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

2022-05-30 10:48楊帆
領導科學論壇 2022年10期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雙循環

摘要:鄉村振興是暢通城鄉循環的重要一環,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基石,鄉村產業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文章針對當前鄉村產業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中存在的發展桎梏,提出要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前提下,對內推動三個引擎協同發力,對外促進兩個方向全面發展,著力實現內外循環的良性互動,推動產業發展呈現出澎湃張力,切實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雙循環;鄉村產業振興

作者簡介:楊帆,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2)10-0015-05

2021年2月,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在精準扶貧的各項行動中,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產業扶貧成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有效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幫助貧困農戶增收。作為內生發展機制,產業扶貧政策的實施,發展和壯大了一批鄉村產業。但當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諸多現實困境,發展質量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基于對國內國際發展環境變化的科學分析和精準把握,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新發展格局更注重固本培元,練好內功,依托國內市場加強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循環暢通,推動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實現更好聯動,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因此,各級政府應主動適應發展變化、謀求發展先機,在新發展格局下不斷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夯實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一、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背景

(一)理論溯源——馬克思關于生產循環的社會再生產理論

馬克思以人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認為社會再生產是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有機統一的體系。其中,生產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起點,是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環節,在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分配和交換是特殊的中間環節,分配側重于從社會出發,交換側重于從個人出發。生產水平決定了分配結構和分配規模,優化分配方式能夠發揮促進生產、改善生產結構的作用。交換即流通的方式和范圍,由生產決定,當交換向著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時,會直接促進生產規?;约胺止さ募氈禄?。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終點,也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直接影響社會生產力水平。由此,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表現為“生產制造出適合需要的對象;分配依照社會規律把它們分配;交換依照個人需要把已經分配的東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費中,產品脫離這種社會運動,直接變成個人需要的對象和仆役,供個人享受而滿足個人需要”[1]688-689。

另外,消費為生產提供想象的對象,決定了社會再生產循環的方向,從而推動生產行為的發生。馬克思關于生產循環的社會再生產理論為暢通經濟循環提供了理論指引,他強調:“不管生產過程的社會形式怎樣,它必須是連續不斷的,或者說,必須周而復始地經過同樣一些階段。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它也不能停止生產。因此,每一個社會生產過程,從經常的聯系和它不斷更新來看,同時也就是再生產過程?!盵2]653

新發展格局將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同我國具體的發展環境、發展土壤結合起來,提出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新發展格局下,鄉村產業振興必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發展自己,才能聚焦產業振興促進鄉村發展。

(二)戰略背景——新發展格局塑造經濟新優勢

鄉村振興是暢通城鄉循環的重要一環,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基石,鄉村產業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因此,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打通堵點,暢通國內大循環。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打通制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循環的堵點,提高國內生產體系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形成完備自主、良性運作的國內統一大市場。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堅定完善我國內需體系,立足擴大內需這一戰略要點。由此,鄉村發展迎來新機遇,鄉村產業發展后勁十足。

2.疏解痛點,推動國際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方面,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推動中國技術、產品、服務、品牌走出去,拓寬國際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吸聚全球商品、資源要素,享受世界收益,推動經濟發展,增強中國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在此基礎上,鄉村產業擁有更為暢通、更加高效的發展條件。

3.解決難點,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運行的暢通循環。暢通國內循環可最大程度上釋放內需潛力,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加強政策、規則、標準方面的聯通,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指明了前進方向。鄉村產業得以擁有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快速發展的機會與可能,有利于增強鄉村產業經濟實力,從而推進鄉村振興。

(三)實踐背景——產業扶貧結出“致富果”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我國已消除了農村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實現近1億貧困人口脫貧。在這條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上,832個貧困縣累計建成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3]38,各地依托資源稟賦,衍生出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可以說鄉村產業已有較好的發展基礎。

1.產業類型涵蓋更廣。鄉村產業涵蓋一、二、三產業的大多數領域,許多地方結合當地實際積極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也涌現出了許多具有良好治貧效果的新形式,如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呈現出形形色色具有鮮明特色、帶貧面廣的鄉村產業。

2.產業鏈條拓展更深。從實踐來看,產業扶貧要求鄉村產業產前環節注重做好規劃,著眼于長期效益,與地區資源稟賦相適應、與周圍配套產業相協調才能實現產業健康發展。產中環節注重科學發展,真正實現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發展優勢產業,并不斷注入專家學者的發展指導與服務力量,提升扶貧成效。產后環節注重將商品轉化為貨幣,用好數字經濟“強引擎”,借助電商平臺積極優化市場營銷方式,鍛長鏈補短板,助推鄉村產業發展行穩致遠。

3.產業組織體系更完善。為做好產業扶貧工作,各級政府逐步完善產業扶貧的組織體系,充分調動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力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了政府主導、市場賦能、社會支持的多方協作聯動機制。政府借助政策和制度等行政力量對市場進行有效干預,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黨委政府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群眾和企業、政府之間的聯系,及時察民意、解民憂,使其增強了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獲得感;市場經營主體則重視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競爭力。

二、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現實困境

(一)鄉村產業發展“地基”不牢固

1.鄉村產業自身存在發展韌性不足的問題。首先,許多農村地區受到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約,鄉村產業經營主體能夠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有限,交易成本較高,不具備競爭優勢。即使遇到難得的市場機會,短時間內也無法生產出與之相匹配的質量和數量的商品。其次,鄉村產業布局分散。產業集中有助于分工細化,提高協作效率,更有利于實現規模經營,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打造區域品牌。但受自然條件和經濟因素制約,我國部分鄉村產業布局過于分散,增加了產業發展的物流成本、協作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影響了生產資料和產品的高效配置,進而使產業發展受阻。再次,鄉村產業抗逆力差。近幾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使本就基礎薄弱的鄉村產業雪上加霜,與之相銜接的分配、流通、消費環節自然也受到沖擊。尤其是對文旅產業這種典型的人群聚集性產業沖擊較大,一些貧困地區剛剛借助“農家樂”等文旅項目實現脫貧致富,又因疫情影響損失嚴重,影響了扶貧項目的可持續性。

2.鄉村產業之間存在建設規劃上的局限性。首先,鄉村產業建設缺乏科學規劃。許多鄉村產業規劃由政府主導制定,政府在選擇項目時更傾向于短期收益高的項目,忽略了對于新興產業的扶持,導致區域內存在產業同質化現象甚至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其次,鄉村產業發展政策不健全。很多地區在產業準入門檻、產業標準等方面的規定不夠健全,導致產業發展不規范,功能無法得到充分發揮,當市場出現危機時,相關責任主體無法敏銳捕捉到市場信號,也就無法在最短時間內預測、規避風險,容易出現“一哄而上、一拍兩散”的局面。

3.鄉村產業體系存在輻射帶動上的局限性。首先,鄉村產品供應存在短板。在區域經濟運行中,某個產業存在短板除了會影響產業自身的資本循環,也會對其配套產業的資本循環造成影響,使整體的產業鏈、供應鏈的不同環節銜接松散,還會增加供應鏈流通成本。其次,鄉村產業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從供給來看,供給效率和質量仍然不高,中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供給不足的問題同時存在;從需求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當前的供給體系無法與人們的現實需求相適應。再次,鄉村產業發展未能有效打通下游市場,經營人才稀缺,因而消費扶貧效果差。

(二)產業發展優勢不突出

1.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鄉村產業振興的目的是在黨的領導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經濟增收,使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然而,從實踐來看,一些鄉村產業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多數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其原因一方面是驅動創新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不足,創新氛圍不濃厚;另一方面是政府、市場和企業三方未能發揮協同作用,企業、科研聯動創新通道不通暢,導致產業鏈無法與創新鏈精準對接,即使企業擁有新技術,也難以將其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影響產業鏈的韌性、根植性和競爭力。

2.品牌建設亟待完善。鄉村產業經營者普遍不重視品牌建設,對品牌戰略不了解,在產業定位、發展方向和管理方法上欠缺專業度,重眼前的經濟效益,輕長遠的品牌建設,對產品質量和服務以及配套的品牌故事、品牌形象塑造有所忽視,導致品牌價值不高。對品牌營銷、服務、物流和售后等方面疏于精細化管理,對于企業文化、產業文化、地區特色挖掘和融合能力較弱,無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代表展示形象。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該產業生產出來的商品和服務在同類型產品中區分度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有效供給能力弱。

三、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進路

(一)總抓手:兩個堅持,牽引各方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敝袊伯a黨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心骨,也是農民前行路上的帶路者。在鄉村產業振興進程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根本保證。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要改革創新基層黨組織,抓實抓牢基層黨建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把“組織鏈”嵌入“產業鏈”,串起“服務鏈”,延長“工作鏈”,確保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能夠真正下實功、見實效。其次,各級領導干部要結合產業布局和農村農民的實際情況,積極轉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提高對農村工作及鄉村產業發展指導工作的應變能力、改革能力和執行能力。再次,黨員要在鄉村產業發展全過程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支持、配合工作,使組織、個人形成工作合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目的不僅在于增強鄉村經濟底氣,更在于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著眼于農民群眾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最根本、最迫切的發展需求,設置多元化的技能培訓課程,提供精準的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支持,增強群眾個體發展的內生動力,助力更多人民群眾成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科技生產力要素向鄉村轉移,讓鄉村產業“氣血”更足、人民群眾“氣色”更好。

(二)對內:三個引擎,協同發力

1.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產品質量。一是確定產業“生”出來。結合當前高端消費偏好上升與供給不足所暴露的結構性問題,應進一步完善供給體系。在制定鄉村產業發展規劃之初就應關注市場需求變化,立足本地實際,選擇最合適的產業,優化供給結構,減少無效和冗余的中低端供給,擴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對需求端的適配度。二是確保產業“活”下來。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集群,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重視保障產業鏈的安全穩定,提高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控制能力和配套能力,防范疫情影響下可能發生的供應鏈風險。三是助推產業“強”起來。企業應該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產品附加值。

2.需求側改革,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一是以創新驅動不斷創造新的消費需求。鄉村作為最大的增量空間,要充分挖掘其發展的巨大需求潛力,結合城鎮居民對休閑旅游、養生度假等消費需求的偏好,推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建設,滿足人民群眾需求,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促進消費升級。二是改善投資結構,把握好投資力度和精度,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結合起來,發揮需求對供給的牽引作用,實現有效協同。尤其是在剛脫貧的地區,注重補民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提高人民對生活的滿足感。同時促進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建設投資,培育地區經濟新增長點,推動更多鄉村產業發展壯大。促進傳統基建和新基建合力推進、融合發展。三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鼓勵網絡零售、電子支付等新型消費方式規范發展,擴大鄉村產業宣傳范圍,讓更多人了解并熟悉地區特色產業。

3.流通側改革,實現線上線下貨暢其流。一是著力完善流通體系,促進原料及產品流通順暢。依托當地鐵路、公路和港口等交通樞紐、生產基地、商品集散中心和批發市場,構建地區骨干流通網絡節點,形成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配送中心。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實現貨暢其流。二是創新流通方式,開展產銷對接模式。組建產業之間的產銷聯盟,由當地龍頭產業牽頭,聯合產業鏈條中的上下游中小企業、電商和批發市場,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打造產銷共同體,拓展直供直銷渠道,消化產品庫存。三是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鞏固線上線下經濟良性循環。針對時令水果和海鮮等商品,要利用倉儲、加工和運輸管理系統等信息化軟件,提高全程冷鏈管理水平。同時也要借助互聯網技術,搭建可及時獲取產品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方面信息的平臺,通過健全流通網絡,促進供給和需求的良性循環。

(三)對外:兩個方向,全面發展

1.橫向上,鄉村產業在國內發展成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產業后,要積極帶著具有中國特色、地區特色的產品“走出去”,成為宣傳中華文明和中國形象的優秀“代言人”??梢越柚耙粠б宦贰钡拇翱诠δ?,擴大鄉村產業參與全球競爭的范圍,充分架起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橋梁。借助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網絡,吸引全球范圍內的優質買家前來消費,提升出口質量,開拓產品市場。同時,鼓勵一些具備發展基礎的鄉村產業綜合區位等多方面考慮選擇境外投資建設生產基地,對境外合作資源進行整合升級,讓本土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多主動權。

2.縱向上,借助國際循環提供的對外開放機會,延長鄉村產業鏈條。這就需要我國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實現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的轉變。培育開放、規范的市場準入環境和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吸引高質量的合作伙伴,為鄉村產業發展帶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技術、人才等資源支持。同時,充分調動當地政府、產業經營主體以及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改變被動地位,提升鄉村產業的產業鏈價值。聚焦優勢特色產業,鼓勵優秀的產業經營主體拓寬發展視野,主動謀求新市場,與其他領域甚至其他國界的經營主體展開密切合作,增強產業鏈的黏性。有形之類,大必起于小。鄉村產業應充分利用開放優勢,將其轉化為自身的發展優勢、競爭優勢,經過長久的積累蓄能,形成多元形態的產業集群,成為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四)聯動:內外循環,良性互動

1.以外促內,推動國內創新呈現出澎湃張力。一是通過對外開放倒逼內循環進行改革,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研發支出結構,推動優勢資源、技術和人才等關鍵要素向鄉村流動,使鄉村產業上下游、產學研形成合力,最大程度上推動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把創新成果落實到生產中去。二是國際循環推動國內循環機制創新。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厚植人才激勵沃土,在人、財、物的管理方面和技術路線決定方面為科研團隊“松綁”,給予更多的容錯空間,讓更多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造就一批鄉村致富帶頭產業,培養一批帶頭人,讓鄉村產業發展呈現出澎湃張力。

2.國內循環突出相對優勢,擴大國際影響力。一是借助現有生態優勢、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一流的品牌。圍繞“區域品牌、產業品牌、產品品牌”布局品牌發展,加大鄉村產業品牌的公益宣傳,培育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和知名商標,使其成為能夠代表地區甚至代表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進而增強品牌效益,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二是挖掘潛在優勢。例如一些邊遠地區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具備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潛在優勢,應加強發展文旅產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2021年4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趙春燕

猜你喜歡
新發展格局雙循環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中國經濟:從客場到主場的全球化發展新格局
基于問題導向的中國制造業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
新發展格局下對現代流通體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牽動人心
在新發展格局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張明:如何系統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