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生活觀以及當代價值研究

2022-02-14 08:50
黑河學院學報 2022年11期
關鍵詞:共產主義馬克思理想

張 彬

(合肥城市學院,安徽 合肥 238076)

有關于生活的內容在馬克思的諸多著作之中多有提及,但卻沒有被重點關注。因為生活觀既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也沒有其他哲學思想那般具有重要的哲學價值。從更為現實的角度而言,生活觀才應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雖然其并不具備如自由思想、人本思想、共產主義思想等那般很高的哲學價值,但其更加貼近于現實的人,更加能夠滿足并指導于現實的人的社會實踐,因為人的所有社會實踐活動均是在圍繞著人的需要而發生,而人的需要就是基于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馬克思生活觀之所以同樣具有很高的哲學價值,是因為其很明確地指明了人類理想生活的方向,且系統性地闡述了人類邁向理想生活的方法,如社會層面的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個人層面的不懈的個人奮斗等等。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發強烈,如何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幸福感要求已經成為當代整個中國社會的奮斗目標。再次詳細解讀馬克思生活觀內容、本質以及特征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邏輯,認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而深入挖掘馬克思生活觀的當代價值更是將會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一、馬克思生活觀內容

(一)內容

在內容層面,馬克思生活觀將生活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大部分,物質生活先于精神生活而存在,精神生活基于物質生活而不斷升華。同人的存在相類似,馬克思認為人的物質生活是一種“類生活”,是一種與動物并無本質區別的,以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為標準的生活方式。物質生活的首要內容是肉體生存,其目的在于保證人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除此以外物質生活還包括生產生活,通過生產生活,人類可以將自然界中擁有的生活資料轉化成更加能夠滿足人類生命活動的生活資料,在這一過程中人不斷地將自身本質進行對象化,同時有意識地創造出更加能夠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物質生活基礎[1]。

關于精神生活,馬克思認為其既是人的生活的“上層建筑”,也是基礎,因為人作為有意識的動物,其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可以在意識的作用之下去進行一些以滿足其精神需求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如對于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空氣、水等事物,人類既以其為生產資料來創造滿足自身物質生活需求的生活資料,同時也將其作為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也將其作為藝術、文學等創造的靈感源泉。精神生活具有歷史性,任何精神創造都無法擺脫其固有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形態影響。另外精神生活還具有自由性,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受著歷史背景以及社會形態等的制約,但卻無法否認它是自由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精神生活卻又表現得并不自由,其往往被現實的社會活動和社會結構異化著。此外精神生活還具有繼承性,如其所具備的歷史性特點那樣,任何人的精神世界都不可能是絕對獨立于歷史而存在的,人在創造著歷史,同時也在被歷史所創造著。任何人生來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生活環境之中,人通過自身的社會實踐在創造著精神環境,同時也在無時無刻地被其所在的精神環境所影響著。

(二)本質

關于生活的本質,西方哲學領域有著諸多不同的論調。唯心主義認為生活的本質是精神,如古希臘時期的巴門尼德認為生活的背后有一個靜止的永恒的本質,這種本質是一種人類無法具體感知的事物,是一種唯有通過思維才能夠把握的純粹的單一的本原。而近代唯心主義哲學家如愛留根納則將這種抽象“存在”歸結為上帝和人的精神,認為人類的生活是受上帝和人的本身的精神而支配的。對于這一觀點,黑格爾等近代西方哲學領域集大成者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認為生活的本質就是“絕對的精神”,人的所有生活都是受著“絕對精神”的支配而進行的。顯然這種論點并未有道出生活本質的全部,誠然人作為一種區別于動物的,具備精神和意識的存在,其多數行為都是受著精神和意識所支配的。但人并未有完全脫離于動物的范疇,其仍要去進行本能性的,以滿足自身生存為目標的活動,即便這種活動是在某種社會關系之中,也不能認為這種實踐活動是完全受精神和意識所支配的。馬克思的生活觀在承繼了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之上又超越性地對生活的本質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實踐是生活的本質,人的一切社會生活都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唯有通過實踐,人類才可以獲得其想要的生活。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而言,人通過實踐活動積極地、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創造符合自身生活的客觀物質條件,而在社會之中,人也同樣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創造可以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生活條件。馬克思認為的實踐更具有全面性,既包括精神和意識所支配的社會實踐,也包括基于人的類存在而進行的以滿足物質生活為目標的社會實踐。就物質生活角度而言,人的實踐與動物的覓食性實踐并無本質區別,都以滿足生存和發展的需求為目標。而也正是這一看起來并不十分惹眼的理論卻道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也厘清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2]。

(三)特征

1.實踐性

實踐性毫無疑問是生活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人任何與生活有關的活動都可以歸結為實踐活動,而也正是由于實踐活動的存在才使得人逐漸與動物區分開來,將生物范疇的“活著”逐漸發展為社會性范疇的“生活”。實踐推動了人類生活橫向發展,使得人類不斷突破既有的生存空間而更大范圍地進行社會性交往活動,形成更加全面的生產活動。同時實踐也推動了人類的縱向發展,使得人類社會的形態得以不斷的進化和發展。在實踐的作用之下人類社會逐漸出現分化,出現社會分工,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雖然實踐導致的社會分工產生了剝削與被剝削關系,但依然無法否認實踐所導致的社會分工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3]。

2.辯證性

人類的生活具有高度的辯證性,首先,人類的生活既存在于時間之中,也存在于空間之中,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其次,生活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人的實踐活動既為了滿足于物質生活的需求,也為了滿足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再次,生活是傳承與創新的統一。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史之中,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目標等等都在發生著變化,時間賦予了生活發展與改變的可能,而發展與改變必然就會產生傳承與創新之間的矛盾,然而這并不能否認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古至今的一脈相承,而這也證明了人的生活在傳承與創新方面同樣具有高度的統一性[4]。最后,生活也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這一點在馬克思任何有關生活的論述中均未提及,但卻深深地隱含于馬克思生活觀理論之中。由于人的意識的存在,使得人具備了不斷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欲望與能力,而這也可以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本源性動力。通常狀況之下,人都是在現實的基礎(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之上去追求理想中的生活狀態,而這也充分說明了生活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同樣也是辯證統一的。

二、馬克思生活觀的當代價值

(一)社會層面

1.強化對于共產主義社會的信仰

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認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形態,標志著人類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與解放。在共產主義社會之中,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為個人理想與目標而奮斗,不再是為了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而接受剝削式的勞動。對于當代的中國社會而言,唯有堅信共產主義是人類穿透現實阻礙實現理想生活的價值歸屬才能確保我們發展方向的正確性和可行性。在追逐馬克思認為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人們也應當認識到共產主義也并非人類社會的終極形態,從馬克思生活觀中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的終極狀態應當是一種不斷批判與超越的動態型社會,生產關系可以不斷地適應不斷擴大的生產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以及產業升級的重要時期,雖然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與現實的重重困難仍然矛盾尖銳,但這不能夠否認正大踏步地朝著共產主義社會邁進。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的每一個人而言,為了理想幸福生活,需要堅定共產主義信仰,以每個人的奮斗凝聚成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朝著光明而美好的未來持之以恒的前行。

2.增強和諧社會構建的信心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最為適合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如果說共產主義是奮斗的目標的話,那么和諧社會建設就是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的重要保障。我國建設的社會主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向往的共產主義也自然是帶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共產主義,而如何體現并適配中國特色,和諧思想便是其中最佳的選擇。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雖然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已然具備了很高的科技水平,但人類社會并沒有完全擺脫于自然,仍然受著自然的約束,人類社會要想向著更高階段邁進,重新達成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至關重要[5]。另外從社會內部而言,法治建設提供了社會發展的基礎,構成了社會關系維系的道德底線。對于一個可以提供給公民幸福生活的社會而言,僅有道德底線是不夠的,仍需要以“仁”“義”“禮”“智”“信”等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和諧思想來構成社會道德體系的上限,從而讓人可以處在一種更加融洽、泰然以及平等的社會關系之中。社會的和諧非常有助于促進人的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讓人的精神世界處于更加安逸和穩定的狀態,使人可以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更加強烈的信心,在感到幸福與滿足的同時保持更強的前進動力。

(二)個人層面

1.激勵人為了理想而奮斗的決心

馬克思生活觀一再強調共產主義是人類理想生活的最佳容器,同時也強調斗爭的重要性,而這也是馬克思生活觀對于唯心主義生活觀的超越性的最佳體現。所謂的斗爭并不僅僅指的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更包括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奮斗。奮斗即是實踐,是更具有積極意義,更能將理想幸福生活現實化的保證。對于當代中國年輕人而言,應當積極樹立起奮斗價值觀,堅信理想和激情是追夢的必要性因素,而夢想的實現必須依靠腳踏實地的不懈奮斗。此外奮斗意味著勇敢面對困難,需要當代的每一位年輕人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堅定的信心,堅信共產主義,堅信奮斗是唯一通向共產主義和個人理想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徑。更為關鍵的是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應當正確認識奮斗,認識奮斗所具有的艱苦性和漫長性,明確奮斗才是其生命價值和意義得以實現的最佳途徑,沒有奮斗,幸福生活將不復存在,人的價值也將無法實現[6]。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今天中國的發展成就依靠的并不是唯心主義所認為的精神和意識的推動,而是無數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用辛勤的汗水堆砌而成的,因此對于當代的中國人而言,未來的幸福生活同樣要靠自己的奮斗去爭取。

2.鼓勵人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馬克思認為理想生活的實現不僅在于奮斗,更在于一個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可以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并認為良好的生活方式是理想生活的最終落腳點。生活方式更具有超越性,其不僅關注人的物質生活的有效供給,同時也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馬克思的理想生活觀一直致力于并持續關注勞動者的生活質量而不是生存質量,其一再強調勞動者應當根據個人的意愿而勞動,并且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自由時間和閑暇時間。在當代的中國,工人階級與勞動人民已然由于異化勞動的擺脫而獲得了很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但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是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仍然較低決定的。為了更進一步賦予人民以更好的生活方式,政府大力發展科技,努力提高社會生產力,給予人民以更多的閑暇時間和休息時間。同時政府也在努力發展旅游、體育、文娛等產業,為人民提供更多可以滿足并豐富精神生活的內容。而作為公民個人而言,也應當積極響應政府倡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以不斷追求自我發展的姿態和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面貌來面對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可以成為未來祖國發展的中堅力量的一分子。

三、結語

綜上所述,馬克思生活觀實現了對于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生活觀的超越,讓人類對于理想生活的追求變得具有了切實的可行性。馬克思在總結了生活的內容、本質以及特征的基礎之上,提出生活的核心是實踐,人需要依靠實踐來滿足其物質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時馬克思也指明了人類理想生活的方向——共產主義,認為唯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之中,人才能夠真正意義地實現自由勞動,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來創造自己的生活。對于當前我國社會而言,馬克思生活觀具有非常高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重新梳理馬克思生活觀內容有助于增強人民對于共產主義信仰的信心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心,同時也可以讓人民更加懂得個人奮斗以及形成良好個人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猜你喜歡
共產主義馬克思理想
舍己救人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 羅盛教
馬克思像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共產主義思想麒當代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