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的“致良知”對勞動教育的啟示①

2022-02-05 09:39何楊勇
勞動哲學研究 2022年0期
關鍵詞:致良知天理全集

何楊勇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了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總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及2020年7月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指出勞動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加強勞動教育,既是新時代面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回應,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學說的發展,更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本文通過對王陽明教育思想的解讀來更好地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目標和舉措,以此對當前勞動教育的實施提供新的啟示。

王陽明(1472—1528),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和教育家。王陽明一生講學不輟,弟子遍布天下,其中他的“致良知”的教育目標,事上磨煉、靜處體悟的教育路徑,因材施教、順應天性的教學方式,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則,對于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一、“致良知”的教育目的

(一)良知即是天理

王陽明曾說:“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吳光等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1頁。他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致良知”?!爸铝贾卑巳龑右馑迹阂皇沁_到良知?!爸抡?,至也?!?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70頁。王陽明認為,人人都有良知,但并非人人都一定能達到。不能把“致良知”看得太容易,需要切實用功。二是實踐良知。王陽明認為,僅僅看到良知的好處,向往和喜歡良知是不夠的,還需要推行良知、實踐良知。王陽明說:“決而行之者,致知之謂也?!?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08頁。他舉例說,知道怎樣是溫清之節,知道怎樣是奉養之宜,僅僅是知道而已,不是“致知”,只有在實踐中實行溫清和奉養,才是“致知”(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55頁。。三是體認擴充。王陽明認為,良知存在于內心,需要通過后天的經驗活動去體認和擴充。他批評說:“后儒不明圣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6頁??梢?,“致良知”是一個對良知的體認擴充的過程。

那么什么是“良知”呢?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心的本體。他說:“良知者,心之本體?!?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69頁。那么,“心之本體”又是什么呢?王陽明認為,“心之本體”就是“天理”。他說:“心之本體即是天理”(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0頁。,“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81頁。。這里包含了這么幾層意思:一是“良知”和“心之本體”是同一的事物。心中萌發的意念不一定是良知,良知和意念是有差別的,良知是至善的,意念則有是非、有善惡。王陽明說:“意與良知當分別明白。凡應物起念處,皆謂之意。意則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與非者,則謂之良知?!?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42頁。二是“良知”和“天理”是同一的事物。在朱熹那里,“天理”是和“人欲”相對的,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他所謂的“天理”,更多的是外在之理、客觀之理,是使主觀的“人欲”更多地去符合外在客觀的“天理”。王陽明則認為,“天理”本在“心”中,所謂的“天理”也是主觀的“心”所給予的,不問內心而求“天理”,舍本逐末了。王陽明的弟子徐愛曾經提出過質疑,他說“至善”僅僅“求諸心”是不夠的,因為天下還有很多的道理,是我的“心”不向外求所不知道的。王陽明回答說:事父、事君、交友、治民的“理”,并不在外在的對象上,而在做這些事的時候的“心”,“心即理也”(1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頁。。

(二)良知人皆有之

孟子認為,“良知良能”人人生而有之,是先天的。王陽明說:“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欠侵?,人皆有之?!此^良知也?!?1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11頁。王陽明繼承了孟子的良知先天之說,把良知看成是“人皆有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1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90頁。的。王陽明的良知先天說,可以概括為三層意思:一是“良知”與人的圣愚無關。王陽明認為,良知是人人具有、人人相同的,無論是圣人還是愚人,都有良知。他說:“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1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56頁。圣人與其他人的差別,不在于“良知”,而在于“致良知”。王陽明說:“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而致之者,賢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雖其蔽昧之極,良知又未嘗不存也?!?1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12頁。他舉例說,即使是盜賊,他們也是良知未泯,知道自己不應該做盜賊。如果有人稱他們為盜賊,他們心里也會羞愧。(1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5頁。良知人人有之,無疑給普通大眾打開了“致良知”的方便大門。二是日?;顒又?,良知無處不在。如上文所述,在王陽明看來,良知即天理,天理所在,良知所存。無論是事君還是事親、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都有良知存在。(1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7頁。王陽明說:“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1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81頁。三是良知容易被私人欲望所蒙蔽。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心的本體,不用向外去求,但人的私欲則是“致良知”的障礙?!疤煜轮诵?,其始亦非有異于圣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弊,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1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61頁?!爸铝贾笔桥懦接?,與私欲做斗爭的過程?!叭辉诔H瞬荒軣o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1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7頁。

(三)良知重德性

王陽明特別指出,他所謂的“致良知”,不是為了擴充經驗知識,更不是為了讓人沉迷于辭章和科舉之學,而是發展德性。經驗知識相對簡單,他認為,“溫清之節、奉養之宜”的經驗知識,“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2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4頁。。他反對脫離德性去追求和鉆研“聞見之知”,他說:“故不務去天理上著功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鉆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2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2頁。王陽明特別把良知和“聞見之知”區分開來,良知更多地與“道德”“人倫”聯系在一起。他把“良知”看成是善和道德的本體。他說:“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皆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者也?!?2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80頁。王陽明指出,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中的“智”,不是“聞見之知”,而是“德性之良知”(2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71頁。。良知屬于德性之知,是恒常不變的,無論經驗活動發生還是不發生,良知都是存在的。如果想通過擴充“聞見之知”的多見多識的方式來提升良知,則會不得要領。他說:“‘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2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70頁。良知不因經驗活動而存在,反而是經驗活動的主宰,經驗活動是良知的發動和應用。他舉例說,孝親是良知,冬溫夏清是經驗活動,有了孝親的心,自然能夠懂得冬溫夏清的道理,并產生相應的經驗活動。(2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頁。

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充滿了辯證法的色彩。他指出,“德性之知”和“聞見之知”雖然有區別,但兩者并非水火難容,“德性之知”的習得要以“聞見之知”等經驗活動作為材料,“聞見之知”的習得要以“德性之知”為目標。他說:“豈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問學? 問學只是空空去問學, 更與德性無關涉? 如此,則不知今之所以講習討論者,更學何事!”(2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38頁。良知是先天的,不因經驗活動而產生,但后天的經驗活動,都是良知的體現和應用。良知不能停留在聞見之知上,但也不能疏離于聞見之知?!傲贾挥梢娐劧?,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2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80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王陽明認為要正確處理舉業和修德之間的關系,不應該將兩者完全對立起來。他比喻說,種田養家,肯定不會與孝親相沖突。同樣,他認為只要把志向放在德性追求上,舉業也就不應該成為德行的障礙。(2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4頁。他還認為農工商賈等事務,都應該以德行為目標?!跋轮灵偩镆?,農、工、商、賈之賤,莫不皆有是學,而惟以成其德行為務?!?2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61頁。

王陽明認為,學校應該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他說:“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3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61頁。他對當時學校教育重視記誦、聞見和辭章等功利之學,忽視德性之知,提出了尖銳批評。他說:“圣人之學日遠日晦,而功利之習愈趨愈下?!浾b之廣,適以長其傲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3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63頁。這種重記誦、輕道德提升的風氣必然導致“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3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2頁。。在制定學院教規、學規的時候,王陽明多次強調,學習應該以德為本,致力于德行,不要沉迷于舉業,要向圣賢看齊。對于后世沉迷于辭章之學,他相對應地提出要教兒童“人倫”。他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說:“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辭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3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99頁。對于具體的教育教學目標來講,他要把德行考核放在前面,背誦書籍放在后面?!懊咳展し?,先考德,次背書誦書?!?3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1頁。他還非常殷切地囑咐各位老師,一定要領悟他強調德行的意思,不要受社會外在環境的影響。要“務體吾意,永以為訓,毋輒因時俗之言,改廢其繩墨,庶成‘蒙以養正’之功矣。念之念之!”(3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0頁。

二、“致良知”的教學主張

(一)事上磨煉,靜處體悟

王陽明認為,“致良知”的基本路徑主要是兩條,一是“事上磨煉”,一是“靜處體悟”。王陽明十分重視事上磨煉,他指出,“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3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4頁。。

王陽明在平定寧王叛亂之后,給弟子講學,用切身的體會強調“事上磨煉”對于“致良知”的重要性。王陽明說:“我自用兵以來,致知格物之功愈覺精透。及其軍旅酬酢,呼吸存亡,宗社安危所系,全體精神只從一念入微處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檢,一毫容不得放縱。勿助勿忘,觸機神應,乃是良知妙用,以順萬物之自然,而我無與焉?!?37)王畿:《王畿集》,吳震編校,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43頁。當有官員向他抱怨簿書訟獄繁雜,沒有精力從學時,王陽明批評說,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簿書訟獄中也包含著良知,處理簿書訟獄,也是極好的“致良知”的路徑。不能離開簿書訟獄等事務,去懸空求學?!安緯A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3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8頁。王陽明說:“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3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81頁。王陽明的“致良知”之所以得到后世的推崇,與他在軍事上的精明能干、屢克強敵、所建功業有很大的關系。

當然王陽明也不否認靜處體悟的作用,他認為,事上磨煉和靜處體悟并不矛盾。他在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的時候,日日夜夜,靜靜默坐,從而得以悟道?!?陽明)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鲋幸勾笪蚋裎镏轮??!?4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354頁。他提出,對于初學者來說,心猿意馬,私心雜念過多,應該“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4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8頁。。王陽明認為,無論是靜還是動,都要講求度。當大家空口討論,意見不一致的時候,靜上一靜是有好處的?!拔嵛艟映鼤r,見諸生多務知解,口耳異同,無益于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收近效?!?4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8頁。他認為過分強調靜處體悟會有厭動的弊端,而且有時還會讓人產生幻覺?!?靜)久之漸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或務為玄解妙覺,動人聽聞?!?4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8頁。他認為,僅有靜處體悟,沒有事上磨煉,在碰到具體的事務處理的時候,就會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應對。(4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4頁。王陽明點出他主張的“靜坐”和佛家所說的“禪定”是有區別的。前者是以“靜坐”為主,而他如此主張“靜坐”是因為日常事務繁多,在處理事務之余,需要靜下來收斂心神。王陽明說:“前在寺中所云靜坐事,非欲坐禪入定。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拏,未知為己,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耳?!?4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5頁。

(二)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王陽明時代,有的人把登科及第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學者溺于詞章記誦,不復知有身心之學”(4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352頁。。他提出人生的理想不應該是登科及第之類,而應該是學做圣賢?!笆谷讼攘⒈貫槭ト酥??!?4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352頁。更有的人渾渾噩噩,不知進取,“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他認為,這是由于“志之未立耳”(4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73頁。?!傲⒅径?,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4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73頁。他認為立志有使人排除私心雜念、專心致志、凝聚方向和力量的作用?!爸荒钅钜嫣炖?,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5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3頁。在他看來,志向就是“氣之帥”“人之命”“木之根”“水之源”,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堅定為圣人之志,就能夠做到退私欲、不懈怠、不妒忌、不憤怒、不急躁、不驕傲等??偠灾?,“責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一出,而魍魎潛消也”(5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90頁。。王陽明認為,志向好比是船上的舵,指引著人生前進的方向。王陽明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5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73頁。

在立志上,王陽明認為這樣幾點非常重要:一是立品德之志。他說立為圣人之志,圣人之志更多的是“切己自修”的品德之志,而不是指具體的事情。王陽明說朱熹有“繼往開來”的氣魄,但是他在“考索著述上用功”,沒有“切己自修”,寫了很多書,到了晚年,后悔了,“是倒做了”(5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2—33頁。。二是堅定志向,沒有止境。王陽明認為,因為義理無窮盡,無論在人生的什么階段,都會有對志向的考驗。王陽明說:“義理無定在,無窮盡。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5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4頁。三是志向要融會貫通。王陽明認為,對于初學者而言,立下志向,專心致志,勇往直前,沒有問題。王陽明提出:“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5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5頁。但在有的時候,志向并不是堅守就一定存在,放棄就一定失去,要知道志向要能進退,不要過于死板,為志向而志向?!暗怪鋈霟o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功夫方有著落。若只死死守著,恐于功夫上又發病?!?5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0頁。四是立志結合實際,不要好高騖遠。王陽明說:“后儒不明圣學……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么,可哀也已!”(5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6頁。五是立志貴專一。王陽明指出,立志要像種樹那樣專一,需要長時間堅持。他說:“諸公須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學者一念為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樹初生時,便抽繁枝,亦須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學時亦然。故立志貴專一?!?5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7頁。

王陽明認為,除了立志之外,“省察克己”“勤學”“改過”和“責善”也必不可少。王陽明把良知比喻為明鏡,“其良知之體皦如明鏡,略無纖翳,妍媸之來,隨物見形,而明鏡曾無留染,所謂‘情順萬事而無情’也”(5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79頁。。私欲雜念,猶如鏡上的灰塵,需要省察克治。他說:“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漸有見?!?6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8頁。要把惡念扼殺于萌芽狀態,“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6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74—75頁。。

王陽明認為要實現志向,“勤學”必不可少,“勤確謙抑”勝過“聰慧警捷”。他說:“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從吾游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6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73頁。王陽明認為,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錯不改。他說:“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6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74頁。王陽明認為良知自明,如果有過錯,個人的良知自然能夠知道,但更重要的是能夠改正過錯?!氨拘闹?,皎如白日,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6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93頁。王陽明認為,有朋友在旁邊忠告提醒,對個人成長很有好處,他說:“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6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74頁。王陽明提醒弟子,在官場仕途中致良知,比處山林中致良知要困難,因此更要求朋友間能相互砥礪、警醒。在“人在仕途,比之退處山林時,其工夫之難十倍,非得良友時時警發砥礪……若良知一提醒時,即如白日一出,而魍魎自消矣”(6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44頁。。

(三)貼近生活,體認生活

王陽明認為,良知就存在于人們的日常事務之中,人們處理日常事務的過程,就是“致良知”的過程?!爸铝贾本褪怯米约旱男?,對世界萬物“體認”,在日常生活事務中“實踐”的過程。他說:“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6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51頁?!皡^區格、致、誠、正之說,是就學者本心日用事為間,體究踐履,實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積累在?!?6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46頁。

王陽明善于運用生活中的案例作為材料,或批判,或贊揚,或引申,使教學活動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情趣。 一日,陽明與弟子聽到鬧市中的爭吵:甲曰:“爾無天理?!币以唬骸盃枱o天理?!奔自唬骸盃柶坌??!币以唬骸盃柶坌??!毕壬勚?,呼弟子曰:“聽之,夫夫啍啍講學也?!钡茏釉唬骸霸嵰?,焉學?”曰:“汝不乎?曰‘天理’,曰‘心’,非講學而何?”曰:“既學矣,焉詬?”曰:“惟知責諸人,不知及諸己故也?!?6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170頁。

王陽明善用比喻,常常用“明鏡”“種樹”“根與枝葉”“水”“氣”等作為比喻來說明道理。有一次,他坐在井邊上,就用井水和池塘水對比來說明有源之水,生意不窮的重要?!芭c其為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為數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窮?!?7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4頁。王陽明的弟子陸澄接到家信,得知兒子病危,心中郁悶,王陽明因勢利導指出:“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閑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煉。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7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9頁。弟子陳九川臥病虔州,王陽明問他:“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陳九川回答:“功夫甚難?!彼笇дf:“??旎畋闶枪Ψ??!?7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7頁。王陽明居越時,當時的郡守南大吉性格豪邁,不拘小節。他告訴王陽明,自己處理政事的時候,有很多過失,請王陽明指出來。王陽明問:“有哪些過失? ”大吉就一一列舉。王陽明說:“你的過失我已經說過了?!贝蠹獑枺骸澳銢]說呀?”王陽明說:“我不說,你怎么知道這些過失?”大吉回答說:“是良知?!蓖蹶柮髡f:“良知不是我經常說的東西嗎?”大吉笑謝而去(7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423頁。。

在我國古代傳統中,親證和體認是通往德性之知、錘煉個人品格的重要方式。錢穆先生曾舉例說:“《論語》的開篇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要先去計較前后的邏輯,而是先按照他的話,你也學而時習之,心悅不悅,有朋從遠方來看你,你樂不樂?人家不知你,你自己的感覺又是怎樣?”(74)錢穆:《民族與文化》,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版,第182頁。王陽明認為,良知就在自己的心內,無須向外去求,因此要“致良知”,很多情況下,無法用言語傳達,只能依靠自己體認,旁人無法代勞?!傲贾词翘炖?。體認者,實有諸己之謂耳?!?7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43頁。弟子劉易仲問王陽明“道”可不可以說?他回答說:“(道是)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爾要知我苦,還須你自吃?!碑數茏雨懗螁柾蹶柮?,“中和之德”的“中”的意義還未明了,他回答說:“此須自心體認出來,非言語所能喻。中只是天理?!?7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6頁。

王陽明認為有的人之所以沒有能夠“致良知”,是因為他不知道從內心去體認良知,他甚至認為,不從內心去體認良知,就無法“致良知”。他說:“正為致知之學不明,不知在良知上體認之耳?!?7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82頁。但王陽明指出,“隨處體認天理”,絕不是捕風捉影,“驅于聲利詞章之習”,被“似是而非之學兜絆羈縻,終身不得出頭”(7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24頁。。王陽明曾毫不客氣地指出:“若此者,皆是就文義上解釋牽附,以求混融湊泊,而不曾就自己實功夫上體驗,是以論之愈精,而去之愈遠?!?7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95頁。王陽明告誡弟子:“為學之要,只在著實操存,密切體認,自己身心上理會。切忌輕自表暴,引惹外人辯論,枉費酬應,分卻向里工夫?!?8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51頁。同時,他鼓勵弟子,貴在自己用心體認,自得于心,反對盲目輕信?!胺蚓又搶W,要在得之于心。眾皆以為是,茍求之心而未會焉,未敢以為是也;眾皆以為非,茍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為非也?!?8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891頁。王陽明提出,即使是孔子的話,若沒有經過自己的內心體認,也不可輕信盲從?!胺驅W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8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85頁。

(四)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王陽明認為“良知”雖然“人皆有之”,但是在“致良知”上,人與人之間還是有差別的。他和弟子通過對話、書信,針對弟子提出的問題,根據弟子的資質和條件,提出具體的回答,就是踐行因材施教的范例。王陽明的弟子薛侃做事容易后悔。他在肯定后悔的價值的同時又提出了要求:“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病?!?8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5頁。對于因材施教,王陽明有過總結。他認為天地萬物,各不相同,各種技術技能各有特色,要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相互配合,應根據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教育,發揮其特長和天賦?!疤熘谖镆?,巨微修短之殊位,而生成之,一也。惟技也亦然,弓冶不相為能,而其足于用,亦一也。匠斬也,陶垣也,圬墁也,其足以成室,亦一也。是故立法而考之,技也。各詣其巧矣,而同足于用。因人而施之,教也?!?8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59頁。因材施教,需要針對不同材質的弟子,進行不一樣的教學,但是王陽明提醒說,因材施教的具體方式可能有所差異,但是這些方式的目標還是一致的,就是“同歸于善”,他說:“同歸于善者,定法矣?!?8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59頁。

王陽明認為,人的身心發展有其規律,能力發展有其過程,要根據自然的發展順序“盈科而進”。他說:“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用力,漸漸‘盈科而進’?!瓔雰涸谀父箷r,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事無不可能?!?8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6頁。他用行路做比喻,說明打基礎的重要性?!榜唏僦?,方使之扶墻傍壁而漸學起立移步者也?!倍澳炅颜摺蹦軌颉氨甲咄鶃碛跀登Ю镏g”?!澳炅颜摺碑斎徊挥迷俜鰤W步,但是要能夠“奔走往來于數千里之間”就是從扶墻學步開始的,可以說,扶墻學步是奔走千里的基礎,沒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8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97—98頁。王陽明認為讀書學習要量力而行,主張學習要求和標準不要定太高,這樣反而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動力,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他說:“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8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1頁。由于種種原因,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遭遇,面臨不同的客觀情況。王陽明告誡道,無論身處富貴貧賤,要根據不同條件,量力而行?!吨杏埂氛f:“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故無人而不自得?!?89)王國軒譯注:《大學·中庸》,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 76頁。王陽明對此非常贊同,他還補充說:“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9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82頁。

如果不根據身心發展規律,用力過猛,會適得其反。王陽明說:“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相傾上,便浸壞它了?!?9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9頁。王陽明認為,兒童大多喜歡游戲快樂,不喜歡被強制約束和體罰。對待兒童,要以鼓勵為主,讓他們心情舒暢,從而就能不斷進步。(9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99頁。但如果教育反其道而行之,天天督促兒童讀四書五經,強迫兒童遵守各種規矩規范。像對待囚犯一樣,對兒童進行體罰,會使學生變得頑劣下流,學生將會“視學舍如入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9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0頁。。

(五)知行合一,反對空談

王陽明在十二歲的時候,向他的塾師提了一個問題:“何為第一等事?”塾師回答:“惟讀書登第耳?!彼麉s認為:“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9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346—1347頁。學做圣賢,自然不能坐而論道,汲汲于功名,要關心天下大事。在王陽明十五歲的時候,很多像他這個階層的同齡人在一心一意為舉業做準備,而王陽明卻去考察邊關,“詢諸夷種落,悉聞備御策;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經月始返”(9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347頁。。這說明王陽明不但志向遠大,而且將之落實于具體行動。

如前所述,王陽明“致良知”,講求內心體認,而體認往往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他用吃東西和行路為比喻,強調“致良知”過程中行動的重要性?!胺蛉吮赜杏持娜缓笾?。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后知,豈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歧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后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歷而已先知路歧之險夷者邪?”(9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47頁。王陽明認為,學問思辨的求學過程,是一個行的過程。并不是像一般人認為的那樣,學問思辨是求知的過程,與行無關。他說:“夫‘學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w學之不能以無疑,則有問,問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思,思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辨,辨即學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非謂學、問、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9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51—52頁。王陽明認為,后世將知行分成兩段,沒有領會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昂笫乐畬W所以析知行為先后兩截,日以支離決裂,而圣學益以殘晦者,其端實始于此?!?9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54頁。

朱熹也強調知行都不能偏廢,兩者同樣重要。他說:“涵養、窮索,二者不可廢一,如車兩輪,如鳥雙翼?!?99)朱熹:《朱子語類》第1冊,黎清德主編,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50頁。但是在朱熹眼里,知行是有先后的。有的時候,朱熹認為知先于行,他說:“萬事皆在窮理后,經不正,理不明,看他如何履踐?”(100)朱熹:《朱子語類》第1冊,第152頁?!爸谐O囗?,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101)朱熹:《朱子語類》第1冊,第148頁。但有的時候,朱熹好像又主張行先知后:“若曰,須待見得個道理然后去做,則‘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工夫皆為無用矣!”(102)朱熹:《朱子語類》第1冊,第159頁。

在王陽明看來,在“致良知”的道路上,知和行是合一的,沒有先后之別。王陽明認為知和行相互包含,知中包含了行的意愿,行是知的實踐和手段。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10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5頁。而且知和行可以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104)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47頁。從這里可以看出,王陽明所說的“行”,既包括實踐和行動,也包括觀念活動上的“行”。楊國榮指出,王陽明把觀念活動也理解成為“行”,等于把“善念”等同于“善行”,“模糊了精神現象與踐行的界限”(105)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頁。。

王陽明的弟子徐愛并沒有深刻領悟他的知行合一,他舉例說:“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10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4頁。這與我們平時所說的,明明知道應該如何做是對的,但是卻沒有辦法將之落實于行動之中頗相一致。例如,有的人明明知道堅持鍛煉有益身體健康,但是很難落實到具體行動。王陽明認為,高尚的道德認同,無法落實到行動的主要原因是知和行“被私欲隔斷”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107)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4頁。。他還舉例引申:“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后別立個心去惡?!?10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4頁。

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知行并重,實際上是以行來定義知。他在《教約》中考察兒童,強調更多的是行的方面。他說:“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清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蕩,未能謹飭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諸童子務要各以實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10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00頁。王陽明特別反對簡單地將知行合一中的知,變成“口耳之學”。他認為所有的學習環節,都要落實到具體的行為,不是僅僅從口頭上講授就能完成。他說:“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110)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51頁。王陽明認為,良知有不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部分,不通過行動體認和內心的省察,是無法領悟的??淇淦湔勚v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間已有多少私欲”(11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28頁。。

三、討論和啟示

王陽明的“致良知”理論,是對朱熹理學的一種反動,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教育思想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盈科而進”等教學原則,與現代教育心理學的主張不謀而合。不可否認,王陽明的“致良知”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在碰到問題和困難之時,要求學生反求諸己,聆聽良知,而忽視對外在自然世界的改造以及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批評。王陽明重視“德性之知”,雖然也強調“見聞之知”的重要性,但他的“見聞之知”更多地局限于“詩歌”“習禮”“讀書”和“行軍打仗”,這是比較狹隘的。盡管如此,王陽明的“致良知”理論還是對我們新時代推行勞動教育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的。

一是勞動教育要把德行放在首位。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中指出,勞動教育的目標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傮w而言,除了必備的勞動能力之外,其余三個目標和德性之知聯系更為緊密。王陽明關于德性之知和聞見之知的見解可以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其一,德性之知和見聞之知是有區別的,兩者的邏輯不一樣。例如,德性之知講求省察克己,而見聞之知卻不一定。王陽明特別反對用記誦的口耳之學來代替德性之學。勞動教育的重心也不能放在口耳的記誦之學上,甚至用記誦的手段來考核勞動教育的成果。其二,德性之知和見聞之知是有聯系的。見聞之知是德性之知的體現和應用,德性之知是對見聞之知的超越和反思。在勞動教育中,我們當然要重視勞動知識和技能的習得,但更需要重視勞動知識和技能與品德之間的辯證關系,思考為什么勞動,勞動知識和技術為誰服務的問題,培養勞動者的德行。其三,王陽明批判只關注見聞之知的習得,無視道德品質提升的風氣,更加反對沉迷于某一具體事務,不知德性修養的學習方式。勞動教育的目標中也提到必備的勞動能力。例如,讓學生整理房間,涉及大量的勞動知識技能,而每一項勞動知識技能可以達到專業精深、精益求精的地步。但現實是我們不可能讓每一位學生在某一項日常生活的勞動技能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是不現實的,所以還是有一個適度的問題。

二是勞動教育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其一,王陽明認為良知不分圣愚,人人皆有。勞動教育也是如此。無論怎樣的社會地位,無論專業知識是否精深,無論天生的資質如何,在具備勞動能力的情況下,人人都需要勞動,接受一定的勞動教育。其二,王陽明認為,日常生活就是致良知的重要路徑。同樣,日常生活也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脫離了日常生活的勞動教育,很可能變成作秀,沒有意義。其三,王陽明認為,良知的敵人是私欲,致良知就是去私欲的過程。我們的勞動教育就是針對部分青少年不愛勞動、貪圖享樂、希望一夜暴富等“私欲”提出來的,勞動教育也是去掉這些私欲的過程。

三是勞動教育要動靜結合。所謂動靜結合,就是勞動教育既要強調“事上磨煉”,也要做好“靜處體悟”。從事上磨煉而言,勞動就是做事,勞動教育不能脫離具體的做事。因為所有的勞動價值觀的培養、勞動知識能力的積累和勞動習慣的養成都無法脫離勞動而存在。否則,遇到具體事情就會慌亂。從靜處體悟而言,如果一味地忙于勞動和事務,不懂得靜下來思考勞動的意義和價值等問題,或者放松一下自己的心神,感受一下勞動的美妙,就達不到勞動教育的效果?,F在的很多青少年,有的埋頭于書本學習,有的沉迷于電子游戲,他們非常需要動靜結合的勞動教育來提升勞動素質,促進身心發展。

四是勞動教育要遵循德性發展的邏輯。王陽明強調的立志、省察克己、改過和責善,都是從德性修養的角度來說的,勞動教育可以借鑒和應用。從立志而言,王陽明提到勞動教育要立為圣人志,不要拘泥于具體的事件和見聞之知,要實現德行上的超越,不要被辭章之學和舉業等功名利祿所誘惑;從省察克己而言,勞動教育要讓學生多反求諸己,把私欲扼殺在萌芽狀態;從改過而言,在勞動教育中,允許學生在勞動中犯錯,倡導有了錯誤不掩飾、知錯就改的風氣;從責善而言,在勞動教育中,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切磋、互相砥礪。

五是勞動教育要貼近生活,講求體認。王陽明非常重視貼近生活,講求體認。培養勞動精神、勞動品質和勞動習慣需要重視實踐體認的重要性。其一,增加實踐體驗。在勞動教育中要給學生多安排實踐體驗的機會。在獨立的勞動教育必修課中要如此,在專業和有關學科中也要如此。其二,聯系生活實際??梢赃\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引導學生更好生活,提升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興趣。其三,倡導自得于心。在勞動活動的反思總結中,要讓學生敢于講真話、講真心得、講真實體驗。不能讓勞動教育變成游離于真實體驗之外的虛假教育。

六是勞動教育要講究因材施教,盈科而進。其一,勞動教育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內涵。馬克思認為,機械化大生產使西方傳統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更加趨向于不合理,導致了人的片面發展。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大量體力勞動者和青少年沒有機會和時間接受教育的現象,馬克思提出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并且說:“它(筆者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頁。新時代勞動教育是基于部分青少年們沒有勞動意愿、沒有勞動能力、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社會現實而提出來的。因而,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僅要批判這些不正確的勞動觀念,而且要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青少年的勞動能力,使之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積極的勞動態度。其二,從整體勞動教育而言,要顧及德、智、體、美等方面發展的全面性,但是針對特定學生、特定群體和特定環境而言,勞動教育可能要有所差別,有所側重。其三,勞動教育不是面面發展。扈中平教授指出:“要想有所為就要有所不為, 要想有所重就得有所輕?!?113)扈中平:《“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新析》,《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第8頁。所以勞動教育的全面發展,不是指面面俱到、平均發展、一律發展,更多地是指培養具有基本的勞動知識技能和價值素養,又在某一方面比較突出的勞動者。其四,勞動教育要循序漸進。大中小學不同階段勞動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有所不同。關鍵是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應該有前后銜接,有一定的層次和遞進關系,盡量避免勞動教育的同質化和無意義的重復。

七是勞動教育要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一個亮點,但也有重大的缺陷。王陽明運用辯證思維,看到了知行的相互包含和轉化,看到了知行合一的可能性,但是他把知行分開的原因過多地歸結于心中的觀念問題,而沒有看到外在條件的制約性。在勞動教育中,我們要始終貫徹知行合一。當知行無法合一的時候,我們要反思自己的主觀上是否有所不足。例如,遠在千里之外,雖然有孝敬父母之心,但無法盡孝敬父母之力。從主觀上而言,我們要反思是否失去了對父母的“孝敬”之心;從客觀上而言,我們在制度設計上,盡量改變那些讓勞動者夫妻分離、父母子女分離的社會制度,減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比例,讓來自“良知”的知行合一真正落到實處。

猜你喜歡
致良知天理全集
王陽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與朱熹理欲論之比較*
趙孟頫書畫全集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王陽明,你是封建的衛道士還是人文主義的拓荒者?
陽明四句教與唯識學八識思想的對比研究淺析
淺析牟宗三智的直覺
從量變與質變規律角度分析“存天理,滅人欲”
竺可楨學——《竺可楨全集》催生的一輪朝陽
存天理和滅人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