識生產引領的大學,擁抱著社會的參與,深深地融入社會創新生態之中,作為未來“智力城”的中心。

產教融合的歷史發展,形式、內容、途徑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參與主體的社會生產中的位置,以及主體間的生產關系。在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不斷地調整,從涇渭分明到有限合作,再到開放合作,最后形成融合的共同體。產教融合是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的有機深度融合,以產業和教育為代表的多主體平等地協同創新,通過對組織壁壘與邊界的破除、職能之間的互通與支持等障礙的清除,充分釋放組織合力,共同融入社會創新發展的生態體系之中。

二、產教融合的本質屬性

產教融合是以知識為主線,強化主體問的深度合作,對教育資源、社會資源的全面整合,通過資源優勢的共享優化,充分實現各主體的動能,推動主體問的協同創新和共同發展,最終,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

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是產教融合的基礎。任何組織都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和獨占性,獨享有資源的使用效益和溢出效益,資源利益的組織壁壘,大大制約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產出效益。大學長于先進理論知識與人才儲備,企業積極尋求著外在智力支撐和資源溢出效益,兩者的鴻溝,未能充分實現大學的社會效能。求同存異,實現目標的途徑兩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吻合度,開放的資源、互補性的需求等,使兩者形成共同體。

知識遷移是產教融合的主線。知識廣泛傳播是效率提升和創新的基礎,知識創新是產業可持續發展、領先發展的保障。產教融合是主體間優勢資源共享與互為支撐,是知識的匯聚、傳承、傳播、創新和應用,以人才、先進技術技能、物等不同的形式為載體,在主體問發揮著不同的功效。產教融合,以知識和載體之間不同組合,實現知識的流動、使用與創新生產,發揮著知識本身及其功用的實效。

人的發展是產教融合的核心本質。產教融合是為了實現參與主體的目標與利益,最終指向社會的進步與人的發展,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又是辯證統一的。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內源,是社會發展價值目的、主體特征與價值旨歸。大學,作為人才匯聚之地和創新之所,為生產奠定了獨特的人力資源優勢,引領與支撐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以人為基點,充分發揮產教融合的教育職能,發揮出其輻射作用和溢出效應,使參與產教融合的人,從中直接或間接的受益,實現成長。

內部創新是第一推動力,外部創新是重要推動力,內外結合創新是組織長盛不衰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表征。作為各主體問內部創新與外部創新的結合點,產教融合是主體問融合的表現方式,通過“人”的社會基點屬性,通過知識的遷移,提升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了各主體利益的優化,促進主體的持續發展,進而促進社會進步、服務于人的發展。

三、產教融合的外顯表征

產教融合是產業鏈、教育鏈與創新鏈的有機結合,突破了需求側與供給側單邊界限,能有效地促進了產業的功能凝集和深耕細作,拓寬了教育多樣化、高質量發展方式,是多主體融合到了社會創新發展之中,實現了社會資源共享使用方式,為社會發展提供新路徑、新范式。

其一是參與主體多元化,社會全員主體特征更加顯著。從校企、產學研、政產學研到產教融合,參與主體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F階段,大學、產業、政府、社會實體都是“分形研究、教育與創新生態系統”中的有機主體,是以多變、多形態、多節點和多層次方式,參與到不同形態的創新網絡和知識集群,實現創新資源動態優化組合。實質上,產教融合是多主體、多維度的,廣泛涉及政府、產業、學校、社會公眾,必須充分發揮多主體的主動作用,協同推進產教融合的深化創新。產教融合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其二是參與主體的梯度層次有序,產教融合的內容全面與專精共存。牟延林提出宏觀、中觀、微觀等三個層面梯度的產教融合,是以學校為主線,以學校課程質量提高與企業崗位能力需求深度融合、高校轉型發展與區域或行業的轉型升級需求深度融合、學校供給側結構改革與國家產業結構需求深度融合等作為三個由低到高的發展梯度。產教融合的主體,覆蓋到全社會每個組織和個人,因主體的需求不同,其內容、方式、途徑等存在著差異。教育作為供給者,提供了其他主體的所需,具有全面性。校外主體,需求與資源優勢的不同,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涵蓋人的發展、知識的流動與使用、資源的共享使用等內容,產業融合根據不同主體優勢資源,做到重點突出、梯度對接、專精有度,全面融入組織和個人發展之中。

其三是產教融合的實現方式多樣化,固定與靈活并重。歷史維度下,校企合作是主要的產教融合形式,闡釋了教育有教無類、海納百川的精神,為產教融合打下了歷史烙印和前期基礎。教育以整體形態與社會進行全面深度合作,是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的雙向合作。產教融合不僅要穩定有成效的固定形式,更要探索靈活多樣的形式,助推主體問的全方位融合,現代學徒制、雙元制是產教融合的主流辦學形式,集團化辦學、現代產業學院則是高級形態。此外,更要突破形式思維的局限,不局限于具體形式,所有的校內外合作皆是產教融合內容,皆可作為深度融合的爆破點。

其四是產教融合的校本特色,服務區域與著眼全球并行。大學是產教融合唯一不可或缺的主體,是關鍵的紐帶節點。以自身資源融合到其他主體的全面工作之中,利用其他主體的資源優勢,反哺于自身發展,催生大學新型資源,提升產出質量。堅持校本特色,發揮區域優勢,加強校地合作,協同區域內產業、教育、科技資源,緊緊對接地方產業鏈、創新鏈,提升服務地方社會和區域經濟戰略的能力;推進大學供給側結構改革,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以及周邊的國別區域發展需要;國際化的實踐過程和成果,以國際性、跨文化或全球視角的融入,推進產教融合的國際化,提升高質量產教融合的影響度。

四、產教融合的現實考量

產教融合是多主體的資源、知識、人才等的整合創新,是組織主體問的創新形式,其成效必然受到組織因素的制約。這其中,資源權限、權益保障、組織壁壘、人的動因等是影響產教融合的關鍵節點。這其中,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產教融合,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必將是社會發展的未來引領?,F階段,中國特色的產教融合,應當圍繞著關鍵節點,完善制度體系,建設規范有序的社會環境;創新組織機構與管理體制機制,打破界限,消除壁壘,以組織效能引領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引領,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促進人的成長與價值實現。

一是制度建設與環境完善。產教融合的多主體體系中,政府是最具權威的組織,企業和高校所代表的主體是完全參與者,產業協會、行業協會、組織聯盟等也具有一定的約束。政府要加強產教融合的宏觀指導,做好理論政策導向、政策法規保證體系建設、監督管理等外部規范環境因素完善工作,保障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以參與主體的示例,樹立合作典范,引導社會組織的參與,以財政和金融政策為杠桿,激勵社會組織的參與。產業協會、行業協會、組織聯盟等組織,積極出臺措施,促進協會成員的積極參與,擴大主體參與度。以共同協議框架體系為基礎,參與主體應積極出臺產教融合的促進措施,完善相互問的組織保障體系和制度機制環境,確保參與主體及個人的權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建設產教融合的良性環境和參與氛圍,形成融合創新的社會常態,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

二是組織機構創設與治理體制創新。存在于內部機構間、組織問的產教融合形態,呈現出散點、規模小的特點,其效能難以比擬集中化規模合作,也難以發揮出產教融合的溢出效應。集聚多方主體的代表,創設區域產教融合管理機構,作為產教融合的統一機構,全面統籌產教融合的規劃、領導、協調、保障等工作,各主體設專職崗位對接管理機構,以策應產教融合。創新工作范式,革新工作機制,建設科學合理的工作流程,程序與非程序并存,靈活處理多樣化的產教融合問題,提高管理效率。長久穩定的高校,統籌校內資源和已有的產教融合實踐,按照區域組織的指導協調,主動擴大產教融合的主體范圍和內容,主動探索產教融合形態的多樣化,提高產教融合的創新效能和溢出效應,成為區域社會發展的開瓶器與助推器。

三是人力資本的戰略視野。人是組織構成的基本要素,是組織發展戰略核心,人力資本的開發成效,直接關系到組織效益與生存。內部人力資本的開發與管理、外部人力資本內部效益化,綜合助推組織發展。轉變生產至上的思維陷阱,確立人力資本的社會發展戰略視野,融入每個組織發展戰略之中,成為組織構造先行理念;作為產教融合的指導理念,融入產教融合的實踐方式,實現人盡其學,人盡其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實現人的生產力作用,打造面向未來的人力資本儲備,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基礎。

猜你喜歡
知識遷移資源共享產教融合
“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研究
長三角加快實施交通運輸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在素質教育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開展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研究
由一道物理題引發的對繩子張力的討論
幾則高中化學實驗改進的探討與反思
貴州銅仁萬山區:探索建立教學資源共享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