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30年國內古代文學教學研究述論

2022-03-17 23:53鄧心強
關鍵詞:古代文學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鄧心強

一、導語

中國古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對培養學生深厚的知識底蘊建構牢固的專業基礎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受到高校專業課教師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在教育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各高校對教學改革日益重視,很多古代文學教師紛紛參與教改,撰寫教改論文。據筆者初步查閱中國知網,查詢到近30年來的相關論文100余篇。大學教師紛紛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該課程教改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經驗談,這對推動當前古代文學課在各類高校(重點、省屬、高職等)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雖然2011年已有學者對21世紀初十年來的古代文學教學進行過評析[1],但只側重在教學方法這一維度,對其余方面則未涉及。況且,學術史需要不斷地反思和審視才能不斷前進。因此,本文擬從更為宏觀的角度梳理古代文學教學研究。通觀這些成果,大致形成四大范式,或者說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展開。

二、對教學不足的反思

古代文學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無可撼動的基礎性地位,教學周期最長,課時最多?!斑@門傳統課程在現代教學中卻正處于一種焦灼的瓶頸狀態……傳統教學方法的沿用、大量文學知識的灌輸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盵2]眾多學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深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張昌紅對當前部分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和梳理分析,指出古代文學教學在長期實踐中存在若干誤區,并就其成因和危害進行了詳細分析。[3]這些誤區主要表現在:其一,以史為綱,忽視文學原典。危害表現在:舍本逐末,以偏概全;觀點成就,非出己意;涉獵狹窄,忽視原典。其二,獨學不用,教學目標得不到落實。危害為:只講不練,忽視實踐進行;隔絕古今,對古代文學敬而遠之。其三,避重就輕,講授內容存在片面性。[3]該學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每一種誤區帶來的危害進行了深入分析,值得借鑒。該學者在反思后認為,當前應充分重視此門課程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畢竟古代文學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具有的審美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對古代文學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該學者提出了四點建議:首先,要編出內容全面、雅俗比例得當、重點突出、應用性強、有針對性的文學史教材。其次,古代文學教師要有傳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感與整體眼光。再次,要改革古代文學的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在課堂講授的同時輔以背誦與模仿訓練。最后,在學習古代文學時,應消除白話與古文、雅與俗的人為界線,消除貴古賤今、以今非古、重雅輕俗等錯誤觀念。[3]

甘松等指出,許多古代文學教師普遍存在的困惑主要有:課程教學容量大與課時日益壓縮之間的矛盾;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對教師授課積極性的挫傷;受功利實用思想的干擾,學生學習興趣整體不高,教師自身也產生了對課程意義的質疑。[4]

張克鋒撰文指出,目前高校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處于困境的最顯著的表象是大學生對古代文學逐漸失去興趣。他認為原因有:實利主義觀念的盛行,圖像閱讀和娛樂化、低俗化文化思潮的影響,教學方法陳舊等。[5]

王早娟把當前古代文學教學模式的不足概括為三點:其一,教學以教師為主,強調教師本身素質的提高,忽視了對培養對象的理解和關注,這無異于緣木求魚。其二,課堂講解內容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了文學中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授。其三,課程考核以試卷成績或論文成績為主,未能全面考查學生的接受情況。[6]

李英然反觀多年的古代文學傳統教學,認為存在著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歸納起來大致有四:一是教學目標的界定缺乏現代含量,多滿足于對文學史知識的介紹和文學現象生成的一種可知性追求,而與現代人的生存缺少必要的和有效的關聯。二是教學資源的處理方面,重視“史”的梳理,輕視“作品”的個性化解讀;重視文學知識的靜態傳授,忽視古與今的動態對接、知識與能力的意義建構、繼承與創新的有效銜接。三是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凸顯不出來,師生之間缺少有效交流。四是教學評價循規蹈矩、類型單一,缺少對學生多元化的綜合考量。[7]

宋娟認為,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評價一直深陷評價功能的甄別化、評價目的功利化、評價主體的單一化的怪圈,輕忽教師評價乃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發展性功能等弊端。[8]此外,王雙梅也對當前古代文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行了反思與總結。[9]這些看法或基于多年教學實踐而發,或充分觀照當下語境而及時指出問題,把脈診斷,所論切中肯綮。

三、教學方法的嘗試與探索

傳統的古代文學學科在當前陷入了一種尷尬局面,這是由內、外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信息時代讀圖化的盛行、新時代的快節奏生活、商業社會帶來功利性追逐、低俗文化的盛行與泛濫等。學界一致認為教師應從內因——教學的方式與手段,教師的素養與要求等——來尋找原因并做出改革,從根本上扭轉現有的被動局面。

姚紅等結合作品集中分析了啟發式、情景式、研究式、演講辯論、參與表演以及分類式共六種教學法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的運用[10],極具啟發性。過常寶教授借鑒葉嘉瑩先生觀點,將古代文學教學方式概括為“能感之”“能言之”兩種,既重視體驗和感悟,也重視理性話語的表達。[11]黃桂嬋倡導討論式教學法,將之分為隨機討論和專題討論兩種形式并分析了其優點。課堂隨機討論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而靈活安排討論的一種形式,一般在講課中穿插進行,也就是在講課過程中,教師提出一些可以引發討論的問題,讓學生隨堂討論或留到課后討論。專題討論則是由任課教師在課前寫出計劃,擬好題目,列出討論提綱,提供閱讀書目,讓學生事先準備,撰寫發言稿或發言提綱,然后進行課堂討論。專題討論往往是就某個專題進行的討論,如某種文學現象、文學流派、文學體裁、文學論爭以及某個作家或某部作品產生、成敗、風格、影響等。[12]李琨在教學過程中探索使用再創作式教學法。即將古代文學中矛盾沖突鮮明的敘事性作品改編為小說、劇本,將古代詩詞作品改編為現代詩歌、現代散文,還可以對古代戲曲、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舞臺上的角色演繹,或者現場朗誦抒情性作品,通過回味作品去感受和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親自參與和現場演繹來激發學生閱讀作品的興趣,鍛煉、提升其綜合能力。[13]應該說,這些探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此外,劉偉提出在教學中應融入教師自己的研究成果、學術界前沿及有爭議性話題。[14]李世忠等人提出了比較法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應用的三個方面:同時代作家、同題材(體裁)作品之間的比較,同一作家不同體裁作品的比較,不同時代作家作品比較。[15]曾大興提出還原式教學法,即在解讀作品時把作品的時代背景、個人背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知識、內容和信息呈現出來。[16]另有學者總結出多媒體教學法、鑒賞式教學法、自學指導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等方法[1],均具有啟發性,茲不贅述。

四、教學模式及理念的思考

教學模式不同于教學方法,它是在一定教學理念指導下形成的較穩定的教學框架,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外化與體現。近30年來,隨著教育內外環境的巨大變化,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呼聲日漲,一批學者對如何上好此課,怎樣突破傳統“填鴨式”教學進行了多元思考。

王早娟基于當前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的不足,提出在此門課程中引入討論式教學,其模式可分為:分組討論匯報模式及課堂自由討論模式。討論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并形成創建性結論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師生交流。其就分組討論的步驟和實施要領,自由討論注意事項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6]宋娟提出改革當前教學模式的三條途徑:變學生課前盲視現狀為定向準備式的積極蓄積;變教師課中主講為導學感悟式的有效引領;變師生以下課為終點的教學狀態為訓練遷移式的深入拓展。[8]余丹從優化教學內容、豐富課堂組織形式、改革評價機制等方面分析了研討式教學模式,認為它既可培育學生的傳統文學知識和文化素養,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際能力,并提出在此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需要以作品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注意凸顯課程的特色。[17]涂承日主張引入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創設自主學習的有效環境,改革現行的成績評定方式,建立科學的自主學習評價體系等,推動古代文學課程教改,以解決單靠傳統教學模式和思路無法解決的問題。[18]徐建芳認為,古代文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興趣愛好、閱歷經驗等綜合條件獨自體悟出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機械模仿他人的教學方法?;诖?,她通過超星學術視頻平臺借鑒、比較和吸收名家們關于此課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并適當進行加工和處理形成“知人論世”切入作品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問題意識,以提問的形式把各個要點提示出來。對于教學作品文字上的障礙,適當播放一些根據作品內容創制的動畫、音樂、繪畫等,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涵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心靈。[19]

張麗紅認為,當前分段式教學模式(即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等每段由一位老師講解一學期),存在缺失前后觀照、難以清本溯源等弊端,呼喚建構一種打破時代界限、貫通古今以梳理文學創作發展脈絡的教學模式。[20]張克鋒認為,以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必須改革,具體路徑是加強對學生自學的督促、檢查和輔導。他認為應通過提問、討論和誦讀等方式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5]馮蔚寧提出了改進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建議:將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放到世界文學的視野中去,放到中華多民族文學的視野中,與中國旅游文化相結合,教學的時間縱向化改為縱橫結合法,融合地下考古文學和歷史文獻成果,融入小學、經學和史學等其他學科內容。[21]這些研究都極具可取性,值得古代文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借鑒和運用。

五、其他教學問題的觀照與審視

教學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遠不止是教學模式和方法。學界對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何改變現有學科教學的困境,如何彰顯人文精神,如何擺脫困境——都有研究??到◤?、鄭小軍撰文指出,在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日益專業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大趨勢下,古代文學正在被加速邊緣化。他們從兩方面探索突圍困境的方法:其一,就古代文學教學觀念的調整而言,要溝通古今,探索古今之變易及傳承的各種精神和知識;融匯中西,努力發現中西傳統文學之相通及相異之原因;道業相濟,將塑造健全人格和傳授專業知識相結合;體用結合,本位和特色的相互促進。其二,就教學方法而言,應重視傳統手段和新媒體相結合的立體式教學方法,重視傳承知識與再創作的結合。[22]張克鋒則指出,突破當前古代文學教學困境的方法為:改變課程設置,以作品選講為主,文學史為輔;必修課和選修課相互補充。[5]

亦有學者就古代文學教學面臨的挑戰提出了對策。甘松等指出,當前高校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面臨嚴峻挑戰,對此應該積極采取對策??傮w思路是注重古代文學教學的當代性、人文性、實踐性,具體方式主要有:通過對教學內容合理取舍,輔以現代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利用網絡論壇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拓展學生的課外學習;轉變教學思路,加強古代文學教學在提升人文素養、人格塑造以及培養實際工作能力方面的作用。[4]

張克鋒認為,要真正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就必須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同時改變以科研為主導的教師評價體系,制定新的評價標準,從制度上給教學以切實的保證和有力的激勵。也有學者就教學目標和體系的設定進行了思考。[1]李英然指出,應當重新審視古代文學在當下的意義,確立古代文學的教學目標,建構新的教學體系。這種新目標應以學生的現代人格能力為著眼點,以目標意識、問題意識、致用意識為課堂教學的具體追求,通過對教學資源的現代改造,建構起強迫式積累、個性化解讀、文學化表達、觀照式體驗四級教學體系,逐步實現對學生現代人格能力的培養。[7]

喻芳指出,從兩大方面可尋找古代文學與現實人生的契合點:一是承傳文化傳統,培養人文精神,建構起精神契合點;二是重視實用性較強的應用文,承傳古代文學中的思想理念,從當下視角觀照作品,或將其運用到文案寫作、廣告策劃中,以尋求物質契合點。[23]對于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古代文學濃郁的人文精神,多注意和現實相結合,因勢利導地進行審美教育,或利用現代意識來解讀古代作品,劉偉等學者也持類似觀點[14]。

潘定武就如何引導學生研讀文本、認識文學史的多元性以及在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學與文化成分做出了思考,提出了思路。[24]宋娟從教材、輔助資料、文體發展規律、信息技術環節等方面分析了古代文學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實施。[8]江秀玲指出,古代文學教學應以史為綱,以作品為本,強化原典教學。[25]張麗紅就古代文學教學中如何還原文本,提出了以下解讀方式:重視作品的形式意義;揭示作品闡述的文化語境;采用跨文化闡述的介入策略。他們的研究從不同角度和側面給讀者以思考。

張克鋒認為,古代文學授課班級不宜過大;不宜過于認同科研而忽視教學,導致顧此失彼的局面;教師為推動教學改革必然進行大量教學嘗試,無論是組織朗誦還是指導學生改編等,都需要付出大量心血,而其付出如何得到評價和認可,都需要重新探索。[5]李英然以詩歌為例,指出古代文學課堂教學的具體追求為目標意識、問題意識、致用意識;其四級教學模式為:強迫式積累、個性化解讀、文學化表達、觀照式體驗。[7]此模式有利于逐步實現對學生現代人格能力的培養。孫雪霞則在古代文學教學語言的敘述中大膽進行創新,指出戲仿、援引、反諷、挪用、戲謔式議論、調侃式轉譯、現代稱呼等,都是值得一試的技巧。通過這樣的實踐力求使古代文學教學去沉重化,使“80后”“90后”的本科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對古代文學的解讀。[26]

此外,也有學者提出,在教學中應與文史相結合拓寬學生視野,以新穎的導入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以親身實踐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以流行音樂的方式開啟學生的悟性來建構教學的“場效應”,就如何建立開放、互動的網絡教學平臺提出了方向和步驟。[14,27]這些教學方法的確有助于拓寬學生視野。

六、反思與小結:古代文學教學的研究成就與問題并存

近30年來國內關于古代文學教學的研究,涌現出許多成果,廣大教師都對如何上好這門課進行過思考,從各個角度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寶貴看法。其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總結如下。

第一,有些教學方法的操作性、教學理念的應用性不是很強。通觀當前學界總結出的十余種教學方法以及多種教學提醒,其中有些想法對教師的備課還適用,但不宜納入課堂教學中去實施。如有人提出把古代文學史教學放入到中華多民族的視野中去,甚至“有關港臺澳文學以及各地古代地域文學的研究成果也要納入新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在教學中可加入小學、經學、史學等其他學科內容”[21]。想法雖好,但基本不具備操作性。古代文學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課時一再壓縮,由20世紀90年代的320~500節減為當下的240~260節,許多教師反映課時太緊張,根本上不過來,無暇顧及非漢族和港澳臺文學,更遑論“小學”等內容了。我們不否認古代文學的發展與經學、史學的密切關聯,不否認將漢族文學與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學進行比照更能看出其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但無論是比較還是涉獵都必須以盡可能講授教材主要內容、完成基本教學目標為前提。再者,如果過多涉獵教材以外的內容,無限擴大古代文學的范圍,就必然使其沒有邊界而被泛化并消解了學科的存在。

第二,與古代文論的結合尚需進一步加強。在講授古代文學時不能脫離與經學、與史學乃至古代文化之間的緊密關聯,學界對此多有論及,而對其與古代文論之關聯在目前教學研究中還少有切入。古代浩如煙海的作家作品,總會被同時代或后來朝代的文人所評析到。他們在欣賞閱讀前代和同時代的作品時,都會生發出相應的理論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主張,有時雖只言片語但不乏真知灼見,而這些對帶領學生充分理解古代文學作品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講解古代文學史時,不妨將之與古代文論相結合。比如在歸納作家作品的特征時,順帶闡發文論家的評析,對于老師是“接著說”,對于學生可加深印象。當然作家作品的講解是重心,適當地將理論闡發和作品講解結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本品鑒力。

第三,在教師的素養要求以及運用教學方法時老師如何監督方面研究得還不夠。教學方法的受惠對象當然是學生,而其實施主體無疑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的教師,且教學效果的取得完全由老師全程的教學活動所決定。學界當前對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的素養及要求研究得還很薄弱。從現有文獻來看,筆者僅發現王為群、郭令原的一篇文章。該文認為:古典文學類課程的教師,應該具備比較完備的語言學知識,特別是古漢語知識,通過了解不同時代文學作品中語言變遷進行研究;必須有獨特的文學感受能力、對作品審美性的把握及系統的文學理論知識;必須對作品產生的時代有深入的了解,對該時代的思想文化有全面的把握;通過系統知識和專門知識的積累,做到既成為專家又成為大家。[28]此外,教學方法如何有效實施,任課教師是否做好后續檢查和督促工作,這些工作量之外的工作如何納入現行考評體制之中,能否從及時的反饋中獲得必要的調適和改進,等等,都必須予以考慮。否則方法再好,失去了約束、監督,也無異于一紙空文。

第四,介紹古代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和學界的影響還不夠。當前學界都意識到古代文學教學不能只是走進博物館去欣賞古人的展覽,而必須活學活用、古為今用,和當下現實發生關聯,而現有成果多從挖掘古代文學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出發,鮮有在課堂上介紹古代文學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多元影響的。當然,這對任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情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適當介紹他人的研究成果,讓學生多了解一些前沿動態,總還是可以的。如何在教學中建構起古代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之間的橋梁,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七、結語

以上散見權當拋磚引玉,不成熟處還請同行們批評斧正。只有勤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摸索、總結和探討,才能把古代文學的教學研究不斷推向前進。這既有助于提高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又能使更多學生真正受益。

猜你喜歡
古代文學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問題意識”探究一一以《詩經》為例
韓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析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簡介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導航杯”實踐教學模式的做法與成效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初中數學教師不可忽視的幾種教學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