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成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全國13所高校的實證分析

2022-09-19 05:45蘇森森
濰坊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思政課思政大學生

陽 李,楊 茗,蘇森森

(成都中醫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1137)

—、引言

思政課課堂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與責任。[1]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等重要場合多次強調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指出:必須多強調思政課建設,要從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來抓好思政課建設。[2]高校思政課建設成效與大學生思政素養息息相關,有必要對高校思政課的建設成效進行評價。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政課的主要授課對象,是思政課教學的“核心利益相關者”,[3]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評價可作為高校思政課建設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標。

近年來,高校思政課建設問題引起諸多學者的關注,相關的研究成果陸續刊布。高文兵等回顧和梳理了建國后思政課建設的三條歷史經驗,提出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三條針對性思路;[4]梁波總結了我國高校思政課在思想領域、教師隊伍和教學工作等多方面的建設成效,提出思政課建設的創新路徑;[5]闕明坤等以民辦高校為研究對象,在充分總結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現狀之基礎上,指出其面臨的困境以及化解之道;[6]劉書林結合習近平“3·18”講話的主體內容,系統總結和分析了我國思政課建設的四個突出問題。[7]針對高校思政課的建設現狀和可能存在的問題,《中國高等教育》雜志社曾與六位高校思政課教師進行對話,從“六個方面素養”、“八個統一”等角度展開熱烈的討論,探討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強化之道,在學界引起熱烈的反響和討論。[8]那么,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應當如何建設,采取何種邏輯進路?朱健源等從社會主體、價值導向、改革創新和整體育人四種思維方法著手,論證了助推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與發展的整體性路徑;[9]謝璐妍等分析了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領導體制,提出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于黨的領導,并討論了黨的建設與高校思政課建設協調發展等諸多現實問題;[10]高德毅則從具體的領域入手,對思政課建設中的教師、教學和教材等要素進行了分析。[11]

總體而言,學界對于高校思政課建設的研究已經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然而,現有研究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首先,現有針對高校思政課建設成效及其影響因素的主流研究以定性分析居多,側重于從理論層面的應然狀態切入研究。誠然,定性分析是學術研究的基礎性和前置性研究方法,但應然分析和實然結果是否能夠合理契合,并不是一個不言而喻的命題,往往需要量化的數據作為分析的支撐。其次,部分研究通過量化分析的方式對高校思政課建設成效及其影響因素展開分析,確實獲得了一些定性分析難以發現的研究結論,但以較為基礎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居多,運用回歸分析或結構方程模型等成熟量化方法深入探討的并不太多,而且此類研究包含的可能影響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因素或代表性因素過少。本文試圖拓展既有研究,以全國13所高校大學生所作答的調查問卷為研究對象,量化分析我國高校思政課的建設成效,并通過構建多元計量回歸模型,測度出可能影響思政課建設成效的各個影響因素。

二、研究路徑

(一)問卷設計

本次研究的調查問卷內容以高校思政課建設相關文獻的閱讀、整理和分析為基礎,在總結出高校思政課建設過程中凸顯的一些基本和共性問題后,以之為焦點進行調查問卷的初步內容設計,初步設計結束后,再廣泛征求同行專家、思政課教師以及大學生的意見,最終形成包含5個模塊、30個問題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的梗概內容為:1、被調查大學生的基本概況(1-8題);2、被調查大學生對思政課建設的總體認知(9-11題);3、被調查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和感受(12-16題);4、被調查大學生學習思政課后的收獲(17-23題);5、被調查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印象(24-30題)。調查問卷所涉思政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及形勢與政策。

(二)樣本特征

調查高校包括13所高校,分別來自西南、西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區,兼顧高校辦學層次、辦學特色等主要因素,調查高校涵蓋985高校、211高校、雙一流高校(非211高校和985高校)以及省屬普通本科高校,包括綜合類高校、理工農醫類高校和人文社科類高校,盡可能囊括不同地區和不同性質的高校(調查高校所在省份及名稱詳見表1)。本次調查問卷的統計時間為2021年10月6日-2021年11月6日,共發放問卷1383份,回收有效問卷1323份,回收率95.66%(被調查大學生的基本情況詳見表2)。

表1 調查高校所在省份及名稱

表2 被調查大學生的基本情況

(三)研究方法

高校思政課建設成效及其影響因素需要科學的量化研究予以解答,量化研究不僅可以從可視化的角度直接而客觀的刻畫高校思政課的推進成效,而且可以分析出相關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力強弱。量化研究的數據來源于調查問卷,被調查大學生完成調查問卷后,將其進行統一整理和數據錄入,以此為基礎進行進一步的統計分析。當然,量化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探討影響因素之間相關性的深層次原因時,需要借助數據之外的理論依據或材料,以大量數據為基礎的統計分析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視被調查大學生的主觀看法。因此,以個案探討為特征的質性研究亦成為本文的研究方法,具體而言,本文所涉的質性研究以被調查大學生和思政教師的半結構式個案訪談為主,并結合了思政課課堂的參與式觀察。

三、高校思政課建設的現狀

(一)大學生對思政課設置目的的了解狀況

思政課是高校貫徹黨的方針政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21]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時即明確指出思政課的設置目的: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22]就思政課的具體設置目的而言,教科書在“導言”“導論”或“緒論”部分均做了細致的描述,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設置目的立足于整體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系幫助大學生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發展階段和鮮明特征,并能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增強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自覺性。[23]

調查問卷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設置目的有一定的認知。通過對“您了解設置思政課的目的嗎?”問題的反饋數據(詳見圖1)可以發現,持“一般了解”和“比較了解”的比例分別為34.92%、37.94%,合計達72.86%,代表當代大學生的主流認知。在對大學生進行訪談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生雖然不一定能夠全面和準確的表述出思政課的設置目的,但基本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做出自身的理解和回應,從而輪廓式的回答出各門思政課的設置目的。不同思政課具有不同的方向和側重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聚焦于抽象的原則和方法論,學習過程較為枯燥,理解難度也較大,大學生對該門課設置目的的理解就稍顯薄弱。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較為具象,其中的法律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大學生對該門課設置目的的理解就比較清晰。當然,也應指出,對思政課設置目的持“非常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比例分別為2.65%和6.88%,合計達到9.53%,說明有接近10%的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設置目的不甚了解;同時,達到“非常了解”的比例也僅為17.61%,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思政課設置目的的理解程度尚處于中游水平,存有較大進步空間。

圖1 大學生對思政課設置目的的了解狀況

(二)大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狀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推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和聯系更加緊密,彼此的影響和嵌入日益深刻,意識形態領域的博弈和斗爭也更加復雜。在形塑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時,高校并非象牙塔。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4]思政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9年8月,中央明確提出“思政課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的要求。[25]為了加強針對性和實效性,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意見》,強化了思政課主干力量——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思政課建設上的重要性。

如圖2所示,當k=0,NS=0時,進行第一次掃描。若由于接收端RX不在波束所覆蓋區域內等原因導致發射端的監測傳感器未能監測到接收端,則掃描環節失敗。將進行下一次掃描,即NS+1。若成功掃描到接收端,則進行兩端間的連接、讀寫數據并開始充電。當設備RX達到其充滿電的額定電壓值時,此時充電完成判斷成功,即充電成功。但此期間接收端發生相對移動或其他情況,兩端可能會產生通信失敗或誤判充電完成等結果。因此,在這4個環節中任意一個環節的失敗將進行一次新的充電過程,即k+1。當k>3或NS>NSmax,則充電失敗。

通過對“您覺得思政課重要嗎?”問題的反饋數據(詳見圖2)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思政課的重要性有積極和清晰的認知。具體而言,超過半數(51.02%)的大學生認為思政課“非常重要”,與大學生的訪談可以發現,除了典型的立德樹人職責外,大學生還從思政課堂中獲得了國家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發展基本國策的清晰認知;持“一般重要”和“比較重要”觀點的大學生比例分別為9.52%和35%,也就是說,認為思政課具有重要性的大學生比例合計達到95.54%,僅有4.46%的大學生認為思政課不重要。大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對思政課的印象。訪談中有大學生提到,雖然多數思政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做到一定程度的聯系實際,但部分思政課堂較為枯燥,授課教師僅僅是“PPT復讀機”,思政課考試以教材上的記憶性內容居多,考核方式無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或思辨能力,不同思政課還有大量重復的歷史性內容(主要是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導致部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印象不好。通過調查問卷“思政課給您留下的印象是?”一題,我們發現,認為思政課“空泛、講大道理”“記憶、背誦”和“重復性內容較多”的大學生比例合計達43.69%,對思政課重要性的相應認知水平僅為4.03,認為思政課“緊密聯系實際”的大學生比例為56.31%,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水平則達到4.49,T檢驗的結果亦表明,持不同印象的大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存在顯著區別。

圖2 大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狀況

(三)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狀況

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是衡量高校思政課教學成效的標尺。調查問卷的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認知處于良好的水平。透過“您對所上思政課的總體滿意度?”問題的反饋數據(詳見圖3),持“一般滿意”“比較滿意”“非常滿意”的大學生比例分別為18.67%、40.44%和36.51%,合計達到95.62%,持“非常不滿意”和“不太滿意”的大學生比例僅為4.38%,表明高校思政課經過多年建設,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

圖3 大學生對思政課滿意度的認知狀況

四、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影響因素

上文初步討論了高校思政課建設現狀以及部分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性關系,但尚未對思政課建設的總體性和綜合性影響機制進行深入挖掘,本部分內容將在考量各相關性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建立回歸模型,探討各因素對思政課建設成效的顯著性強弱和影響力大小。

(一)模型設定及描述性統計

我們將思政課建設與大學生個體特質、學習過程、教師素養等主要因素以及其他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式(1)所示的線性回歸模型:

式(1)中,construction是被解釋變量,core是解釋變量向量,control是控制變量向量,β和γ分別是其影響系數向量,α是常數項,ε是誤差項,i和t分別表示第i個大學和第t個學生。各變量的詳細內容和描述性統計如下:

1.被解釋變量。高校思政課的建設成效,通過大學生對思政課設置目的的了解狀況、大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狀況以及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予以衡量。

2.解釋變量。(1)個體因素。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個體因素主要包括性別、年級和專業等等。性別可能通過學習能力進而影響學習成效,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女性在語言表達、瞬時記憶等方面勝過男性,男性在綜合分析能力、實驗觀察等方面優于女性。[26]就學習方式而言,大學與高中存在巨大區別,大學生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可能游刃有余的掌控大學學業,而不是像高中一樣,將學習節奏的指揮棒交于教師。因而,對于大學生而言,大一新生和大四畢業生對于大學課程的學習適應度顯然并不一致,繼而可能影響到學習效果。高等教育的重心已從通識化教育向專業化教育轉變,不同專業有不同的學習技能和邏輯思維方式,[27]人文類和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可能存在一定差異,對思政課的主觀感受也不完全一致。對于思政課而言,戶籍、政治面貌等因素亦可能對思政課的建設成效產生影響,[28]一并納入研究。(2)學習過程。大學生在思政課上的出勤情況、聽課認真程度以及思政課的考核方式無疑會影響思政課的建設成效。從出勤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大學生(95.77%)都能做到不逃課,按時出勤每節思政課,這既可能表明大學生對思政課有積極的態度,但也可能是過程性考勤所致的效果。不過,按時出勤只能說明大學生能夠按時出現在思政課課堂,并不意味著大學生能夠認真聽課。從我們的參與式觀察來看,大多數思政課課堂的前排位置通常都較少有大學生就坐,甚至無人問津的場景亦不少見,中間和偏后排的位置往往是人滿為患,思政課的“坐后排”現象非常明顯。[29]調查問卷的結果亦表明,“能專心聽課”的大學生比例僅為37.94%。另外,思政課的考核方式能夠顯著引導大學生的學習過程。思政課的期終考核方式主要有卷面考(閉卷)、卷面考(開卷)和課程論文,從調研情況來看,相較于卷面考(無論是閉卷還是開卷)的考核方式,課程論文的考核方式通??赡苓M一步激發大學生對思政課堂的參與度,原因在于前者是一種以知識點的記憶、背誦為主的較為呆板的模式,后者則更能實現對大學生思維方式的有效啟發。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實效,高校幾乎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例如微視頻、演講比賽、情景劇和“三下鄉”等。實踐教學能夠深化大學生對思政課中的理論和歷史事件的認識,有助于大學生切實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調研中我們發現,幾乎每門思政課都有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內容,大學生也有一定的參與熱情。(3)學習收獲。如果一門課程能夠提供豐富的知識和專業的技能,表明該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不具備實用性或實用性較差的課程相比,該門課程將獲得更多的關注和青睞。據調查問卷的反饋數據,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思政課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價值(88.51%),僅有極少部分大學生認為思政課幾乎沒有實用性價值(11.49%)。思政課雖然不能像專業必修課一樣直接賦予大學生某種直接的實用性技能,但能夠有效引導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原理、觀點或方法論也能直接指導大學生的具體行動,并能夠強化大學生對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的理解。(4)教師素養。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30]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授課方式能夠顯著影響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專注度,從而對思政課的建設成效產生積極影響。作為頗具抽象性和嚴肅性的課程,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在思政課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31]從思政課課堂的參與式觀察來看,教師越幽默風趣,越有親和力,與大學生的互動越多,思政課堂的氣氛越活躍,大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度越高。思政課是與時俱進的課程,任課教師是否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學科的新動態和新發展及時呈現在課堂,是否在教學中是否善于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思政課的建設成效。

3.控制變量(其他影響因素)。調查問卷表明,當代大學生的學業比較繁重,每周課程為25-35節的大學生比例為31.75%,甚至還有11.56%的大學生每周課程量達到35節以上,繁忙的學業使得大學生無法在每門課程上全力以赴,可能會在思政課上“留力”。此外,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總體印象、對特定思政課的印象以及就讀高校所在區域等因素也可能對思政課的建設成效產生影響,納入控制變量進行分析。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詳見表3。

表3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二)基本回歸結果

表4匯報了回歸分析的基本回歸結果,其中,模型一的被解釋變量為大學生對思政課設置目的的了解狀況,模型二的被解釋變量為大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狀況,模型三的被解釋變量為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

表4 基本回歸結果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p<0.1,**p<0.05,***p<0.01

1.個體因素。大學生的個體因素對思政課建設成效有微小影響。性別的系數為正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與男性大學生相比,女性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平均高0.0820個單位。年級的系數同樣為正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年級與大學生對思政課設置目的的了解狀況呈正相關關系,具體而言,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條件下,年級越高的大學生越能理解思政課的設置目的,大學生所在年級提高一級,其對思政課設置目的的了解狀況增加0.0491個單位。訪談中我們發現,大部分高年級大學生能夠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方式和技巧,已經“學會學習”,低年級大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還不能完全適應大學生活,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所學課程的理解和掌握也就略顯生疏。此外,大學生的戶籍、政治面貌、專業類型與思政課建設成效不存在統計上的線性相關關系。

2.學習過程。大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思政課建設成效呈正相關關系。具體而言,大學生的出勤情況與其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以及對思政課的滿意度有正向的顯著相關性,聽課認真度與思政課的建設成效顯著正相關。訪談結果揭示了相應的因果機制,當我們與坐在課堂前排的大學生就思政課的課程內容進行交流時,他們通常都能做出積極回應,能展開進一步的思考,對所學內容有所延伸;相反,當與時常逃課的大學生進行交流時,不難發現,他們對課程內容非常陌生,甚至不知道已經講授到哪個章節。廣泛開展的課程實踐同樣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有正向的顯著相關性,訪談中有學生表示,本以為思政課較為枯燥,但在參與了微視頻拍攝的課程實踐后才知道,思政課有大量豐富的素材,是鮮活的課程,離具體的生活并不遙遠。

3.課程收獲。大學生的課程收獲與思政課建設成效呈正相關關系。理性經濟人的基本假設同樣適用于大學生的思政課學習路徑,令人收獲頗豐的課程顯然將促進大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回歸結果來看,思政課的實用性與其建設成效呈正相關關系,其實用性主要通過思政課對大學生的三觀影響度、指導行動度以及黨的路線方針理解度予以體現。其中,三觀影響度與大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狀況以及對思政課的滿意度呈正相關關系,指導行動度與思政課的建設成效呈正相關關系,黨的路線方針理解度與大學生對思政課設置目的的了解狀況以及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狀況呈正相關關系。

4.教師素養。教師在思政課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課堂上的絕對主角,思政課的教學節奏把控、知識傳授方式甚至考核形式等均由授課教師決定。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思政課建設成效呈正相關關系,從對思政課堂的參與式觀察來看,如果教師不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則很容易將思政課堂變成抽象和枯燥的課堂,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之類似,教師的親和力對思政課建設成效有一定影響,教師越親和,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知水準越高,對思政課的滿意度也越高。另,思政課還擔負著將黨的最新方針、政策傳遞給學生的重任,回歸結果表明,教師是否與時俱進的更新教學內容,與大學生對思政課設置目的的了解狀況以及對思政課的滿意度呈正相關關系。

五、結語

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政課建設已經取得長足進步,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設置目的有一定認知,能夠積極和清晰的體會到思政課的重要性,對思政課的滿意度總體處于良好的水平。從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包括大學生個體因素、學習過程、課程收獲以及教師素養。其中,大學生個體因素對思政課建設僅有較為微小的影響;學習過程中起顯著性正向作用的主要是大學生在思政課的出勤情況以及聽課的認真程度;課程收獲中的諸多因素均對思政課建設有重要影響,主要包括思政課的實用性、思政課對大學生三觀的影響程度、思政課對大學生外在行動的指導程度以及思政課在助力大學生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方面發揮的作用;教師素養是思政課建設中的關鍵因素,主要通過教師的專業水平、親和力以及教師授課內容的與時俱進程度予以體現,尤其是教師的專業水平能夠發揮較為重大的作用(顯著性水平最強,回歸系數最大)。

需要強調的是,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政課建設仍有較大進步空間。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態度,調查問卷設置了“如果思政課不是必修課,你還會選擇上這門課嗎?”一題,幾乎三分之一(32.88%)的大學生表示“不會”。與之相對應的是,在“您認為思政課是否有必要進行改革?”一題中,絕大多數大學生(85.64%)均認為“有必要改革”,這意味著我國當下的思政課建設遠未到達盡善盡美之水平。在未來的思政課建設中,可考慮在課堂上適當增加時政熱點類案例,將其與思政課的抽象理論相結合,強化思政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增強思政課對大學生內心思維和外化行動方面的指導力。同時,結合不同大學生群體之間存在的不同特質,采取相應的針對性措施:對于低年級大學生而言,著力形塑其健全和健康的三觀,助力其充分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于高年級大學生而言,可將授課重心適當調整至思政課的實用性角度,強化思政課對大學生實際行動的指導力;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通過大學生黨員積極引導非大學生黨員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猜你喜歡
思政課思政大學生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開放大學交互式教學法在思政課中的應用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六旬老婦“養出”了個大學生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