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建黨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2022-02-14 08:50張婧慧
黑河學院學報 2022年11期
關鍵詞:建黨中華民族馬克思主義

張婧慧 胡 建

(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百年之際提出偉大建黨精神這一嶄新的命題,并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的主題。建黨精神是中華民族在站起來的過程中創造的一種先進思想,同時又為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直到強起來提供精神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是建黨精神不斷被賦予時代內涵的歷史進程,也是建黨精神不斷實現時代價值的歷史進程?!靶聲r代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1]

一、建黨精神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建黨精神的內涵、創建者和發展邏輯做了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盵1]建黨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共產黨建黨實踐相結合產生的社會意識,是由無數革命先驅、英雄人物和先進模范孕育鍛造的精神財富,弘揚建黨精神具有激發動力、培養人才、指引方向的作用。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刻,要充分發揮建黨精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梢詮恼J知、行動、意志、情感四個層面深入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

第一,認知層面。建黨精神所揭示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內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強大的認知力和創造力。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人以其強大的認知力在國家危難時刻找到了改變中華民族發展方向和中國人民前途命運的科學真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成功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形成了一系列科學理論;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人以其強大的創造力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作出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貢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第二,行動層面。建黨精神所揭示的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內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決的行動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充滿艱辛與不易,中國共產黨人圍繞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展開一次次斗爭。實干才能夢想成真。中國共產黨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付出了艱苦努力,帶領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第三,意志層面。建黨精神所揭示的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內涵,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意志力。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深知所從事革命事業的正義性與道義性,因而能夠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表現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與徹底的斗爭精神。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年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了眾多無私奉獻、不畏犧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石。

第四,情感層面。建黨精神所揭示的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內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恒久的感召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把對黨忠誠和對人民負責熔鑄在一起作為價值目標的中國共產黨人,用自己獨特的政治品格鼓舞和號召廣大人民群眾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

二、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

建黨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革命先驅建黨實踐在精神層面的高度凝練總結,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建黨精神是在近代中國社會特定歷史條件下孕育產生的,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時代之問,體現了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的有機統一。

1.建黨精神生成的理論邏輯

理論指導是行動的前奏,建黨精神的產生有其思想文化源頭。首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建黨精神的形成作了理論準備。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就立足實踐、與時俱進,始終致力于全人類解放事業。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積極求索,對“建設什么樣的黨”有了一個逐步清晰的認識,提出“建設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2],開啟了具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實踐歷程。這一實踐探索過程深刻折射出中國共產黨人勇于自我革命、堅守真理、忠于人民的精神品質。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為建黨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黨精神形成的內在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涵養中國人心靈的甘泉,它們在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建黨實踐之中以不同的形式體現出來,建黨精神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報國情懷是一致的。最后,近代中國社會的時代精神也對建黨精神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伴隨著近代文明的輸入、新文化運動的開啟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新思想沖擊傳統思想,催生出新的社會精神。20世紀20年代,中國無數革命志士歷經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五四運動的洗禮,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救國救民的革命事業中,其表現出來的砥志研思、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必然滲入中國共產黨人的建黨實踐之中,從而內化于建黨精神之中。

2.建黨精神生成的實踐邏輯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建黨精神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源自革命先驅建黨的斗爭實踐,是對中國共產黨創建過程的反映。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伴隨著各種思想和主義的激烈交鋒。在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斗爭中形成了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隊伍,匯聚了一大批骨干力量。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一方面,這些骨干力量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宣傳。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革命先驅在思想運動中不斷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價值,積極宣傳推廣馬克思主義理論,展開了一系列圍繞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真理性的論戰,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逐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各種社會思潮中的領導地位,造就了彰顯馬克思主義政黨特質的建黨精神。另一方面,這些骨干力量開始將馬克思主義信仰付諸建黨實踐,形成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格局,這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已經表現出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特征。漁陽里的建黨實踐活動,不僅孕育了中國共產黨的雛形,而且孕育著凸顯黨的本質內核的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由此萌發。1921年7月,黨的一大在上海樹德里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宣告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全國性的政黨建立,標志著偉大建黨精神的基本形成。從漁陽里到樹德里,再輾轉到嘉興南湖紅船的建黨實踐為建黨精神的誕生奠定了實踐基礎。

3.建黨精神生成的歷史邏輯

建黨精神根植于實現民族復興的不懈探索中,形成于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站起來的歷史進程中。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面對滿地兵燹、瘡痍彌目的中華民族,仁人志士們進行了一系列救亡圖存的實踐活動,包括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農民階級的反抗斗爭、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探索、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抗爭,這些都是先進的中國人懷揣民族復興的夢想積極探索的真實寫照。從器物到制度、從君主專制到民主共和、再到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均以失敗告終,但為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歷史滋養。毛澤東直呼:“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3],時代需要新的方法和道路。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中國人看到了救國救民的希望,選擇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诖?,中國共產黨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誕生了,建黨精神也伴隨這一過程孕育而生。除此之外,建黨精神的歷史邏輯還體現在其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開篇之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再到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也產生了不同的精神,這些不同階段產生的精神是對建黨精神的傳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所以能夠形成“燎原之勢”,正是因為有建黨精神這一革命的“精神火種”。

三、建黨精神在民族復興中的重要作用

一百年來,建黨精神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精神支撐和引領作用。中國共產黨接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表明,建黨精神是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武器。

1.建黨精神是民族復興的動力源泉

注重精神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馬克思指出,精神對于民族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最英勇的獻身精神才能拯救民族、因而迫切需要這種獻身精神”[4]。中華民族遭遇狂風驟雨仍然能夠逆水行舟、激流勇進,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精神上能夠站的住、站的穩。建黨精神作為首個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堅持和弘揚下,孕育鍛造出近百種偉大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活水源頭。從精神源流上看,不同時期具體的革命精神是對建黨精神的衍生。從精神內容來看,不同時期具體的革命精神都貫穿著建黨精神的核心理念??梢哉f,建黨精神是貫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靈魂。一百年來,建黨精神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血脈,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仡欀袊伯a黨百年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在極其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下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帶領人民取得這樣的成就,就在于建黨精神能夠為中國共產黨人走好趕考之路提供強大動力。

2.建黨精神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

建黨精神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能夠為民族復興培養人才。一百年來,一代代中國青年在中國共產黨旗幟的領導下肩負起民族復興大任,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先鋒力量。五四運動時期“拯救中國的義務使學生的組織和積極行動的精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5],無數青年學生以實現民族獨立為己任,表現出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救亡救國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為建黨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建黨精神具有培養人才的作用。首先,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茁壯成長的“紅色基因”,為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建黨精神,能夠引導青年積極學習、領悟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指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夠指引青年把個人的青春夢融入中國夢,在努力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其次,建黨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反映,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弘揚建黨精神能夠加強青年對黨和國家的了解,引導青年對黨忠誠,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激發出青年在政治實踐中的責任感、義務感和使命感。最后,建黨精神所蘊含的忠于理想、攻堅克難的革命精神能夠啟示青年在實現人生理想時,要有戰勝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屈服的決心和勇氣。偉大建黨精神是砥礪青年奮力前行的啟明星,是引導青年爭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燈塔。

3.建黨精神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武器

建黨精神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武器,一方面,建黨精神能夠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鑄就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革命精神,勇于面對各種未知的挑戰和困難。另一方面,建黨精神能夠為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提供精神指南,以高度的自覺性、主動性去解決黨內存在的主要問題,最終實現黨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發展,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證。建黨精神、黨的自我革命和民族復興三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堅持自我革命是黨領導人民在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形成的寶貴歷史經驗,為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革命先驅們在建黨實踐中體現出來的“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革命精神與黨的自我革命堅持把初心使命作為出發點的實踐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黨的自我革命實踐中,必然要和各種矛盾困難作斗爭,只有發揚“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建黨精神,才能跨越一個個“雪山”“草地”、征服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實現黨的自我完善。黨的自我革命要求共產黨員“自覺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加強黨性鍛煉和政治歷練,不斷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盵6]發揚“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建黨精神,能夠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學習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實現自我提升。黨的自我革命還要求共產黨人具備崇高的政治境界,發揚“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建黨精神,能夠指引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實踐中堅持一切從黨性和人民性出發,表現出恒久的感召力,獲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實現自我發展。黨領導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也是黨發揚建黨精神堅持自我革命的過程,新時代要重視建黨精神對黨自我革命的指導作用,堅定不移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四、建黨精神推動民族復興的有效路徑

建黨精神形成發展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百年崢嶸歲月中。為中國共產黨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提供動力支撐,在新征程上,要結合新實踐、新要求不斷促進偉大建黨精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意識形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引方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其中,建黨精神自孕育誕生之初就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特征,將其融于意識形態建設中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引方向。

一方面,將建黨精神融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捍衛真理的理論底氣?!皹嫿ㄖ袊厣軐W社會科學,是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內在要求?!盵7]相對于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而言,哲學社會科學認識和改造的對象是人類社會,目的是發現人類社會內在的規律和本質。建黨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建黨實踐內在規律的集中表述,所揭示的主體強大的認知力和創造力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精神指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將追求真理、堅守理想、為人民服務的建黨精神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動力指導實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提供動力支持和方向保證,不斷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另一方面,將建黨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中,加強民族凝聚力。作為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本質要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力量。在探索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中留下了“黃繼光舍身堵槍眼”“冰雕連”等感人事跡,表現出中國共產黨人頑強的意志力。這一意志力團結和帶動了一代又一代先進中國人投身于偉大事業,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國共產黨人從始至終恪守初心使命的偉大實踐,折射為勇擔使命、忠誠為民的建黨精神。將建黨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中,既能為民族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磅礴力量,也能增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堅定社會主義方向,把對家國的摯愛轉變為良好行為習慣。

2.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時代新人

實現偉大夢想需要時代新人保駕護航。偉大建黨精神是對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經驗的理論總結,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思政課程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要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時代新人。

一方面,加強建黨精神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建黨精神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育行政部門要在各級各類學校根據學段學情特征,將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中。一是要把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發揮建黨精神的教育作用。比如,在新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就把建黨精神作為一個重要觀點進行介紹。二是要加強思政教師的融合意識和能力。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思政教師應及時關注有關建黨精神的最新理論成果,深化思想認識,豐富教學內容。

另一方面,創新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方式。一是創新教學方式。建黨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可以通過整合與建黨精神相關的資源建立以建黨精神為主題的紅色展覽館、舉辦與建黨精神相關的學術會議,進行體驗式、探究式教學。比如,組織學生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能夠讓學生深刻把握建黨精神的內涵及其生成邏輯。二是創新宣傳途徑。要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擴展建黨精神的宣傳途徑,將建黨精神內容融入微視頻、上傳各級各類平臺。思政課教學不僅僅在課堂上,而且還在課堂外。學校與社會要合力營造傳承建黨精神的積極氛圍,拓展建黨精神的覆蓋面,讓青年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把建黨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加強黨的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鑄造一個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新的歷史條件下,黨能否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能否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執政能力、能否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直接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將建黨精神融入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中,是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的必要之舉。

一方面,將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指引,磨礪頑強意志。當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仍然處在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風險同在的復雜環境之中,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具備適應新環境、戰勝新困難的精神品質。歷久彌新的建黨精神能為新時代黨的建設提供指導。新征程上,加強黨的建設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發揚斗爭精神。一要堅定理想信念。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要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深入學習,領悟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積淀下來的偉大精神,堅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要靜心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堅定馬克思主義偉大信仰,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指導實踐。二要發揚斗爭精神。建黨精神是在革命先驅的建黨斗爭實踐中產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精神。黨的建設是一個不斷趨于完善的過程,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中國共產黨人應充分汲取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斗爭精神,勇于同黨面臨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作斗爭,把黨建設成一個經得起各種風險考驗,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

另一方面,將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行動遵循,推動偉大工程建設。新時代,把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行動遵循,能貫徹黨的優良傳統,推動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一是中國共產黨人要始終扎根于人民群眾,更好地把科學思想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中國共產黨的紅色血脈來源于人民,人民對中國共產黨期予了深厚的感情?!盎春鹨鄣膭倮强坷习傩沼眯≤囃瞥鰜淼?,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8],人民群眾是在民族復興進程中能夠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保證。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始終牢記對黨忠誠和人民至上的信念,把黨性與人民性內在統一起來,更好地領導人民開啟新征程。二要通過有組織的實踐活動錘煉黨員的政治品質,加強黨員的黨性修養。建黨精神所體現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質要求每一位共產黨員在實踐中堅定不移地做好民族復興帶頭人,做到忠黨、愛黨、護黨。

偉大建黨精神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實踐探索中發源,在革命先驅建黨斗爭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壯大,猶如一條潺潺溪流,最終匯聚成汪洋大海,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見證。一百年來,建黨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演化出不同的時代精神,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給予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強大精神動力。偉大建黨精神如磐石,支撐起黨的偉大事業發展的巍峨大廈;偉大建黨精神如燈塔,指引中國共產黨人在漫漫征途中穩步前行;偉大建黨精神如金匙,為中華民族打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大門。進入新時代,要繼續傳承發展偉大建黨精神。

猜你喜歡
建黨中華民族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建黨百年頌
建黨百年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慶祝建黨百年(五闕)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努力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