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語提升中“To Be”還是“Not To Be”的生成小議
——以Seem提升類動詞為例

2021-12-31 20:24李淑蘋
關鍵詞:主句移位語料

李淑蘋

(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廣東廣州 510631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 廣東廣州 511450)

提升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也是一項較為活躍的研究話題,按照Radford(2009)的理解,當英語提升動詞后接非限定性從句時,從句的主語為了核查格特征,需要移至主句主語位置,形成提升結構;反之,從句主語不需要移位,主句主語位置可通過“it”或者“there”進行填充??此平缍ㄒ呀趺魑奶嵘?,但與之生成有關的探討并未止步,比如,因英語提升類動詞后接限定與非限定從句引起的從句主語是否移位的問題;因D-結構取消,NP-語跡與PRO區分度降低而引起的提升結構與控制結構邊界相對模糊的問題;因主語是否具有生命性特征帶來的控制亦或提升的話題;因現代漢語動詞屈折變化參數界定引起的提升類動詞分類以及后接從句限定與否的問題。其中,一組常見的語料值得我們再思考提升中的句法推導,例如:

(1)a.She seemed to be particularly happy.

b.She seemed particularly happy.

(1)a.是典型的主語提升現象,she從它的論旨位置[Spec,VP]經由內嵌分句不定式結構的[Spec,TP]最終停留在主句的[Spec,TP]處。由于she原生位置所在的內嵌分句中非限定性T不能給she指派格,因此,she必須從從句的主語位置移位至主句的主語位置。且移位操作在從句主語位置留下語跡,與移位至主句主語位置的she同標。(1)b與1(a)的區別在于,后者省略了內嵌分句中的“to be”。無獨有偶,在網絡上查詢相關語料時發現,當提升動詞為seem和appear,內嵌分句的VP結構由“be+adj”構成時,內嵌分句的主語為了核查格特征移位至主句主語位置后,而內嵌分句的“to be”既可以留在原位,也可以“省略”(暫時稱做省略),那么“to be”這種可有可無現象的產生到底出于何種原因?這種機制產生的背后與主語提升動詞之間又有何種關聯?帶著這樣的疑問,接下來將以seem為主要探討對象,對這類提升動詞的提升機制進行再討論。

一、提升結構簡要回顧

談及提升結構自然離不開具有中心語投射功能的提升動詞,Maria Polinsky(2013)認為這類動詞在句法結構上具有共性。比如,TP結構是2個子句構成,主句動詞不能給外論元分派論旨角色,內嵌分句的主語需提升至主句的指示語位置從而滿足擴充投射原則。具有此類結構特點的英語提升動詞有seem、appear、happen、be likely、turn out、be apt和begin,其中,begin在控制結構和提升結構中都呈現出相應的句法特點。此外,Stiebels(2007,2010)提出具備情態及體貌的動詞通??僧斕嵘^詞來使用,換言之,提升類動詞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助動詞的一些特征,主要用于協助主要動詞構成時態或者語態所需的形態特征,而整句話的事件則取決于內嵌小句的主要動詞。

漢學界,有關提升結構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李艷惠(1985)的研究中,“可能”“難/容易”以及“開始”被劃歸為提升動詞,“好像”不是提升動詞,提升結構對主語的選擇具有限制性,其從句為非限定性從句;黃正德(1988)認為“可以”“會(表示趨勢)”以及用于分裂句的“是”屬于提升動詞,前兩者的主語必須提升,而后者的主語則可以保留在原位。此外,當“有”用于表示存在和完成時,可做提升動詞使用,但對主語做出了限制要求,必須為有定名詞。與上述兩位學者的研究視角略有不同,曹逢甫(1996)通過語義句法特征分析,將提升動詞分為時態動詞、認知情態動詞、難易動詞以及分裂句的“是”、好像、看起來。李京廉(2009)、王丹丹(2010)、何元建(2010)等都對漢語類提升動詞進行了相應的分析,何(2010)認為“好像”可以當做提升動詞來使用。由此看來,句中是否存在具有時體標記以及呈現提升變化的動詞是否具有情態和體貌的本質屬性將影響著漢語提升類動詞的劃分。

二、Seem類主語提升結構的再生成分析

(一)常見結構生成機制分析

根據以往研究,若某英語結構存在提升,必定含有這幾項特征:該結構含有一個主句和一個不定分句;內嵌分句的主語可以從分句的主語位置移位至主句的主語位置;主句動詞不給主語指派任何論旨角色。接下來,以“Mary seemed to know the story.”進行推導演示。

(2)a.〔TP(DPe) seemed [TP Mary to know the story〕

b.[TP[DP Mary i][VP seemed [TP Mary i to know the story]

在該推導過程中,DP“Mary”首先以指示語(specifier)的身份與位于內嵌分句內的V‘“know the story”進行合并形成VP“Mary know the story”,并接受動詞“know”所賦予的論旨角色。接下來,DP“Mary”移位至內嵌分句指示語位置,與T‘“to know the story構成TP“Mary to know the story”,滿足擴充投射原則(EPP)。由于TP的中心語T是非限定性的INFL,不能賦予/核查格特征,于是DP“Mary”的格特征沒有得到核查,于是DP再次移位直至主句TP“……seemed to know the story”的指示語位置,由于seemed是限定性的INFL,所以DP在滿足EPP原則的同時,也接受了來自seemed的格特征核查。

移位過程中,位于主句的“seemed”沒有外論元,根據擴充投射原則,TP必須借助一個主語占據此位,于是充當“know”外論元的“Mary”從內嵌分句的指示語位置移位至主句的指示語位置。根據Chomsky(1955/1975)的觀點,移位(內合并)包含2個顯著操作,其一是拷貝操作,即成為被替換成分的復制;其二是刪除操作,即刪除一些拷貝。對于英語而言,只有論元移位所形成語鏈最左側的拷貝才有語音表征。這也是我們所看到的Mary為何出現在“Mary seemed to know the story”的主語位置,而內嵌分句的位置沒有任何成分存在的原因所在。

(二)“To be”省略結構的生成探討

通過對例(2)進行推導,可以看出,主語提升結構需滿足格指派、論元移位以及擴充投射原則。此外,在論旨角色指派上已有較為一致的結論,即主句動詞不對外論元指派任何論旨角色,充當整個TP主語的DP是在內嵌分句中接受論旨角色。然而在這些已近乎一致化和規范化的操作背后,類似于例(1)結構的語料也活躍于主語提升結構中。比如:

(3)a.James seems to be younger.

b.James seems younger.

(4)a.They seemed to be interested in the movie.

b.They seemed interested in the movie.

(5)a.Mary seems to be a clever girl.

b.Mary seems a clever girl.

例(3)—(5)中,所有的a句都是典型的主語提升結構,而與之對應的b句與相應的a句對比,貌似只是省略了“to be”之后的結構。在句法操作中,但凡經歷概念——意圖(C-I)接口,可以表征出來的成分應具有唯一性,且經過發音——感覺(A-P)接口識別之后,所能表征出來的語音形式應按照線性序列呈現唯一性。于是,心中不免產生這樣一個疑問:為何上述3組例子中的“to be”既可以存在于原先的提升結構中,又可以出現在新的結構中?那么新的結構是一種基于提升結構變化之后的全新CP還是一種新的提升結構?就此,我們將通過提升結構的傳統推導方式來甄別上述“省略”結構。

以(3)為例,首先,我們將(3)a.處理為:

(6)a.[TP[DP e] seems [TP James to be younger]

b.[TP[DP James i][VP seems [TP James i to be younger]

DP“James”首先以指示語(specifier)的身份與位于內嵌分句內的V‘“be younger”進行合并形成VP“James be younger”,并接受動詞“be”所賦予的論旨角色。接下來,DP“James”移位至內嵌分句指示語位置,與T‘“to be younger構成TP“James to be younger”,滿足擴充投射原則(EPP)。由于TP的中心語T是非限定性的INFL,不能賦予/核查格特征,于是DP“James”的格特征沒有得到核查,因此,DP再次移位直至主句TP“……seems to be younger”的指示語位置,鑒于seems是限定性的INFL,所以DP在滿足EPP原則的同時,也接受了來自seems的格特征核查。于是,a句的推導符合了格過濾原則、論元移位以及擴充投射原則,不存在任何疑問之處。

接下來,我們嘗試對(3)b進行推導。假如(3)b中的“James seems younger”并未與(3)a中的“James seems to be younger”同時出現,我們認定(3)b就是一個簡單的CP,但是當兩句放在一起時,因“to be”的“在與不在”問題,是否為提升結構可能會畫出一個不大不小的問號。為了更好地解決疑慮,我們先回歸到句法運算的一個原點位置,即,中心語“seem”。根據Cambridge Dictionary在線詞典對“seem”的解釋,“seem”從語類特征角度來說,具有[+V,-N]的特性,選擇NP、AP、PP以及非限定性的TP作為其補語,蘊含“產生某種即存的效果”“判定為某種特性”“看上去……”等,與“特征或者狀態”之意密切相關,那么“seem”是不是就可以被理解為一個用于指涉“性質、特征、狀態”、具有INFL屈折變化,但缺乏“施為”效果的動詞,那么,在DP“seem”XP的結構中,DP并非seem所意指的重點,相反位于其右側的XP才是整個CP的焦點。在這種情況下,“seem”和“be”具有相似的語類特征。

在之前的提升推導中,了解到“James”移位至主句主語位置進行格特征核查,與位于內嵌分句的[Spec,TP]以及[Spec,VP]處的語跡形成論元鏈。論旨角色由VP中的V“be”進行指派,因為“be”和“seem”具有相近的指涉功能,既然be已經指派論旨角色于DP“James”,那么“James”的論旨條件讀數已經減至為零,所以便無法接受位于高位的“seem”所給出的任何論旨角色。如若接受,一方面違反題元理論,另一方面在一個CP中,一個論元也無法身兼雙職,否則會出現角色混亂的現象。

如果說DP的提升是通過論元移位完成格過濾,核查自身所蘊含的名詞格特征。那么“to be”的省略必須事出有因。按照最簡主義對移位進行解讀,其精髓在于2項顯著操作,其一是拷貝操作,即成為被替換成分的復制;其二是刪除操作,即刪除一些拷貝。換言之,被移位的成分必定與移位目標之間有重合部分,重合之處要么是隱性特征的核查,要么就是指涉意義的替代(如照應和算子變量)。在上述討論中還存在一個關鍵性成分輕動詞v,一直被遺忘在提升結構之外。輕動詞v主要用于負責核查動詞的時體特征。

在(6)b中,seems體現的“時”特征為現在時,其“體”特征屬于典型的非完成體。于是,這兩項特征與輕動詞v所攜帶的特征一致。貌似所有的特征均已核查完畢,但是作為一元謂詞的seem,其論旨角色指派功能還未大展身手,從充分詮釋的角度來看,不免有些遺憾。于是位于內嵌分句的“to be”需要一起移位至“seem”處,由于單純的“be”移位會隱含“時體”屈折變化問題,所以非限定性標記“to”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非時體特征將“be”管轄住。因此,此時的“to be”是不含任何屈折變化的成分,故不存在“時體”再次核查的困擾,其上移只是為了滿足“seem”的指涉特征。確切地說,“to be”是在“seem”利己原則的驅使下,為了更好地滿足“seem”其解讀特征的充分詮釋需求,與非限定性標記“to”一起被“吸引”到此處,屬于被動的移位。所以在現有的語料中“to be”會時而隱去。

討論至此,我們發現在“seem”為主句動詞的主語提升結構中,除了內嵌分句的主語會發生“提升”類的移位操作之外,當內嵌分句的動詞為“be”時,因“be”與“seem”在語類特征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于是,為了詮釋“seem”的未解之意,“to be”作為一個組合被動吸引至“seem”的位置,在充分詮釋“seem”之后,完成歷史使命,進行自我刪除,防止對C-I和A-P接口之外表征的影響。同時,“to be”可以被刪除也說明“to be”在接口層面的“不可見”對整體結構不會產生影響。所以,在seem為主句動詞的提升結構中,存在兩項重要的移位操作,主語論元移位出于對格過濾原則和論旨角色指派的充分解讀,而非限定性動詞合并成分移位除了核查時體特征之外,也有可能存在核查語類未詮釋特征的“移位+刪除”操作,但前提條件是移位成分與目標成分之間在語類特征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換言之,存在兩個成分的提升,一個主動后的填充,一個被動后的刪除。

(三)“To be”不省略的探討

通過上節探討,我們發現當主句主語動詞為seem時,主語的移位屬于自利原則驅使下的主動提升,主要任務是完成主句主語空位的填充,而“to be”是在自利原則驅使下的被動提升,在與“seem”之間進行未解之意核查后,“to be”采取了一勞永逸的刪除操作,這就是(3)—(5)中b句存在的原因。從表征詮釋具有唯一性的這個角度去理解,既然b句的表現形式合法化,可以存在,為何(3)—(5)中的a也可以在接口之后被表征出來?

首先,我們將(3)a里的所有成分按照雙叉結構轉寫出來,如例(7)所示:

(7)[TP[DP Jamesi T’[T ? vP[v ? VP[Vseems TP[DP Jamesi T’ [T to VP [DPJamesi v’ [be younger ]

接下來,遵照經濟原則進行探討,若我們把“to be”進行移位與“seems”的指涉之意進行核查與刪除,那么,此項操作將會越過兩個XP。倘若我們讓“to be”保留在原位,按照成分統制原則(c-command),位于高位的“seems”可以直接管轄到VP內的“to be”。顯然留在原位的“to be”要比實現“seems”自利原則所采用的被動提升式的“吸引+刪除”更加省力。

由此看來,兩個結構存在的原因都符合了特征核查,也都得到了充分詮釋和完全收斂,只是a句比b句更為省力和經濟,所以在語料呈現時,a句更為普及。在主語提升類動詞中,除了seem之外,與seem具有語類特征高度相似性的appear也具有相同的“to be”或者缺省“to be”的結構形式。至于其他類提升動詞,因未對語料進行考察,暫未得出結論。

三、小結

本文通過對主語提升類動詞“seem”所含有的“to be”存在與否現象進行了生成機制探討,發現:

(1)seem、appear、be 在語類特征和指涉意義上有高度相似性。(2)當主句動詞由“seem”或者“appear”擔當,內嵌分句為非限定性時態分句,且分句動詞為“be”,內嵌分句的指示語提升至主句主語位置的同時,內嵌分句的“to be”可吸引至主句的V處與seem進行核查,待主句動詞指涉之意充分詮釋后,“to be”可進行刪除操作,實現成功收斂。(3)吸引較之成分統制而言,運算成本較高,故在現有的語料中,既有“DP seem to be YP”的存在,也有“DP seem YP”的呈現 。(4)在提升結構中,除了有內嵌主語的提升之外,也存在非限定性時態標記與分句動詞合并后的吸引和刪除。在本次探討中,由于seem、be和appear在語類特征、補語選擇以及意義指涉方面存在高度的相似性,所以才有了be的“去和留”兩種形式。當然,在吸引操作過程中,“to be”和“seem”之間的核查,除了seem論旨指派未詮釋引起的核查需求之外,其句法深層動因何在,目前還是值得去探索的一個問題。其他類提升結構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現象?如果存在,相應參數應進行適當補充。

猜你喜歡
主句移位語料
MDT診療模式在顳下頜關節盤不可復性盤前移位中的治療效果
賓語從句考點梳理(二)
面向低資源神經機器翻譯的回譯方法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關于Bergman加權移位算子的n-亞正規性
大型總段船塢建造、移位、定位工藝技術
瀕危語言與漢語平行語料庫動態構建技術研究
國內外語用學實證研究比較:語料類型與收集方法
英語教學中真實語料的運用
讀編往來/評刊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