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網絡信息與傳統知識結構的關系談課程教學改革

2022-05-05 05:03董輝平
中國教育理論 2022年1期
關鍵詞:信息時代教學改革

董輝平

摘要:根據對在校大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現狀的調查表明信息化社會的知識空間、知識涵蓋與知識更新速度都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造成巨大的沖擊。本文通過課程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和應用創新等幾個方面探討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旨在探索網絡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關鍵詞:信息時代 傳統知識結構 教學改革

一、引言

人類社會逐漸進入信息時代,知識和信息成為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資源和戰略資源。異常豐富的學習內涵和外延都不斷擴展了現有的知識領域,而信息知識傳播速度和更新速度也對傳統的高等教育課程教學提出了挑戰與改革機遇。當代大學生要想在這信息時代里有所作為,就應當學會從無限的信息知識系統中提煉出所需的知識,根據學科前沿最新成果發展創新。根據對福州大學等6所大學在校生的調查:41.5%的學生擁有自己的計算機其中66.7%的學生開通了網絡服務;47.7%的學生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在2個小時或者2個小時以上。而對學生上網的目的的調查統計表明,100%的學生上網目的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其中休閑娛樂為82.3%,課內學習需要為57.8%,課外學習需要為68.%,對外聯系為66.0%。由以上數據表明,計算機已經走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網絡信息已經進入學生學習領域。作為高等學校的教師,我們深感信息社會對傳統教學法的沖擊,如何將信息資源與知識傳授相結合,讓課程教學跟上知識信息化的步伐,研究信息時代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定位,將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與空間擴展為信息知識無限的時間與空間,探討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改革是課程教學改革的新課題。

二、網絡信息知識促使傳統教學法更新

按照傳統教學法,教師在規定的教學時數內按照課本內容進行教學。教學的知識在信息量、涉及范圍、學科前沿最新發展的介紹都受到嚴重制約,這不能不說這是傳統教學法面臨的最大挑戰。信息知識是全面、全新和無限擴展的,傳統教學內容與信息知識在時間、空間、信息含量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征,二者如何銜接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在信息時代教學改革應當將課本教學平臺與信息知識平臺的利用結合,將課堂作為講授基本原理和知識答疑的平臺,利用信息平臺讓學生能夠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盡可能吸取最新最有用的知識;為應用、創新準備好理論知識。因此信息時代迫切要求教師進行教學創新、改革傳統的教學法,進而完成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角色的轉變。這個轉變要求教師的教學法從“照本宣科”,轉變為以點代面的啟發式教學。這個轉變更要求教師從知識的講授、傳播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指導者。據調查表明有49.0%的學生非常希望任課教師能提供與課程有關的學習網站,有46.9%的學生希望任課教師能提供與課程有關的學習網站??梢钥闯?,越來越多的學生希望教師能給他們提供相關的網上學習資源,以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那么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是關鍵。

在美國留學期間,美國教育在處理課本教學與利用信息知識的教學法給了本人很好的啟迪。教師上課以講授如何理解、應用規范條文為主;同時要求每個星期每個學生應當提交一篇讀書報告,這個報告基于學生從網絡和其它資料查看與課本知識相關文獻,另外自提五個小問題并附上答案以表明自己對所看文獻的理解;某一章節結束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以使“課外知識”得到交流。這種全新的教學法將傳統教學與信息知識很好地相結合,既保留了課堂教學的必要,又將信息知識引入課堂,學生充分利用信息平臺獲取更多更新知識,體現學習過程就是知識信息獲取的過程。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放在首位,使所學的知識能夠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而不落后。因此學生在巨大的信息知識庫中獲取所需信息,將成為信息時代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

三、網絡信息知識促進創新實踐

土木工程專業和其它的工科專業一樣將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看作至關重要的教學環節,它關系到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長期以來根據教學內容,以“大作業”的形式或綜合知識應用為教學實踐環節的目的,要求僅僅保持在照葫蘆能夠畫出瓢來。

具有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信息社會中教學改革的目的應當是如何發揮學生在積累信息知識基礎上,超越現有課堂教學的知識體系,大膽嘗試富有新意的較高認知水平和實踐,以網絡信息知識和信息資源來解決工程新課題,以形成創新的理念和實踐,這也應當是網絡信息時代教學改革的方向,是二十一世紀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信息化社會的新知識攝取便捷為創新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從調查中我們獲知:有51.7%的學生肯定會,38.1%的學生可能會利用網絡資源檢索課本或教師提到但自己并非十分清楚的相關知識點以比較全面弄清楚它的含義。由此表明學生可以在巨大信息庫中獲取所需網絡信息,從原來的“照葫蘆畫瓢”改變為啟發、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創新實踐。不斷吸取信息知識,又不斷超越現有知識信息,在較高的理念上培養應用網絡信息知識的能力才能達到富有個性發展的創新的實踐。

我們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課程基本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應用計算機和其它的方式收集有關資料,在畢業綜合設計中嘗試進行鋼筋混凝土框架的隔震設計。由于隔震技術剛剛納入《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以下簡稱《規范》)。但教材往往滯后于《規范》,現行的本科生教材《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較少反映隔震結構設計的內容。而隔震結構地震作用減小減震的主要原因是其自振周期遠遠大于場地的特征周期,使結構的地震反應顯著降低,以本科生現有的動力學知識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這個減震機理。因此教師在畢業設計開始時,在對《規范》中隔震結構設計這一章進行集中講授基本原理和設計概念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查詢相關資料:隔震結構的科研論文、隔震結構試點建筑的設計圖紙等作為設計的參考。學生在設計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給予指導啟發、講解,根據網絡信息知識師生共同討論解決設計的細部構造。在探索中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求知中培養創新能力。

四、網絡信息知識沖擊傳統知識體系

長期以來我們始終將某一學科的知識分成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個平臺40-50門課程進行教學,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知識講授是相對獨立的。在一定的時間中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了解、掌握教師上課講授知識點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程的內容是固定的,講授的知識點也是獨立的,而反復與交叉也是常見的。這種傳統的教學安排無形限制了課本知識的引伸和新知識的吸取,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如結構抗震設計理論,除了《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一門課程以外,《高層結構設計》課程提到高層結構的抗震設計,同樣《鋼結構設計》,《橋梁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都涉及到各自抗震設計的知識點,這些理論分散到不同結構體系教學,使學生難以形成結構抗震完整理論概念。與信息知識大而全的特點相比,傳統教學方式,勢必造成知識面狹窄、專業知識點陳舊、教學內容相互重復,且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改革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課題。在當今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知識和信息成為科學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和資源,網絡信息時代、信息知識將全方位地對人類社會、經濟、教育以及人的思維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我們脫離網絡信息時代根本特征,開展課程設置和教學法上的改革,那將孤立、片面和有限的改革。面對一個信息多變、知識急劇膨脹更新的信息社會,教師要善于追蹤占領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須將網絡信息時代與現有的教學模式改革相結合。這也應當是我們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新課題。

參考文獻

[1]成思源,黃曼慧等.信息時代對高校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要求初探.高等建筑教育,2005,(1),34-35.

[2]王春霞.面向知識經濟時代,培養高素質人才[J].福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1999,(2),58-59.

(作者單位:西南林業大學)10DAC726-9F64-40F7-B4A7-7EDA01BD6F5A

猜你喜歡
信息時代教學改革
信息時代下數據可視化研究和分析——以學生黨電子測評為例
信息時代年鑒出版的品牌建設
信息時代初中全學科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
信息時代
中職學?!吧菊n堂”的調查研究與實踐
高校三維動畫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微課時代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