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觀的范圍內容、層次結構與制度靈魂角色

2022-03-24 20:00劉繼同
人文雜志 2022年1期
關鍵詞:福利制度福利家庭

劉繼同

關鍵詞現代兒童福利觀 現代兒童福利制度 國家福利責任

一、中國現代、普惠兒童福利時代來臨與現代兒童福利觀議題

2018年民政部成立兒童福利司,標志中國現代、普惠性兒童福利時代來臨,現代兒童觀、兒童福利觀和家庭福利觀,成為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制度建設的前提與關鍵。1949年以來,國務院部委機構長期缺乏兒童福利司局設置,反映了兒童福利議題的邊緣性地位。兒童福利司的成立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性的歷史意義。令人欣喜的是,民政部兒童福利司成立兩年尤其是經歷極不平凡的2020年,中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如事實孤兒生活津貼、各類困境兒童保護、婦幼健康和兒童營養疫苗、兒童與家庭社會工作服務、少年司法與兒童司法保護、兒童福利政策法律等方面捷報頻傳。這表明中國特色、現代性、普惠性、廣義性兒童福利和家庭福利制度建設進入快車道。

中國現代、普惠性兒童福利時代最廣泛、最鮮明的社會生活特征是兒童福利和家庭福利制度建設議題具有最廣泛社會基礎和最強烈的社會需要,兒童與家庭福利成為社會關切度最高領域。如晚婚和非婚激增、生育意愿低迷、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養育成本日趨增高、早期發展焦慮、托幼服務缺乏、幼小銜接突出、小學入學和擇校、家長代寫作業、兒童肥胖近視等身心健康、校園欺凌、少年司法和降低刑事年齡,全國人大審議《家庭教育法》草案等,不約而同聚焦現代兒童觀、家庭觀、兒童福利觀和家庭福利觀,傳統、落后兒童觀是最大障礙。因為兒童觀和家庭觀決定人們的個人選擇與社會選擇,決定國家、社會、市場和家庭之問責任的社會劃分,決定社會制度建設定性、定位和目標,決定有限稀缺社會資源的配置和優先領域,決定國家、政府對社會需要的及時回應和有效滿足。換言之,價值觀質量決定兒童觀與家庭觀質量,兒童觀與家庭觀質量決定兒童福利和家庭福利制度質量,因為價值觀、兒童觀、家庭觀是兒童福利和家庭福利制度的靈魂和價值目標。簡言之,現代兒童觀、兒童福利觀、家庭觀和家庭福利觀是現代兒童家庭福利制度建設的核心。

二、中國兒童觀研究現狀評述

文獻回顧發現,兒童觀和現代兒童觀是個“邊緣性和專業學科性”議題,兒童福利觀和現代兒童福利觀幾乎是個空白點,這種狀況與現代、普惠兒童福利和家庭福利時代極不相稱。2021年2月19日,筆者利用中國知網(CNKI)文獻檢索系統,對“兒童觀”“現代兒童觀”“兒童福利觀”“現代兒童福利觀”和“家庭福利”進行文獻檢索,結果見表1。

表1中國知網(CNKI)兒童觀與現代兒童福利觀文獻狀況一覽表(2021年2月19日)

首先,在中國知網(CNKI)文獻檢索系統中,“全文”“主題”“關鍵詞”“篇名”“摘要”五類檢索是比較重要的類型,通過它們基本上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特定研究議題的研究狀況。在五類文獻檢索中,比較準確的是“主題”“關鍵詞”“篇名”三類,其中篇名最為準確。因為文章題目最能反映文獻的研究目的、主題思想、研究主題、主要關鍵詞和核心觀點等。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熱點、重點、難點與社會現實狀況并不完全一致,凸顯現實、緊迫、重大社會發展需要與社會科學理論政策研究間不協調、不均衡狀況。如20世紀中國兒童觀研究歷程中數度出現對兒童認識和看法的鐘擺現象,有時甚至出現嚴重倒退。兒童觀世紀變遷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緊密關聯在一起。作者從1900-1919年、1919-1949年、1949-1989年、1989-2000年四個時段分析兒童觀變遷歷程,指出中國長時段的兒童史研究基本上是個空白,而且研究視角局限于政治學視角下的國家與兒童,經濟學視角下的經濟與兒童,文化學視角下的文化與兒童,哲學視角下的哲學與兒童等少數專業學科??傮w來說,文獻回顧發現,兒童觀、現代兒童觀、兒童福利觀、現代兒童福利觀、家庭福利觀研究是個“邊緣性和專業學科性”議題,尚未成為重要的“理論性、政策性和制度性”議題。

其次,兒童觀、現代兒童觀、兒童福利觀、現代兒童福利觀和家庭福利觀的研究狀況,總體上呈現由多到少,由“兒童觀的相對熱”變為“家庭福利觀相對較冷”的客觀狀況,反映出現代兒童福利觀和家庭福利觀研究和制度建設嚴重滯后的狀況。從文獻數量規模角度看,無論是全文、主題、關鍵詞,還是篇名和摘要,兒童觀都是最多的,.現代兒童觀文獻數量顯著下降,位居其次,從主題、關鍵詞和篇名類型看,兒童福利觀位居第三,現代兒童福利觀位居第四,家庭福利觀文獻數量最少,反映家庭福利觀最邊緣化狀況。

第三,與發達國家兒童福利相比,中國兒童觀、兒童福利研究和兒童福利制度均較為落后。文獻回顧發現,我國兒童福利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有兒童福利基本理論問題研究有待加強、兒童福利政策對兒童心理需求關注較少、嚴重缺乏女童福利研究、很少從兒童福利角度認識教育重要作用,典型反映兒童觀、兒童福利觀和兒童福利制度建設的現實困境與理論缺陷。具體來說,我國現有兒童觀存在的問題是兒童認識理論層面和兒童教育實踐層面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匱乏兒童觀相關研究和解釋,工具理性對兒童觀研究和樹立的負面影響,教師觀念不易改變和家長教育觀念落后性。這些困境成為現代兒童觀理論與實踐融合的障礙。簡言之,中國兒童觀研究總體狀況堪憂,現存研究存在理論、視角與結構性不足,亟需深化。

三、兒童觀的內涵、外延、構成要素、結構層次與制度靈魂角色

兒童觀是指特定時代、不同人群關于兒童的思想、意識、認識、觀念、情感和態度的總和。傳統社會是個“有兒童存在但卻看不見兒童”的社會。兒童與成年人混雜在一起,沒有區別,社會自然不會擁有專門、獨特的兒童觀。自17世紀末期開始,在“學校教育革命”取代“學徒制”的同時,家庭成為夫妻間、家長與孩子間情感交流的必要場所,兒童成為家庭生活中心。人們“發現兒童”,賦予“兒童”概念專門涵義,發現兒童與成人的不同,發現兒童服裝、飲食、住所、玩耍、情感、身體健康、教育和家庭情感專門化傾向,“兒童觀”應運而生。兒童觀念史研究發現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開創的西方現代兒童觀,點燃兒童觀變革火炬。20世紀美國教育家杜威系統闡述新的兒童觀,為西方現代兒童觀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當代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大力提倡新的兒童觀并應用于“兒童之家”實踐,不僅促進了西方現代兒童觀的發展,而且推動了西方現代兒童觀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近代“兒童觀”歷史轉型升級為“現代兒童觀”,成功實現“第一次兒童觀革命”,意義深遠。簡言之,兒童觀是近代城市生活和工業革命歷史的產物?!皟和^”轉型升級為“現代兒童觀”,實質反映婚嫻家庭生活、婦女、兒童、醫療、教育、勞動就業、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化革命。

現代兒童觀的范圍廣泛,內容繁多,覆蓋所有社會行為主體,國家政府、社會組織、公司市場、父母家庭、兒童少年,它們既是現代兒童觀的主要建構主體,又是兒童觀的主要影響因素,反映兒童與家庭、兒童與社會、兒童與國家關系全面性、系統性、結構性和歷史性變遷趨勢。西方兒童觀經歷無兒童觀、近代兒童觀、現代兒童觀、后現代兒童觀和國際兒童觀的歷史過程。古代社會兒童被視為父母附屬品和私有財產,漠視兒童地位及權利。盧梭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兒童觀革命性意義在于上帝為教育立法的神義論原則。他試圖將上帝的造人意志引入對兒童自身特性的理解,并將其聚焦到兒童身上的先驗善意。先驗善意作為兒童身上最初的自然性,是一種先于經驗并超越具體經驗的原初意志,亦是人最先被造物主所賦予的東西,盧梭兒童觀的最大革命性和特殊性就在于重視并依循兒童身上的先驗善意。這意味著現代教育有了真正的神義論基礎。20世紀初期,杜威是現代兒童觀思想演變的代表性人物。杜威社會價值取向的兒童觀體現為四個方面:作為“社會未來公民”角色承擔者的兒童;作為“社會文化”繼承者的兒童;作為“社會經驗”維護者的兒童;作為“社會理想”實現者的兒童。兒童的政治性、價值觀、社會性、文化性、社會生活和“社會人”等社會性意義鮮明。

更為重要的是,20世紀初期,不僅“以兒童為中心”的現代兒童發展觀形成,而且“以兒童的主體性”為基礎的現代兒童福利法律和制度形成,實現由兒童觀向兒童福利觀轉變。20世紀初期歐美一些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如美國霍爾、杜威,瑞典愛倫·凱,意大利蒙臺梭利,比利時德可樂利等,都著書立說,從各自所持價值觀、理論視角和方法論出發,闡述了現代兒童發展觀?,F代兒童發展觀和兒童福利觀的主要思想有:一是兒童發展是有價值的;二是兒童發展是受不同因素影響的;三是兒童發展具有階段性;四是兒童發展是通過活動實現的;五是兒童發展依賴于早期適宜的教育;六是現代兒童觀、發展觀和福利觀應有兒童福利法律和制度保證。如英國1918年頒布《費舍法案》,國會規定地方教育當局要為2-5歲兒童設立保育學校,“以兒童為中心”,教育內容以活動和藝術課為主,促使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德國1922年頒布《兒童福利法》,成立兒童保護局,指導兒童福利事業,鼓勵興辦公私立幼教機構等。

近代兒童觀向現代兒童觀、兒童福利觀、現代兒童福利觀和家庭福利觀的全面、系統、結構和歷史的轉變,既豐富了現代兒童觀內涵、外延和構成要素,促進了現代兒童觀結構層次分化,又為現代兒童福利尤其是以家庭福利為基礎的兒童福利制度奠定了價值觀基礎。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近代兒童觀的社會適用范圍主要是“家庭生活場域”,主要生活領域是日常和世俗化家庭生活如衣食住行、玩耍社交,兒童參照群體主要是籠統意義上的“成年人”和“成年人父母”,牽涉主要社會關系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家庭化色彩濃厚。19世紀中期以來,歐州多國初步完成首次工業革命,普遍建立起現代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實現了社會生活革命,以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和家庭為主的兒童福利制度框架形成。與此同時,近代兒童觀實現向現代兒童觀、現代兒童觀向兒童福利觀、近代兒童福利觀向現代兒童福利觀、“以兒童為中心”兒童福利觀向“以家庭福利為基礎”兒童福利觀的歷史轉變,這意味著社會主流價值觀、政治哲學思想、主導社會理論視角和大眾社會輿論發生革命性變化。這意味著兒童的界定主體由單純的父母和其他社會成員,擴大為國家、市場、組織和企業等。兒童責任主體由原來單純的父母和家庭,擴大為國家、社會、市場、企業和社會服務組織等。簡單的兒童與家庭、兒童與父母關系,發展為兒童與兒童、兒童與社會、兒童與國家等關系。兒童與家庭、兒童與父母之間社會角色,擴大為國家、社會、市場、家庭、學校等多種角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多種需要獲得社會認可,醫療健康、基礎教育和家庭福利等日趨發達。例如英國現代兒童福利是現代英國福利制度的重要內容。公共健康視閾下的英國現代兒童福利,以兒童營養與健康為主題,至少應包括旨在降低嬰幼兒死亡率的健康訪問制,為母嬰提供保健護理服務的兒童福利中心,旨在提高學校兒童健康水平的校餐制度和學校醫療計劃等。簡言之,現代兒童觀和現代兒童福利觀是現代兒童福利制度的社會思想靈魂和價值觀基礎。兒童觀與現代兒童觀,兒童福利觀與現代兒童福利觀,家庭福利觀與現代家庭福利觀呈現層次化的特點(見圖1)?,F代兒童觀向現代兒童福利觀轉變的最大革命性意義是由“家庭中兒童”變為“社會中兒童”,由父母與兒童關系、兒童與家庭關系,轉變為兒童與國家、兒童與社會關系,社會意義鮮明。最具社會性、革命性和社會福利制度意義的是,兒童福利責任主體由父母家庭變為國家政府。

圖1兒童觀、兒童福利觀、現代家庭福利觀層次示意圖

四、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觀基本涵義、范圍內容、層次結構

現代兒童福利觀和現代家庭福利觀是中國兒童觀研究中最邊緣、最薄弱和最不受重視的部分,卻是最亟需、最重要和最關鍵的現代兒童福利制度建設的核心議題,全局性和戰略性地位重要。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兒童福利觀念、理論、政策、法律和制度發生重大變化,兒童福利政策呈現四種總體性演變趨向:理念從“消極被動”到“積極主動”;內容從單一化、無序化到體系化、制度化;對象從特殊性、選擇性到普遍性、全程性;福利責任從模糊到多元主體共擔,中國特色、現代性、普惠性兒童福利制度框架呼之欲出。兒童觀是關鍵。文獻回顧發現,國內學者對兒童觀研究關注度較高的是兒童教育、主體性、蒙臺梭利、兒童文學等四方面內容;通過聚類表的分析發現兒童觀研究主線依然圍繞兒童教育和兒童文學兩方面;兒童教育發展走向為幼兒教育、兒童認知心理、兒童道德教育;研究機構以師范類院校為主,且呈小團體分布,機構與機構間在該領域合作較少,且出現一批重要作者,研究特點明顯??梢园l現,這種傳統、落后的兒童觀和狹義、補救性、救助性兒童福利觀反映為制度文化。研究發現中西方對“兒童虐待”的認識差異主要體現在對“兒童虐待”概念、問題性質和重要性認識的不同,導致兒童保護制度上的明顯差異。在當今西方社會,“兒童虐待”幾乎囊括對兒童傷害的所有行為,是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社會問題,對受虐兒童的保護服務已成為兒童福利重心。但在我國,還沒有兒童虐待的官方界定,沒有將此作為社會問題處理,沒有主管機構和相應服務。中西方在兒童虐待認識上的差異是歷史形成的,需要從歷史、文化、理論和政治等各方面分析其內在邏輯和根源,因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取向,不同的兒童觀,對兒童、家庭和國家關系的不同認識,不同的政治理念、法律制度和政府的關注點,都會影響對兒童虐待的不同認識和社會建構,凸顯兒童觀、兒童福利觀的核心性、關鍵性作用。簡言之,兒童觀的決定性、關鍵性和兒童福利制度建設中的靈魂性角色,決定兒童福利制度質量。因為兒童福利觀決定兒童福利概念的內涵、外延、制度性質、政策目標、基本原則、服務對象、服務范圍內容和優先領域、服務方式、服務組織和資金來源,決定兒童福利責任的社會劃分。

1911-2021年的110年間,中國兒童觀內涵、外延、歷史發展演變過程和不同階段時代特征,決定當代中國兒童福利觀歷史根源、社會基礎和國家行動政治邏輯,社會歷史制度具有基礎性重要作用。首先,從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長時段考察兒童觀的三次轉型:第一次轉型是從古代的“成人本位”到清末的“國家本位”;第二次轉型是從清末的“國家本位”到新文化運動時期“兒童本位”;第三次轉型是從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兒童本位”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治本位”。其次,五四運動至21世紀以來的100年歷史長河中,我國兒童觀演進經歷五個階段:五四運動前,兒童是“工具”,是個人財產,體現的是“家庭本位”兒童觀;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西方文化思想為我國兒童觀帶來新思潮,迎來“兒童本位”兒童觀;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兒童成為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力量,“社會本位”兒童觀出現;改革開放至20世紀末,學前教育事業迎來新的春天,兒童再次被“發現”,“兒童本位”兒童觀得以重生;21世紀至今,時代進步促使不斷追尋“兒童本位”兒童觀的現代化內涵,現代化主題鮮明。第三,縱觀新中國成立70年來學前教育發展歷史,首先是新中國初期作為“社會需要”的兒童。這時候兒童主要是“接班人”和“建設者”?!拔幕蟾锩睍r期,兒童觀發生錯位,“政治化、成人化”是主要價值取向,兒童被異化。改革開放以來,開始“重新”認識兒童,其實質是“發現”兒童和重新確立兒童本位論。21世紀以來兒童觀念是對改革開放后“兒童本位論”的進一步深化,表現為“解放兒童”和“向兒童學習”。新中國兒童觀念正在“進行”改造。簡言之,中國近現代兒童觀社會建構的歷史邏輯既是當今制度建設的基礎,又是制度建設的起點。

目前,全國兒童福利和兒童福利觀研究均處于邊緣和狹義專業學科領域,亟需理論創新?,F有研究發現改革開放30年,尤其是2010年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設立“兒童與福利”領域,我國兒童福利觀可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1978-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1年至今。這四個階段兒童福利政策框架內涵較為清晰地反映當時兒童福利主流思想觀念,1978-1990年兒童福利觀:“兒童是兒童”;1990-2000年兒童福利觀:“兒童有生存、受保護、全面發展的權利”;2000-2010年兒童福利觀:“兒童不僅是家庭的兒童,更是國家的兒童”;2011年至今的兒童福利觀:“補缺型兒童福利逐漸邁向普惠型兒童福利,所有的兒童都應享受兒童福利”。兒童福利觀念與兒童福利制度發展趨勢清晰。一方面兒童福利觀具有時代性、動態性、融合性等特征;另一方面,兒童福利觀是兒童福利制度建設、政策制定、內涵外延等內容基礎性思想來源。反之,兒童福利政策也對兒童福利觀主流思想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兒童福利觀成為觀察兒童福利制度發展演變的最佳理論視角。簡言之,兒童福利觀是個亟待研究的基礎和重大的理論問題。兒童福利觀決定兒童福利制度。全面性、綜合性、現代性、普惠性、廣義性兒童福利觀對發展中國兒童福利事業具有決定意義。

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觀念的內涵、外延,決定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制度的范圍內容。有學者認為,中國兒童福利思想與傳統源遠流長,其基礎和根源主要包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利思想。當代中國兒童觀具備歷史性和現代性雙重特色。根據這種兒童觀,目前,中國兒童福利制度包含兒童權利保護、兒童教育、兒童健康、兒童救助、兒童文化娛樂五個方面內容,內涵上則包含兒童需求的滿足、兒童權利的滿足、兒童權利的保障及兒童工作。還有學者認為,應將兒童福利觀界定為國家、社會、家庭以及大眾以整個固有的文化背景為基礎來看待兒童存在的意義,同時又采取了怎樣的態度對待兒童,包括兒童所處的地位、兒童應享有的權利、兒童應受到何種教育、政府與社會為兒童提供何種服務、兒童受到何種程度社會保護等較廣泛內容,即與兒童福利相關的完整的觀念與思想體系。簡言之,沒有現代、普惠、廣義的兒童福利觀,就不會有現代、普惠、廣義的兒童福利制度。

更重要的是,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觀念取決于更為宏觀的中國特色現代社會福利觀念?,F代兒童福利和家庭福利是現代社會福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福利概念內涵、外延逐步縮小,社會福利制度范圍逐漸縮小,基本等同“民政型福利服務”。社會普遍誤認為社會保障是個大概念,社會福利是個小概念,社會保障包含社會福利概念。社會福利制度功能作用和社會形象逐漸消極、負面和污名化。社會各界對社會福利理念充滿誤解、誤讀、誤用,導致現代、普惠和廣義兒童福利概念局限于孤殘兒童福利。這意味著如果不能重塑現代、普惠、廣義和積極性社會福利理念,現代兒童福利觀無從談起。令人欣喜的是,傳統、狹義、選擇性、補救性、剩余性和小福利概念正在向大福利全面轉型。大福利相對于小福利,具有對象的廣泛性、內容的基本性、主體的多元性和方式的多樣性等特征和優點。我國已經具備從小福利邁向大福利所需要的經濟條件、思想基礎和實踐基礎。全球金融危機為我國從小福利邁向大福利提供了機遇,從小福利邁向大福利是中國特色福利制度發展的新階段與新目標,反映社會需要結構轉型和現代社會福利制度建設的緊迫需要。研究發現,影響和制約我國現代兒童觀、現代兒童福利觀的主要因素是傳統陳舊思維觀念,如國民整體兒童觀落后,社會急劇變革,國內婦女、兒童權利意識普遍淡薄以及多元性與復雜性文化的影響。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必須要承認文化的多元性(前提條件),加強有關兒童認識理論研究并與實踐層面相結合(主要手段),還須注重國民整體文化素養與觀念的提升(根本辦法)。

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觀念主要由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四部分組成,內涵豐富,外延廣泛,涉及國家、社會、社會組織、家庭和兒童本身等多個社會行為主體和責任主體。中國特色具有多種涵義,基本涵義是指特定時空處境下以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實際上,中國特色反映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社會結構與社會需要,社會制度安排的特征。一般來說,現代特指工業革命后的現代社會?,F代性特指社會特征,現代化主要指現代化過程。兒童是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概念。目前,國際社會普通認為:18歲以下的人均屬于兒童。世界各國通常將0-12歲界定為兒童,13-18歲界定為少年,兒童少年可以指稱18歲以下人群。最為基本、重要和關鍵的是福利概念,福利、兒童福利和社會福利概念是核心概念。一般來說,現代、普惠、廣義和標準社會福利制度主要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遺屬津貼、福利服務、義務教育、住房和家庭、醫療健康服務,共七個亞體系,范圍廣泛,內容繁多?,F代、普惠、廣義和標準社會福利理念,決定現代、普惠、廣義和標準的兒童福利理念。研究發現:中國兒童福利概念界定存在個體化、專業學科、模仿西方、職能部門化和行政管理化五種傳統取向,以總體社會為基礎,以兒童福利制度為對象,以中國社會需要為基礎,以兒童為中心和以兒童福利服務體系為范圍的現代、普惠、廣義、標準性兒童福利嚴重匱乏?,F代兒童福利觀念向前延伸到婚嫻家庭,向后擴展到18歲,體現全方位、立體性和綜合性??箲饡r國民政府“善種、善生、善養、善保、善教”兒童福利政策體現現代兒童福利觀念。①具體來說,現代、普惠、廣義和標準兒童福利理念主要包括兒童友好的社會環境、婚嫻家庭服務、計劃生育、早期發展和親子關系、婦幼健康、婦女母親和照顧者福利、食品營養、托幼事業、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體育鍛煉、安全玩耍、體質發育和人格健全、收養寄養、住房福利、機構養育、照顧服務、兒童和家庭津貼、少年司法和法律保護和兒童福利行政等多個領域。②簡言之,現代兒童福利觀念決定現代、普惠、廣義兒童福利制度范圍?,F代兒童福利觀和兒童福利制度由國家福利、公共福利、社會福利、家庭福利四部分組成,而且四者之間層次結構分明,構成現代兒童福利制度(見圖2)。

圖2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觀與兒童福利制度范圍內容、層次結構示意圖

五、現代兒童家庭福利觀與現代兒童福利、家庭福利制度建設

如何將現代兒童福利觀、家庭福利觀轉變為現代兒童福利、家庭福利制度。如何在兒童福利制度建設過程中最大可能縮小現代兒童福利觀、家庭福利觀與現代兒童福利、家庭福利制度之間的差距。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制度?這是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基礎和重要的建設性議題。1949年以來,新中國兒童觀重塑以“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為主體方向。這種兒童觀重塑由多方面“破”與“立”共同完成:以批判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為中心的兒童教育理念的破舊立新,實現國家理念的明確“定位”;以張樂平筆下三毛由“舊時代的小癟三”到“新中國的好兒童”轉型歷程為代表,新中國兒童文藝工作者完成輿論宣傳方面的“跟進”;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在兒童教育和文學領域已形成風尚的“兒童中心觀”進行靈活性改造與重置,注重兒童個體發展及個性表達的“兒童中心觀”,逐漸被強調兒童的政治、階級共性的“國家立場”所取代。重塑、建構的新型兒童觀日趨呈現出政治化、成人化傾向。在這樣的宏觀社會背景下,我國建立起一套傳統狹義、小概念兒童福利觀、補救性質、以孤殘兒童為主、兒童福利院為主機構養育模式的民政型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兒童福利觀亟需更新,改革開放尤其是2010年以來,兒童福利制度改革、發展、結構轉型和制度創新進入快車道,但中國兒童福利觀和兒童福利制度建設依然面臨諸多理念性、政策性和制度性障礙。2010年后國家層面出臺兒童福利政策文件的內容呈現六個特點:凸顯兒童福利和兒童權利的價值理念;確立“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模式”的政策取向;重點關注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填補兒童保護政策漏洞并聚焦監護和安全問題;豐富和制度化兒童福利政策內容;創新兒童福利和兒童保護工作機制。同時兒童福利政策發展存在五個突出問題——政策內容有“五個模糊”方面;城鄉二元分割和政策對象差別對待;養育兒童的家庭支持不足;補救性政策多而預防性政策少;政策層級低且碎片化嚴重——清晰反映兒童福利制度結構缺陷。簡言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展、轉型、重構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觀念是當務之急。

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制度建設,將現代兒童福利觀、家庭福利觀轉變為現代兒童福利、家庭福利制度,最大可能地縮小現代兒童福利觀、家庭福利觀與現代兒童、家庭福利制度之間差距,最主要福利責任主體是國家,最主要制度建設途徑是政治機制。中外現代兒童福利觀和兒童福利制度建設歷史經驗教訓均不約而同聚焦國家關鍵角色作用。政治途徑和政治化機制涵義有五:一是國家政治精英、立法者、決策者和行政管理者的兒童福利觀是社會主流兒童福利觀念。二是只有國家政治精英、立法者、決策者和行政管理者有將現代兒童福利觀變為制度的權力,.三是現代民族一主權國家是現代兒童福利、家庭福利和總體社會福利制度建設福利責任主體。四是現代兒童福利、家庭福利制度歷史發展進程與現代民族一主權國家發展間關系最為密切。中外兒童福利歷史經驗證明:在兒童與家庭,兒童與成人,兒童與社會,兒童與政治,兒童與國家等社會關系中,兒童與國家關系最為重要、最為關鍵,也最具兒童福利制度建設意義??v觀我國近現代兒童觀轉變的五個歷史階段:從邊緣的“為成年”的“成年準備”觀,向“為革命”的“兒童發現”觀轉變,向“為啟蒙”的“兒童覺醒”觀轉變,向“為國家”與“為現實”的“社會本位”觀轉變,再向“為審美”與“為人生”的“兒童本位”觀轉變。兒童本位、家庭本位、社會本位均取決于國家本位。兒童福利觀的國家本位決定兒童福利制度。這是兒童、家庭福利制度成為歐州福利型社會福利制度建設的優先領域和戰略重點的原因。五是唯有現代政治機制尤其是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才能最大化縮小理念與制度間差距。

六、簡要討論與基本結論

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時代最基礎和重要的是重構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觀。兒童福利觀質量決定兒童福利制度質量。中外兒童福利制度歷史發展經驗說明:有什么樣的兒童觀與兒童福利觀,尤其是國家兒童觀和兒童福利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兒童福利制度。國家兒童福利觀質量決定兒童福利制度質量。例如,伴隨對兒童、兒童權利以及兒童、家庭和國家關系認識的深化和改變,西方國家兒童福利理念和政策經歷巨大變化。從英國1601年頒布《伊利莎白濟貧法》至今400多年里,西方兒童福利發展可分為“失依兒童救濟時期”“兒童福利與兒童保護時期”和“兒童保護與家庭支持融合時期”,現代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制度普遍規律和制度特征明顯。這意味著現代兒童福利制度通常從兒童救助起步,然后經歷社會本位兒童福利和兒童保護階段,最后發展為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融合一體最高發展階段,反映現代兒童福利制度本質特征。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現代兒童福利制度發展過程反映了西方國家現代兒童福利觀歷史演變過程。而且現代兒童福利觀念與現代兒童福利制度之間一致性和契合性程度較高,理念制度一體化。國家是現代兒童福利觀念社會建構與政治建構的政治主體。美國社會由傳統兒童觀向現代兒童觀、傳統兒童福利觀向現代兒童福利觀、傳統家庭福利觀向現代家庭福利觀,由“以兒童為本”的兒童福利觀向“以家庭福利為基礎”現代兒童福利觀的歷史轉變過程,是經典的國家案例。

中國特色、現代、普惠、廣義兒童福利制度建設的當務之急和關鍵之舉是重構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觀和家庭福利觀,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制度建設的福利責任主體是國家,兒童福利制度建設的主要途徑是國家為本的政治機制,中國特色現代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建設的優先領域與戰略重點是以家庭福利為基礎的兒童福利制度,家庭福利服務是最大短板.多個研究發現,一方面中國兒童福利制度正處于全面系統的結構轉型過程之中;另一方面,傳統兒童福利制度諸多弊端在亟需現代、普惠兒童福利時代格外顯著、暴露無遺。表面上看,中國特色、現代、普惠、廣義兒童福利制度建設面臨政治組織機制不完善,缺乏高位階兒童福利法,缺乏財政支出保障和兒童福利服務體系支撐不足四大現實制度困境,實質是嚴重匱乏現代兒童福利和家庭福利理念,國家尚未成為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的責任主體。更為重要的是,長期以來,由于匱乏現代兒童福利觀,國家只負責保護孤殘兒童,而且孤殘兒童福利服務長期停留在最低和補救性質的救助層次上,加之狹義和小概念的“兒童福利”,形成碎片化、部門化和行政化的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尤其是兒童福利與家庭福利間的分割。由于兒童是依賴人群,他們需要父母長時期關愛、家庭悉心照顧養育和國家的全面保護。沒有現代家庭福利、母親福利和父母的關愛養育福利,就不可能有真正現代的兒童福利制度。目前,美國家庭法適用和調整的家庭法律問題多種多樣,反映美國家庭福利制度范圍內容廣泛:結婚;宣告婚嫻無效;誰可以離婚;司法管轄范圍;兒童監護;兒童監護調整——再安置;各州間監護斗爭——全美統一的兒童監護司法管轄范圍和預防父母綁架孩子的法案;家庭訪問和家庭親子時間;兒童支持;兒童支持調整和強化;贍養費和生活必需品;贍養費調整;離婚時劃分婚嫻存續期間財產;婚前協議;無正式婚嫻的同居;決定贍養;收養;選擇性生產;兒童醫療權利;家庭暴力;兒童虐待和終止父母親職權;家庭法律中的稅收議題;更改姓名;家庭隱私和家庭隱密信息竊取者(wiretape);調解;專業人員責任,等等。重要的是,現代兒童福利觀基本涵義之一是所有家庭的所有兒童都屬于兒童福利對象,簡言之,中國特色、現代、普惠、廣義和以家庭福利為基礎的兒童福利制度是未來發展方向,現代兒童福利觀與家庭福利觀,國家福利責任主體與現代兒童福利制度建設政治機制是核心。

猜你喜歡
福利制度福利家庭
“旅友視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家庭“煮”夫
戀練有詞
西方福利制度的內在悖論
歐洲社會保障制度為何進退維谷
關于國有企業報酬與福利制度研究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Take Away Pizza ?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