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立德樹人 文化自信”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2021-12-16 18:51李冬華王佳佳楊錚王文娟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李冬華 王佳佳 楊錚 王文娟

摘要: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專業基礎入門課和奠基課,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本研究結合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自身特點,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過程及實踐中,結合“立德樹人,文化自信”設計教學內容和形式,運用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多維教學模式,緊密結合臨床案例,使學生建立中醫思維方法,以中醫思維的“點”帶動中醫理論的“面”,點面結合,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鞏固專業思想,提高學習效果,增強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為臨床實踐打下基礎。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思政教育;立德樹人;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1;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07(2021)06-0054-03

Abstract: Basic Theory Course of TCM is an introductory and foundation course for TCM major, which would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subsequent courses. This study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designe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form in combination with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used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online and offline, established TCM thinking methods of students by combining clinical cases, and used the “points” of TCM thinking to drive the “faces” of TCM theory and combine points and faces,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CM, increas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consolidate professional ideas, improve learning effects, enhance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pride, cultivate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basic theory of TC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cultural confidence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專業基礎入門課和奠基課,可讓學生了解中醫,發現中醫,樹立中醫思維,鞏固專業思想,堅定中醫自信,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因此,發掘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基于“立德樹人,文化自信”,將思政教育融入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實踐中,是當前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熱點與難點問題。

1 思政教學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課程思政的目的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起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效果。其方法是尋求各科教學中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以學科滲透的方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心環節是要堅持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中醫藥有完備和系統的理論體系,是一種治療手段,更是一種文化信仰和思維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在高等醫藥院校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的實質就是教會學生樹立家國情懷以及如何做事、如何做人[4]。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入門課和奠基課,蘊含的整體觀念、有機和諧等中醫思維理念都是思政教育的源泉。因此,把思政教育融入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和實踐的各個環節,實現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有助于實現全方位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目標[5-6]。

2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實踐方法

在中醫基礎理論課堂教學過程中,思政教育要緊密結合“立德樹人,文化自信”,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形式,運用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多維教學模式,使學生建立中醫思維方法,以中醫思維這個“點”帶動中醫理論這個“面”,點面結合,構建中醫理論體系的框架結構。

第一,立德樹人,培養高尚醫德,體現愛國情懷、大醫精誠的思政文化元素。通過線下課堂案例講授、線上互動交流教學模式,以中醫學的主要特點為切入點,基于臨床案例,講授中醫學概念、中醫理論體系、中醫學主要特點等內容,結合中醫藥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的作用和顯著療效,以及中國醫生無私的奉獻精神,使學生樹立愛國情懷,培養其以德修身、德藝雙馨的品德,理解中醫學的主要特點即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理論內涵。例如,在講述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之前,首先介紹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作用及思路,讓學生了解中醫思維、整體觀念在診治中的重要性。向學生介紹被授予“人民英雄”稱號的張伯禮院士的英勇事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張院士指導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顯著成效,為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貢獻。聽完張院士的英勇事跡,學生們深受感動和教育,紛紛表示要學習張院士舍生忘死、救死扶傷的精神,今后要努力學習,成為德藝雙馨的大醫。同時,結合臨床案例,如舌尖潰瘍患者從心論治,情志不暢患者從肝論治,讓學生深刻體會整體觀念指導臨床的意義。在講述中醫學辨證論治之前,向學生講述運用中醫思維診治疾病的思路。中醫診治疾病注重整體,體現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整體性,中醫藥治療時主要根據癥狀體征,辨別病性、病位、病勢,確定核心病機,辨證論治。結合自診案例眩暈案,針對不同證候,分別從益氣養血和平肝潛陽論治,讓學生深刻體會同病異治的臨床意義。通過上面講述,使學生掌握了中醫學的主要特點,同時增強了愛國情懷,認識到大醫精誠的重要性。

第二,以文育人,樹立文化自信,體現整體平衡、有機和諧的思政文化元素。通過線下案例啟發式教學、線上觀看教學視頻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中醫學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進行講授,培養中醫思維。從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出發,說明中醫學與中國文化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例如在講述陰陽學說之前,導入1個臨床咳嗽案例?;颊?,女,32歲,咳嗽1周余,咽干,吐黃痰,舌紅、苔薄黃,脈浮略數,陰陽辨證屬陽證,風熱外襲,肺失清潤,治以疏風清熱、潤燥化痰,用桑菊飲合桑杏湯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颊叻?劑后,咳嗽基本消失。通過此病例中醫診治過程,給學生講解如何從陰陽學說的角度分析病例,讓學生體會到陰陽辨證的重要性,使陰陽學說在學生眼里不再神秘玄妙。再如診治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女,54歲,嚴重失眠5年余,自汗盜汗并見,時有烘熱,情志急躁抑郁,舌暗紅、苔薄白膩,脈沉弦,辨證屬陰陽失調,以二仙湯加味,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治療1周后,患者失眠明顯改善,余癥均減或消失。結合臨床病例,讓學生深刻體會理論聯系臨床實踐的重要性,認識到陰陽辨證是指導中醫臨床診治疾病最高層次的辨證。授課中通過大量臨床案例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文化自信,體現出中醫診治疾病主要從整體考慮,調整陰陽,達到陰平陽秘,整體平衡,有機和諧。

第三,整體思維,建立中醫自信,體現文化自信、中醫自信的思政文化元素。通過線下案例討論教學、線上學習體會分享教學模式,講授中醫學關于人體的認識。包括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即藏象學說、精氣血津液神學說、經絡學說;中醫學對人體疾病的認識,包括病因學說、病機學說、防治原則。利用典型中醫案例,培養高尚醫德,體現中醫思維,強化中醫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信念,增強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從而使學生建立“中醫自信”。例如在講述藏象學說五臟功能時,結合典型醫案,讓學生加深對五臟功能的理解。案例:患者,女,53歲,近1個月來因勞累經常出現心悸,乏力,夜晚不易入睡,多夢易醒,盜汗,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細。讓學生綜合癥狀體征、舌脈,分析是何臟的什么功能失常導致患者出現上述癥狀。經過積極思考,學生一致認為此患者癥狀主要與心功能失調有關:一是心氣陰不足,心主血脈功能失常,故見心悸、乏力、盜汗;二是心血不足,心神失養,故見不易入睡、多夢易醒。然后教師繼續講授治療過程,治以益氣養陰、養血安神,方以生脈飲合酸棗仁湯加減。藥后1周,心悸消失,睡眠明顯改善,盜汗減少。通過該病例討論,讓學生加深對心功能活動的理解,同時了解中醫藥臨床辨治過程及確切療效,建立中醫自信。

課堂學習之余,讓學生在網絡課程BB平臺上分享學習體會,交流學習心得。有學生認為,課程的名字是“中醫基礎理論”,理論應當聯系實踐,課程中大量的病案能夠很好地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成為吸引學生的興趣點,通過病案分析,鞏固相關知識點與中醫學的主要特點;還有學生體會到,每次閱讀教師的自診病例都能鞏固新學的理論知識,且有了更深刻具體的理解,加深了印象,同時好像提前站在了“醫生”的角度,身臨其境感很強,大大提升了學習中醫的興趣,也有了繼續努力學習的動力。學生們慶幸自己步入中醫的大門,對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且愿意與之相伴一生,做一名真正的中醫人,將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揚,做到守正創新!

3 教學效果

課后采用課程測試、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評價。課程測試包括線上測試(課堂測試)與線下測試(網絡課程),測試結果顯示,學生對每一章節知識點的掌握正確率較高,理解掌握了大綱要求的重要知識點和課程內容。

對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2020級中醫本科37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一,提高了學生學習中醫基礎課程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中醫的興趣。調查問卷顯示,入學時有91.9%的學生對中醫感興趣,8.1%的學生對中醫不感興趣;課程結束后,100%的學生對中醫感興趣。調查還顯示,100%的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愿意學好中醫。第二,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提高學習效果。調查問卷顯示,入學時專業思想鞏固的學生占81.0%,專業思想不鞏固的占19.0%;課程結束后,100%的學生專業思想鞏固,100%的學生認為基于案例教學,運用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多維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習興趣有意義,對學習理解掌握基礎知識有幫助和促進作用。第三,增強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增強中醫自信。課程結束后,100%的學生確立了對中醫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自信,培養了良好的職業素養。

本研究基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文化自信”,將思政教育融入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及實踐中,運用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多維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形式,有助于學生建立中醫思維方法,構建中醫理論體系的框架結構,建立中醫自信,為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交流發言摘編[N].人民日報,2016-12-09(010).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4]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 2017(14):10-14.

[5] 梁暹.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42-43.

[6] 尚曉玲.從醫學視角看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思政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9(21):222-223.

(收稿日期:2021-01-19)

(修回日期:2021-04-23;編輯:魏民)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媒體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論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討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