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醫學院校學生學校適應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2022-10-28 12:26扶長青陳端穎
濟寧醫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歸屬感親子新生

高 斌 扶長青 陳端穎

(1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2湖北醫藥學院,十堰 442000)

學校適應是指學生在學校背景下愉快地參與學?;顒硬⒛軡M足自己的需要和獲得學業成功的狀況[1]。事實上,大學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生第一年的經歷,新生學校適應的好壞不僅影響其大學階段的學習,更會影響其畢業后的工作和生活[2-3]。研究發現,大一新生在入學3個月以內,在學習適應、人際適應、情緒適應等方面適應狀況不佳[4],因此,需要對大一新生的學校適應予以重視[5]。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學生使用手機對學校管理和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諸多挑戰。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日益提高,高校里低頭玩手機的現象越來越常見,這對大學生的學校適應造成了嚴重干擾。醫學生是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力軍,如果無法適應學校生活,不僅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6],還可能影響其專業承諾[7]、學業成績以及學業倦怠水平[8]。本研究于2021年11月對某醫學院校的學生進行調查,旨在探討醫學生學校適應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為采取早期干預措施促進醫學生的學校適應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方便整群抽樣法,在某兩所全日制醫學院校選取730名在校醫學新生進行在線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638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87.4%,其中,男生有328人,女生310人;農村生源490人,城鎮生源148人;普通本科院校450人,雙一流高校188人,年齡17~20歲(18.25±0.55)歲。

1.2 方法

1.2.1調查方法 本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由心理健康老師擔任主試,采用統一的指導語,在班會或者課堂上完成匿名測試,測試時間約10min,測試結束后當場回收數據,并隨后對數據進行整理,剔除空白問卷和無效問卷。

1.2.2調查工具 1)手機成癮傾向量表。采用由熊婕等編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9],一共16個條目,包含戒斷癥狀、突顯行為、社交撫慰和心境改變4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總分越高,表示手機成癮越嚴重。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89。

2)親子依戀量表。采用王樹青等親子依戀量表[10],一共10個題目,包括3個維度:溝通、信任和疏離,采用5點計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依據被試在3個分量表的得分(信任加溝通再減去疏離分)可以算出親子依戀質量總分,分數越高代表親子依戀質量越高。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74。

3)學校歸屬感量表。采用Cheung等修訂的學校歸屬感問卷[11],該問卷在以往研究中信效度良好[12],一共由18個項目組成,包括對學校的抵制感與學校歸屬感2個維度。采用6點記分方法(1=完全不同意,6=完全同意),分數越高,表示學校歸屬感越強。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89。

4)學校適應量表。采用歐陽娟編制的中國大學新生適應性量表[13],一共36個條目,分為人際適應、總體評價、情緒適應、學習適應和對大學的認可度5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總分越高,表示個體學校適應水平越好。本研究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9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方差分析比較調查對象學校適應的組間差異;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各因素與學校適應的相關關系;利用線性回歸分析和Bootstrap方法考察各因素對學校適應的影響,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638名醫學生的學校適應得分為(3.81±0.55)分。不同性別醫學生的人際適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23,P<0.05),不同生源地醫學生的學校適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醫學生學校適應得分比較(分,

2.2 手機成癮、親子依戀、學校歸屬感與學校適應的相關性分析

手機成癮與學校適應呈負相關;親子依戀、學校歸屬感與學校適應呈正相關。見表2。

表2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及相關系數

2.3 手機成癮、親子依戀、學校歸屬感與學校適應的多元回歸分析

在控制了性別、生源地、學校層次等變量之后,多元回歸分析表明(如表3所示):手機成癮對大學新生學校適應的直接預測作用顯著(β=- 0.17,P<0.001),手機成癮負向預測親子依戀和學校歸屬感(β=- 0.27,P<0.001;β=- 0.22,P<0.001);親子依戀不僅直接正向預測學校歸屬感(β=0.38,P<0.001),而且正向預測學校適應(β=0.09,P<0.001),學校歸屬感正向預測學校適應(β=0.71,P<0.001)。

表3 學校適應影響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中介效應分析,結果表明(如表4和圖1所示):親子依戀和學校歸屬感在手機成癮與學校適應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為-0.25,占手機成癮對學校適應的總效應(-0.42)的59.52%。具體而言,中介效應由三條路徑產生的間接效應組成:1)通過手機成癮→親子依戀→學校適應的途徑產生的間接效應1;2)通過手機成癮→學校歸屬感→學校適應的途徑產生的間接效應2;3)通過手機成癮→親子依戀→學校歸屬感→學校適應的途徑產生的間接效應3。三個間接效應依次占總效應的4.76%、16.67%和38.09%,它們各自的Bootstrap 95%CI均不包含0,因此這三條間接效應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表4 中介效應分析結果

注:*表示P<0.001

3 討論

本文結果表明,手機成癮對學校適應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14-16]。究其原因,眾多研究表明,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后果。具體而言,在學業領域,手機成癮會降低大學生的學習投入[17],引起學業拖延和學業倦怠[18-19]。在情緒領域,手機成癮能夠誘發大學生的抑郁和焦慮[20]。在人際關系領域,手機成癮與人際關系困擾呈正相關[21]。此結果提示高校需要引導大學新生正確并合理地使用手機,可以在必要時候對手機成癮的群體通過正念訓練[22]、抑制控制[23]以及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進行干預,從而減少大學生手機成癮,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親子依戀和學校歸屬感可以正向預測學校適應,這與以往研究相一致[24-25]。親子依戀、學校歸屬感在手機成癮和學校適應之間的中介作用顯著,這表明親子依戀和學校歸屬感可以作為大一新生學校適應的保護性因素,針對上述結果,可以通過依戀理論[26]和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論[27]進行解釋,具體而言,個體的親子依戀質量越高,具有較高的情緒調節能力[28],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越強。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與學校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學校歸屬感越強,對校園容易產生較強的認同感,更專心投入學習以及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提升學校適應水平[29]。此外,親子依戀和學校歸屬感在手機成癮與學校適應之間的鏈式中介作用顯著,這表明良好的親子依戀水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進而促進其學校適應水平。

綜上,本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地理解醫學新生學校適應的影響因素,而且為有效促進大學新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提供指導建議。具體而言,學校應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改變消極的應對方式[30],大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31],防止醫學生過度使用手機,促進醫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進而為醫學生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歸屬感親子新生
重獲新生 庇佑
激活中隊活力,內化少先隊員組織歸屬感
激活中隊活力,內化少先隊員組織歸屬感
蔣佩琪 在大陸打拼更有歸屬感
總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漲,城鎮歸屬感較穩定——這代農民工,就是不一樣
堅守,讓百年非遺煥新生
新生娃萌萌噠
新生改版
親子臉
親子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