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利安?巴恩斯國內研究綜述(1997—2021)

2022-05-30 10:48李燕鴻李尼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朱利安巴恩斯福樓拜

李燕鴻 李尼

摘要:本文通過對1997至2021年間,國內關于著名英國現當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數據分析,從研究年份、研究作者及研究內容三個方面說明其特點。具體而言,發現國內的朱利安·巴恩斯研究可分為初始(1997—2011)、發展(2012—2016)和逐步增長(2017—2021)三個階段;指出了相關研究的重要及高發文量作者;分別從研究對象、研究話題及研究視角三個方面分析了國內朱利安·巴恩斯研究文獻的內容特點,發現國內的巴恩斯研究正處于如火如荼的發展階段,同時,對后續研究的可能方向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朱利安·巴恩斯國內綜述英國現當代小說數據分析英國后現代主義

一、引言

朱利安·巴恩斯(1946—)為著名英國當代小說家。他有英國文壇“變色龍”之稱,并在英國文學史上與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并稱為20世紀80年代文壇“三劍客”。他廣為人知的作品有《福樓拜的鸚鵡》(1984)、《10?章世界史》(1989)、《英格蘭,英格蘭》(1998)與《終結的感覺》(2011)等,其中《終結的感覺》于2011年獲得布克獎。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所收錄全文包含“朱利安·巴恩斯”關鍵詞的各類文獻,主要梳理其中期刊論文及碩博學位論文,可發現國內的巴恩斯研究正處于逐步遞增、如火如荼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研究,同時,研究主題與方法也更加多樣化、均衡化。以下將從研究年份、研究作者及研究內容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說明。

二、研究年份

通過統計自1997年以來國內發表的文獻數量繪制成的國內文獻年份增長情況如上圖所示。根據數據峰值及發展走勢,國內的朱利安·巴恩斯研究從歷時層面來看,可大致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一)初始階段(1997—2011)

阮煒1997年發表于《外國文學評論》的論文《巴恩斯和他的〈福樓拜的鸚鵡〉》開啟了國內巴恩斯研究的先河。這篇具有開拓意義的文章分析了作品非故事性、多敘述視角及福樓拜評論的混雜文類的創作特點,同時認為藝術與生活雖然沒有界限,但想要抓住它們的本質,就好像找尋福樓拜的鸚鵡一樣,無功而返。

在此初始階段,相關碩士學位論文5篇,期刊論文共計15篇,其中有6篇期刊論文關于《福樓拜的鸚鵡》,7篇關于《10?章世界史》,而碩士學位論文也多圍繞這兩部作品。其中,殷企平的《質疑“進步”話語:三部英國小說簡析》分析了約翰·韋恩的《山里的冬天》、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洼地》和巴恩斯的《福樓拜的鸚鵡》三部作品中對英國進步傳統的質疑;羅媛的《追尋真實——解讀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樓拜的鸚鵡〉》與《歷史反思與身份追尋——論〈英格蘭,英格蘭〉的主題意蘊》較早提及認識論的歷史懷疑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擬像理論,后者也是此階段為數不多的關于《英格蘭,英格蘭》的論文;楊金才、王育平的《詰問歷史,探尋真實——從〈10?章人的歷史〉看后現代主義小說中真實性的隱遁》探討藝術、歷史、真實的關系;張和龍的《鸚鵡、梅杜薩之筏與畫像師的畫》從“元小說”理論出發,認為巴恩斯的兩部作品是對批評過程的批評,同時較早提及“文學描繪”(ekphrasis)手法的自反性特征;張莉的《直面死亡、消解虛無——解讀〈沒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觀》分析了巴恩斯的“死亡”觀,即他面對人類虛無困境所提倡的“入世”態度,也就是直面死亡。

(二)發展階段(2012—2016)

自《終結的感覺》獲得當年英國文學布克獎后,國內巴恩斯研究開始快速發展,并在2016年達到了第一個高峰。此階段的碩博士學位論文共計24篇(包含2篇博士學位論文),期刊論文59篇。國內的首篇巴恩斯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何朝輝博士的《“對已知的顛覆”:朱利安·巴恩斯小說中的后現代歷史書寫》,主要圍繞“后現代主義歷史”這一主題,從歷史與真實、歷史與元敘事以及歷史與意識形態三個方面分析,指出朱利安·巴恩斯對歷史的處理方式體現了他后現代主義作家的本質。第二篇博士論文——上海外國語大學毛衛強博士的《生存危機中的自我與他者——朱利安·巴恩斯小說研究》,結合危機敘事理論、敘事身份理論和現代身份理論,從婚姻危機、信仰危機、道德危機三個層面分析巴恩斯的小說敘事在發展自我身份、認識生活方面所起的中介作用。這篇論文后來也成為國內具有開拓意義的有關巴恩斯的首部學術專著。同時,有關《終結的感覺》的研究開始呈現井噴態勢。毛衛強發表于《外國文學研究》雜志的《小說范式與道德批判:評朱利安·巴恩斯的〈結局的意義〉》為國內研究該小說的首篇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期刊論文,文章結合弗蘭克·克莫德的理論探討了記憶、結局與道德的關系。而此發展階段的另一個優點是,人們開始關注朱利安·巴恩斯其他研究較少的文本,不少作品實現了零的突破,如李穎的《論〈亞瑟與喬治〉中的東方主義》關注了種族的議題,白雪花、楊金才的《論巴恩斯〈生命的層級〉中愛之本質》關注了《生命的層級》中愛的本質等。

(三)逐步增長階段(2017—2021)

這一階段的碩博士學位論文共計41篇(包括2篇博士學位論文),期刊論文74篇。相較上一階段,碩博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幾乎翻了一倍,期刊論文的數量也達到了新高。同時,這一階段國內新增了三部巴恩斯的學術專著。

這一階段的兩篇博士論文為南京大學博士陳博的《解構與倫理——朱利安·巴恩斯的碎片化書寫研究》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李朝暉的《朱利安·巴恩斯小說中的歷史書寫》。陳博將朱利安·巴恩斯的創作生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從早期關注歷史到中期的英國性再到近期的記憶主題,并認為碎片化書寫是貫穿始終的不變特征。通過選取6部文本,作者分析了其中體現的解構與倫理雙重趨向,著重分析拼貼、清單等手法所構成的碎片化書寫的解構特征,以及打破宏大敘事,結合列維納斯他者之臉、欲望與言說等理論的超越性倫理意蘊。李朝暉從新歷史主義與歷史元小說理論出發,圍繞朱利安·巴恩斯對權威歷史的消解、對多元歷史的重建以及作家追尋歷史真實的目的,關注作家歷史意識的發展與演變。

這一階段也產生了新的文獻特點,即跳出以單一文本為對象,轉向以某一話題綜合串聯數個文本的成果增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關注“地域問題”的王一平的《作為“他者”的“自我”——“他者”觀照下朱利安·巴恩斯小說的“英國性”書寫》,關注“記憶”話題的李尼、王愛菊的《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藝術特征——基于巴恩斯作品中“記憶即身份”主題的分析》等。

三、研究作者

通過知網可視化數據透視分析工具,對全文包含關鍵詞“朱利安·巴恩斯”進行搜索,發現全部時間段內,發文量靠前的作者分別為王一平、趙勝杰、何朝輝等。其中,王一平在2008—2018年間,共發表7篇相關論文,對國內朱利安·巴恩斯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趙勝杰在2015—2020年間共發表7篇論文,研究側重于“敘事學”方面。何朝輝在2015—2021年間共發表包括博士學位論文在內7篇作品,主要關注“歷史”相關的話題。在知網中搜索全文包含“朱利安·巴恩斯”的文獻,并按引用率排序,發現最高引用率文章為羅媛的《追尋真實——解讀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樓拜的鸚鵡〉》(2006)一文,共被引用48次。其他高引用率作者包括楊金才、阮煒、毛衛強、張和龍、劉成科等。

四、研究內容

(一)研究對象

國內現存文獻主要聚集在少數幾個文本上,具體為《福樓拜的鸚鵡》《10?章世界史》《英格蘭,英格蘭》《亞瑟與喬治》與《終結的感覺》這五本,分布情況如下圖:

可以看到,最受關注的文本為布克獎獲獎小說《終結的感覺》,其數量幾乎等于其他文本研究文獻的總和。同時有關《福樓拜的鸚鵡》《10?章世界史》這兩個經典文本的研究在重要作品里也占比較高,可以看出是重中之重。

(二)研究話題

國內現存文獻多集中于下列話題,如“歷史”“歷史元小說”“新歷史主義”“解構”“建構真實”“英國性”“個人身份與主體性”“創傷”“記憶”“倫理”“互文性”“敘述策略”等。其中題名包含“歷史”的有56篇文獻,包含“敘事”的有37篇,包含“記憶”的有25篇,包含“真實”的有15篇,是其中較為高頻的話題。

(三)研究視角

大部分文獻從后現代主義、歷史元小說的理論視角對文本進行剖析,如反對宏大歷史、后現代主義真實觀、主體性、戲仿拼貼的形式等;另有一些專注于研究敘事學層面的技巧,如自反敘事、不可靠敘事、敘事判斷、邊緣敘事、非自然敘事等;還有一些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出發,如記憶、倫理、荒誕與反抗、性別、生存焦慮、種族主義等進行研究;最后還有一些跨學科切入視角,如弗洛伊德人格、老年與死亡、影視改編等。

五、結語

總的來看,國內研究的初始階段(1997—2011)正與巴恩斯創作的黃金時期相重合,但國內的相關文獻在此階段數量少,僅有的文獻也集中在15部作品中的2部小說,話題具有高度集中性。在此之后,國內的巴恩斯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2—2016)。此階段的文獻數量成倍遞增,并表現出了對巴恩斯文本研究僵局的打破。隨著學術成果增多,朱利安·巴恩斯在此階段儼然已成為國內研究英國現當代文學必不可少的經典人物。國內巴恩斯研究逐步增長的階段(2017—2021)恰逢巴恩斯在2000年后的創作高峰,這也為廣大國內研究者提供了充足的文本素材。這一階段的研究對象明顯呈現出多樣化,視角也有所創新,并展現出了文本導向往話題導向轉移的趨勢。

然而,國內朱利安·巴恩斯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文獻數量還遠遠不夠,尤其是與另一位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相比。針對上述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供參考:第一,還有一些小說文本未實現“零研究”的突破,如巴恩斯的“愛情序曲”等;第二,文本的選擇有不均衡的現象,如處女作《倫敦郊區》(1980)等雖有零星文獻,但相較熱門的五部還是略顯單??;第三,非正統小說類文本,如巴恩斯以化名丹·卡瓦那(Dan Kavanagh)創作的通俗文學“偵探四部曲”未引起足夠重視;第四,部分新作還缺乏足夠的文獻,如《唯一的故事》(2018)等。當然,上述研究空缺有國內中譯本還在陸續推出的客觀限制,相信隨著更多中譯本的推出,國內的巴恩斯研究將更加蓬勃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阮煒.巴恩斯和他的《福樓拜的鸚鵡》[J].外國文學評論,1997(2).

[2]殷企平.質疑“進步”話語:三部英國小說簡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3]羅媛.追尋真實——解讀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樓拜的鸚鵡》[J].當代外國文學,2006(3).

[4]羅媛.歷史反思與身份追尋——論《英格蘭,英格蘭》的主題意蘊[J].當代外國文學,2010(1).

[5]楊金才,王育平.詰問歷史,探尋真實——從《10?章人的歷史》看后現代主義小說中真實性的隱遁[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6]張和龍.鸚鵡、梅杜薩之筏與畫像師的畫[J].外國文學,2009(4).

[7]張莉、郭英劍.直面死亡、消解虛無——解讀《沒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觀[J].當代外國文學,2010(3).

[8]何朝輝.“對已知的顛覆”:朱利安·巴恩斯小說中的后現代歷史書寫[D].廈門大學,2013.

[9]毛衛強.生存危機中的自我與他者——朱利安·巴恩斯小說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5.

[10]毛衛強.小說范式與道德批判:評朱利安·巴恩斯的《結局的意義》[J].外國文學研究,2012(6).

[11]李穎.論《亞瑟與喬治》中的東方主義[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12]白雪花,楊金才.論巴恩斯《生命的層級》中愛之本質[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13]陳博.解構與倫理——朱利安·巴恩斯的碎片化書寫研究[D].南京大學,2017.

[14]李朝暉.朱利安·巴恩斯小說中的歷史書寫[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

[15]王一平.作為“他者”的“自我”——“他者”觀照下朱利安·巴恩斯小說的“英國性”書寫[J].國外文學,2018(2).

[16]李尼,王愛菊.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藝術特征——基于巴恩斯作品中“記憶即身份”主題的分析[J].學術論壇,2020(6).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教研項目(2013278)

作者:李燕鴻,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李尼,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

編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歡
朱利安巴恩斯福樓拜
人工智能時代的工作變革
一塊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樓拜的『笨學生』
江湖留名
福樓拜敘事藝術探究——以《包法利夫人》為例
福樓拜的「笨學生」
他們這樣上學
聰明的布萊恩
無理之人
外國多格漫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