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回溯與湘人本色

2022-05-09 01:02陳元幸子
中國書畫 2022年4期
關鍵詞:策展美術館湖南

陳元幸子

一、展覽概況:市民共享的書畫大展

2021年是湖南衡陽籍著名書家、教育家、畫家曾熙誕辰160周年,為紀念他在近現代傳統中國書畫史上的藝術成就和貢獻,由湖南美術館自主策劃的“獨留蒼翠照山川—紀念曾熙誕辰160周年書畫特展”于2021年10月23日在湖南美術館開展。該展是“湖南美術館市民共享計劃—走進湖湘近現代名家系列活動”之一,是湖南美術館構建近現代湖南美術史的有力舉措。本次展覽選取曾熙自題詩“獨留蒼翠照山川”為題,通過“古心獨有頑石知”“畫從古籀見傳燈”兩個部分,分別呈現曾熙在書法、繪畫上的探索與成就;通過名為“蕭然一葉與天隨”的文獻部分,旨在借助實物、照片、年表等勾勒出曾熙的人生歷程,豐滿觀眾對曾熙的認識。展覽展出曾熙書畫作品及相關史料文獻近兩百件,展廳面積共計1700平方米,展線近450米,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完整的曾熙書畫藝術展,力圖全方位、多維度展示曾熙的藝術風貌,以及他作為社會巨變之際湘籍知識分子的時代選擇與擔當。

為社會提供有藝術高度和思想格調的精神產品,是美術館的使命,讓觀眾舒適地接受與吸收這些精神產品,亦是美術館的責任。為滿足觀眾的不同需求,湖南美術館多措并舉,以豐富的形式和多樣的活動與市民共享曾熙藝術生命里的能量。借助觀展留言簿的設置,吸引了更多人參與互動并加深了展覽印象,讓觀眾把展覽“留下來”;舉辦“館長帶你看展覽”“扇面繪制及信札書寫體驗課”等活動,讓觀眾在專業講解和實踐中體會藝術的魅力;運用曾熙作品中的元素制作文創產品、根據展覽內容制作展覽手冊,梳理作品和文獻資料出版展覽圖錄,讓觀眾把展覽“帶回家”;與各大專業媒體平臺合作,推出線上360度全景展示,方便觀眾隨時隨地沉浸在曾熙的藝術世界中。自開展以來,展覽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評及肯定,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二、展覽特色:兼顧厚重感與鮮活性

好的展覽既要體現歷史的厚重,又要具備生命的鮮活,二者缺一不可。一個回顧和紀念藝術先賢的展覽,會相對自然地流露出歷史的厚重感,因為隨著時間的沉淀,不論是藝術作品,還是手稿、照片、遺物等文獻和實物都帶著過去的時代氣息。除了歷史情境的還原,厚重感還歸功于基礎材料的扎實呈現。案頭功夫下得深,材料吃得透,展覽的學術含量才會高,學術價值才會大,才能讓展覽有嚼頭,可回味。然而,展覽始終面對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起著溝通人與藝術的作用,如果一味加重歷史性,則會令展覽生澀乏味,也偏離了展覽本身的意義。因此,具有人情味和生命力的展覽就顯得尤為可貴。藝術不是鐵板一塊,展覽也不是,策展團隊應該要通過對細節的把控向觀眾傳遞一個觀念:好的藝術和藝術形式都承載著人類的精神,飽含人的生命與情感。湖南美術館希望通過充分研究和精心設計,讓觀眾發現曾熙藝術生命里的情與思。

在展覽結構方面,強調繪畫與書法并重。長此以往,學界最為關注與看重的是曾熙的書法成就,因此曾熙也多以書家身份出現于學者們的研究中。策展人研究后發現,曾熙作畫起步晚,因深厚的書法功底,在繪事上講求以書入畫,起點高,格調雅,亦有極高的成就,然而卻鮮被人挖掘。因此,展覽特遴選曾熙繪畫作品40套,共75件,構成單獨板塊,形式以卷軸、冊頁為主,涉及山水、花鳥、人物三種類別,較為系統呈現了他在傳統繪畫上的藝術觀念與創作。與此同時,繪畫板塊恰好能與書法板塊呈現不同的審美意趣。在書法上,曾熙五體兼擅,融會方圓,盡顯磅礴之氣;在繪畫里,曾熙品類多樣,性情暢快,獨具溫和之質,觀眾可在展覽節奏的變化間感受曾熙藝術的豐富與靈活。此次所展出的繪畫作品,亦是策展人用心挑選而出。其中《贈姚云江山水冊》是曾熙山水畫的精品。此套冊頁每幀均以寥寥數筆勾勒成景,山石平緩如丘,樹木溫潤成林,多以淡墨寫就,呈現出松脫散淡的氣質。從冊頁的款題可以推測,這套冊頁并非一蹴而就,或師古人墨法,或仿古人畫意,或游歷某地寫生而成,皆流露出一種平淡天真之美,體現了曾熙作為文人畫家的格調與品位。姚云江是曾熙弟子,習中醫。在曾門弟子中,姚云江收藏其師書畫最多,此套作品亦是師徒二人友好交往的見證。展覽還展出了1924年曾參加教育部全國美術展覽會的《松樹圖》原作,作品采用對角線構圖,留白空間錯落有致,整個畫面疏朗靈活。用筆則中鋒側鋒兼施,濃筆寫干,枯墨出枝,配以瀟灑的款題,更顯古樸的文人氣派。策展團隊特意將1924年此作品參加展覽的實物文獻一并展出,希望觀眾能感受到這棵穿越百年的古松在此刻煥發出的生機。

在展覽內容方面,捕捉歷史細節里的情感流露。如今,在近現代藝術名家作品展上,藝術家照片、手稿、所用物件等相關文獻與實物已然成為展覽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便觀眾進一步了解藝術家。本次展覽利用湖南美術館特1廳獨立的長形空間作為專門的文獻展廳,位于展廳中央的展柜里陳列著曾熙生前用具、名刺及相關書籍資料等。在墻體部分,重點設計了曾熙年表、所題或所書的民國出版物以及他與友人的手札書信。觀眾置身于三面不同類型、排版錯落有致的文獻廳內,沉浸于曾熙人生歷程中,更能促進他們與藝術家的共鳴,加深對作品和展覽的理解。為了增加文獻的柔軟度,策展團隊精心挑選十余封手札書信,文字皆以行草寫之,將人情往來娓娓道出,如從《題〈雪景圖〉小稿》中能讀到他自述生平的肺腑之言,從《行書菜譜》中可品味他日常生活的活潑之態,從隨筆手稿里亦能體會他不忍離別的傷感之情等等,內容真切平實、生動感人。從與譚延闿、馬宗霍、姚云江、李瑞奇、吳昌碩、哈少甫等至親好友的通信中不難看出曾熙人性的真摯。與友相聚的歡喜、借款還債的困頓、因病難行的無奈和知友安好的欣慰等在字里行間流露無疑。我們希望觀眾能結合釋文,讀出曾熙人生里的辛酸甘苦,理解他立體而豐滿的個體形象,感受百年匆匆,生命不易。

在展陳設計方面,追求樸素又靈動的展覽風格。此次展覽陳列于湖南美術館三層的7、8、特2展廳。7、8展廳分別展出書法、繪畫兩個部分,相互應和。為突出各部分,營造觀展氛圍,策展團隊在曾熙作品的常用色中提取藍和橙二色,取藍得其沉郁,取橙得其明亮。在書法板塊選用橙色鋪底,而繪畫板塊則涂抹藍色襯托,中和彼此。由于底色的設計,使得展覽結構明確,視覺分割清晰明朗。書法部分的展線按篆隸楷行四體依次呈現,卷軸、條屏、長卷形式多樣,在空間上注重作品數量及大小變化,避免審美疲勞。繪畫部分則分“有古人無我”“有我無古人”兩個部分,展線簡捷流暢,便于觀眾了解曾熙習畫的不同階段及演變過程。在繪畫部分結束處,策展團隊有意留出空間,將曾熙題畫詩“獨留蒼翠照山川,洞壑泠泠響遠天。最是松風無執著,吹將幽意落空禪”印制于墻,希望觀眾能在感受完曾熙整體藝術面貌后,再次體悟這首詩中的境界與意味。

三、展覽目的:在美術史構建中彰顯湘人本色

曾熙作為近現代湖南美術史上繞不開的重要人物,對他的藝術人生進行梳理與研究,從他的個體生命中尋找和探究湖湘基因是湖南美術館的職責所在。曾熙出身寒門,從小接受正統儒家思想,前半生積極入仕。甲午戰爭時,他棄文從戎,后投身維新變法運動,立志報國。1903年,他考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兼提學使、弼德院顧問。在湖南,他大興教育事業,先后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歷任湖南南路師范學堂(現衡陽師范學院)監督、湖南高等學堂(現湖南大學)監督,成立衡陽書畫學社等。1915年,曾熙應李瑞清邀,移居上海,以鬻書畫詩文及設帳授徒為業。在他70年的歲月里,經歷了湖南人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作為中國精英知識分子的代表,曾熙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近代中國的變革之中。在世紀交替、家國變故之際,他跌宕人生中所體現的勇猛與善良、樸厚與溫鈍、一生正氣與有情有義是這片土地孕育出的優秀品質,亦是這個時代不應遺忘的湖湘根性。

美術史構建作為美術館知識生產的發動機,為美術館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學術養料以及精準的學術方向。構建近現代湖南美術史,是湖南美術館自建館以來秉持和踐行的學術目標。我們希望通過對近現代湖南藝術家的個案研究以及相關學術課題的挖掘和探討,逐步補充完善塵封于歷史中的文獻史料,清晰歷史輪廓。湖南美術館開館后推出的“湖南著名美術家推介工程”系列展覽、與本次展覽同時展出的“縱橫有象—晚清以降顏氏書風在湖南特展”都來自這一學術構想。從某個角度看,美術館是過往與現下的橋梁,走進美術館就是走進了過去。只有把來時的路摸清,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說到底,我們的工作,就是以藝術作為切口,觸摸歷史,建立相對真實與客觀的藝術史脈絡,討論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土地、人與自我的關系以及從中生發出來的文化問題。

猜你喜歡
策展美術館湖南
仁·社區美術館
為什么久坐久站腿會發麻?
策展成為一種系統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學》
一個問題的兩個狀態:關于青年策展現狀的觀察與思考
國內當代獨立策展人生存狀況報告
美術館
美術館里遇到的數學
加州美術館
湖南童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