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整本書閱讀的有效切入點

2022-05-30 10:48方舟沈勝方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9期
關鍵詞:方巾儒林外史超人

方舟 沈勝方

《儒林外史》具有突出的藝術成就與深厚的文化內涵,對于這樣博大精深的經典名著,教學中只有利用整本書閱讀的方式才能把握其不朽的價值。同時,這也衍生出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即從哪些角度切入《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才能助益于初中生理解和欣賞這部作品?!度辶滞馐贰吠ㄟ^對儒生官紳、武士豪俠、市井細民等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服飾進行描寫,塑造了一群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在服飾描寫中剖析了士林階層的精神困境,展現了當時社會的基本風貌,傾注了作者對時代的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服飾描寫為切入點來進行整本書閱讀,充分挖掘服飾描寫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讀“懂”這部“偉大”的小說。

一、探究前的準備:確定專題內容

整本書閱讀專題探究活動重在通過對某一主題內容進行深度挖掘,達到對作品特點及內涵的把握,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作品。開展專題探究活動首先需要確定專題內容,這可以由教師在把握文本內容和調查閱讀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確定,也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凇度辶滞馐贰返拈喿x難度,專題探究的主題可以由教師來確定,學生在特定專題下進行小組合作,深入挖掘作品價值。

1.教師提前閱讀,找準教學落點

整本書閱讀教學要導向深度閱讀已成為語文教育界的共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認真真地去閱讀原著,靜心思考,梳理內容,汲取思想和藝術的精華”[1]?!度辶滞馐贰返纳疃乳喿x不僅要實現對人物形象的深度理解,也要“汲取思想精華”,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蘊,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從淺層閱讀走向深度學習的必經之路,有助于促進學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度辶滞馐贰返乃枷胍馓N體現在作者對士林人物的塑造和社會環境的整體揭示中,禮俗、人情、世風都共同促成了社會整體風貌。

如何使學生認識到作品的深刻內涵?教師需要在提前閱讀的基礎上,找準教學落點,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尋找合適的角度來進行閱讀引導,以服飾描寫為切入點來探討《儒林外史》的社會文化與社會環境,便于學生感受和把握民俗世情風貌,跟隨作者的指引,探究作品的深層意義,將整本書閱讀導向深度閱讀。

2.結合教材提示,挖掘作品價值

教材中著重介紹了作品的諷刺藝術,“《儒林外史》不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說藝術上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這部小說‘秉持公心,指摘時弊,將諷刺的鋒芒隱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的敘述中,通過冷靜傳神的刻畫,寥寥數語,將人物形象和世俗風貌描摹得形神兼備,入木三分”[2]。根據教材提示可見,《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人物形象和世俗風貌都是學生應該了解和掌握的內容。

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前可以仔細閱讀名著導讀中的相關提示,有選擇性地汲取其中的觀點、方法,為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提供基礎條件?!度辶滞馐贰分械姆椕鑼懯钦宫F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作品通過服飾描寫細膩地再現了儒林階層的精神面貌,所用語言也極其簡練。學生在通讀全書的基礎上,探究作品中服飾描寫的獨特意義,挖掘人物服飾行為背后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感受當時的世俗風貌,進行服飾描寫專題探究便于學生實現內容探究與藝術特色探究上的結合。

3.考慮學生興趣,實現有效探究

統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材推薦閱讀《儒林外史》這部小說時,要求設置“諷刺藝術”探究專題,以“小論文”的形式呈現閱讀成果,對于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疾旆椕鑼懙纳羁虄群兄趯W生領會作品高超的諷刺藝術,從服飾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不守禮的儒生官紳的諷刺,以服飾描寫為切入點探究小說的諷刺性乃至主題,學生的學習便有了落腳點。

“教師對文本內容進行挖掘時,需要找準挖掘角度,在深入解讀學生后以適合學生的角度整理解讀內容”[3],選擇以服飾為切入點來探究世俗風貌正是挖掘文本內容、考慮學生需要之后的結果。服飾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雖然古今服飾差異較大,但有許多學生對古代服飾樣式很感興趣,教師選擇服飾作為專題探究內容符合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既能夠了解古代服飾之美,又可以達到對作品內容的深刻解讀。為了使學生能夠了解作品中的服飾之禮,并對其中的服飾現象進行恰當的判斷和解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展開探究活動,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進行深度閱讀,從人物的服飾行為出發探究作品的主旨內涵。

二、探究中的任務:組織學習活動

《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專題探究活動重在為學生提供交流、探究、質疑的平臺,其學習任務可以分為三步,以服飾為主題,學生圍繞服飾描寫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層次探討,分別實現對作品中禮俗、人情、世風的把握,從而在整體上明晰當時的社會環境、世俗風貌。

1.《儒林外史》服飾描寫與禮俗探究

服飾有道,貴在守禮,學生雖然對明清服制不夠了解,但聯系實際生活,理解服飾禮儀的重要性是不成問題的。學生完成初讀之后,對《儒林外史》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精讀文本,將全班同學分為四組,兩組找出作品中遵禮守矩的服飾行為,另外兩組找出作品中違禮僭越的服飾行為,將學生分為“遵禮”組和“違禮”組,學生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可以分辨書中人物的服飾行為是否“遵禮”。

為了解決探究問題,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找出不同場合中人物的服飾描寫,“遵禮”組的學生可以首先呈現所搜集的閱讀信息,全班學生在此基礎上分析遵禮守矩的服飾行為的意義。學生從婚事中的服飾之禮可以了解明清婚禮服飾樣貌,并觀察人物的服飾態度。通觀書中對婚禮服飾的描寫,可以發現無論處于何種境地、屬于何種身份的人,婚禮中所著服飾必然是“新”,必然帶“紅”,這是婚禮服俗的基本要求,這種服飾特點至今仍然存在。新人的服飾是婚禮服飾的主體,第五回中寫到嚴監生與趙氏的婚禮,“嚴監生戴著方巾,穿著青衫,披了紅綢;趙氏穿著大紅,戴了赤金冠子”[4],雖然書中對女性婚禮服飾描寫較少,但從此處可見男女雙方皆穿“紅”?;槎Y上人物的服飾體現了他們對婚禮服俗的遵守,第六回嚴貢生二兒子的婚禮、第二十六回中鮑廷璽的婚禮都體現了人物對婚禮禮俗的遵從態度。

學生對書中婚禮場面的服飾描寫進行分析時會發現當事人都有著遵禮守矩的服飾態度,但這并不能完全代表時人對服飾禮俗的真正態度,因婚禮是人人都樂見其成的,不過多涉及利益糾葛。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婚喪不同場面的服飾行為進行整體觀照,才能認清人物對社會服飾禮俗的真實態度。

關注喪事中的服飾之禮,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到人物對婚禮和喪禮服俗的不同態度,在對比中探究人物態度的成因。因服喪與官員的仕途密切相關,喪服更直接體現“孝”與“利”的矛盾,儒林人物本為知禮的讀書人,但書中違背喪禮服俗之人卻時時可見,讓人深思,學生可以從人物對喪禮服俗的違背現象中來探究社會問題。

《儒林外史》中涉及穿喪禮之服有范進、嚴貢生、荀玫、權勿用、匡超人、郭孝子等數人,但能遵守喪服禮俗的卻僅郭孝子一人。第一次出場,郭孝子“頭戴方巾,身穿舊布直裰,腰系絲絳,腳下芒鞋”[5],仍是儒生打扮。第二次寫到郭孝子的服飾,“頭戴孝巾,身穿白布衣服,腳下芒鞋”[6],通過服飾指明郭孝子之父王惠已經去世。父逝之后,他由“方巾”改戴“孝巾”,由“舊布直裰”改穿“白布衣服”,他不僅從服飾上表現其遵禮守矩的態度,也發自內心遵從喪禮要求,面有哀容,形容戚戚。吳敬梓將人物對“禮”的態度融于服飾描寫之中,對喪禮服俗的遵從與否尤其能夠體現人物的內在品格,學生抓住這一關系便能夠把握人物內在品性,并能透過現象看社會禮俗風尚的存在狀況。遵守喪服之禮體現了人物對孝行的堅守,是真善美的體現,與之相對,則是假惡丑的典型,這不僅關系到人物自身的德行品格、精神面貌,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禮儀風尚。吳敬梓正是對社會中的喪服之亂感到痛心疾首,所以在亂象中樹立一個“遵禮守孝”的典型以圖肅清風氣,作者直接以“孝子”稱之,其希望以“禮”來挽救世道,匡正人心的愿景從郭孝子對喪禮服俗的遵守中得到清晰地展現。

人物服飾是否與其身份相符是吳敬梓觀察人物言行出處的切入點之一,因此學生需特別注意人物服飾是否合宜,思考服飾僭越的內在原因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學生通過對各類活動中服飾禮俗的了解,既能夠觀風查俗、擴展閱讀視野,又能夠進行揣摩精讀、深入理解內容。相較于人物遵禮守矩的服飾行為,違禮僭越者的服飾行為所占比重更多,服制作為禮制的一部分,《儒林外史》通過違禮僭越的服飾現象直接揭示了明清社會禮制崩壞的狀況。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以重點分析違禮僭越的服飾現象,根據教師布置的探究任務找出服飾描寫中存在矛盾的地方,對身份與服飾不匹配的服飾現象進行重點梳理、深入探究,教師帶領全班學生把握服飾僭越現象的內涵,從中探究作品的主旨意蘊。

完成初讀之后,學生能夠發現方巾是由中過學的儒生所佩戴,但作品常常出現其他階層的人物也戴方巾,學生可能會對閱讀信息產生質疑。質疑是思維發展的開始,教師要進行追問求證,引導學生探尋原因,推進學生對主旨意蘊的深度挖掘。

學生在重新梳理服飾描寫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方巾亂象是《儒林外史》中最為嚴重的違禮僭越行為,不同身份皆有人以方巾冒充士林,甚至以此誨亂法度,致使士林圈愈加混亂?!度辶滞馐贰分凶钕燃俳璺浇砻俺涫咳说氖顷惡透?,在第一次出場時,陳和甫服飾得宜,“瓦楞帽”符合其相士的身份,轉眼間再次出場卻由“瓦楞帽”換成“方巾”,完全是士人打扮。第十八回中支劍峰作為衙門巡商戴方巾,直接被官府鎖去,雜流借方巾冒充士流本不合法,支劍峰被繩之以法便是最好的證明。

因各種人物違禮僭越的服飾行為,導致社會上出現“遍地是方巾”的服飾亂象,書中人物或出于虛榮心,或出于利益考量,穿著不符合自身身份的服飾,以圖實現某種目的??v觀書中服飾描寫部分,方巾中的違禮僭越現象牽涉到陳和甫、權勿用、洪憨仙、匡太公、趙雪齋、支劍鋒、牛浦郎、萬雪齋、湯氏兄弟的兩個小廝、方鹽商、丁言志等眾多人物,他們的身份有江湖相士、市井細民、醫生商人等不同類型。學生還可以看到“鹽商戴方巾”的時興已經成為人物茶余飯后的談資,時人皆不以為異,作者將不同現象進行說明,呈現出服飾下魚龍混雜的士林圈。

學生了解了“方巾亂象”之后,需要思考作者揭示這一現象的意圖,以探究作品主旨?!俺苫┲寥f歷年期間因經濟結構的變革,使社會風尚乃至人際間關系都發生了深刻變化”[7],《儒林外史》正通過人物的服飾描寫將這種風尚變化體現出來,學生深入分析作者所揭示的服飾現象,可以感受作者的精神追求,推斷小說的主旨意蘊,作者借方巾僭越現象表達了他對社會禮之不存現狀的擔憂和重建禮儀的愿望。

在弄清方巾僭越現象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考察書中是否還存在其他服飾僭越行為,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找出不同回目中存在的服飾僭越行為,探究人物的行為目的與成因,思考行為背后的意義,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并提升文本探究意識。

學生再次整合信息可以發現服飾的僭越現象不僅有雜流冒充士流,也有士流冒充更高品級的人物。作者在書中直接指出士流的僭越行為,萬中書本屬方巾之流,卻也從“方巾”改戴“紗帽”,偽造中書的身份,這種服飾上的僭越行為最終在人物的作為下成了提升地位的工具,萬中書的“假”中書成了“真”中書,這恰恰反映了服飾上的違禮僭越行為已經很尋常了。人人都想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當通過正當的科考不能實現時,便付諸于不當途徑,因此違禮僭越的服飾現象也不止于方巾之亂,而存在于整個服飾體系中。儒生在追求功名富貴的路途中喪失了基本的誠信和操守,服飾成為他們作假的工具,學生借此可以認識到作者對“功名富貴”的摒棄,對“文行出處”的倡導,作者以諷刺的口吻對士流的服飾僭越行為作出批判,對這類品行失范的士人進行辛辣地嘲諷,揭示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

2.《儒林外史》服飾描寫與人情探究

教師要“以人情風俗解讀為抓手,挖掘閱讀思維的縱深度”[8],把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引向深度思考。在《儒林外史》的服飾描寫中,服飾不僅僅作為穿著物存在,也作為饋贈物在人物之間進行傳贈,通過服飾維系著人物之間的情感。同時,服飾作為日常禮儀的體現之一,人物穿著何種服飾也傳遞著交往態度,服飾描寫與人物情感表達同樣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能夠將人物最真實的情感傳達給讀者?!度辶滞馐贰分幸苑棡槊浇榈慕浑H往來蘊藏著人情世故在內,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可以抓住服飾與人情的關系,提升對服飾現象的洞察力以及對作品中人情往來的感受力。

在人物交往的服飾贈予行為中,學生能看到人物情感中更為復雜的一面,學生可以先對作品中的服飾贈予行為進行分析,感受服飾中的人情,在此基礎上通過角色扮演將學習成果進行內化。如“馬二先生贈匡超人服飾”一事,學生可以進行深入探究。馬二先生自己并不闊綽,因知匡超人生活困窘,送銀子、衣服和鞋子給匡超人,通過馬二先生的行為,學生能感受到他的周到與善良。馬二先生送給匡超人的“舊棉襖”在文中反復出現,先是馬二先生遇匡超人送衣物,體現馬二先生的善良與匡超人的貧窮;緊接著匡超人回到家中,匡母“見他穿著極厚的棉襖,方才放下心”[9],從匡母的視角補寫“舊棉襖”之厚,更加體現馬二先生的寬厚大方;隨后又以匡超人阿叔的視角來寫,匡超人“穿的恁厚厚敦敦的棉襖”[10]。馬二先生贈予匡超人的一件舊棉襖,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反復提及,母親、阿叔皆以為異,這種重復的筆法使得“舊棉襖”這一物象的意義更加深刻,“舊棉襖”之“舊”,更顯情意深重。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可以將“舊棉襖”這一物件凸顯出來,在人物的交際互動中感受儒林社會的真情。

潘自業雖為人險惡、作奸犯科,但他對匡超人關懷備至,從潘自業為匡超人準備婚禮服飾這一行為中,學生可以得知他也有待人友好的一面,學生對潘自業的形象認知因此也更加豐富。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社會上人情的復雜性,同時將自己融入到潘自業和匡超人兩個人物形象中,去感受人物之間的情誼。

服飾是表達情感的手段,學生如果對服飾贈予行為雙方的身份進行分析,會發現這種行為不限于朋友之間,也發生在官員和下位者之間。向知府是知恩圖報的人,他不在意鮑文卿賤民的身份,對鮑文卿的感激與敬重也體現在服飾之中。向知府與鮑文卿再次相遇之時,他將鮑文卿父子請到府中,為他們添置衣物。書中刻意強調“里里外外”,向知府之盛情可見一斑,“做衣裳”本來就是極為親密的事情,向知府能夠想到為其添置衣物,而不是直接給銀兩,可見是把他們當作自己人,親厚至極。人物之間深厚的情誼正是通過服飾以及服飾態度和行為體現出來,由此學生可以知道向知府與鮑文卿之間的相處是情誼重于利益。

正因為服飾具有交換價值,所以人物互贈服飾的行為是超出利益之外的體現情誼的行為。一般而言,這種行為表現了贈送者與受贈者之間的深厚情誼,但在《儒林外史》中服飾贈予雙方的情誼并不一定對等,馬二先生、潘自業之于匡超人不過是相熟的人而已,當對方陷入困境時,匡超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服飾中重情誼的人情往來并不多見,主要表現在交往密切的人物身上,體現作者所崇尚的蘊含真情的人際關系。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可以重點關注服飾在展現人情方面的作用,在服飾描寫中鑒定人情的真實性。

與重情誼的人際往來相對的便是重利益的人際往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難發現這是服飾往來中常見的人際關系。在《儒林外史》的交際語境中,人情之冷暖體現在人物的貴賤之分上,而人物的貴賤之分最直接體現在人物所著服飾上,學生理清這一邏輯關系便可以更好地感受儒林社會的人情,抓住人情的核心問題。

匡超人是以利為先的代表人物,吳敬梓為了進一步突出匡超人的形象,特地點明匡超人與牛布衣、馮琢庵之間的交流是因為對方的服飾標志,“見是衣冠人物,便同他拱手坐下,問其姓名”[11]。人物的服飾在交際中占據主導地位,“衣冠人物”之“衣冠”是匡超人愿意與之交流的前提,若是“青衣小帽”的普通人,匡超人絕不屑于搭話。古代社會重視人情往來、人際關系,而這種交往也是有選擇的,服飾此時便是匡超人選擇其人際關系的外在依托。儒林人物通過服飾來決定是否進行相互交流,他們看中的是服飾背后的身份象征,所以底層人物與士流之間的交際通道并不暢通,因人物在進行人際互動前會進行身份價值評估,通過服飾來判斷交往價值。馬二先生將衣物傾情相贈、潘自業為匡超人準備婚禮服飾,最后兩人在匡超人這里卻只落得被貶低、排斥的結果,匡超人以利益論人情的交往規則在之前的情節中已有所暗示。

《儒林外史》多次借人物之口點明社會人情的核心表現是“勢利”,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對此會有真切的感知。景蘭江和匡超人的對話就直接道出了當時社會人情的真相,有“人情勢利”之感嘆,鄒吉甫和鄭老爹等鄉民也有“人情淺薄”之慨嘆,人情之“冷”也是導致儒生失范行為的因素之一。在對社會人情進行考察的同時,學生也可以深化對人物形象的認知和社會環境的了解,通過服飾將重要內容串聯起來,實現對作品的深度解讀。

3.《儒林外史》服飾描寫與世風探究

《儒林外史》中對世風的揭示是深刻的,當整個社會的服飾行為及服飾態度趨于一致,并表現出競相追逐的特點,便顯現出社會存在的追名逐利之風氣?!度辶滞馐贰分型ㄟ^刻畫不同群體的服飾行為和服飾態度塑造了一個獨特的儒林社會,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充斥在儒林社會之中,士流攀附位高者,雜流攀附士流,服飾的象征意義驅使各色人物做出不當行為,人物對服飾的狂熱與服飾價值密切相關。

首先,服飾本身就是利的體現。作品中多次提及人物在窘迫時以服飾來換取錢財的情況,服飾是金錢的一種變體。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中出現的追求豪奢服飾的現象,便可以理解書中人物服飾行為所反映的深層意義。書中人物對服飾進行了直接估價,第二十六回中金次福等人為了促成鮑廷璽與王太太之事,極力渲染王太太之富有,即以服飾來體現。從稍帶夸張成分的言語之中可見金次福和鮑老太對服飾之向往和崇尚,而從他們對服飾進行估價的行為中,學生可以知道人物對服飾的態度不是源于服飾本身,而是源于服飾的附加價值,即關注的是服飾除日常穿戴之外的交換價值。鮑老太、歸姑爺等人聽聞王太太所擁有的服飾如此之多,便不顧鮑廷璽的意愿強行促成兩人婚事,一方面是源于鮑廷璽的收養關系,但主要是源于對服飾之利的追逐。第五回中,王德、王仁兩人的妻子趁王氏離世、嚴監生家里混亂之時將衣飾珠寶一類值錢事物擄走,行徑宛如強盜,作品通過服飾描寫將二人人品之惡劣、對錢財的渴望展現得淋漓盡致,人物的這種服飾行為實則是社會上追名逐利風氣的直接反映?!度辶滞馐贰分腥宋飳Ψ椀牟徽斦加畜w現了他們對“利”的追逐,將這種非正當行為置于人物關系中來看,逐利風氣之重甚至在家庭內部蔓延。

其次,服飾是名的展現,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可以明了服飾是人物身份、地位的象征,服飾成為功名富貴的具體表現形式,在《儒林外史》中某些服飾是許多人競相追逐的東西,這種對服飾的追求也反映了社會上追逐名利的風氣之盛。第七回中,觀音庵的和尚對進了學的荀玫說,“而今掙了這一頂頭巾,不枉了荀老爹一生忠厚”[12],用一個“掙”字將世人對功名的追慕之心展現出來,世人深陷追逐功名的怪圈之中,連本該清心寡欲的和尚都為得到“方巾”道喜。第三十二回中,王胡子為張俊民求得杜少卿的幫助,他所求的是張俊民的兒子“穿戴著簇新的方巾、藍衫”[13]來拜會自己,“穿戴方巾、藍衫”是進了學的體現,市井細民與穿著此類服飾的人物交往便與有榮焉,從服飾的角度不僅反映了儒生對功名的追求,也體現了王胡子一類市井人物對功名的向往。

學生對人物追求服飾與追求功名的關系進行進一步探討,可以發現社會上追名逐利的風氣不僅體現在對方巾的極度向往中,也體現在人物獲得方巾的過程中,求得“準給衣巾”是人物對名利極致追求的直接體現。成老爹是一個典型的貪慕名利之人,他本是興販行的行頭,與方巾一物毫無干系,但他卻是伴著方巾、直裰這樣的服飾裝扮出場的。無論是從外在的氣質來看,還是從內在的修養、學識來看,成老爹都配不上這一頂方巾。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服飾現象,對成老爹的服飾行為進行分析,可以知道方巾只是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于成老爹而言只有外在的助益,并無內在的補充,追逐名利是他“求”得穿秀才服飾的根本緣由。一頂方巾的誘惑指向整個儒林社會中不能堅守清白的人物,功名富貴造成對人物心靈的極度扭曲,這通過人物的服飾行為得到清晰地體現。

三、探究后的提升:總結閱讀經驗

在開展專題探究活動之前,學生已經通讀過作品,對作品內容有基本的把握,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以服飾描寫為專題的探究并再次重讀作品,其閱讀感受必然更加具體、深刻。教師應該利用好整本書閱讀專題探究活動,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從初讀到重讀這個過程中的閱讀變化,這能夠使學生對閱讀產生個性化的理解,并建構自我閱讀經驗。

專題探究活動課結束之后,教師應該給學生交流活動感想、表達個人見解的時間,學生也可以通過撰寫報告的方式來完成,這是一個總結經驗、提升自我的過程。學生從《儒林外史》服飾描寫專題探究活動中收獲的不僅是對作品的更深層理解,而且是閱讀能力的提升、閱讀視野的開闊,學生能夠意識到整本書閱讀可以通過專題的形式來進行細節化、深刻化的閱讀,并由此生發出新的感悟。

《儒林外史》中涉及的日常描寫很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點,選擇一種日常描寫進行專題探究,如“飲食描寫”“喪葬禮儀描寫”“景物描寫”等,梳理出主要情節,分析它們在作品中的作用,進行不同專題的自主探究,遷移閱讀能力,促進自我發展。

一個恰當的主題是整本書閱讀專題探究活動成功開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的有效切入點,教師在確定主題時要發揮好引導作用,利用學生初讀時的閱讀感受,結合自身的閱讀經歷,把好選題關。研究《儒林外史》中的“服飾描寫”可以促進學生對人物的處境及言行的理解,幫助學生思考不同人物的價值追求,引導學生深入認識作品所反映的社會面貌。由此可見,教師需尋找整本書閱讀的有效切入點,鼓勵學生進行專題探究,這能夠促進學生對名著的理解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徐金國.名著閱讀應導向真閱讀深閱讀[J].語文建設,2016(25):20.

[2]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5.

[3]楊世平.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藝術談[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123.

[4][5][6][9][10][11][12][13](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匯校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9,464,484,204,207,256,95,399.

[7]汪崇筼.《儒林外史》中以鹽商為背景的落伍文人[J].安徽大學學報,2003(01):76.

[8]王彤彥.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2017(09):12.

猜你喜歡
方巾儒林外史超人
蛋超人
《儒林外史》的吃播
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與不可預知的祭祀效果*——論《紅樓夢》的除夕宗祠祭祀與《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戲劇演出資料考辨——兼談《儒林外史》創作中的明清互現
飛越超人
超人
我想變成超人
牛仔的大方巾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Taizhou Embroider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