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的與世界的、文學的與音樂的“文化共同體”*
——評余晁版歌曲《鄉愁》

2022-06-27 00:38
藝術百家 2022年2期
關鍵詞:余光中鄉愁共同體

徐 望

(1.南京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2.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05;3.南京藝術學院 紫金文創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13)

余光中先生1971年在臺北寫下的《鄉愁》一詩,不僅在中國無人不知,也在全世界廣為流傳。這是海峽兩岸中華同胞、世界各地中華兒女心中永遠的詩歌;也道出了全球游子對故鄉共同的思念之情。該詩廣為傳誦以來,眾多音樂家為之譜曲演唱。而眾多作品版本中,唯一得到余光中親自認同、高度贊揚、全權授權、隆重推薦的版本是晁岱健2007年創作完成的歌曲《鄉愁》,即“余晁版歌曲《鄉愁》”。余光中與晁岱健因《鄉愁》結緣,成為知音,也成為了中國詩壇與樂壇的一段佳話。該歌曲真正實現了詩情樂意的自然融合、相得益彰,深深地打動了余光中本人,也深深地打動了國內外每一位聽眾。自成功創作以來,不但在國內文藝界取得了極佳的反響,而且成為了中國文化交流、中華文化傳播的代表性作品。這一作品堪稱中國當代文藝精品力作。

一、余光中與晁岱健的《鄉愁》情緣

(一)“鄉愁詩人”余光中故鄉遇知音

余光中祖籍中國福建泉州永春,1928年生于中國江蘇南京,1948年隨家人遷居中國香港,1950年又遷居中國臺灣,此后旅居歐美多國、中國香港等地。他是一生羈旅漂泊的“詩壇浪子”,解不開的“鄉愁”情結伴隨了他的一生。他因《鄉愁》一詩聲名遠揚,被冠以“鄉愁詩人”的稱譽。他的《鄉愁四韻》《民歌》《白玉苦瓜》《當我死時》《聽聽那冷雨》《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大量詩文作品,都折射出濃郁的思鄉愁情。

《鄉愁》這首小詩以情動人,且具有兩岸團圓的政治性主題思想,影響極大,數十年來吸引了一大批音樂家譜曲歌唱,其中不乏“西部歌王”王洛賓、“臺灣民歌之父”楊弦等樂壇名家。但是余光中對于一個又一個的歌曲版《鄉愁》,從未表過態,直到聽到了晁岱健譜曲的《鄉愁》?!?006年圣誕節前夕,晁岱健制作出了歌曲《鄉愁》的第一個小樣,寄給了海峽對岸的余光中。2007年初,余光中親自致電晁岱健,說:“聽了晁先生創作的歌曲《鄉愁》,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自己對大陸的思念之情倍增”,又連說三個“很好”表達了對作品的高度肯定,并發了一封親筆傳真,寫道:“歌聲樂韻,悠揚動聽,詮釋得頗為盡情?!钡玫接喙庵斜救说恼J可后,晁岱健精心修改打磨,完成了歌曲版《鄉愁》的創作。2007年10月,余光中授權晁岱健“全權譜曲并演唱”《鄉愁》。2008年10月,余光中應晁岱健之邀在南京總統府過80歲生日。晚宴席間,余光中應所有賓客提議朗誦《鄉愁》。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晁岱健問道:“《鄉愁》一詩共四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鄉愁》的未來呢?”余光中略加思索,回答說:“未來啊?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梁,你來這頭,我去那頭!”這一《鄉愁》的第五節“未來篇”就是在此情此景中碰撞而出的靈感火花,并形成了永恒結晶。今天的眾多語文教材中已經加入了這一段。2014年9月,余光中又以《詩歌相彰》為題鄭重推薦了晁岱健創作的歌曲《鄉愁》??梢哉f,晁岱健創作的歌曲《鄉愁》是唯一得到余光中本人認可和授權的版本。余光中的一句“岱健懂我”是對于歌曲最大的褒賞,更清晰地表達了他將身在南京的晁岱健認作平生知音的意愿。這就是余光中故鄉遇知音的故事。

(二)晁岱健用音樂傳播“鄉愁文化”

晁岱健決心為《鄉愁》插上音樂的翅膀,讓這首游子之歌傳遍遠方,傾力創作歌曲《鄉愁》,要追溯到2001年。那一年,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取得成功。在一場慶祝申奧成功的大型活動上,余光中受邀現場朗誦《鄉愁》。當他剛一念出“我在這頭”時,臺下萬余名觀眾洪亮地齊誦“母親在那頭”!這“一人誦,萬人和”的動人場面讓電視機前的晁岱健激動萬分。一時間,音樂創作的靈感涌上心頭,一段歌曲旋律在他的腦海中閃現。他暗下決心,要把這首打動了無數中華兒女的詩作,以歌曲的形式呈現,使其擁有更多更美更富情感的藝術形式,并被更加廣泛地傳唱開去。2002年初起,晁岱健便開始了嘔心瀝血的創作之旅。直到2006年秋,歷經4年,晁岱健才終于完成了第一稿的《鄉愁》曲譜。后又吸收了余光中提出的殷切意見,修改得結構更加緊湊合理,歌曲更加優美動聽(圖1)。

圖1 晁岱健創作的歌曲《鄉愁》曲譜

晁岱健的歌曲《鄉愁》將余光中心中的那份對母親、對祖國、對中華文化的鄉愁“詮釋得頗為盡情”。自2007年成功演出以來,曲中的依依眷念、款款深情、濃濃大愛令聽眾無不動容。2007年9月,時任文化部部長的孫家正(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名譽主席)親筆致信晁岱健,贊揚并期待在海峽兩岸傳唱這首歌。十幾年來,這首歌曲獲獎無數,衍生出來的系列音樂作品不斷演出,舉辦了多場音樂會,在國內外獲譽。晁岱健真正做到了“為《鄉愁》插上歌聲的翅膀”。他為此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無數場專訪,受邀在各類文化場所舉辦了無數場講座,講述他與余光中一生一世的“鄉愁情緣”,講述歌曲《鄉愁》的創作心旅。這就是晁岱健用音樂傳播“鄉愁文化”的故事。

二、民族的與世界的《鄉愁》

(一)“民族的”天然不是“世界的”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經濟資本攜帶著文化資本進行跨國運動,對文化全球化推波助瀾。由于經濟全球化是由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伴隨而來的文化全球化難免呈現出文化西方化。與“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一體化)這一概念相對的,是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倡議的“文化多樣化”。[1]68“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語就常常為“文化多樣化”陣營所引用。這一句話是從魯迅談民族木刻藝術發展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話演化而來,原話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盵2]28魯迅本意在于:希望民族藝術的題材更具民族性,在跨文化傳播中更顯文化的在地性、特色性、異質性,以吸引世界注意。[3]31然而文化“巴比塔”客觀存在著,各個民族文化語境語匯各不相同,各自的文化價值觀念、文化生活方式、文化審美判斷常常大相徑庭,造成了在跨文化傳播的實踐中,越凸顯本民族文化的獨特差異性,往往意味著越增加其他民族文化的話語間隔性,乃至產生“文化折扣”“文化誤讀”的現象。

“文化折扣”亦稱“文化貼現”,最早由C.霍斯金斯和R.米盧斯在《美國主導電視節目國際市場的原因》(1988)一文中提出,指的是:因文化語境差異,一地的文化產品在進入國際文化市場時,不被其原生地區以外地區的受眾所認同或理解,而導致其價值被削減,被打折扣的一種現象?!拔幕`讀”是指對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生僻或普遍問題引發誤解的現象,主要來源于文化偏見,尤其是意識形態差異較大時,這種由偏見導致的誤解尤為強烈。以中華文化這一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極具個性的文化而言,在對外文化傳播中,被“文化折扣”與“文化誤讀”的現象較為普遍,以至于造成了自由貿易環境下的非市場壁壘,即“文化壁壘”,也稱“意識形態壁壘”“價值觀壁壘”。[4]17

可見,就文化而言,“民族的”天然不是“世界的”。在以“文化西方化”為主流話語語式的“文化全球化”進程中,中華民族文化在對外傳播的實踐中,盡管常常因強烈的民族特色而引發世界矚目,但與西方受眾對異質文化的“驚奇”之情、“驚嘆”之狀相伴而生的往往還有“不解”與“誤解”。

(二)民族的《鄉愁》何以成為世界的《鄉愁》?

在文化藝術方面,“民族的”天然并不是“世界的”。而從歌曲《鄉愁》的傳播情況來看,其不但深受海峽兩岸、全球各地中華兒女的喜愛,成為了世界華人的思鄉曲;也被翻譯成法語、烏克蘭語等,被世界各國的歌唱家深情演唱,撩撥著世界各國聽眾思念家鄉的心弦。這首歌曲成功地跨越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隔閡,成為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同一首歌”。民族的《鄉愁》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的《鄉愁》,有以下幾點關鍵因素:

1.《鄉愁》主題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詩人與歌者、中國人與外國人,在背井離鄉之際,都會自然地涌動出對流浪的悲嘆與對還鄉的渴盼。這種尋根念祖、返本思歸的家園意識、家鄉情感,是人所共通的。這使得“鄉愁”本身構成了文藝創作的普遍的永恒的母題?!班l愁文化”本身就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盡管余光中的《鄉愁》寫的是中國人的鄉愁,并且是與大陸隔海遙遙相望的臺灣同胞的鄉愁,然而詩中的一系列符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橋梁),一系列意象(思鄉寄家書、思親盼團圓、與母永離散、與家長別離、熱盼回歸日)、一系列情境(家園情、相思情、憶母痛、離別恨、回歸情),都是全世界每一個人可以將個體情感經驗代入其中,進行代入式解讀、經驗化體悟的。因此,余光中的《鄉愁》本身就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尤其在經晁岱健譜曲后,歌曲《鄉愁》把這種夢縈魂牽、肝腸寸斷的思鄉愁情絲絲入扣地演繹了出來,使得這一人類普遍的抽象情感有了比語言文字更加感性、更加豐滿、更富感染力的動態的表現形式。如泣如訴的流淌音符,似歌似吟的演唱方式,是晁岱健對于余光中《鄉愁》的再創作與再升華?!多l愁》的詩是跨越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鄉愁》的歌也是融合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

2.《鄉愁》寄托全球華人的尋根情愫

余光中的鄉愁本質上是一種“文化鄉愁”,是一種在西方強勢文化進行全球文化殖民(后殖民)語境下所蔓延生長的鄉愁。這種鄉愁,不僅是對于故鄉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的遙寄思念,更是對故鄉文化傳統、文風民情、文化生活方式、文化藝術形式的深情眷念,是一種與母親、與家園、與故土離散后一往情深的“文化返鄉”心路之旅。這一游子離家,與家漸行漸遠,卻在心靈上朝朝暮暮向家鄉回望的人生旅程在《鄉愁》這首小詩中娓娓地訴說著。這種訴說,以詩的文體,承載著全球華人的尋根情愫。晁岱健對這一經典詩作進行再創作,譜寫的歌曲《鄉愁》,實現了經典文學作品的音樂化。這首歌曲運用了最純粹的五聲音階純民族調式,具有最純粹的民族底色,寄托著最深沉的中華民族情。

3.《鄉愁》共情世界游子的故鄉思念

情感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要將情感表達出來,常常需要借助以形象性見長的藝術。經典的藝術作品往往具有共情效應,能夠促使接受者產生審美移情的心理活動,即接受者將自身的情感經驗移入作品之中,從“由物及我”轉為“由我及物”,進而進入“物我一體”“接受者與創作者共情”的精神境界,從而發生共情審美體驗,加深情感認同乃至加強審美認同。余光中的《鄉愁》一詩以語言來描摹游子的思鄉愁緒。這一首短短的小詩具有極強的共情力,共情世界游子的故鄉思念。晁岱健將該詩譜寫成歌曲《鄉愁》,大大增強了原作的共情力。相比于文學,音樂本身就是更加感性的藝術形式,是人類情感最為自然、最為直接、最為普遍的一種表現形式。即便各民族語言不通,各民族對于音樂的審美情感卻是相契相通的。這是歌曲《鄉愁》聯通民族與世界的一點重要因素。

三、文學的與音樂的《鄉愁》

(一)文學與音樂天然相通

詩天然可以歌之詠之,詞天然可以曲之唱之?!膶W與音樂這兩種藝術形式幾乎一同誕生,且在誕生之初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伴侶式關系。

文學與音樂在藝術淵源上具有同源性。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兩者具有發聲的共性,兩者同樣講求韻律、節奏,也同樣追求樂感的表達:文學作品追求音律美,音樂作品也追求詞韻美。

文學與音樂在藝術形式上具有融合性。詩歌一體、詞曲一家,文學音樂化、音樂文學化,自古以來中外皆然。中國先秦的“風雅頌”三種詩樂體裁、秦漢的樂府詩、漢魏六朝至隋唐五代的歌行體詩、宋元明清的詞曲戲曲,以及佛教的梵唄等,都產生了文學與音樂交互演繹的大量杰作;西方源自古希臘的行吟詩、史詩與戲劇,乃至史詩與交響樂、現代音樂劇,以及基督教的唱詩等,也造就了文學與音樂交相輝映的璀璨景象。

文學與音樂在藝術情感上具有共通性。古今中外無數的文論、詩論,都提出了諸如“詩言志(情志)”“詩緣情(情感)”“詩歌感興(感物起興)”“文學抒情”等論說。中國古代較為系統的音樂美學著作《樂記》分析音樂的本質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薄胺惨粽?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樂記·樂本》)其中的核心思想即:音樂是為了表達人內心的情感而產生的。文學與音樂皆具有情感表征性,兩者以情相通,自然而然。

文學與音樂在社會功能上具有一致性??鬃友?“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在孔子儒學思想的引領下,中國古代推崇禮樂教化,“詩教”與“樂教”并重。在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也提出過類似的理念。他在《詩學》中以綜合文學與音樂的悲劇藝術為例,提出了藝術“凈化”(也即“陶冶”)論。①在客觀的社會實踐中,文學與音樂確實常常共同發揮著社會教化功能,達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二)文學的《鄉愁》轉化為音樂的《鄉愁》

將詩以歌詠唱,將詞以曲傳揚,將文學的《鄉愁》轉化為音樂的《鄉愁》,符合文學與音樂天然相通的規律。晁岱健對將余光中的《鄉愁》進行了音樂化再創作,推動了《鄉愁》的藝術形式更加豐富、藝術表現力更加強大、傳唱范圍更加廣大、社會美育功能更好地發揮。

1.歌曲《鄉愁》在藝術形式上的詞曲相彰

晁岱健在歌曲《鄉愁》的創作中發現:《鄉愁》這首詩雖然篇幅短小,僅4段88個字,譜曲難度卻相當的大。每一段是一個人生片段的剪影式敘事;整首詩親情、愛情、家鄉情、祖國情交融一體,戀母、思鄉、相思、惆悵、向往以及絕望的心情交織一片,要以音符進行自然且準確地詮釋與表現,難度不小。在此難度之上,詩中的8個“頭”字,更添創作難度。對此,余光中曾幽默地說:“《鄉愁》里的‘頭’,簡直把作曲家的頭都搞大了?!标酸方∮y而上,“采取了最笨的辦法”,從漢字四聲中提煉《鄉愁》的自然化旋律,從吟誦《鄉愁》的語速中提煉情感化的節奏,采用了最為純正的民族調式的五聲音階來譜曲,同時采用了四三拍的節奏,以一字一音的口語式手法進行譜曲,以似吟似唱的歌唱形式來抒發鄉愁情懷。[5]并大膽地在原作8個“頭”以外加上了3個“頭”,使詩詞轉化為了歌詞,起承轉合更加朗朗上口、舒緩自然,余光中對此稱贊“改得頭頭是道”。晁岱健真正讀懂了余光中詩中那份深沉而熾熱的情感,采用以簡御繁的音樂創作手法,巧妙地契合了詩作本身以小見大的文學創作手法。[6]50余光中不但以《詩歌相彰》為題重重推薦,還題寫了“山水合璧、詞曲相彰”扇面贈予晁岱健。

2.歌曲《鄉愁》在詩情樂意上的交互感通

晁岱健創作的歌曲《鄉愁》是五聲音階的復二段體曲式。前部分用口語敘述的方式娓娓道來,吟唱中的“小時候……和“長大后……”,都如溫情纏綿的絮語,如品酌萬千思緒的苦酒。歌聲中,“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句音列上行下行的走向,令人感動地噙著淚花,在腦海中浮現出最美好的母親形象。第二部分的“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樂句的半止音和半終止音均翻高了一個八度,將思念聚集的情感訇然爆發,音樂將鄉愁推升到了悲痛欲絕的狀態。歌曲緊接前句“我在外頭,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一個復樂句,對母親刻骨銘心的大孝之愛堪比歌劇中的大詠嘆調,聆聽之間令人不禁潸然落淚。加入管子的悲情間奏后,第二部分復述高潮旋律,“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再次,“你引頸仰天一悲嘶”(余光中語)。晁岱健運用G宮轉降B大調,其五聲音階調式,看似平淡卻創造出了戒濁求純之韻,在反復吟唱之間得到清、和、深、遠的美感妙境;轉調銜接處呈激昂悲情之狀,而后,絢爛之極又復歸于平淡。至此,《鄉愁》一詩中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深沉熱烈的愛被詮釋得淋漓盡致。歌曲《鄉愁》詠親情之深,得意象之外,不是詠嘆,勝似詠嘆。[7]3黑格爾在論及藝術理想時說:“藝術理想的本質就在于使外在的事物還原到具有心靈性的事物……成為心靈的表現?!盵8]201歌曲《鄉愁》致力于達到藝術的理想境界。余光中特題寫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扇面贈予晁岱健。

3.歌曲《鄉愁》創作與傳播的“跨界”與“跨介”

余光中的《鄉愁》,經過晁岱健的再創作,從文學作品轉化為了音樂作品,從詩歌轉化為了歌曲,在藝術創作層面,實現了“跨界”,即跨越藝術門類的界域,跨界融合,形式新變;在藝術傳播層面,實現了“跨介”,即跨越了傳播介質的分野,跨介傳播,媒介新變。由于藝術門類的分界根本就在于藝術媒介的區分,所以,藝術跨藝界的本質在于藝術跨媒介。文學以語言文字為媒介,音樂以聲樂器樂為媒介,文學與音樂跨界融合,本質上是在語言文字的單一傳播媒介上復合了聲樂器樂的傳播媒介,使文本除了被誦讀之外,還可以被歌唱被演奏。使《鄉愁》這一經典詩作不僅可誦,而且可歌,可以流傳得更廣,這正是晁岱健的創作初衷?;吾方⊥ㄟ^在創作與傳播上走“跨界”與“跨介”之路,將原詩中重疊跨越的四段時空用音樂的形式有機地融合、深廣地展現,用歌曲的手段表現出歷史滄桑中中華民族不變的情感守望,與回歸家園的靈魂跋涉,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有廣度,實現了經典的再經典化。

四、歌曲《鄉愁》中的人類文化共同體建構

(一)“共同體”概念辨析與“文化共同體”語義簡析

“共同體(community)”這一概念由F.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t:GrundbegriffederreinenSoziologie, 1887)中提出。滕尼斯認為共同體的本質在于“關系的結構性有機結合”,并且認為族群性、地域性的共同體可以擴大至世界性的共同體,尤其是基于精神的紐帶,可以向著“整個人類的共同體”的方向發展。[9]52共同體是社會關系(基礎是族群關系)的契約化、體系化、結構化的產物,具有顯著的結構性特征。由于一種結構對應著一種結構功能,因而,在共同功能性的指向上,共同體可以超越族緣、血緣、姻緣、地緣等族域性關系而建構,從而具有“脫域性(disembedding)”,從強調“同一固在結構性的嵌入”滑向強調“同一現實功能性的所指”,從而在族群的、地域的、國家的等傳統共同體之外,產生基于學緣、業緣、趣緣等脫域關系的各種更強調功能性的現代共同體,如政治的、文化的共同體等。對此,Z.鮑曼在《共同體》(Community:SeekingSafety inanInsecureWorld, 2001),A.吉登斯在《現代性的后果》(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 1990)中也都有過相關論述。B.安德森在其代表作《想象的共同體》(ImaginedCommunities:ReflectionsontheOriginand SpreadofNationalism, 1983)中提出的“共同體”概念,也將同一族群在同一地區進行共同生活的要素進一步祛除,而更加強調心理上、情感上、文化符號上、想象空間中的相互聯結性,從而推繹出一種共同體的心理意象,對于“脫域性共同體”做出了進一步闡釋。[10]6綜上,可以辨析兩類“共同體”概念,一是在地性的共同體,二是脫域性的共同體。前者向后者演化具有必然性。特別是基于抽象的精神文化紐帶,超越民族共同體的人類文化共同體可以建構。

J.弗里德曼在《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Culture IdentityandGlobalProcess, 1994)中表示:盡管“在地性”“天然性”的族群與地域文化的深度心理認同模式不易被建構,但“脫域性”“后天性”的基于人類情感的共通性、人類文化的聯結性,具有“跨文化”特征的“文化認同”普遍性心理結構具有被建構的可能性。[11]132J.湯姆林森在《全球化與文化》(Globalization andCulture, 1999)中則論及了全球文化復雜聯結所呈現的“文化雜態共生”現象樣態。[12]1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將“文化”這一人類社會中的最抽象最復雜的概念解釋為:一個社會或社會集團基于物質與精神的共性所在,所構成的具有整體性的價值觀念體系,其作用于傳統、信仰、政治、權利、生活、藝術等方方面面。[13]在結構主義語義上,一種文化是一類群體擁有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結構(無論這種心理結構層次的深淺),[14]8這是文化共同體產生的結構性基礎?!拔幕餐w”可以被簡單地解釋為:共同心理結構下的共同文化價值認同體系,包括民族文化共同體和超越民族性的人類文化共同體。

(二)歌曲《鄉愁》對人類文化共同體的內涵承載與形式表現

“鄉愁”是一代代中國人民緊緊系于中國土地的精神紐帶,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心理結構。因此,“鄉愁”本身既具有民族文化共同體的語意,也同時指向人類文化共同體的建構。余光中的詩歌《鄉愁》不僅在華人文化圈廣為傳播,也被翻譯為各國語言,激發著全世界的文化共鳴。晁岱健基于詩歌創作的歌曲不僅是全球華人的思鄉曲,也是世界游子的思鄉曲,是典型的人類文化共同體的內涵載體。其借助音樂這一世界共通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了人類共同的文化心理。

1.“一曲鄉愁,兩岸情深”

海峽兩岸胞族同根、文化同源,兩岸人民本身處于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之中。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傾訴了對于兩岸分隔的悲愁之情,也傾吐了對于兩岸團圓的熱盼之情。這首詩儼然成為了兩岸文化共同體的一道橋梁,因而余光中2008年來到南京,與故鄉的藝術家親人們團聚時,感物起興,靈感涌動,吟出了第五節“未來篇”:“未來啊?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梁,你來這頭,我去那頭!”歌曲《鄉愁》把這首詩中抽象的復雜的情感以音樂的高低起伏、回旋轉折加以表現,在民族式樣的半吟半唱之中抒發了訴不盡的故鄉情,實現了“鄉音訴鄉情,鄉曲譜鄉愁”。這首歌曲成為了兩岸文化共同體的音樂紐帶,優美的旋律在兩岸人民的精神家園中綿延流傳。余光中特題寫了“一曲鄉愁,兩岸情深”扇面贈予晁岱健。香港中華基金主席莊大偉也曾被該歌曲打動,專程來寧拜訪了晁岱健,說:“祖國統一那一天,就是《鄉愁》唱響世界的那一天。這首歌完全可以與江蘇的《茉莉花》《二泉映月》等傳世的音樂作品媲美,并能成為‘世界華人思鄉曲’流傳于世?!盵15]

2.“鄉愁無涯,文化有根”

余光中曾題寫“鄉愁無涯,文化有根”扇面贈予晁岱健?!班l愁”是一種人類普遍的回歸與尋根情結。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談到了“鄉愁”,對于城市發展、鄉村建設等提出了“記住鄉愁”的要求,強調一種文脈傳承式、文化內涵式的發展道路?!班l愁”的“愁”緣于文化的“根”。盡管人的身體可以存在于異國他鄉,可以存在于現代式樣的文化空間之中,但是人的靈魂卻是永遠扎根在祖國故鄉,生長在民族性的傳統性的文化空間之中的?!班l愁”之根,本身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性。而在當代“文化全球化”造成的后殖民(文化殖民)語境中,這種強烈的民族性也具有了強烈的世界性?!拔幕瘜じ币讶怀蔀榱说挚刮幕詸嗯c文化殖民的共同文化意識與價值信念。

3.“音樂無國界,鄉愁亦如此”

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語言符號千差萬別,而現代音樂符號(音符)基本上是世界統一的。音樂尤長抒情,因而更是一種“世界語言”。世界各國的人們語言可能不通,但是情感卻是相通的,這正是民族文化共同體可以擴大為人類文化共同體的一個重要原因。音樂語言以“動之以情”為路徑,能夠解構(拆解)“巴比塔”,跨越語言屏障,并消解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鴻溝。從音樂相通,到人心相通、情感相聯,音樂能夠切實地充當人類文化共同體的紐帶。歌曲《鄉愁》所詮釋與表現的鄉愁,是世界人民所能共感共情、共同體認的。因此,這首歌曲的國際傳播效應很好。余光中專門題寫了“音樂無國界,鄉愁亦如此”扇面贈予晁岱健。此外,音樂相比于文學,對社會階層的覆蓋面更加廣泛,相比于更具精英傾向的文學,更能彌合階層性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間隔”,發揮著“樂和同”(和通社會階層,同化社會情感,和同社會審美與文化價值觀)的顯著且重要的社會功能。②中國古代典籍對于音樂廣泛地調和社會關系、教化涵育人民的顯著作用有所論述——《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廣博易良,樂教也?!碧拼追f達解釋道:“樂以和通為體,無所不用,是廣博;簡易良善,使人從化,是易良?!盵16]10可見,音樂不但跨越國界,也跨越階層。

五、歌曲《鄉愁》傳播的啟迪及“鄉愁文化”進一步傳播的路徑建議

(一)傳播效應:對內文化凝聚力與對外文化影響力雙向統一

歌曲《鄉愁》成功創作以來,社會效益顯著,余光中特題寫了“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淺出”一聯贈予晁岱健,表達了對該歌曲廣泛傳唱的信心。該歌曲不僅深受祖國兩岸同胞的喜愛,發揮了凝聚兩岸民心,聯通兩岸情感,強化“一個中國”的共識,鞏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作用;而且在對外文化傳播中,實現了與世界人民情感互通、文化互融、藝術互鑒。其跨越了民族、地域差異而造成的文化鴻溝,消解了“文化折扣”“文化誤讀”;不但走向了世界舞臺,而且走進了世界人民的心中,達到了“深入人心”的文化傳播效果;將“鄉愁”這一中國故事,用音樂這一世界語言講述,并多元演繹,實現了經典文學作品的經典音樂化,并造就了世界文化IP。歌曲《鄉愁》的傳播現象,反映出民族文化共同體向人類文化共同體轉化的現實可能性。不同民族之間,未必總是話語不通、文化不解,甚至產生“文明的沖突”[17]1,而是完全有可能心靈相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于2021年12月14日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的:“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盵18]感化人的審美情感,帶給人審美享受的美好的藝術作品,能夠人所共美、美美與共,起到溝通心靈與世界的作用。因此,在文化傳播上,提升對內文化凝聚力,鞏固民族文化共同體,與擴大對外文化影響力,建構人類文化共同體,不但不矛盾,而且可以相洽相彰,雙向統一,在對內對外兩個向度上共同增強“文化軟實力”。應該說,歌曲《鄉愁》,正是實現了這樣的傳播效應。

(二)傳播啟迪: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合一的文化傳播道路

歌曲《鄉愁》在國內外的傳播效果較佳,對于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啟迪在于: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合一的文化傳播道路。在社會效益方面,其溝通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共有的鄉愁情感,傳播了既屬于中國的也屬于世界的“鄉愁文化”,實現了“以文化人,以藝通心”;在經濟效益方面,歌曲《鄉愁》在國內外的市場廣闊,國內外多場音樂會均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并且其文創衍生品也具有較好的市場潛力,“鄉愁”可以成為經典文化IP。

1.選題尋求“最大公約數”,消解“文化折扣”與“文化誤讀”

以藝術作品為文化傳播的具體載體,期待實現對內對外雙向文化傳播效益的最大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在藝術創作之初,在創作題材的選擇上就要找到能夠最大化地抵消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文化誤讀”等因素的文化“最大公約數”。歌曲《鄉愁》的創作者晁岱健當初正是有感于詩歌《鄉愁》朗誦時“一人誦,萬人和”的震撼場景,而決心選取這一題材?!麑ふ业搅艘粋€能夠傳播“共享文化價值”的藝術題材;而且,這一題材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而這一“共享文化價值”能夠得到最大化地實現;此外,運用無國界的音樂語言來傳播這一“共享文化價值”,也是傳播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因素??梢?藝術創作選題尋求“最大公約數”,傳播“共享文化價值”承載最大化的藝術作品,能夠有效避免“自說自話”(“自我感覺好,人家感覺不好”)、“國內大熱、國外遇冷”以及“唱獨角戲”的傳播窘境出現。

2.對話詮釋“同一種文化”,“走出去”并且“走進去”

盡管“民族的”文化天然不是“世界的”文化,那并不意味著“異中求同”絕無可能。事實上,“民族的”與“世界的”文化之間存在共性,存在“同一種文化”。尋找到“同一種文化”,就可以推動“文化共同體”的外延擴展,從民族文化共同體擴展為人類文化共同體。歌曲《鄉愁》運用“世界語言”(音樂)傳播“世界情感”,在情感相交的基礎上,找到了共同的文化話題,因而能夠對話詮釋“同一種文化”,能夠既“走出去”又“走進去”(走進世界人民的心靈)。這是該歌曲成功的國際傳播對于中國文化傳播的又一啟迪。

3.多元演繹“同一個故事”,傳世經典造就經典IP

歌曲《鄉愁》的傳播中,有一場音樂會別具一格、獨領風騷,獲得了領導、專家、藝術家、觀眾的一致好評。這就是2008年1月14日晚在北京保利大劇院舉辦的“情中國——《鄉愁》作品音樂會”。該音樂會的主題是:“同頌一首詩,同唱一首歌,同奏一支曲”——將余光中的詩歌《鄉愁》與晁岱健創作的歌曲《鄉愁》以各種聲樂器樂的表演形式加以反復演繹,讓一個作品轉化為一系列作品,包括:詩朗誦《鄉愁》、多種唱法的《鄉愁》、二胡與樂隊《鄉愁》交響曲、薩克斯與樂隊《鄉愁》交響曲、鋼琴與竹笛《鄉愁》六重奏、《鄉愁》交響序曲、鋼琴協奏曲《鄉愁》等。[19]3“一首歌曲演繹為一系列歌曲,一首歌曲撐起一整場音樂會”,這是古今中外的第一次,是一次巨大的且成功的創舉。這場音樂會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同一首歌音樂會”。這場音樂會在形式上是多元演繹“同一首歌”,在內涵上則是多元演繹“同一個故事”。由于“鄉愁”的本質是“文化鄉愁”,所以,無論一個人是否有過背井離鄉的經歷,在傳統社會向著現代社會加速轉型,傳統文化日益遠去的當下,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一段“鄉愁”的故事。這場音樂會激發了每一個聽眾心底的“鄉愁記憶”,是一場真正的“心連心音樂會”。

除了音樂會多元演繹“同一個故事”之外,晁岱健還推動歌曲《鄉愁》開發文創產品,代表性案例如:2012年6月,國家郵政局發行了題為“家書抵萬金,鄉音訴鄉愁——山水合璧,詞曲同源”的“鄉愁”系列郵品,“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成為了現實,而歌曲《鄉愁》的“郵票化”更標志著其實現了經典的再經典化(此前,中國以國內音樂作品為題材,設計發行郵票的,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晁岱健在論文《文化是根、音樂是魂、產業是道——以<鄉愁>為例論文化創意》中提出了以《鄉愁》為原點,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成系列地開發包括音樂、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等文化產品的創意思想。[20]7此后,在訪談中,他還提出了借力現代科技(尤藝術科技),更好地開發“鄉愁”系列文創產品的諸多構想,在“文化是根、音樂是魂、產業是道”上,加上了“科技是力”??梢哉f,《鄉愁》由詩到歌,由歌到郵票,還可以到千千萬萬、形形色色的文創產品,從而實現多元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傳世經典造就經典IP。既有的成功經驗、延伸的創意思路應當在文化傳播工作中充分吸納和采用。

(三)進一步傳播“鄉愁文化”的路徑建議

客觀地看,當前歌曲《鄉愁》的傳唱度還不夠高、傳播范圍還不夠廣,還未切實地成為“世界華人的思鄉曲”“世界游子的思鄉曲”,文化傳播效力亟待進一步提升。對此,以下提出兩類路徑。

1.跨媒介多元化傳播路徑

歌曲《鄉愁》是文學與音樂合璧,跨媒介傳播“鄉愁文化”的成功案例。運用跨媒介思維,“鄉愁文化”還可以通過書畫、設計、影視等更多元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也就是可以跨越更多元的媒介來展示。當前,跨媒介集中展示文化藝術的最佳空間當屬博物館(尤藝術博物館)。今天的博物館不僅能夠綜合展示五感(視聽嗅味觸)藝術,而且在“元宇宙”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館正在進化為一種“超級鏈接,互聯萬物”的“超媒介”(super media)??缑浇檎故尽班l愁文化”,應當利用好博物館這個跨媒介藝術中心。建議在余光中的故鄉南京建設“鄉愁博物館——余光中紀念館”(可以考慮單獨建設一座博物館,或在南京博物院增建這一常展展館),采用書信、書畫、照片、樂器等文物檔案靜態展示與音樂、戲劇、影視等動態展演(展播音視頻、現場表演)相結合的方式;并以“文化為體,科技為用”的思路,運用數字技術、視覺技術打造沉浸式展覽;進一步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在“記住鄉愁”與紀念余光中的同時,打造南京“文旅融合”新的示范點,為南京這座“世界文學之都”再添一景,也推動博物館更好地發揮社會美育的功能。[21]63

2.跨圈層立體化傳播路徑

上文已經論證,音樂本身是“無國界”的世界語言,可以很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音樂本身也是社會覆蓋層面更加廣泛的藝術類型,發揮著“樂和同”的社會功能。歌曲《鄉愁》來源于經典文學作品,能夠在社會各個圈層獲得立體化的廣泛傳播。在這一過程中,相關文藝創作與傳播工作者也應當積極發揮推動作用,推動這一進程加速、效果加強。對此,提出三條路徑:第一,區分傳播對象,巧用傳播策略,實施精準傳播??梢园吹赜?如城鄉)、按階層(如以中產階層為界)、按受教育程度等細分傳播對象。對于特定的傳播對象運用特定的傳播策略,如:對于中產階層及以上群體,吸引他們走進音樂會;對于文化精英群體,可結合學術論壇、檔案展覽等形式進行傳播;對于大學生,可結合各類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進行傳播;對于企業職工,也可推動高雅藝術進企業等。第二,推動圍繞“同一首歌”的圈層間互動,跨社會圈層傳播。圍繞歌曲《鄉愁》這“同一首歌”,打造形式更加豐富、社交功能更加突出的活動項目,如詩友會、歌友會、手作文創工坊甚至“鄉愁”主題文化美食節等,以音樂為紐帶,推動社會各個圈層互動交往。第三,借力官方與民間媒體大融合趨勢,跨媒體圈層傳播。當前,官方的主流文化傳媒與民間的亞文化(及泛亞文化)傳媒正在走向深度融合。歌曲《鄉愁》的傳播不但要繼續依托官方主流媒體陣地,也要廣泛借力各類民間非主流媒體平臺,如各類短視頻自媒體平臺,從而擴大媒體矩陣,跨媒體圈層傳播。[22]49

① 指悲劇之“卡塔西斯(katharsis)”效用,國內學界多將“卡塔西斯”譯為“凈化”或“陶冶”。參見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85頁。

② “《樂記》對于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論述,概括起來,就是六個字:‘禮辨異,樂和同’?!眳⒁娙~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頁。

猜你喜歡
余光中鄉愁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永遠的鄉愁
鄉愁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九月的鄉愁
中華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鄉愁”不老
回頭一望是鄉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