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的再思考

2022-01-31 09:47黃嘉欣
時代人物 2021年35期
關鍵詞:創造者史觀唯物史觀

黃嘉欣

(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5)

馬克思恩格斯立足從現實的人和社會出發,把人們的著眼點從社會意識拉回到社會存在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唯物史觀,科學地解答了社會歷史創造者的問題。本文立足新時代的發展狀況,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原理做出新思考。

英雄史觀與群眾史觀之爭

關于歷史創造者的問題,是社會認識發展歷程中長期困擾人們的一個難題。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之間的對立,表現為英雄史觀與群眾史觀的對立。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的神學家、哲學家等以唯心史觀為出發點來探究歷史,往往看不見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性力量和決定性作用。他們鄙視人民群眾,認為其精神是空洞的、思維是懶惰的,無法推動社會歷史發展。他們的認識路線的錯誤,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和階級利益,另一方面是源自其所處時代條件的局限性。唯心主義在歷史觀上的認識都只駐足于表面,具有夸大化和片面性的特點。與英雄史觀相反,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的唯物史觀,堅持從社會存在和現實的人的視角出發探尋歷史發展的問題,強調了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1]。馬克思指明:“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2]就歷史創造者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辯證地闡釋了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之間的關系。它將社會歷史看成主體性實踐推動的現實過程,認為歷史的創造者不是單個的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眾。與此同時,它也并未否定各個時代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巨大推動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著眼點落腳于社會存在,揭示了思想理念背后的物質因素和經濟動因,闡述了人民群眾才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從而揭開了歷史創造者問題的神秘面紗。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在探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時堅持立足于現實的人、整體社會歷史過程、社會歷史發展必然性以及人與歷史關系不同層次的四個內在邏輯,從而使唯物史觀具有科學性。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內在原則。第一,立足現實的人和人的本質。唯物史觀注重從現實的歷史和人的社會關系來把握歷史創造者問題。人是現實的人,而非抽象的人。第二,立足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唯物史觀立足于整體的社會歷史過程來探究歷史的創造者問題。盡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但若沒有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歷史的車輪絕不會自發前進。第三,立足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唯物史觀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著手來探討歷史創造者的問題。社會歷史是人們追求自己目的的各種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的基本規律若被人民群眾所認識和掌握,則可推動社會的發展。第四,立足人與歷史關系的不同層次。唯物史觀從人與歷史關系的不同層次上考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人與歷史的關系包含類與歷史、群體與歷史、個體與歷史三層關系,因而把歷史創造者的主體當作一個群體的類的概念來探討,從抽象的形式上考察歷史主體的活動,肯定作為整體中的人在總體歷史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重要作用。第一,社會物質財富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維持生命體自身的衣食住穿等所需的生活資料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人民群眾的勞動創造出來的?!皻v史的運動不是自發的,自然界不會憑空創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自動走錠精紡機等等”[3]。第二,社會精神財富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物質性生產活動的主體,同時也是精神性生產活動的主體。一切精神財富和產品的形成和發展都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第三,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也是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關系的調整和社會制度的變遷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的,但它決不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自動變化。生產力的發展經由人民群眾的推動,進而達到使得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目的,最終助推整個上層建筑的調整和社會形態的更替。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當代思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創新論述,賦予唯物史觀以時代內涵,深刻地詮釋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新特點,這對我們在新的歷史方位上處理問題有著重要啟示。

“人民群眾”的時代內涵

深刻把握好“人民群眾”的時代內涵,這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以及杰出領袖的作用等有著重大的價值啟示。

人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就現代化和人民的關系看,人民群眾是“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4]他們在思想上擁護共產黨,在行動上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而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踏上新征程,我們必定會面臨諸多的新情況和新挑戰。只有始終堅持唯物史觀中的人民主體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前進方向,從而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人民是實現中國夢的奮斗者。就“中國夢”和人民的關系看,人民群眾是實現“中國夢”的奮斗者?!爸袊鴫簟笔侨w中國人的夢。一方面,人民群眾是“中國夢”的創造者。社會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歷史的主角,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者和見證者;另一方面,人民群眾是“中國夢”的享有者。實現“中國夢”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造福于全體人民,通過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為“中國夢”而奮斗,讓人民群眾最終享有建設的成果。

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根基與支柱。就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關系看,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人民群眾和黨的關系是密切的,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黨的百年執政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另一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強有力保障,在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活動中具有統領、團結、帶動、教育等重要功能。共產黨要充分發揮自身先鋒隊作用,認識到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體性力量。

人民是領袖所依靠與服務的對象。就領袖與人民的關系來看,人民群眾是領袖所依靠與服務的對象。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地看待人民群眾與人民領袖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人民群眾是人民領袖的依靠力量。人民領袖在社會發展中可以發揮一定的先鋒作用,但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群眾具有創造歷史的實踐主體性精神,始終是人民領袖所依靠的力量;另一方面,人民群眾是人民領袖所服務的對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

以人民為中心的行動指南

歷史唯物主義說明,實現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力量不是來自任何外部,而是來源于人民自己組織起來。我們黨必須貫徹好人民主體的群眾觀,堅持把握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三個問題,始終不渝的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我是誰”——馬克思主義政黨服務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史觀,需要弄清楚“我是誰”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踐行工作職責。對于“我是誰”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政黨要搞清楚自己“從哪里來”。共產黨來自于、植根于、服務于人民群眾,將人民群眾放到歷史發展的中心,若脫離了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將淪為泥足巨人,失去生命力。目前,有的黨員干部沒有搞清楚自身所肩負的職責與使命,如在工作上嚴重脫離群眾,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因此,黨員干部一定要清楚“我是誰”,擺正好自己的位置,認識到黨的根基與支柱在于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政黨能否長期獲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它是否能夠持續地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為了誰”——馬克思主義政黨為了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史觀,需要弄清楚“為了誰”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踐行工作準則。關于“為了誰”的問題,黨在任何時候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以人民的利益為利益?!笆裁词枪伯a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盵5]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上,黨仍要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聯系,這樣才能使廣大人民支持和鞏固其執政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黨的奮斗目標。黨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最廣大人民的福祉,同時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離也不開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就“為了誰”的問題,我們黨要堅持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依靠誰”——馬克思主義政黨依靠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需要弄清楚“依靠誰”的問題,才能更好地明晰工作路線。黨的依靠力量只能是人民群眾,黨的生命線只能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風雨歷程充分證明了人民群眾才是我們的力量之源、根基所在。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不變的依靠力量,如果脫離了人民群眾,我們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爸袊鴫魵w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盵6]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起點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追求者和實現者,我們黨需要通過持續調動人民群眾內在的強大爆發力來實現“中國夢”。

總之,我們要始終秉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于理論上不斷深化和發展群眾史觀的時代內涵,在實踐中堅持履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 8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22.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創造者史觀唯物史觀
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共產黨宣言》看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初心
唯物史觀下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實踐研究的思考
深藍要辦“重建中華史觀公投”
淺談新史觀與唯物史觀的關系
歷史人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讓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做一個“發現者”和“創造者”
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解析歷史虛無主義
毛澤東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觀底蘊
在舊道德的廢墟上建立新倫理
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