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空間競合的區域高質量發展“雙碳”機制研究

2022-09-21 08:25白永亮郭丹霞賴印強
區域經濟評論 2022年5期
關鍵詞:雙碳碳達峰機制

白永亮 郭丹霞 賴印強

一、引言

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變暖和頻發的極端天氣災害,科學應對氣候變化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關注焦點。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將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隨后,針對“雙碳”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這一系列重要舉措表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然而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 年時間,面臨時間緊、碳減排壓力較大等現實問題(莊貴陽等,2022),實現“雙碳”目標將是一場任務艱巨的重大考驗。

區域經濟空間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載體,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必須以具體的空間單元作為依托。然而在政策目標、資源稟賦等多方面因素的激勵和約束下,不同區域單元開始呈現多元化發展特征,并且伴隨著要素流動與物質交換,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逐漸增強,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經濟社會系統,在循環累積因果效應的作用下,區域之間的個體差異逐漸被放大,形成了不平衡不協調的區域發展格局。這種不平衡不協調的區域發展格局雖然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常態化現象,但也使得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無法完全統一,必須因地制宜,以避免政策“一刀切”和不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等現象的產生。因此,“雙碳”政策的推行需要充分考慮區域空間差異這一現實特征,在減碳行動中注重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

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與協調性是2022 年中國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新發展階段下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追求。在區際關系中,競合關系是一種良性互動的區域關系(陸玉麒、董平,2013;線實、陳振光,2014),強調在同一組織網絡中競爭與合作的相互作用,能夠拓展不同經濟板塊的互動空間,優化區域發展動能的擴散與承接(朱秋,2008;Gnyawali et al.,2011;Chiambaretto et al.,2019)??臻g競合不僅能夠通過區域之間的合理競爭充分釋放市場優勢,促進商品和要素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自由流動,進而提升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區域競爭力,也能依托分工與合作發揮區域之間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間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由此可見,空間競合能夠成為促進區域平衡與協調發展的重要工具,進而推動“雙碳”目標的整體實現。

“雙碳”目標在區域層面的實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需要從全國層面統籌協調,樹立“雙碳”工作的全局觀念,又要立足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制訂科學合理的減排目標與行動方案。然而如何對標區域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兼顧碳減排效率的同時注重區域間“雙碳”行動的協同合作,從區域平衡與協調的視角搭建推動空間競合的“雙碳”實現機制,亟待展開深入且系統的思考。

二、“雙碳”目標實踐進程的區域差異化表現

“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各地區發揮比較優勢,切實擔負起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的各項工作。然而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在碳排放格局、生態資源稟賦、碳轉移流向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使得其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任務各不相同,這既是推動空間競合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事實,也是區域差異化“雙碳”目標實現的關鍵問題。

1.碳排放格局分布不均

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及能源消費結構差異等的影響,中國區域碳排放總量與碳排放強度在空間上也呈現顯著不均的發展格局(見圖1)。從碳排放總量來看,整體呈現東多西少格局,東部地區碳排放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如圖2),排放總量達到491724 萬噸,約占全國總量的45.19%。2019 年,山東、河北、江蘇、內蒙古、廣東、山西、遼寧、河南是碳排放總量排名相對靠前的省區,其碳排放量之和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1.63%。究其原因,能源利用效率與消費結構是影響其碳排放特征的重要因素(Schipper et al.,2001)。在碳排放總量相對較大的省份中,山東2019年能源消費總量占全國比重8.49%,由于其電熱氣水生產等高耗能工業比重較大,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使得能源消費量大且能源結構以傳統能源消費為主,對二氧化碳排放的驅動作用強;內蒙古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在全國產業布局分工中承接了一批煤電、煤化工、電解鋁等項目,一定程度上帶來能源消費需求剛性增長,同時煤炭主導型能源消費結構與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導致了大量的碳排放;新疆作為中國煤炭生產力向西轉移的重要承接區,能源工業、石油化工業等高碳型產業占比高,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消費比例超過85%,同時風、光新能源棄電率高能源有效利用率低,仍面臨較大的減排壓力。從碳排放強度看,碳排放強度在空間上呈現“東—中—西”梯次遞增格局。東部地區由于其經濟發展程度及能源技術水平較高,碳排放強度整體較低,2019 年整體碳排放強度為0.92萬噸/億元;而中西部地區多處于產業與城市發展增長期,相較于東部地區碳排放強度仍相對偏高,分別為1.16萬噸/億元、1.54萬噸/億元,其碳生產率亟待提升。由此可見,在經濟發展優勢、產業結構特征、新能源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水平差異等影響下,區域碳排放總量與碳排放強度呈現相反的梯級分布格局,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能源需求與“雙碳”目標實現間存在結構性矛盾。在碳排放配額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區域間碳排放額度的分配具有競爭性。與此同時,區域碳排放也存在空間溢出效應,因而各地區在減排活動中又需要加強彼此間的協同合作,統籌協調區域間環境效應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全面提高全域碳生產率。

圖1 2019年30個?。▍^、市)直接碳排放量

圖2 2019年中國各區域直接碳排放量

2.區域碳匯能力差異顯著

碳達峰、碳中和是關于碳源與碳匯之間的關系問題。碳匯是實現區域碳中和不可或缺的環節,由于海洋碳匯相對穩定,因此陸地碳匯中有關土地利用、森林與草地等生態資源的分布對區域至關重要(魯豐先等,2013)。從中國的森林碳匯能力來看,根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總碳儲量為91.86 億噸。森林蓄積量對于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實現碳中和有著重要作用,每增加1 億立方米的森林蓄積量可以相應多固定1.6 億噸二氧化碳(白彥鋒等,2009)。在區域層面(見表1),西部地區的森林蓄積量占比最大,中部地區次之,而東部地區的森林蓄積量最小。這一分布特征表明受生態資源稟賦及空間布局影響,區域間自然森林碳匯能力的空間分異程度較為明顯。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是人類改變地表生態系統的主要表現,也是影響碳循環過程、促使碳源和碳匯動態變化的重要因素(曲福田等,2011)。從中國的土地利用狀況來看(見表2),東部地區土地開發與利用程度遠高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建筑用地占比約為22.22%,中部地區為14.21%,而西部地區僅為6.37%,即中西部地區農用地占比較高(農用地主要包括耕地、園地、林地、濕地以及牧草地),中西部地區相較于東部地區可利用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選擇空間較大。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行動還需整體把握區域碳匯能力的空間差異,統籌中西部地區的生態優勢與東部地區的技術優勢,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

表1 2018年中國各區域森林蓄積量狀況

表2 2019年中國各區域土地利用狀況

3.區域隱含碳轉移規模及流向不對等

隱含碳排放的區域轉移使得區域達峰效應存在外溢風險?;诓煌瑓^域經濟發展水平與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不同地區在中國貿易生產鏈上承擔的角色不同。隨著省際經濟交流與貿易往來的發展,要素與產品在生產地與消費地之間的流動也導致隱含碳排放在區域間的轉移存在空間差異。如圖3所示,碳轉移核算研究顯示,在省際經濟貿易活動中,中國區域間隱含碳排放主要由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其中東部沿海地區為凈碳轉出區域,碳排放轉移規模最大,占凈碳轉出總額的32.1%;而西北地區承接的國內碳轉移量最大,占全國凈碳轉入總量的43.6%;中部地區在兩者之間起著橋梁作用,在碳轉出的同時也承接了部分地區的碳轉入(王育寶等,2021;劉紅光等,2021)。價值鏈分工中隱含碳排放轉移的存在將直接影響減排行動的公平性與有效性。區域間經濟聯系的日益緊密促使價值鏈中隱含的碳轉移規模呈上升趨勢,區域隱含碳轉移過程中規模及流向的不對等加劇了各地區碳排放核算的復雜性,一定程度上滯緩了碳達峰碳中和整體目標的實現進程。因此,區域“雙碳”行動還需要考慮區域間碳轉移的規模與流向差異,協調好經濟貿易與減排行動的關系。

圖3 2015年區域間隱含碳排放轉移矩陣圖(單位:MtCO2)

上述典型事實表明,區域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具備不同的社會基礎,存在多元化的區域差異表現?!半p碳”約束既可能通過經濟社會的整體轉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也可能因為資源稟賦的差異加劇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差異化視角下區域“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在兼顧地區發展的基礎上,科學設計出較為公平合理的“雙碳”推進方案與實現機制。

三、基于平衡-協調框架下的碳達峰碳中和空間差異機理

高質量發展和協調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目標。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各區域單元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的時空差異,但從國家發展全局來看,“雙碳”目標的實現必將是一個平衡-協調的漸進過程。區域平衡-協調發展是在開放互通、相互關聯的條件下,借助市場和政府合力促進要素、資源、產品的區際流動,以逐步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的過程(鄧宏兵等,2019)。區域間的通力合作與協調發展將為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重要保障。從區域經濟平衡-協調發展的視角出發,影響碳達峰碳中和空間差異的關鍵因素主要有區域經濟發展、技術創新水平、市場調節能力以及區域主體責任等。這些關鍵性因素在空間上存在不平衡與不協調是造成“雙碳”目標實現空間差異的根本原因。

1.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優化調整經濟結構是實現碳減排的根本路徑。當前中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間的經濟發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現象。其中,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起步較早,工業基礎雄厚,產業結構與城市化發展較為成熟,多年來都是中國經濟發展較為領先的區域。2021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表明:2020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達550848.03 億元,約占全國比重的54.41%。中部地區能源和各種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約占全國的80%,重工業在經濟發展所占比重較高;2020年中部地區的生產總值約占全國比重的24.52%。西部地區疆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由于地理條件等原因,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經濟基量在眾多省份中處于低位。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的產業環境也在不斷改善,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2020 年其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的21.07%。但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與產業發展水平仍與東部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在化石能源、重化工業仍在能源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占據主體地位的條件下,中西部地區面臨的降碳壓力與轉型壓力遠大于東部地區。區域之間經濟水平和發展模式存在的不均衡特征,在人均資本、城鎮化、市場化、產業結構等因素的作用下,導致區域碳排放強度與排放模式呈現顯著差異(周杰琦、汪同三,2014;姜國剛等,2021)。這種不平衡與不協調會制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整體性推進,難以保證區域經濟發展與碳減排行動相協調,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的治理思想,依靠減碳政策的層級落實推進“雙碳”行動在區域間的有效實施。

2.技術創新水平不平衡

科技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也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與轉化。然而現實中產業發展特征、市場環境基礎、區域創新規劃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區域綠色創新技術發展水平在地域分布上表現出不平衡特征。從綠色專利的申請數量來看,《中國綠色專利統計報告(2014-2017 年)》顯示,綠色專利申請量超過一萬件的省市主要為東南沿海省份和城市。西部地區的綠色技術創新活動日漸活躍,但在污染控制與治理、替代能源、節能減排等領域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上仍存在不足。從技術轉化與應用來看,東部地區技術市場成交額遠高于其他地區,技術市場成交額占全國總額比重高達69.7%。原因在于東部地區是中國區域創新的高地,區域內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眾多,創新生態環境良好,豐富的科創資源使得區域技術市場規模大且長期保持快速發展。中西部地區受人才流出、創新條件投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技術市場發展具有穩步提升趨勢,但目前整體技術創新水平仍相對較低。2020 年中部地區成交額為4446.85 億元,在全國占比約為16.3%,西部地區僅為14%。由此可見,中國創新技術轉化與應用水平的區域不均衡現象仍較為顯著。區域碳排放監測、零碳負碳目標等碳減排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區域間技術創新水平的不均衡態勢會導致區域資源利用效率、碳排放效率差距進一步拉大,制約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整體進程。

3.碳減排市場調節能力不平衡

市場機制可以為減污降碳提供動力支撐與長效激勵。碳交易作為碳減排的一種市場化手段,對于碳減排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Feng et al.,2019;周朝波等,2020)。目前中國已經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等地成立了9個區域碳交易市場試點,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也正式啟動并以上海交易、武漢登記結算的模式運行。對全國已開展碳市場交易的地區而言,不同區域碳交易市場的發育程度以及市場參與度差異較大。如廣東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區域碳交易市場,市場交易最為活躍,其次為重慶、湖北、深圳、天津等。北京碳交易市場覆蓋的企業數量最多,高達900 余家。由于不同地區碳交易市場在行業范圍、準入標準、碳額分配機制以及履約處罰機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區域市場的運行效果也不盡相同。加之區域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非均衡性,使得不同地區的碳交易價格差距較大(吳慧娟、張智光,2021)。這一現象不僅容易引發投機套利等行為,降低企業碳減排的積極性和市場經濟的穩定性,也會制約全國碳市場交易機制的建設,造成區域碳減排效率的不平衡不協調。對于未參與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的區域而言,其市場調節在區域減污降碳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有限,而試點地區碳排放效率、碳強度及減排效果要優于非試點地區,導致區域間碳市場減排效應不平衡。區域碳排放交易市場發育程度、運行效果、交易機制及調節效率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協調,使得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整體面臨連貫性不足、兼容性較差等瓶頸,制約了碳減排過程中市場機制的效用發揮。

4.區域主體責任不平衡

區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要以減排責任的合理分配為牽引。碳減排主體責任分配的區域不均衡是導致“雙碳”目標存在空間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在全國價值鏈下游的區域以生產和提供最終產品及服務為主,對中間產品投入有較大需求,使得其本身承擔的碳排放強度低且存在凈碳轉出。而處于價值鏈中、上游的省份主要以能源礦產開采等原材料的加工和生產為主,此外還承接了發達地區的中間產品采購需求,承擔了部分碳排放凈流入責任(汪燕等,2020),導致其碳排放強度較高。處于價值鏈下游的地區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通過貿易轉移了部分碳減排責任,使得不同地區在碳排放空間責任分配與經濟效益上存在顯著的不平衡不對等現象。這種不平衡性加速了區域減排責任和減排能力、減排潛力的背離。區域減排責任分配的不平衡會進一步拉大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進程,增大欠發達地區減排壓力,加劇區域減排實施行動中的利益沖突,使得不同地區在減碳控碳過程中難以有效協同。這種局面的緩解需要構建和完善科學合理的區域碳減排責任分配機制,通過平衡區域間碳減排的利益差異,降低由區域主體責任分配不平衡引致的負外部性。

碳達峰碳中和與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邏輯具有一致性。經濟發展水平、市場調節能力、科技創新水平及區域主體責任等在空間上的不平衡不協調是制約實現“雙碳”目標與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進的深度與速度。同時,新形勢下“雙碳”目標的推進也會給不同地區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沖擊,甚至進一步加劇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因此,推動區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效實現,需要統籌考慮各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從不同領域發力協調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

四、空間競合視角下區域高質量發展“雙碳”機制構建

從區域層面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應注重區域間協調機制的重構,通過空間競合機制激發不同地區的發展潛力,以實現更加平衡協調的區域發展,促進碳達峰碳中和整體目標的實現。各地區需要根據當前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因地制宜地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積極謀劃具有區域特色的新舉措和新方案,以差異化達峰路徑為基礎,以競合機制為支撐,以政策協同為保障,助力“雙碳”目標如期實現。

1.空間競合視角下的“雙碳”機制邏輯架構

基于目前中國推進“雙碳”行動的區域現實差異與面臨的多維困境,按照區域高質量發展要求,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作用,在考慮“雙碳”目標下區域差異性與競爭性的基礎上兼顧區域間“雙碳”行動的協同性,從制度環境、市場運行和支撐保障三大方面構建促進空間競合的“雙碳”機制,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從“雙碳”機制構建的邏輯機理來看,“雙碳”目標的有序推進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離不開制度環境的事前規劃與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的成本優化與動力激勵以及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保障支撐(見圖4)。在制度環境層面,制定區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具體時間表與路線圖,能夠在全局上把控碳減排工作的落實與推進,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方向指引。通過政府規劃實現機制將“雙碳”目標充分納入區域高質量發展規劃中,進一步通過產業基礎優化機制、能源消費調控機制推進“雙碳”目標管理落地,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如何在做好區域“雙碳”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區域碳市場的高效運行也是空間競合“雙碳”機制構建的重要內容。在市場運行層面,通過構建碳匯權交易機制激勵減排行動,合理配置資源;通過生態產品價格實現機制的有效運行實現降碳產品價值轉化,提供更多的消費選項,從而激發市場運行活力;利用多元治理普惠機制構建綠色生活消費積分體系,依靠消費者行為轉變為市場運行提供偏好引導,帶動綠色供應鏈實施,從而倒逼區域綠色轉型。最后,“雙碳”目標的實現無法脫離相關保障政策和技術等經濟社會要素的支撐而獨立存在,同樣需要一定的資金與技術支持。在保障支撐層面,通過財稅政策支持機制為區域低碳試點、節能減碳技術研發應用等相關項目的落地提供資金支持;通過綠色金融服務機制為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提高應對風險能力;通過技術創新協同機制加快先進適用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和推廣應用解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動力問題,為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挖掘更大的減排潛力。

圖4 空間競合視角下的區域高質量發展“雙碳”機制的邏輯架構

2.基于空間競合視角下的“雙碳”機制構建

(1)“雙碳”目標管理落地的政府規劃實現機制:整體落地

“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把降碳作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同時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央政府需要將“雙碳”目標在空間上進行逐級分解,積極探索實現“雙碳”目標的區域規劃體系,制定減碳控碳的彈性目標,發揮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作用,共同促進“雙碳”目標的實現。在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各地政府一方面須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科學合理地制訂區域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并將其全面融入區域高質量發展發展規劃中,不斷明確碳排放達峰與碳中和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強化“雙碳”目標實現的形勢分析和激勵督導;另一方面也要強化對“雙碳”目標發展規劃的落實,積極開展碳減排行動,加強達峰目標過程管理,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對綠色低碳經濟發展予以支持等。通過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和實現機制的完善與創新,為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的制度建設積累有益經驗。

(2)促進“雙碳”目標實現的產業優化基礎機制:全面布局

產業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柱,也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重點領域。因此,區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應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綠色低碳轉型,通過產業體系的深度調整與變革拓寬區域碳減排的新空間。一是利用碳排放監測及核算技術,識別碳排放的重點經濟領域。將碳排放量較大的具體工業行業作為控碳減碳的主要對象,在此基礎上制訂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的碳排放達峰與碳中和方案,以便有效控制區域碳排放趨勢,提高碳減排效率。除工業外,針對交通領域,制訂實施以道路、航空運輸等為重點的綠色低碳交通行動計劃,構建區域綠色低碳交通網絡,盡早實現交通領域的碳達峰。在建筑領域,要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制定并推廣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加大在建筑領域的節能改造力度。二是基于“雙碳”目標的現實需要建立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目錄,確定高碳產業名錄,制定負面清單。三是根據現有產業鏈、技術優勢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低碳環保業務,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品碳標簽和碳足跡標準體系建設,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綠色低碳化發展作為產業領域“雙碳”行動的主要著力方向。

(3)緊盯行業能源消費的“雙碳”調控核心機制:行業控點

實現人類能源使用和地球碳循環系統之間的碳中和問題是解決世界能源問題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因此,實現“雙碳”目標不僅需要重點關注高碳行業的節能減排,更要嚴格實行能耗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一是加快推進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與數據運用,加強能源領域碳排放統計、核查、監管等基礎能力建設,強化對二氧化碳與大氣污染物的協同控制。二是加快區域能源消費轉型替代步伐,持續增加生物質能源及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清潔能源利用。在注重能源替代的同時,也要突出高效用煤,注重生產過程中碳捕捉技術創新,通過碳的二次利用提高能源利用強度。三是加強對清潔能源的研發投入,降低清潔能源的使用成本,解決清潔能源消納困難等難題。在能源消費中還需著重降低對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性,提升能源結構質量,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為區域綠色經濟發展培育增長動力,加快實現能源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由高碳向低碳再向零碳的轉變。

(4)助力減排效率提升的碳匯權益交易機制:市場構建

“雙碳”目標與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需要充分發揮有效市場的作用,通過市場機制有效推動碳減排過程中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價格發現功能,調動企業、公眾對于綠色低碳發展的積極性?!疤寂欧艡唷弊鳛橹匾也豢商娲纳a要素,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可以通過交易實現權利的轉移,由生態效率低的企業向生態效率高的企業流動,由生態效率低的區域向生態效率高的區域流動,從而實現其優化配置。碳排放權市場交易機制的有效運行能夠刺激節能減排的技術開發和轉讓,有助于引導企業將技術和資金傾向低碳發展領域,促進低碳技術轉型升級,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契機、注入新動力。碳匯權益交易機制實質上是通過構建交易市場來引導“雙碳”目標的實現,當前的重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確定區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減排范圍??偨Y當前碳交易試點地區的經驗,擴大當前全國碳市場所涵蓋的行業減排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方式,以碳市場推動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現雙降,達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效果。二是碳排放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式。這是從碳無限排放到可交易轉變的基礎,也是碳排放權形成價格的前提。碳配額總量要與區域產業發展現狀結合,在充分考慮產業承載力基礎上設定總量,采用配額免費發放與有償拍賣相結合的制度逐漸提升配額有償拍賣占比。三是提高碳監測水平,探索建立核算準確的碳排放統一數據平臺,在確保排放數據真實性的基礎上,及時調整碳排放權的發放,激發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活力。同時,完備區域碳交易與碳登記結算等基礎設施,加強碳交易市場監管,為推動區域“雙碳”目標的實現建立起規范、高效、有序的交易市場體系。

(5)引導要素優化配置的生態環境價格機制:價格信號

碳市場具有碳排放控制與碳排放權定價的雙重功能,能夠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資金向綠色發展的領域流動,從而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合理的碳價能為減排企業提供價格信號,但碳價無法全面反映整體生態環境資源的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及修復效益等信息,僅僅依靠碳價來指導“雙碳”行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擴展到整個生態環境領域,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生態環境資源和生態產品的價格信號為“雙碳”目標實現提供更加全面的市場供求狀況及價格信息,推動降碳產品價值的有效轉化,助力區域經濟社會實現全面綠色轉型。在生態環境價格機制的探索過程中,自然資源產權化、市場機制的引入以及生態系統服務的“價格標簽”等為生態環境價格機制的形成積累了經驗。目前,生態環境價格機制建設應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自然資源環境領域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產品市場,建立能夠反映區域生態產品市場供求、生態資源稀缺程度以及環境損益成本的價格機制,通過科學的價值核算方法給生態產品和服務貼上價格標簽;二是探索建立生態產品交易中心與交易平臺,培育市場經營開發主體,同時建立區域內統一的市場交易規則,營造公平自由的市場環境;三是將相關技術應用于低碳產品供給方面,鼓勵生態產品創新,延伸至農業、林業等產業鏈,提供更豐富的高質量生態產品,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通過建設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加快培育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主體、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推進生態產品供需對接,拓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渠道。

(6)發揮主體協同作用的多元治理普惠機制:利益驅動

“雙碳”目標是區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國家治理、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碳普惠機制可以借助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建立信息開放共享的普惠碳市場運行平臺,量化個人和小微企業低碳行為產生的減排量。借鑒目前先行地區的碳普惠機制試點經驗,以多重利益協調配合為價值理性、以多重資源整合提效為物質保障,激發小微企業、家庭和個人低碳行為和綠色消費理念已成為推進“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內容。因此,要找準當前制約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關鍵因素以及構建“雙碳”行動多元共治體系的切入點,有效推動多元治理普惠機制建設。一是加強對于碳普惠機制的技術支撐,并擴大其適用范圍。例如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可通過第三方機構利用線上APP相關功能進行收集,進而計算出市民綠色出行產生的碳減排量,依托碳交易市場轉化為個體激勵,并逐步拓展到低碳項目建設等領域。二是突破業務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減排數據的互聯共享?;跀祿目色@得性,建立開發區域內統一的行為量化方法與標準,明確各低碳行為的量化規則及減排效益,形成可在全域內流通的碳積分及對應的碳減排量。三是創新運營模式,加強與公共機構、實體運營商等多方合作,形成碳普惠產業鏈。例如,建立將碳積分與環保信用掛鉤的綠色信用體系,或者建立碳積分與城市交通、景區等付費公共服務方面的兌換機制等。通過以上方式形成綠色低碳消費的正向引導機制,促進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與“雙碳”目標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良性互動,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7)基于政府宏觀調控的財稅政策支持機制:政策引導

區域“雙碳”目標的實現,必須依托政府財政資金和相關財稅政策工具的助推作用?!蛾P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技術研發等財政支持力度,完善綠色低碳產品采購標準和加大政府采購力度,落實相關稅收優惠,實施碳稅政策。因此,應充分利用財稅政策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體來看:一是針對區域特點,實施差異化的綠色低碳財稅政策,如東部地區利用綠色采購、專向補貼等引導企業投資低碳科技產品,加大對低碳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中部地區通過人才補貼等引進創新型人才,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西部地區加強環?;A設施建設等。二是各級地方政府應根據區域發展實際,依托財政資金引導設立“雙碳”基金、低碳投資稅收優惠、企業差別化開征碳稅、碳市場交易稅收抵扣、節能減排獎勵等財稅政策推動“雙碳”目標實現。三是在區域內探索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項目的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的相關政策,加大對于低碳、零碳和負碳發展的差別化財稅政策支持,保障“雙碳”項目的有序開展與實施落地。

(8)拓展碳減排投融資的綠色金融服務機制:金融助力

“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金融支持。創設碳減排支持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可以穩步有序、精準直達地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有效撬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碳減排行動。當下中國綠色金融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政策框架及綠色金融產品也在不斷完善和豐富,綠色金融的發展空間正在加速拓展。充分發揮綠色金融服務對碳減排的支撐作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根據自身實踐建立區域性和國際性的綠色金融中心,積極開展創新政策引導、確立綠色金融標準、集聚綠色金融資源。二是開展豐富碳期貨等其他金融衍生產品與服務、強化綠色金融功能、加強綠色金融合作等全方位的綠色金融創新活動,引導社會資本向綠色金融項目流動。三是加強“雙碳”目標的金融風險管理,重點關注傳統高碳行業的轉型風險、運動式減碳風險、新能源行業風險以及新型金融衍生品風險。四是規范完善氣候信息披露制度,強化對企業環境信息及氣候風險信息的監管,借助數字技術等設立信息共享平臺,提高綠色金融市場透明度。通過打造高效互通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引導資本流向低碳或零碳產業,提高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施的抗風險能力。

(9)立足區域科技差異的技術創新協同機制:科技助推

科技創新對“雙碳”目標實現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的支撐作用?!半p碳”目標的實現需要依靠多種技術組合和技術突破,在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節能建筑、綠色金融等多個領域進行協同創新,重點突破清潔能源技術、交通電力化等技術壁壘。然而科技創新也無法回避空間差異的區域事實。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雙碳”目標的助推作用,需將區域間科技協同創新擺在發展的重要位置,避免重復投資、惡性競爭??萍紕撔聟f同機制是高效推進“雙碳”目標實現的關鍵機制,也是當前較為薄弱的環節。首先,需要通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企業間的技術交流,多維度、多主體聯合攻關,建立資源共享、跨界融合、轉化合作、共謀發展的碳減排協作機制與合作平臺。其次,各地區應借助合作平臺,根據自身優勢打造碳減排技術創新高地,建立統一的科技交易市場,培育多元科技創新主體,促進區域的高質量發展。最后,應依托社區這一基本社會單元,創新社區能源管理新機制,通過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建立可持續的系統性能源管理方案,為“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區域智慧。

猜你喜歡
雙碳碳達峰機制
碳中和·碳達峰
綠色金融為“雙碳”目標“架橋鋪路”
關于“碳達峰”和“碳中和”——2030碳達峰與2060碳中和
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企業碳排放權會計處理探討
碳達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設計思考
“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應對碳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專訪奚國華:中信力爭成為國企助力“雙碳”目標的旗幟
“雙碳”下縣城發展新思維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