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歷史史料教學

2022-06-09 12:12王昌宏
廣西教育·B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史料教學高中歷史核心素養

王昌宏

【摘要】本文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實施進行研究,提出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史料、科學運用史料、規范使用史料,幫助學生掌握史料研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從而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歷史的實證意識。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 史料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8-0138-03

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五項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高中學生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史料實證就是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學者徐藍、朱漢國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中進一步強調:高中歷史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和發展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能力,教會學生運用相關史料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自己的歷史敘述;要讓學生學會搜集史料,并對史料進行辨析,判斷史料的價值,掌握史料研習的方法,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歷史的實證意識,在論述歷史時能夠將有價值的史料作為證據等。

近些年,在《課標》的指導下,史料教學已成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而在高考試題中,讓學生通過閱讀史料得出相關結論,已經成為歷史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有效推進史料教學,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解讀能力,已成為廣大高中歷史教師應深入思考并認真探究的問題。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研究。

一、準確把握史料

有歷史學家曾說:“歷史學即史料學?!贝朔N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料對歷史學的重要性。史料是研究和認知歷史的基本依據,是歷史學科素養的基石,任何歷史結論的獲得,都必須基于對史料的分析。因此,對史料的認知,是史料教學最基礎、最核心的要素。

要學會運用史料,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史料。準確把握各種類別的史料,是《課標》要求下學習歷史的必備條件。根據學者榮新江的《學術訓練與學術規范》、學者瞿林東的《中國史學史綱》等歷史專著,史料大致分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高中歷史教學中涉及的史料,基本為文字史料。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史書。如《漢書》之于漢代歷史,《通典》之于唐代制度的歷史,《史通》之于史學理論,明清的地方志對各地區歷史的研究等。二是檔案文書。如長沙走馬樓吳簡、敦煌文書、唐代的法律條文、明清檔案、南京國民政府的檔案等。三是思想或學術著作。主要包括反映當時人們思想、觀念以及學術發展的文字資料。如《孟子》《韓非子》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皇朝經世文編》反映了清代的社會思想以及社會上的問題等。四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內容雖有一定虛構之處,但大體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思想以及觀念等,有助于文化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的研究。如從《世說新語》看六朝士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雜劇看元代人的觀念及生活,從《金瓶梅》觀察晚明文化及生活。而許多古代流傳下來的詩詞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比如杜甫的詩號稱“史詩”,就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近現代史上,無數志士仁人留下的許多反映這一歷史時期思潮或事件的詩歌,也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可以印證相關歷史。五是口述史料以及碑刻、墓志、家譜等其他的實物史料。實物史料更多是考古發掘及歷史遺跡,包括古代建筑、家具、器物、飾品、錢幣、墓葬,用以探討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及觀念等。

學生在平時的歷史學習和考試中遇到的史料包羅萬象,種類繁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引入各種類型的史料,引導學生樹立基本的歷史觀念,對不同來源的史料進行分析、鑒別。同時,教師要對材料的篩選嚴格把關,根據所教授的歷史知識,選擇經典的、大眾認可的史料,避免因史料選擇不當,造成學生原始認知的偏差。

二、科學運用史料

史料教學是手段,是方法,通過史料分析對歷史問題的本質認識才是史料教學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史料源頭及分析過程進行科學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得出客觀、本真的歷史認知。

史料教學能夠使學生直接感悟歷史,對學生史證意識的培養、歷史思維的拓展等益處自不待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對史料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史料的解讀、史料的鑒定、史料價值的判斷?,F以漢代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對漢代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教材僅是用幾句白話文來描述,學生一時難以理解,在學習時多是選擇死記硬背知識點,并沒有真正把知識學活。事實上,教師只需引用史料加以分析,就很容易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內容。以下是筆者在講述漢代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所引用的材料。

材料一: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小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班固《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

材料二:

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馀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膘妒巧蠌钠溆?。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

問題設置:通過閱讀史料,說說漢代是如何解決地方割據問題的?又有何歷史意義?

首先,從出處看,以上兩則材料引自《漢書》與《史記》,史料引用經典客觀,兩則史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漢代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及措施,材料雖然是文言文,但閱讀難度不大,以高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大體都能讀懂,特別是《史記》中的材料,情節性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閱讀材料之后,很容易從材料“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這句話中歸納出漢代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是推恩令。這樣,通過史料研讀,學生加深了對漢代實施推恩令的理解,進而提升了史料解讀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史料,訓練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和概括材料的能力,不但能拉近學生對歷史的感知,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對學生看不懂的材料,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給學生講清楚、講透徹,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開闊視野,提高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在學生掌握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方法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對高考真題進行分析,提高自我的史料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高考試題所選的史料內容專業性很強,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而且有些高考試題中的材料題幾乎脫離教材,學生只有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才能做出準確解答。近些年涉及史料研讀的高考試題無一例外都呈現出以上趨勢。有些高考試題甚至是難度較大的第一手史料,比如近現代史的報刊資料、古人的日記等。尤其是古代史,常常是從二十四史或者《明實錄》這樣內容深奧、晦澀難讀的古籍中摘錄史料。如2021年全國II卷選考部分的人物評價題:

材料一:

馮道(882~954),“少純厚,好學能文”。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時,皆居高官顯爵,自號“長樂老”。其自詡:“在孝于家,在忠于國??跓o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謀,是天之祐。六合之內有幸者,百歲之后有歸所?!?/p>

——據馮道《長樂老自敘》整理

材料二:

史臣曰:(馮)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馮)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

——薛居正《舊五代史》

材料三:

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義之節,獨出于武夫戰卒,豈于儒者果無其人哉?

——歐陽修《新五代史》

(1)分別概括材料一、二、三對馮道的評價。(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人物評價的因素。(6分)

這道關于歷史人物馮道評價的試題與往年人物評價試題差異較大,有別于往年的白話文,三段材料全都取自古籍,而且都是一手史料。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閱讀史料得出結論,難度不大,只要學生讀懂史料,具備史料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完成這道題就游刃有余。顯然“在孝于家,在忠于國”就是材料一對他的評價——忠孝兩全,“宇量,深得大臣之體”及“可得為忠乎”兩句話是材料二對他的評價——淳樸大度但不忠,“無廉恥者”是材料三對他的全面否定——寡廉鮮恥。通過閱讀史料,不難看出三段材料對同一人物的評價是不同的。

第二個問題是影響人物評價的因素,這類問題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經常訓練的一個常識,此題的難度是要從材料中歸納概括,這一要求會干擾學生的答題思路,如果按照常規的思維,從材料中是歸納不出答案的。其實細看材料三,“其自詡”后面引號內闡述的內容正是史料實證,而三段材料分別節選自《長樂老自敘》《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這就從側面反映了史料的真實性和豐富性?;诖?,我們可以確定答案:是史料的差異影響了對人物的評價。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多滲透史料教學的理念,幫助學生掌握史料實證的技巧,學生才能在考試中順利解答。

類似的試題在全國各省的考卷都有涉及,主要考查學生對史料解讀、史料價值的判斷等。而對史料本身的相關知識,中學歷史教材幾乎沒有涉及,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適當補充,而不是局限于歷史教材知識的教學。

三、規范使用史料

在教學中如何合理有效地運用史料?以古代史為例,中國古代史學發達,史學著作浩如煙海,如何在冗繁、零亂的史料中找出合理的史料來輔助教學,這是史料教學亟須解決的問題。筆者在教學中發現,無論是在練習冊、考試題,還是課堂授課,學生對史料的來源、史料的解讀斷章取義,甚至引用錯誤史料等不規范行為俯拾皆是,進而引發一系列教學問題。

那么,在史料教學中該如何做到恰到好處呢?筆者認為,既然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不可避免,那么教師就要規范使用史料。學者徐藍、朱漢國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中對如何運用史料做了詳細論述,而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提出的對歷史研究中規范運用史料的原則,同樣適用于高中歷史教學。筆者結合上述學者觀點和日常教學實踐,認為史料教學應當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是重視教材中的史料。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吃透教材中出現的史料,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別要重視教材中“學思之窗”“史料閱讀”“歷史縱橫”等出現的史料,此外也要重視歷史地圖冊中的地圖等相關史料。二是重視歷年來高考試題中出現的史料。教師多整合高考題中出現的經典材料,以題代講,以題說史,充分挖掘試題中的史料與教材知識點的聯系,借助試題中的材料加以變式,進而升華教材知識。三是要引用客觀正確的史料。盡可能地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的史料,少用后期改編過的史料,這樣有利于從源頭上杜絕在學習過程中走偏。四是引用史料要聯系上下文,切勿斷章取義。教師盡可能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全面的眼光分析史料,從整體上把握史料,而不是僅從幾個詞或一句話就武斷歸納史料的全部意思。五要堅持論從史出。史料實證一切的論點均出自史料,所有結論應遵循史料本身的意思,可以在結論上有所發揮,但絕不能脫離材料。六要堅持多種類型史料互相實證。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引用不同類型的史料,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要重視視頻、音頻等材料,這樣不僅有助于增強史料的多樣性,而且也可以豐富課堂教學,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七是設置問題要科學合理。在設置問題與答案時,要緊扣教材與材料,除了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等能力,還應盡可能客觀真實地反映歷史原貌。史料教學的本質是用史料解決問題,所以問題的立足點要以教材知識為立足點,切忌天馬行空。

歷史學科有其特殊的一面,它要求教師、學生必須大量閱讀各類相關的專業書籍。對教師而言,單純地教授教材內容已完全不能適應《課標》的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后大量閱讀各類相關的專業書籍,包括古籍資料以及現代學術研究著作。對學生而言,不轉變學習觀念,不擺脫以往對歷史學習死記硬背的態度,脫離史料學習的基本原則去追求學習效率,那最終效果只能是空中樓閣,經不起推敲,在高考中更不可能取得好成績。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有效推進史料教學,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史料進行實證,讓學生通過對史料進行辨析,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自身的史料分析、解讀能力,并最終形成歷史實證意識。

參考文獻

[1]徐藍,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嚴耕望.治史三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榮新江.學術訓練與學術規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責編 藍能波)

猜你喜歡
史料教學高中歷史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問題+”課堂模式構建的實踐探究
遵循記憶規律 提升高中歷史學習效率
學科哲學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重構
淺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新變化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的“史料教學”
以史料促教學
試論新課改下史料教學的作用及運用原則
淺論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中的作用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