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音樂教學評價探析

2021-12-15 00:51端木萍萍
江蘇教育研究 2021年32期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學導向性全面性

端木萍萍

摘要:中學音樂教學評價應依據教學對象、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差異,開展合理的科學評價。使用多元評價方式,以不同的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手段全面評價學生。通過表現性評價、綜合性評價等彰顯評價的導向型。

關鍵詞:教學評價;科學性;全面性;導向性;中學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1B-0051-04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先后下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等多個文件,以促進教育評價的改革與發展,推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堅定評價原則,改革評價方式,轉移評價重心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升審美能力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音樂教學評價,圍繞中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進一步突出音樂教育在學生培養中的作用,并從實踐的層面強化音樂教育,在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培養。

一、評價原則合理,保障評價科學性

加德納曾說過,“過去和現在我都相信評估對于教育是最有力的手段”。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有賴于教學評價的“杠桿”。音樂教學評價應當遵循科學性原則,評價方式應符合學科教學規律以及學科教學特點。一方面增加音樂課程相關的知識,增進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針對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依據具體的教學環境來選擇與之相匹配的評價方式,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兼顧學生個性發展?!皩W習和評價就像同一艘船的兩只槳,應該齊頭并進”[1],合理的評價原則能夠有效避免原有的“一唱”定成績的局面,有利于學生持久地學習和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與音樂創造力,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良好意識。

(一)依據教學對象,做到“生畏而扶、生怯而激、生餒而鼓”

教學對象的差異性,注定了評價不能采用同一模式。課堂上,常常是優秀學生“唱主角”,中等學生“跑龍套”,而其他學生只能“做群演”。究其原因,主要是性格、基礎、智力等方面的差異。學習主體的差異性,產生了差異性的學習效果。合理的評價原則,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學生畏懼不前時,教師評價“扶一扶”,使其站立敢行;學生膽怯不安時,教師評價“激一激”,使其大步能行;學生氣餒欲退時,教師評價“鼓一鼓”,使其邁步想行。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的參與度、參與狀態以及表現力等方面,及時給予關注,并通過有效評價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筆者的班級有一位比較膽怯的學生,不敢當眾發言,唱起歌來聲音也比較輕,幾乎聽不到她的聲音。對于這樣的學生,可以先請一位同學陪她演唱,演唱結束告訴她“沒想到你的聲音如此優美動聽!只可惜不是所有的同學都能聽見”。那位女生漸漸地戰勝了膽怯,愛上了唱歌,還在校園歌手大賽中獲得了十佳歌手獎。鼓勵和賞識是一種積極的“正強化”,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增強自信心,從而將學生引向成功。

(二)依據教學內容,做到“遇冷而溫、遇悶而揚、遇散而凝”

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豐富性,在給教學帶來更多參考選擇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唯有細致研讀教學內容,把握學生學情,遵循學生學習心理,才能產生更佳的效果。學生冷場不思時,教師結合教材引導學生,評價激活思維,使其愿意參與;學生悶聲不語時,教師評價激發思考,使其情緒積極,樂于參與;學生思維散亂時,教師評價充滿智慧,使其凝神聚氣,享受參與。

在“七彩時空”欣賞教學“知識大比拼”環節有這樣一個問題:“中學時代如歌多夢,初中生活多姿多彩,如果請你創作一首作品表現當代中學生的風貌,你認為該作品應該是怎樣的?請從作品的速度、節奏、旋律特點等方面進行闡述?!睂W生眉頭緊鎖,半晌不語。此時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予以適時點撥,并從音樂作品表現的完整性、表達的準確性、感染力層面給予評價,增強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學生很快進入“情境”,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中學時代是快樂的,我們有如此多的朋友,我們共同進退,所以如果我來創作,這首作品的速度應該是中速稍快的,節奏應該是活潑的,旋律應該是優美的?!庇械恼f:“初中生活是艱苦的,我們每天要學習很多的東西,所以我認為這首歌曲的速度應該是稍慢的,節奏是舒緩的……”還有的同學說:“中學生活是多彩的,如同一個美麗的夢,它有苦也有甜,所以我認為這首作品應該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節奏熱情歡快,第二部分舒緩優美……”

可見“冷場”也是一種有益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有效運用教學評價,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展現自身價值。

(三)依據教學過程,做到“遇疑而啟、遇難而助、遇惑而解”

《學記》有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苯虒W過程中,課堂提問貫穿教學始終。問題的設置須有梯度,先易后難,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欲。對于學生不能立即解答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留給學生充足思考與交流的時間,同時幫助學生架設思考的階梯。思維的訓練提升是教學過程重要任務之一。課堂問題的差異性,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而合理的評價原則,尊重學科特點,遵循學習規律,能產生更佳的教學效果。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評價啟發思維,使其有路可循;學生遇難欲退時,教師評價助力思考,使其有路能行;學生遇惑無解時,教師評價解難答疑,使其豁然開朗。

“樂鳴江河”的“活動與創造”環節要求用do、re、mi、sol、la五個音,采用重復、對比的手法編創旋律,并試著唱一唱。這是一個鍛煉學生自主編創能力的練習,但難度較大,學生需要在理解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結合音程相關知識進行創編。評價環節重點關注學生對五聲音階的理解與掌握,音程的和諧與流暢僅為參考,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創作空間,降低創作難度。在具體介紹五聲音階的構成與音樂特點時,引導學生從“宮”音為主音進行旋律創作。當學生表達的觀點切合度不高時,教師要善于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先充分肯定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當學生創作的音程不夠和諧時,引導學生從聆聽1—3—5中和弦的根音來編織旋律,鼓勵學生不要錯過腦海中涌現的旋律;當學生創作出一些簡單樂句時,教師引導小組之間互相討論并嘗試唱一唱,同時彼此提出修改意見?;ピu過程中教師適時參與,及時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寬容和真誠,使學生更愛表達,更善表達。

二、評價要素多元,凸顯評價全面性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評價是主體多元、內容多維、形式豐富的評價。多元的評價主體增強了評價主體之間的互動,多維的評價內容適應了人才發展多樣化要求,多樣的評價形式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

(一)多元的評價主體,提升育人合力

按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對當前的教育評價進行改革時,教育評價體系的主體不能單純為教師或者學校,多種不同的主體納入評價主體之中,結合美育改革對藝術實踐提出新要求,教師、學生、社會(如藝術社團、劇院等)和家長都應在評價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藝術活動之后結合“藝術活動表現評價表”,請教師、同學或家長從合作與交流、審美與表現兩個維度,結合自評、他評,最終得出相應的綜合評價。這突出了音樂學科的特點,提升了育人合力,不僅有利于教師傾聽從學生視角發出的音樂感受,體現“蹲下來”的教育力量,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增強合作交流意識,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二)多維的評價內容,體現育人智慧

基于學生個體在音樂能力、表演天賦方面的差異性,教學評價不能僅僅指向知識技能的考查,更應關注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與表現力。教師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前提,設置多樣化的評價內容,如演唱、演奏、舞蹈、欣賞評析等。學生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教師從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方面,綜合考評學生藝術表現的完整性、準確性、美感度以及感染力,并給予綜合性的評價。這種多維度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在參與表現中獲得音樂學習的快樂與自信,能夠讓教師智慧教學,讓學生學有所長,讓師生共同收獲,共同成長。

(三)多樣的評價形式,激發學習動力

音樂學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學生的高尚情操、拓展藝術視野。因此評價形式上有必要更加關注學生的藝術實踐,注重學生的真實參與,促進學生的真實發展;注重基礎性指標與發展性指標相結合,嘗試軟評價,淡化硬評價;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真實表現,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無限可能。

音樂教學中,評價形式不拘于一種形式??梢詫ⅰ胺种盗炕u價”“語言評價”以及其他評價相結合,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從自定目標、自我實施、自我診斷、自我調整等方面提升學習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習動力,最終實現自我成長。某種意義上而言,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多角度、多方向、多層次的思維方式以及持之以恒的學習動力,其觸發點不僅僅是學習興趣,教學評價的激發作用同樣關鍵。

三、評價重心轉移,彰顯評價導向性

傳統音樂教學評價以教師為重心,以教材為重心;重規范,輕創新;重結果,輕過程,忽視了學生在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不能有效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針對傳統不科學的教育評價,教育評價改革彰顯了積極的評價導向性。教育評價改革是學科教育教學的重點任務,音樂教學評價應當遵循導向性原則,促進學生發現自身藝術特長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能力。音樂教學評價應秉承“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理念,從根本上推動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實現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

(一)關注表現性評價,促進評價合理性

傳統的評價方式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結果,往往是“一唱”定成績,對于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關注甚少。表現性評價相對于傳統的卷面測試是對學生“能做什么”的直接評價,不但評價學生的認知能力,更關注學生的合作能力、參與能力,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教師要注重學生音樂感受、表現、欣賞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構建表現性評價指標,利用自我評價表引導學生理解音樂形象,遵循藝術創作“探索—模仿—即興—創造”的規律,將學習的過程轉化為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例如,在歌曲教學中引導學生從音準、節奏、速度、連貫度四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尋找自己演唱中的不足之處。同時引導小組學生通過氣息控制、力度強弱、情感表達三個方面進行互評。這種評價有效地發揮了激勵與改進功能,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運用綜合性評價,提升評價全面性

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原有評價過程中過多強調共性,過分關注認知,從而限制了教師對認知能力以外其他能力的關注。運用綜合評價,注重對學生原始資料的積累和保存,建立網絡成長數據庫,完善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利用課堂教學評價手冊,每節課由音樂課代表記錄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回答、交流、演唱、演奏、舞蹈、編創等值得肯定的學習行為。班級評價小組以學生日常表現為依據,結合學生在各級各類藝術活動中所取得的成果,在自評、互評的基礎上,得出綜合性的評價。成長記錄數據庫收納的內容除在校音樂學習評價等資料以外,還應當包括學生參與藝術展演或專項展示、藝術學習實踐等特色活動所獲得的評價。

評價是對教學行為的反饋,評價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一種持續的過程,它是教與學過程中主要的、本質的、綜合的一個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2]。在新中考政策背景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當下,伴隨“雙減”政策的有效實施,以音樂為代表的藝術課程,應秉承“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變革評價制度,創新評價方式,優化教學質量,從本質上推進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雁冰.課程評價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3.

[2]高凌飚.過程性評價的理念和功能[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62.

責任編輯:賈凌燕

猜你喜歡
中學音樂教學導向性全面性
基于認知-信念-行為導向性護理干預在腦動脈瘤栓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語文學科課后作業的有效研究》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高職英語分層教學對教學的作用
國外外語教育政策的比較研究
淺談中學音樂教學中翻轉課堂模式的運用
新媒體廣告營銷的平臺優勢與導向性問題
流行音樂與中學音樂教學的互通
利用網絡優化中學音樂課堂
課堂因問題而精彩思維因問題而活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