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昌樂方言多功能虛詞“來”

2022-09-19 05:45滕祖愛
濰坊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句法語氣用法

滕祖愛

(濰坊學院 文史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引言

山東昌樂隸屬于山東省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漢語方言卷),昌樂方言屬于冀魯官話滄惠片的陽壽小片,處于冀魯官話和膠遼官話的交界地帶。昌樂方言是作者的母語,本文例句多數經過實地調查,部分屬于自擬例句,但均經過母語為昌樂方言發音人的核實。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2016)中列舉了“來”作為動詞、趨向動詞以及輕聲的“來”表示大概的數目的用法。昌樂方言中的“來”除去此三種用法外,還存在體標記和語氣標記的用法,如:

1.北京啊……,北京我去來,你快別待乜=里翩=啦=嗹。(北京啊,北京我去過,你快別在那里炫耀了。)

2.A你(剛才)上哪兒來?(你剛才去哪兒來著?)

B我上俺娘娘家來。(我去我大娘家來著。)

3.我上他家來,他沒在家里。(我去他家了,他不在家里。)

4.我吃回兒榴蓮來。(我吃過榴蓮。)

5.我剛買的那個褲子來?(我剛買的那條褲子呢?)

以上用法中例1和例2屬于昌樂方言中“來”作為體標記的用法。例3、例4和例5是昌樂方言中“來”的語氣標記,分別表示不同的語氣意義。本文的主要任務是描寫昌樂方言多功能虛詞“來”作為體標記和語氣標記的意義與用法,并分別探尋兩者的歷史來源。文章為了敘述的方便,將“來”的體標記用法記作“來1”,語氣標記用法記作“來2”。行文中的“S”指施事,“O”指受事。出于篇幅的需要,容易理解的例句不作注釋。

一、“來1”的意義與用法

(一)表示近過去

昌樂方言“來1”表近過去意義的句法形式可碼化為“S+V+O+來1”,表示句中所述行為、事件發生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時間。如:

1.A你(剛才)上哪來?(你剛才去哪兒來著?)

B(我)給俺麼麼送飯來。((我)給我奶奶送飯來著。)

2.你吃飯去來?(你剛才吃飯來著?)

3.A你夜來乜是干什么去來?看著你從東邊過來。(昨天你那是干什么來著?看你從東邊過來。)

B我上哩趟下埠,這兩天感冒了,去打吊針來。(我去了一趟下埠,這兩天感冒了,去輸液來著。)

例1、例2均表示行為事件發生在不遠的過去,若將“來”刪除,句子不再具有近過去的語法意義。例1的A可以添加“剛剛、剛才”等時間副詞,答句一般不再重復問句中的舊信息,“我”、“剛剛”都可以省略;例2沒有任何明確的表時間形式。例1和例2兩種情況,后續不再需要解釋詢問原因的小句出現。例3存在時間名詞“夜來(昨天)”,但必須要后續小句來解釋詢問的原因,即“看著你從東邊過來”必須出現。我們認為這是出于會話的合作原則,即要保證話語的信息足量的要求造成的。因“昨天”與“剛剛”和現場性相比,距離相對較遠,所以需要追加話語信息來達到提示聽話人的目的。

我們(一)中的“近”首先是客觀物理世界中客觀時間上的“近”,比如“剛剛、昨天、前幾天”等。但有時說話人出于主觀表達的需要,將客觀時間置于不同的背景信息之下,客觀物理時間中的“長過去”在說話人看來也屬于“近過去”。如:

4.A你怎么3、4月份不早找工作?(你怎么3、4月份不早找工作?)

B我那兩個月忙著寫畢業論文來,哪有空啊囊。(我那兩個月忙畢業論文來著,沒有時間。)“3、4月份”兩個月的時間在客觀時間中不算“近”,但若把這兩個月放在整個本科四年的背景下就“近”了。所以近過去的“近”首先以客觀物理時間的“近”為標準,其次根據說話人表達的需要和參照點的不同“遠”也可以變得“近”。

(二)表示經歷過

“來1”還可以表示經歷過,即作為經歷體的用法,表示話語中所述行為事件到基點時間(通常是說話時間)至少發生過一次。表經歷的用法存在“S+V+O+來1”和“O+S+V+來1”兩種句法形式。如:

第一,S+V+O+來1形式

1.人家他之前學跳舞來,要不然人家身量好看。(他以前學過舞蹈,要不然他的身材好。)

2.他這些年換了些工作嗹=,跟著人家干來,也自家干來。(他這些年換了不少工作,跟著別人干過,也自己干過。)

例1、例2為“S+V+O+來1”形式,均與模糊性高的不確定時間“以前、這些年”共現,不能添加“剛剛、剛才”等表示近過去的時間形式,與表示近過去意義的“S+V+O+來1”相區別。

第二,O+S+V+來1形式

1.海南確實是個好地方,別的先不說,乜=里空氣是真的好,之前我還去來。(海南確實是個好地方,先不說別的,那里空氣是真的好,以前我還去過。)

2.他手里拿的那個東西兒,我早時候見來。

3.咱西北二舅家的姐姐長的就是剛俊,過年的時候我還見來。

以上例句中的受事“O”,從聽說雙方的角度來看,具有[+特殊性]的語義特征,即“去海南、手里的東西兒、見二舅家的姐姐”對于聽說雙方是不容易做到的。

(三)表示過去完成

昌樂方言“來1”的過去完成意義同樣存在兩種不同的句法表現形式:一種是“S+V+O+來1”,另一種是“O+S+V+來1”。兩種形式均不能用于特指問句。

第一,S+V+O+來1形式

我們來看以下例句:

1.我上他家來,他什么也沒和我說。(我去他家了,他什么也沒有和我說。)

2.我打聽來,乜個事兒就是不好弄。(我打聽了,這個事兒就是不好處理。)

3.你給他打電話來么?要不她又待忘了。(你給他打電話了嗎?要不然她又要忘了。)

以上例句中“來1”表過去完成,例1、例2表示“上他家”、“打聽事情”的行為事件已經完成,例3是對“打電話”等行為事件是否完成的詢問。表完成義的“S+V+O+來1”形式一般會有后續小句對完成的行為事件進行結果性的說明,如例1中“他什么也沒和我說”、例2中“乜個事兒就是不好弄”,而表近過去和經歷的“S+V+O+來1”形式卻沒有此種限制。

第二,O+S+V+來1形式

1.牛我喂來,你快困去吧。(牛我喂了,你快去睡覺吧。)

2.秤我看來,一共是135斤。(秤我看了,一共是135斤。)

3.他家里你去來么?他說不定在家里。(他家里你去了嗎?他說不定在家里呢。)

4.天井你掃來么?這就待下雨了。(院子你掃了嗎?這就要下雨了。)

以上“來”表示過去完成義,分別表示對行為事件完成性的陳述與詢問?!癘+S+V+來1”表完成義時語義上受事“O”的[—特殊性]語義特征以及句法上強制與疑問語氣詞“么”的共現區別于“O+S+V+來1”表經歷的用法。

“來1”表經歷和表完成的意義存在兩種不同表層形式的原因,我們認為是言談交際中說話人的不同表達焦點造成的?!癝+V+O+來1”形式的整句都是表達焦點,而“O+S+V+來1”形式的表達焦點在于謂語部分,屬于謂語焦點,謂語是說話人想要突出的內容,屬于新信息的重點,受事“O”即句法上的“主語”以話題的形式作為背景信息,且受事“O”一般是聽話雙方共知的內容。

陳前瑞(2009)從類型學的角度,對官話中的“來”,進行了歷史考察。文章通過分析唐代以前漢譯佛經材料中句尾助詞“來”的早期用例的用法特點,認為“來”的過去發生義由動詞演變而來,過去經歷義源于其過去發生義,且感官動詞“見、聞”等在這一演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且表經歷的用法存在“VO來”和“OV來”兩種表現形式;同時,文章通過分析《祖堂集》、《古尊宿語要》以及《西游記》中的句尾“來”的用法,認為“來”在明代從過去經歷發展出表“近過去”的用法。

我們認同以上陳文的觀點。同時,我們認為昌樂方言體標記“來1”繼承了唐以前官話中“來”的“VO來”和“OV來”表經歷的形式和意義。不同的地域方言展示了語言的發展序列,而昌樂方言中“來”表現出的唐以前表經歷的形式特點則是這一觀念的有力證據。但“來”明代以后發展出來的對較近過去特定事件詢問的新用法,成為昌樂方言體標記“來1”的優勢用法,使用頻率遠遠超過“來1”的經歷體用法。表過去完成義的“來1”則是過去經歷義產生的一個必經階段,即首先必須是“完成”,然后才能“經歷”。

二、“來2”的意義與用法

現代漢語各方言關于“來”語氣功能的研究頗為豐富。如林華勇、郭必之(2010)認為廣東廉江粵語的“來”做語氣助詞有“判斷”、“加強語氣”的功能,林立芳(1997)認為,“來”可表感嘆和祈使語氣,林華勇、肖棱丹(2016)認為四川資中方言語氣助詞“來”可表確認、驚訝及提醒,提醒又包括話題標記和委婉兩種功能等等。昌樂方言“來2”作為語氣標記詞,語氣功能也較為豐富,相較于昌樂方言中的“來1”,“來2”表情功能強化,語用功能得以凸顯。

(一)表確認

“來2”表確認的語氣,多用于對經歷性行為的確認,同時具有完句功能。如:

1.我去回兒日本來。(我去過日本。)

2.我吃回兒這個東西來。(我吃過這個東西。)以上例1、例2若將“來”刪除,“我去回兒日本”、“我吃回兒這個東西”不能獨立使用,只能作為小句使用,且僅表示一種客觀陳述,加上“來”后,句子表達一種確認的語氣,表示對“我去回兒日本”和“我吃回兒這個東西”經歷性行為的確認,且起到完句的作用。

(二)表惋惜

“來2”表惋惜語氣,多用于否定句中,我們認為與“否定”范疇的存在有著密切關系,如:

1.我(還)沒吃回兒人參果來。好吃啵?(我(還)沒吃過人參果呢,好吃嗎?)

2.哪里?咱學校啊,自從畢業了,我(還)沒回去回兒來。(哪里?咱們學校啊,自從畢業了,我還沒回去過呢。)

以上兩例中均可以補出一個語氣副詞“還”,幫助加強惋惜的強度。當然,若沒有“還”,“來2”也可以獨立承擔表惋惜的功能。若去掉“來”,以上兩例均表示一種客觀的陳述,無惋惜的感情色彩。

(三)表驚訝

“來2”表驚訝的語氣,用于陳述句,是一種反預期的用法。如:

1.這個桌子是木頭做的來,我還尋思著是鐵的。(這張桌子原來是木頭做的呀,我還以為是鐵的。)

2.你說說,乜么小的個人兒人家一頓吃一個大餅來,他家里人也不怕他撐著。

以上例句中“來2”表示一種驚訝的語氣,說話人之前存在某種預期,當發現事實與預期不符時,就表示出一種驚訝、出乎語料的語氣。以上“來2”可刪除,刪除后僅表達一種客觀的陳述,無驚訝語氣。

(四)表感嘆

“來2”表感嘆的語氣,一般用于感嘆句。如:1.安=陽=,你看看這些水來!你說他就洗個頭怎么弄的地上這么多水。

2.這些灰來!你快打掃打掃吧。(怎么這么多灰??!快打掃打掃吧。)

例1、例2中的“來2”不可以刪除,刪除后句子不能獨立使用,此時的“來2”黏著能力很強。

(五)表詢問

昌樂方言“來2”用于疑問句,具有詢問功能。如:

1.我剛買的那本書來?我怎么沒找著。(我剛買的那本書呢?我怎么沒找到。)

2.咱爸爸來?怎么沒待乜屋里。

3.咱語文老師布置的什么作業來?

4.上回兒來咱家的你那個同學叫什么名兒來?

例1、例2兩例中“來”不可以刪除,表詢問功能的同時具有完句功能,若刪除后“我剛買的那本書、咱爸爸”不成立,只能作為句內成分使用。例3、例4兩例中“來”可以刪除,刪除后句子也可以獨立使用,也具備詢問功能,但“來”的存在,使得詢問變得委婉,帶有商量的意味,語氣沒有那么生硬,有利于拉近與聽話人的距離。

(六)表提醒

“來2”還可表提醒,一般用于疑問句。如:

1.上一回兒開大會的時候,咱怎么說的來?不是說入保險的事兒截至到今門兒啊是?

2.步驟是什么來?不是先踩住油門和離合,再去掛擋啊是。

以上例1、例2中的“來2”不可以刪除,刪除后“咱怎么說的、步驟是什么”表達的是直接詢問功能,后續小句也不再需要。正是由于“來2”的存在,貌似詢問的表層形式并不表示真正的詢問功能,而是出于交互主觀性的目的,考慮到聽話人的“面子原則”,以疑問形式來提醒聽話人盡量思考并注意說話人接下來要補出的內容,具體內容一般會有后續小句進行補充。這種表提醒的功能一般適用于上輩對下輩,領導對下屬等存在社會人事關系的人群中。

三、“來1”到“來2”語法化路徑的構擬

(一)表經歷的“來1”>表確認的“來2”

根據我們對昌樂方言的考察,昌樂方言中還存在另一個經歷體標記“回兒”,“回兒”是由動量詞的用法語法化為經歷體標記的,且“回兒”的經歷體用法到唐宋時期已經非常成熟。根據陳前瑞、王繼紅(2009),唐以前“來1”也已存在表經歷的用法,據此,我們可知,“回兒”和“來1”表經歷的用法同時共存于昌樂方言中。

張誼生(2012)曾指出,在語言運用與演化的進程中,一些語言形式由于長期高頻使用,用法越來越多,語義越來越虛,導致信息量有所降低,表義不夠明確有力,就會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出現各種形式的疊加與強化現象。所謂疊加,是指在原有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再加上相近或相關的成分,形成一種復沓或套疊的語言形式。所謂強化,是指在既有表述語義的基礎上再添加同義或近義的內容,使某些特定的語義情態在表達效果上得到強化與凸顯,疊加從表達形式著眼,強化是就表達效果而言的。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昌樂方言經歷體系統中,“來1”的經歷性用法和另一個經歷體標記“回兒”由于語義強化和增強語力的需要,出現了“來1”與“回兒”疊加的現象,形成“我去回兒北京來”這一表達經歷義的特殊“框架”經歷體形式。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由于疊加導致的羨余現象,必然會使得其中的一方出現語義的漂白,成為句法上獨立,語義上弱化的成分。在“來”與“回兒”的競爭中,由于“來”位于句末的特殊句法位置,自然就成為句法上獨立、語義上不再表經歷、語音上弱讀的成分,從而進一步發展為表確認語氣的語氣標記。并且我們認為這是符合語義邏輯的,即對曾經經歷過的某種行為進行確認。

可見“S+V+回兒+O+來”是昌樂方言“來1”表經歷的體標記語法化為表確認語氣的語氣標記“來2”的句法條件,動因是語篇交際中滿足表達的需求即足量原則以及語言內部的互動,機制首先是疊加強化,然后是和諧轉化,最后一步是重新分析。至此,表經歷的“來1”就完全語法化為表確認語氣的“來2”?!皝怼币矎谋砻}功能語法化為表語氣功能。這一步我們可以表示為:

表經歷的“來1” 表確認的“來2”

(二)表“確認”的“來2”>表“惋惜”的“來2”

表確認語氣的“來2”發端于確認已經發生過、經歷過的行為事件,如:

1.我吃回兒煎餅卷大蔥來。

以上“來”可以省略,省略后“我吃回兒煎餅卷大蔥”僅表達一種客觀陳述,只能作為小句使用。當說話人認為,這一行為本該經歷過卻沒有經歷時,說話人就會流露出惋惜的語氣,如:

2.我(還)沒吃回兒煎餅卷大蔥來。

例1中的“還”用來加強惋惜的感情強度,若刪除,“我沒吃回兒煎餅卷大蔥來”依舊可以解讀出說話人惋惜的語氣。

(三)表“確認”的“來2”>表“驚訝”的“來2”

當表“確認”的功能擴展到對一般行為事件的確認,即不再僅是對過去經歷過的行為事件的確認,且當說話人存在某種預設時,“來2”就發展出表驚訝的語氣功能。如:

1.你這雙鞋是牛皮的來。

例1.中說話人存在某種預設:如這雙鞋子價格太貴或者穿鞋的人買不起牛皮的鞋等。

(四)表“驚訝”的“來2”>表“感嘆”的“來2”

當表“驚訝”意義用于感嘆句時,“來2”則發展出表“感嘆”的用法。如:

1.這些草來!還得快麻利兒地干。

(二)和(三)以及(四)的語法化過程伴隨著主觀化的推進,體現出說話人的情感?!皝怼北硎镜目陀^義漂白嚴重,表達說話人感情色彩的主觀意義加強。以上由表“確認”語法化來的表“惋惜”和“驚訝”可以圖示如下:

(五)表“確認”的“來2”>表“詢問”的“來2”

若說話人對于聽話人是否經歷過某一行為不確定,根據言語交際的目的,自然就會進行詢問,這時就產生了表詢問的語氣。根據交際的策略,說話人首先會采用委婉的詢問,如:

1.你吃回兒蛇肉來?

以上“來”可以刪除,也可表達詢問功能,但“來”的存在,使得詢問語氣變得委婉,是一種試探性的詢問。若聽話人若沒有聽清楚問話人的詢問內容,還可以進行回聲問,如:

2.A你吃回兒蛇肉來?

B你說我吃回兒什么來?

以上例2中B對A進行回聲問,是由是非問到特指問的橋梁。由于疑問是語言中的普遍范疇,使用頻率很高,特指問的使用范圍會不斷擴大,直至表示對其他非經歷性行為的詢問。

3.老師上課怎么講的這個題來?

這一系列詢問功能的產生我們可以圖示為:表確認→表委婉詢問→回聲問→特指問

(六)表“詢問”的“來2”>表“提醒”的“來2”

當“來2”表詢問的功能擴展到對一般行為事件的詢問之后,如(五)中的例3“老師上課怎么講的這個題來?”此時的詢問是一種委婉的詢問,“來”的詢問功能并沒有很強。隨著語言的運用,當“來”的詢問功能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并逐漸減弱時,在語用推理的機制下,“來”的主要作用就轉為表提醒了,此時說話人不是真的要詢問,而是出于言語交際的“面子原則”,以疑問的方式帶動聽話人讓其進行短暫思考,真正的目的是提醒聽話人不要忘記文章接下來要補出的內容。如:

1.真不聽話!媽媽怎么說的來?不是說不讓你再吃糖了嗎?吃糖牙齒里會長蟲蟲的,你忘了?

此時“來”的詢問功能已經沒有了,主要是提醒聽話人回想或者是試著思考說話人表層疑問形式表達的內容,以達到告知并提醒聽話人的目的。這個過程圖示為:

以上語法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主觀化的過程,表現在“來2”體現了說話人的情感,“來2”由表客觀陳述的命題功能到表言者情感的言談功能,由表時體的客觀意義到表言者的感情情緒,由可替換的自由形式到黏附力極強的黏著形式。這一過程屬于語言中由“時間>語氣”語義范疇的演變。

四、結語與余論

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描寫了山東昌樂方言多功能虛詞“來1”和“來2”的多種意義與用法,解釋了“來1”表經歷和完成義時,不同的句法表現形式背后的語用原因,構擬了“來1”>“來2”的語法化路徑,并解釋了背后的動因與機制。

漢語中關于“來”的研究可以說是非常豐富了。有對共同語中“來”從歷史角度研究的,包括曹廣順(1995),吳福祥(2010),梁銀峰(2004)、(2005),陳前瑞(2009),邢向東(2011),林華勇、肖棱丹(2016)、林華勇、郭必之(2010),龍國富(2005)等等;共時平面大多是對方言中“來”的多功能性進行描寫,如:郭輝(2008),邢向東(1991)、(2017),張樹錚(1995)等等;也有從語法化的角度對方言中“來”進行研究的,其中“來”從“趨向動詞>傀儡補語>能性助詞”和“趨向動詞>補語標記”這兩條語法化路徑的研究相對透徹,且以麥耘(2008)、林華勇、郭必之(2010)以及林華勇、肖棱丹(2016)為代表的研究認為“來”存在從“體貌標記>語氣助詞”的演化,但很少有將歷時事實與方言中共時事實結合起來的研究,更沒有刻畫出具體句法條件和演化機制,本文在這一方面作為一種嘗試,希望可以為方言中“來”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個參考的案例。當然本文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來2”表語氣的功能是否還有其他用法,跟其他方言中“來”的語氣功能又具有怎樣的語義聯系,是不是可以從語義地圖的角度來考量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

猜你喜歡
句法語氣用法
明知故問,加強語氣
新編《小老鼠上燈臺》
address的高級用法你知道嗎?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語氣不對
“作”與“做”的用法
注意說話的語氣
句法二題
詩詞聯句句法梳理
特殊用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