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數字經濟趨勢:加快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發展的策略選擇*

2022-06-27 00:38俞鋒伍俊龍
藝術百家 2022年2期
關鍵詞:業態文化產業數字化

俞鋒,伍俊龍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是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下,以產業增長為動力,以“新基建”為底層技術架構,通過數字化、互聯網等高新技術手段,進行場景創新和民生應用,引領當代時尚文化消費潮流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文化業態。這一新業態發展趨勢正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在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背景下,加快數字技術產業化、文化產業數字化是必由之路,本文擬對數字經濟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發展的動力機制、現實困境和發展策略作一探討。

一、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發展的動力機制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的關鍵時期,以數字技術、5G技術、大數據、區塊鏈、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迅速崛起,正日益成為支撐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新興基礎建設。在“新基建”上構筑的文化產業新生態正方興未艾、潛力無窮。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呈現快速發展之勢,其發展動能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一)多元化需求動能:消費升級推動下的多元需求刺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演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文化需求向多元化、個性化、差異化方向發展。為滿足文化消費升級,新商業模式正日益細化文化市場,滿足個性化、多元化消費人群需求成為新的競爭方向。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定義,新業態是指順應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需求,依托技術創新和應用,從現有產業和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鏈條、新活動形態。[1]其表現為:針對特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在線上或線下或結合來有選擇地改變店鋪位置、店鋪規模、店鋪形態、價格政策、銷售方式、銷售服務等經營手段,提供不同以往的消費體驗和取貨方式的銷售和服務。隨著云計算、VR、AI等新型技術的不斷演進,互聯網巨頭企業競相布局,新媒體和新行業不斷涌現,讓互聯網平臺變成文化企業發展基礎設施,使多元文化需求實現了可以經營的目標。影視、旅游、動漫、游戲、教育、體育等與科技產業融合成為新趨勢,移動電競、互聯網影視、云教育、云觀光、云展覽、云比賽、云論壇等成為新的探索點。而這些繁多而又新興的業態反過來再度強化和進一步刺激多元化文化需求的生發。

(二)數字化應用動能:高新技術推動下的交叉融合催化

新科技成果、新興技術不斷涌現、日新月異,不斷催生并形成一定規模的新型經濟活動,新技術的升級換代,使多樣多元多向文化需求的滿足得以可能。從表現形式上看,文化新產業主要分為:新技術產業化直接運用于文化領域形成的嶄新文化產業;傳統文化產業在高新技術改造下形成更新迭代的文化產業;新技術應用與文化事業結合推動形成產業化創新。通過在文化產業領域廣泛應用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的文化產業業態。在5G技術背景下,文化產業將在數字創意設計、數字影視、網絡直播、移動短視頻、數字全媒體、數字藝術、智慧旅游等方面催生大量新思路、新舉措、新形式與新業態。[2]55-56數字化應用不僅使文化消費內容、方式、媒介、平臺、渠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革,更是改變了國家文化發展的戰略路徑?!皵底种袊卑l展戰略的付諸實施,直接推動“互聯網+文化”新業態逆勢上行,數字文化消費呈現爆發式增長。傳統、常態的文化創意產業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向高端變革,催生了大量的數字創意設計、動漫、網游、互聯網經濟、現代會展業、現代廣告業、電子(數字)商務、網絡電視臺等新業態。

(三)沉浸式體驗動能:場景理論推動下的消費方式更新

要實現用戶價值和文化科技企業的持續盈利目標,就必須運用新技術手段,對企業經營中擁有的內外要素稟賦進行創新整合和重組,獲得持續盈利的服務和產品,形成高效并具有獨特競爭力的營銷和管理體系。美國科技記者羅伯特·斯考伯在《即將到來的場景》中提出了“場景概念”,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傳感器和定位系統是移動互聯網的“場景五力”,其所營造的內容場景將幫助每個個體獲得前所未有的在場感。[3]11基于新技術的場景運用,產品和服務的營銷模式和消費方式都會隨之改變,企業在客戶期望、產品優化、協作創新和組織形式上加速創新,其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也會隨之創新。在傳統的物理空間基礎上,加入了文化和美學要素,使場景成為承載文化價值、突出文化品質、彰顯文化特色的社會空間。在場景理論下,文化消費通過數字技術應用打通傳統——現代模式,營造出全新的消費場景,塑造全新消費體驗。沉浸式體驗是文化與科技融合形成的一種新業態,是一種以空間造境為核心業態,依托數字化準客體而建立起來的體驗活動,讓觀眾從真實的體驗進入虛構的世界,傳達了創作者對于自我、萬物、世界、宇宙等的新解讀和新表達。[4]18-32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5G技術、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創造出空間與情境、人物與環境、現實與虛擬、公域與私域、主觀與客觀之間無數種鮮活靈動的關系,充分滿足了人們獲得在場感、參與感的體驗式消費需求。在文化產業領域中,目前出現了沉浸式演藝、沉浸式游戲、沉浸式影視、沉浸式展覽等一系列豐富的消費形態[5]。

二、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發展的現實狀況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從文化及相關產業細分行業看,2021年上半年,全國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①實現營業收入1820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2.9%,占全部文化產業營業收入的33.5%;比2019年上半年增長57.1%(如表1所示)。[6]其中,互聯網廣告服務、娛樂用智能無人機飛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的增長率均超過30%??梢哉f,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明顯增強,新業態進入了高速增長期。

表1 文化新業態特征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發展對比表(單位:億元)

(一)政策供給強度不斷攀升

目前,數字經濟正迅猛發展。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數字經濟對GDP的產出總量是30%左右,對GDP的增長貢獻是70%以上。目前在整個文化產業GDP產出總量大概34%左右,對于整個文化產業的增長貢獻率也在70%以上。[7]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和科技融合,已經形成國家政策引導、行業自主推進的共識。2012年1月,國家科學技術部印發《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其中提出加強科技與文化融合,培育文化新業態。2012年2月國務院頒布《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規劃建設“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從文化資源數字化、文化生產數字化、文化傳播數字化等三方面實現文化數字化。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的要求。鼓勵和支持各地進行實踐探索。在2012-2013年,國家有關部門先后確定了兩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4年“大數據”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2016年數字創意產業首次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7年“數字經濟”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項目的試驗成果推廣到9個省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2020年“新基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宣部下發《關于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通知》,指出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基礎性工程,將從供給端、生產端、需求端、云端發力構建體系,明確了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文化體驗園、文化體驗館、國家文化專網、國家文化大數據云平臺、數字化文化生產線等8項重點建設任務。[8]這些政策的陸續出臺說明從制度頂層設計、行業規劃、部門措施等層面,國家推動數字創意產業政策導向明確,政策強度不斷攀升,數字技術與文化領域的融合與升級已是一個漸次深入、共識形成、漸入佳境的發展狀態,目前文化產業已全面進入數字化時代。

(二)企業激發創新活力主動參與更加自覺

近年來,文化產業隨著文化大數據為底層架構的文化生產新體系的構建,正進入體系化升級的新階段。文化企業圍繞新技術與新生活方式交融、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業態、新技術轉化公共文化事業的消費潛能、新技術對實體制造進行文化賦能等四個方向,催生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形成了六大重點領域:數字內容、影視出版、文化展演、文化旅游、公共文化、創意設計。[9]從技術供給角度看,視音頻數據技術、虛擬技術、增強現實、人工智能、5G技術、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新業態和嶄新消費體驗;從產品供給角度,全國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大規模走向數字化改造之路,用數字技術改造傳統展陳方式,如故宮、敦煌、南京博物院等紛紛開展數字文物工程,積累了雄厚的文化數據資源,為文化數字產業化提供可能;從產業鏈角度講,文化創意、生產、傳播、消費各環節涌入大量科技企業,在文化產業各鏈條進行數字科技化,大大推動了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自2012年開啟的全國文化企業三十強評比,已經評比了12屆,第十二屆中國文化企業30強企業的2019年度合計主營收入為4346億元,凈資產首次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到5519億元,凈利潤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達到503億元,主營收入、凈資產、凈利潤均創歷史新高,分別比第十一屆增長4.4%、51.8%、10.3%。[10]

(三)文化科技融合創新開放生態逐步形成

文化資源和現代科技共同構筑的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的開放生態逐步形成,歷史文化資源在數字化技術下煥發新生,現實文化資源在知識產權保護下高效開發,文化產業的產業鏈和創新鏈日益對接,產業鏈中創意設計、內容生產、渠道傳播、體驗消費每一環節都與新技術的創新鏈進行有機嫁接,改變了傳統文化產業價值鏈,使文化內容增值方向和價值鏈條權重發生巨大改變。在方興未艾的新技術背景下,文化產業的新數字應用場景、新產業鏈、新增值方式、新法律政策環境構成了全新發展平臺,技術融合創新的開放新生態在新技術條件下化繭成蝶。

在國家政策的設計引導下,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布局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不斷激活傳統文化企業發展活力。如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創新打造一系列經典IP。云南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一部手機游云南”平臺,是“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全域智慧旅游數字化平臺。鳳凰集團、江蘇有線、新華報業、蘇豪集團等江蘇傳統文化龍頭企業紛紛進軍“文化+科技”領域。鳳凰集團加快數字化轉型,旗下學科網、鳳凰云校園、鳳凰云計算中心、鳳凰職教虛擬實訓平臺、鳳凰傳奇影業公司成長迅速。江蘇有線推動廣電網絡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跨域融合,已獲批國家文化大數據華東區域中心。

文化科技企業培育力度加大,創新型文化科技企業明顯增長迅速。中興通訊等公司生產的最新VR、增強現實(AR)技術產品,感受身臨其境的視覺沖擊??拼笥嶏w致力于語音識別技術和人工智能開發,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銳豐智能在數字科技體驗等新業態領域快速成長,發展了全息投影、VR/AR 互動體驗等現代感映技術及產業鏈全流程解決方案。奇趣智能基于完善的軟硬件解決方案研發實驗室、供應鏈管理及生產基地,推進AR/VR技術與文化產業融合,逐漸發展為國內領先的虛擬現實技術(VR)開發應用企業。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連續在南京舉辦三屆。文化科技融交會已發展成為聚焦文化科技融合的全國性平臺,為文化科技融合的新業態成果轉化提供了交易載體和信息中心。

(四)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發展格局日益成型

我國現有34家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科技發展大多集中分布在文化資源較為富集、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大型城市群,初步形成了“三極一帶三中心”的區域布局,即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極,長江沿線發展帶和成都-重慶-西安西部中心、武漢-長沙-南昌-合肥中部中心、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東北中心。其中“三極”憑借成熟的市場機制、科技稟賦的先發優勢以及雄厚的文化資源,毫無疑問地成為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的領頭雁、先鋒團。京津冀文化科技資源得天獨厚,以北京為核心,憑借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文化稟賦要素、科技創新要素領先全國,文化產業成為支撐首都經濟圈創新發展、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重要引擎。江浙滬文化科技融合促進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主要體現在文化產業業態的整合與創新,文化科技成果不斷顯現,文化龍頭品牌企業、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科技創新平臺、文化科技融合項目等全面開花,不斷催化文化新業態的涌現,推動文化產業的升級換代?;浉郯牡貐^文化產業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對接,派生出數字媒體、數字創意、網絡游戲、網絡視聽、手機文化、網絡出版、數字節目、三維動畫等一系列新的文化業態,賦予了文化產業新的內涵。

全國各地立足文化科技資源優勢,逐步形成以“三極”為龍頭、一帶多中心為主干、帶動輻射全國城鄉的新業態發展布局,并呈現由西向東漸次升高的梯度格局,即東部文化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層次較高,西部層次相對較低。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鮮明的城市集聚特征, 表現為文化積淀深厚城市文化群集中連片分布的態勢。

三、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發展的提升困境

文化科技企業在融合生發新業態過程中,主要有創意引領模式、技術引領模式、平臺創新模式、消費引導模式、產業鏈延伸模式等五種類型。[11]這五種類型也提示著文化科技融合在促進新業態發展中,在創意保護、核心生產技術、數據共享、產業鏈銜接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障礙或困境。筆者為深入研究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的發展情況,利用中國(南京)第二屆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發展博覽會期間,對參展的全國文化科技企業進行了入戶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6份,回收66份,有效問卷66份,回收率為100%。

(一)核心生產技術受制困境下協作研發能力不強

文化科技企業在融合發展中核心生產技術依然受制于國外先進技術。如創意設計中,核心設計軟件工具Adobe、Maya、AutoCAD等皆由國外壟斷,影視特效制作中,音視頻特效技術還遠落后于國外公司。目前,國內企業主要依靠自主研發和合作開發(含產學研合作)的模式實現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經調查,有83.3%的文化科技企業通過自主研發來滿足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技術需要。其中有54.5%的文化科技企業是合作開發(含產學研合作)完成技術研發的。委托開發(占比16.7%)、專利購買(占比7.6%)、公司重組或并購(占比6.1%)、模仿開發(占比3%)等方式在文化科技企業實現文化科技融合發展中不是主流選擇。這一組數據表明(如圖1),文化科技融合需要強勁的自主研發實力作支撐,而自主研發能力必然受制于研發經費不足和技術人才匱乏兩大主因,有53%的被調查企業表示創意技術人才短缺是影響文化科技融合推動新業態發展的關鍵因素,其次40.9%的企業認為文化科技融合投入資金大、成本高,制約了行業新業態發展。因此,單一開發能力不足,協作研發攻克核心生產技術的機制不暢必然延滯文化科技融合的新業態發展。

圖1 文化科技企業實現文化科技融合技術支撐的主要方式

(二)數據資源供給孤島困境下數據共享共贏不足

從調查來看,目前文化科技企業緊扣數字經濟,在數字媒體、數字出版、數字文娛、數字文旅、數字城市、數字文博、數字演藝等新業態、新模式已經具備了比較明顯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數字媒體領域(新業態中占比34%)發展較快,基于數字技術的文化產業業態創新已經成為趨勢性特征?;跀底旨夹g的文化產業新業態,一定須以數據資源為前提,只有建立起安全、共享、有效的數據資源庫,數字應用場景才能得以有效開發,數字消費模式才得以建立。而目前國家文化資源數字化才剛剛開始,市場消費數據大多掌握在少數幾家頭部企業手中,由于缺乏共享的政策規范和共贏的市場模式,實際就面臨著數據供給孤島現象與數據資源壟斷現象同時并存的局面,這不利于提升數據的利用率和開發度,也就限制了文化產業數字化新業態的發展。

(三)頭部企業帶動不足困境下產業鏈式發展不快

文化科技新業態緊盯數字化發展趨勢已經取得長足進展,數字媒體、數字影視、智慧文旅等一批文化科技新業態基本形成,但新業態標志性頭部企業不夠多,企業資產規模、營業收入總體還較少。2020年第十二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總營業收入4346億元,約為668億美元,而2020財年,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營業收入就達653.88億美元,一家公司抵上了國內三十家;在今年全球最暢銷前十大IP所有權中:5個IP屬于日本、5個屬于美國華特迪士尼。第一的神奇寶貝近千億美元(950億)收入獨占鰲頭;第二的Hello Kitty也高達860億美元收入;第十的漫威宇宙350億美元收入。而這十個IP截至今年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就高達6200億美元。[12]由此看出,我國文化企業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因為頭部企業嚴重不足,頭部企業的輻射引領作用也不足,文化數字產業鏈需要頭部企業的強力拉動,選樹、培育龍頭標桿數字文化企業已成當務之急。

以新業態為主體的龍頭、頭部文化科技企業明顯不足,文化科技新業態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尚需進一步提高,尤其是文化科技新業態在服務國家大戰略、大項目中的效果還沒有充分釋放。對擁有豐厚文化資源的地標式文化企業,在企業數字化融合方面缺乏全國層面的整體性統籌,沒有有組織地參與到國家文化數據庫、數字資源共享庫的建設之中,在媒體網絡、數字文旅、數字影視、數字文娛等多個新業態領域,缺乏專精特新的小巨人企業,缺乏細分領域的行業龍頭。

(四)制定扶持政策滯后困境下引才融資支持不力

據調查,文化科技企業對政府出臺的有關文化科技融合政策支撐新業態發展的滿意度情況如下,27.3%的企業對政府的政策表示非常滿意,51.5%的企業表示滿意,19.7%的企業表示基本滿意,僅有1.5%的企業表示有些不滿意。應該說,企業對政府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供給總體上給予了積極的評價,文化企業在政策的引導下進行科技創新、自主研發,促進文化科技融合促進新業態發展具有良好信心。但同時,有45.5%的企業認為資金融資問題和43.9%的企業認為人才引育問題是文化科技企業最為關注和期盼政府支持的問題,文化科技企業一般都有輕資產、資金少、人員流動快的特征,融資和引才成為企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這提示要推動數字經濟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這兩個問題是破題的瓶頸。另外有24.2%的企業關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隨著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知識產權保護顯得越來越重要,知識產權保護是版權市場、知識產權質權融資市場發展的主要保證,中辦、國辦《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及其推進計劃,統籌推進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2020年,全國法院共新收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等各類知識產權案件525618件,審結524387件,比2019年分別上升9.1%和10.2%。[13]上升到五年之最,一方面看出知識產權糾紛隨著文化企業發展而增多,另一方面也看出文化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明顯增多。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快,數字文化資源、創意文化資源的保護也增加了更多難度,進一步細化、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在數字時代已是刻不容緩。

圖2 文化科技企業對政府政策支持的期待

四、加快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發展的策略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生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當前,以數字技術、5G技術為基礎,充分開發文化產品的新興應用場景,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鮮明特征,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興數字文化產業已經蓬勃興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2020年11月18日,文旅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促進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積極融入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边@正給文化和科技融合、促進新業態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

(一)頂層設計策略:以政策統籌引領新業態發展的新征程

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的發展,國家應更加注重頂層設計,注重統籌全國與重點突破的發展策略。在“新基建”的發展機遇中,加快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全國文化資源數據庫和文化創意素材數據庫;加快大數據、區塊鏈、5G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與文化企業融合生成新的商業應用場景,加速造就更多沉浸式、體驗式、個性化的新消費模式;加快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在傳統的圖書出版、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音樂廳、影視制作、園博游覽等行業進行數字升級、數字賦能;加快進行文化產業數字化的制造材料、制造軟硬工具、制造工藝、制造設備的研發攻關,突破軟硬件的“卡脖子”技術;加快建設文化產業版權市場、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知識產權質權融資中心、創意人才交流中心,在融資和人才環節助推文化科技企業的突破性發展。

從全國而言,要注重發揮“三極一帶三中心”的重點突破、輻射帶動功能,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極,要重點突破、重點發展。以長三角為例,通過江浙滬的領先拉動,帶動長江中下游以及東部文化企業整體躍升。上?!笆奈濉币巹澝鞔_了數字化轉型三大領域——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要在持續的場景開放、制度開放中,“全面激活千行百業新動能,全面打造數字生活新范式,全面構建數字治理新模式”。數字化上海將驅動“文化+科技”融合的結構性變革,推動文化企業從生產到管理再到商業模式的全面數字化再造。浙江在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明確發展數字視聽、動漫游戲、電競產業、網絡文學、數字演藝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杭州國際動漫之都建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IP和品牌。推動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演藝娛樂等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云看展、云演出、云閱讀、云旅游等新業態。建設推廣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數字詩路文化體驗館等,提升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服務能力。江蘇“十四五”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建設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緊緊圍繞“數字賦能文化”的核心目標,把文化科技融合作為“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主攻方向之一,從新業態特征明顯的行業小類中,如廣播電視集成播控、數字出版、數字文化藝術業、數字出版軟件開發、版權和文化軟件服務、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等。結合江蘇實際,梳理確定重點發展的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方向,依托區域稟賦優勢,通過實施文創基礎設施數字化創新工程、內容數字化創新工程、文創裝備數字化創新工程等一批促進新業態發展的大型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工程,更好推動江蘇在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中走在前列。

(二)數字賦能策略:以共享共贏塑造新業態發展的新格局

在數字時代,數字技術是推動文化科技融合、促進新業態發展的關鍵基礎技術。要通過數字賦能,形成創新驅動、文創融入、技術先進、鏈條完整、布局合理、生態優良的新業態發展新格局。一是積極規劃將文化資源和數字技術對接。充分利用以5G、物聯網、產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和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14]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實優秀創意成果數據化、資源化、集成化。二是全力建設若干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文化科技產業策源地。在數字媒體、虛擬技術、數字出版、數字文旅、數字文娛、數字展覽等已經取得明顯成果的新業態上做好融合“新基建”發展的大文章,打造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產業集群。三是極力提升數字化創新創意研發設計制造能力?;I建國家數字重點實驗室,創新數字文化創意技術和制造裝備,打造創意素材數字資源庫,爆發式擴展數字文化創意內容素材和表現形式,打造集文化創意研發設計數字化、文化裝備生產數字化、文化消費數字化及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于一體的新業態產業鏈、創新鏈,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三)鏈式發展策略:以產業集群打造新業態發展的新高地

重視文化科技企業與其他各類產業集群式發展,進一步培育優勢文化科技企業,實現資源空間共享,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15]289充分發揮34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平臺輻射和帶動作用,引導文化科技企業向示范基地集聚,形成具有區域帶動作用和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科技產業集群。一是要加速培育符合各示范基地重點發展的新業態集群和核心產業鏈。按照完整產業鏈建設規律,通過完善財稅、金融、科技、人才、投資、產業、貿易、消費等各方面扶持政策,加快推動示范基地內文化科技企業、創新創意研發機構、國內外創新創意團隊快速向示范基地集聚,加緊打造對標國家示范基地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的各文化行業小類新業態發展高地。二是著重建設好文化科技公共管理服務交易平臺。對于共性技術研發、數字化項目孵化、數字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平臺、創新成果應用推廣、知識產權保護、產權交易、質押融資等文化科技企業的共性需求,構建集創新服務、政策扶持、人才培養、投資融資、品牌運營、成果推廣于一體的文化科技融合發展配套服務體系。三是要營造世界一流文化科技融合的人才引育和營商環境。堅持引資、引才、引技并舉,充分利用后疫情時代我國對全球科技資源和文創資源的吸引力,加快引進和培養文化科技融合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特別是加快復合型、專精新特型、外貿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的培養,加強示范基地內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協同攻關、融合創新方面合作。四是在建好國家級示范基地的同時,逐步加強示范基地對周邊文化科技融合欠發達區域的輻射作用,構建梯度化的文化科技成長拓展空間布局,增強這些周邊地區的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與示范基地的銜接,拓寬產業鏈的價值創造范圍,通過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的延伸和拓展,推動全國文化產業的普及覆蓋與梯次升級,不斷壯大提升文化產業資源的開發能級和綜合效能,突破性地提高文化產業對國家經濟總量和軟實力的貢獻能力。

(四)戰略項目策略:以重大項目拓寬新業態發展的新空間

從上文中外比較中得出,我國文化產業要躍升到與西方發達國家同樣的量級,還有很長路要走,需要國家進行戰略建構。通過大布局、大項目、大整合,才能在較短時間實現彎道超車。國家、區域、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重大項目應充分統籌考慮文化產業的布局,推動文化科技融合有效對接戰略布局。一是積極圍繞五大重大國家戰略同步布局,即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五大國家戰略中,同步深度布局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戰略,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與鄉村建設行動中著力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的新業態,推出以流域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科技融合創新成果。二是積極推動國家重大文化工程落地實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國家文化公園、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重大文化項目落地,以提升文化大項目的科技能級和科技支撐力為抓手,促進科技資源加快向文化領域滲透、加速新業態形成。三是積極緊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光大。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科技結合,借鑒國外經驗,如法國盧浮宮對“鎮館之寶”進行了數字化制作,蓬皮杜中心開通線上免費藝術課,奧賽博物館直播室內音樂會,歐洲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共同發起的“歐洲遺產日”推出數字化產品,比利時最知名的電子音樂節“明日世界”改在線上呈現等。[16]要在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公共文化產品數字化平臺、構建智慧公共文化場館、發展美育教育與文化消費數字裝備等方面推出一批創新型產品,形成一批以新業態呈現的國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示范基地。

(五)培育頭部策略:以壯大龍頭提升新業態發展的新量級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開展創新活動,全面推進技術、組織、品牌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文化科技企業總體創新實力和水平。一是實施文化科技領軍企業十強培育工程。以全國文化企業30強為基礎,著力培育3-5個對標國際一流的單體性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發揮國有文化領軍企業在促進新業態形成中的引領作用,地方以產業研究院為牽頭單位,將高校、科研機構、文化科技企業組成創新研究聯盟,聯合開展協同創新,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創新研發能力和文化制造競爭力。引導和支持文化科技領軍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設立研究基金、共建實驗室等方式,增強企業原始創新能力。充分鼓勵利用資本市場,兼并重組做大龍頭企業的經營規模。二是實施文化科技企業新業態培育工程。促進文化科技企業技術、管理、組織和商業模式創新協同發展,示范和帶動廣大文化科技企業走數字化發展之路。推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向文化科技企業傾斜,制定文化科技企業新業態創新激勵政策,開展新業態研發交流學習活動。鼓勵文化科技企業探索新型開放共享式創新模式,同時通過實施內部知識產權保護措施激勵內部眾創、知識產權轉讓交易等形式拓展新業態培育渠道。三是實施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創新激勵工程。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引導作用,鼓勵文化科技企業加大研發和技術改造投入,加速設備更新和新技術廣泛應用。在國有文化企業中逐步建立科技融合創新考核獎勵制度,對新業態在總業績中占比較大的企業實施稅收和上繳利潤的優惠獎勵政策。落實文化科技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四是實施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消費引導工程。市場需求是促進文化科技新業態發展壯大的關鍵,要通過供給側政策引導加快推進新業態形成,將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供給,通過文化產品供給側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大量提供沉浸式體驗、智能互動、超感影院、混合現實娛樂、數字化文化場館、數字創意內容、數字文旅、創意“三農”等新的消費模式,不斷激發并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五是實施文化科技企業品牌建設工程。引導文化科技企業不斷開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樹立品牌形象,賦予品牌更多的創新內涵,提高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提升企業商譽和品牌價值,打造出一批享譽世界的文化科技企業品牌。

① 新業態特征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是指:廣播電視集成播控,互聯網搜索服務,互聯網其他信息服務,數字出版,其他文化藝術業,動漫、游戲數字內容服務,互聯網游戲服務,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增值電信文化服務,其他文化數字內容服務,互聯網廣告服務,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版權和文化軟件服務,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費設備制造。

猜你喜歡
業態文化產業數字化
發揮示范功能,探索數字助農新業態
喚醒街區想象力:多元業態賦能創意社區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這15種新業態、9 個新職業“拍了拍你聰明的小腦瓜”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文化產業空心化隱優
數字化制勝
播客Podcast業態分析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