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模式與行動邏輯*

2022-11-01 02:03孫運宏
江海學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家庭經營主體經營

孫運宏

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超過220萬家,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4萬家,年經營收入總額超過5880億元;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達到390萬家,年經營收入總額近8900億元。(1)郁靜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實施 加快培育現代農業“領頭雁”》,《人民日報》2022年7月11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完善鄉村產業體系、集聚鄉村振興人才、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帶動鄉村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概括而言,既有研究不僅探討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最優經營面積問題,從時間和地區維度分析了糧食類家庭農場經營狀況,(2)郜亮亮:《中國種植類家庭農場的土地形成及使用特征——基于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2014~2018年監測數據》,《管理世界》2020年第4期?;诋a出和效益視角認為農戶糧食種植的適度規模在150~200畝之間;(3)羅丹、李文明、陳潔:《糧食生產經營的適度規模:產出與效益二維視角》,《管理世界》2017年第1期。而且分析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組織與效率問題,涉及經營者的個人特質、(4)高峰:《參軍經歷、資本積累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青年研究》2021年第1期。生產經營中的信息化運用(5)阮榮平、周佩、鄭風田:《“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化發展狀況及對策建議——基于全國1394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查數據》,《管理世界》2017年第7期。等內容。

從問題意識與學科視角來看,當前學界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研究主要從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視角出發,重點關注其經營規模、生產效率以及如何促進其健康發展等問題。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種農業生產組織方式,是典型的經濟現象和組織行為,但經濟是“從屬于政治、宗教和社會關系的”,(6)[英]卡爾·波蘭尼:《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馮鋼、劉陽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導言第15頁?;蛘哒f,“大多數的行為都緊密地鑲嵌在社會網之中”,(7)[美]馬克·格蘭諾維特:《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羅家德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頁。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是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面向,也是鄉村振興要處理的關鍵議題。但是,“經濟學在研究農業農村現代化上更關注產業的發展,較少關注產業與社會結構、文化的關系,更忽視了作為行動主體的農民和村民的表現”,而“社會學在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發展方面有兩個優勢,即系統性和行動主體視角”。(8)王春光:《邁向共同富?!r業農村現代化實踐行動和路徑的社會學思考》,《社會學研究》2021年第2期。因此,應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研究投放到當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來考察,尤其關注其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因素、實踐邏輯及其經濟社會影響?;诖?,本文從經濟社會學視角切入,運用個案研究方法重點分析三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模式與行動邏輯及源于鄉村社會的結構性影響,進而探討其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經濟與社會效能。

研究方法與個案簡介

研究方法方面,筆者主要通過個案研究分析家庭經營、合作經營和農業企業三類直接涉及農業生產過程的經營形式,具體探究這三類主體各自的經營組織方式和相應行動策略,進而探討其在鄉村振興中的不同作用。研究思路方面,筆者采取“點面結合”的研究路徑:一方面,選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為典型的村莊作為研究的“點”,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盡量兼顧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經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重點分析每種經營方式的生成邏輯和生產組織等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通過縣域文獻資料、統計數據和政策文件等把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面”上的發展情況。

個案研究方面,筆者選取D縣(9)依學術慣例,本文涉及的人名、地名和企業名均作了匿名化處理。為具體的田野調查點,對縣、鄉鎮、農業部門、村級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不同對象進行跟蹤調研。選擇D縣主要出于以下考慮:首先,D縣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較高的典型農業縣,種植業規模經營比重高達85%。其次,D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及其相應的政策和做法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家庭經營、合作經營和農業企業等生產組織形態均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政策集成效應明顯。最后,“縣”是中國最完整的基層行政體系,以縣域場景為“窗口”分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更為全面和系統,可以結合縣域整體情況更好地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模式與行動邏輯及其相關問題。

家庭經營:主體構成、比較收益和經濟社會基礎

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一直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形式。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家庭經營仍然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形態。D縣的家庭經營主要由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構成。

(一)專業大戶與家庭農場

專業大戶是種植、養殖大戶通過流轉土地進行規?;洜I,主要依靠自身的技術、經驗和資金進行農業經營活動,具有生產經營規模較大、生產管理能力較強、生產綜合效益較高等特點。與傳統小農戶的分散經營相比,專業大戶具有一定的規?;?、集約化和產業化水平,畝均效益比普通農戶高出15%左右。從土地流轉上看,專業大戶一般是有土地的本地人,通常是以庭院經濟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土地流轉面積多在100畝以下。他們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來源,也有以本村村民和親戚為主的少量臨時雇工。資金投入不大,資金來源大多是家庭積蓄和民間借貸。農產品銷售主要依托大戶多年經營形成的銷售渠道。

家庭農場大多是本地人經營,土地流轉面積比專業大戶大,一般在100畝以上,且有經鎮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審核的土地流轉合同。雖然此類經營模式在申請設立時要求必須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來源,但是在實際運行中大部分都需要雇工,并且多以臨時性雇工為主。家庭農場資金投入較大,其資金來源也以家庭積蓄和民間借貸為主。但與專業大戶不同,家庭農場可以爭取鄉村振興的項目資金補貼和信貸扶持。在組織管理上主要是經驗管理,一些經營面積較大或種植經濟作物的家庭農場也會聘請專業的駐點技術人員。農產品銷售以自身的銷售渠道為主,但銷售網絡比專業大戶廣。

為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規范家庭農場發展,D縣開展了示范家庭農場評選活動,制定示范家庭農場的評選標準,以此作為農業項目扶持標準和進入家庭農場目錄的加分項。在此政策背景下,家庭農場的評選不關注是否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投入,而以經營規模為核心、以經營特色為亮點。而真正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傳統農業大戶,由于資金限制難以加大投入、擴大規模,無法享受相關扶持政策。以R鎮為例,該鎮的政策認定遵循經營規模越大越符合家庭農場的辦證標準,享受的相關獎補資金也更多。

(二)家庭經營的比較收益

經商獲得充足資本的私營企業主、返鄉創業青年、傳統種植大戶是家庭經營的主體。他們選擇家庭經營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結果,經過了利益的取舍與考量。第一,獲得與其他行業持平的收入。家庭經營的核心特征是具有適度經營規模,在農業生產經營中能夠獲得與其他非農生產勞動所得相當的收入。D縣種植業家庭經營的年畝均收益約為400~550元,由此大致可以測算出經營面積在50畝基本可以達到農村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調研發現,D縣種植業大戶的平均經營面積約為220畝,其家庭經營收入大多高于當地農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有的甚至超過城鎮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10)2020年,D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1萬元。第二,獲得鄉村振興的項目補貼。獲得農業項目支持和資金補貼是農戶進行身份認定的重要動力。農戶在獲知政府推動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信息后增強了從事家庭經營的信心。D縣出臺《關于加快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意見》鼓勵引導家庭農場發展,一次性獎勵建設主體10萬元,在鄉村振興項目實施上向家庭農場傾斜,扶持其基礎設施建設。第三,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的“風險兜底”。國家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避免出現谷賤傷農的后果,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每年出臺收購標準和收購價格。這種農業經營保護機制成為規模經營的“安全網”。家庭經營中從事種植業的多是種植享受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的糧食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以此減少糧食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影響。第四,兼顧家庭生活的情感安頓。有的家庭經營者選擇“在鄉在土”,除了考慮上述經濟因素外,還考慮子女教育、家庭生活等因素。當在家種田和外出打工收入差不多時,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農民更愿意在當地謀生,這樣也可以照顧家庭。

(三)家庭經營形成的經濟社會基礎

家庭農場的形成是資本驅動、社會分工和人才支撐等經濟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是工商資本驅動。在政策利好條件吸引下,特別是D縣鼓勵土地流轉以后,一些本地經濟精英在利益驅動下紛紛涉農,利用工商資本從事農業經營以獲取更高利潤,工商資本下鄉成為普遍現象。二是社會化分工。由于種植面積多在百畝以上,家庭農場無法像傳統小農一樣單純依靠家庭成員作為勞動力,因此,必須通過社會化分工改善生產經營狀況:一方面,雇傭農業工人,將生產中的部分勞動通過外在勞動力供給實現分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引進先進技術,通過技術和機械化填補勞動力空缺,同時將部分生產環節分工到相關農業經濟組織,如植保公司、農機專業合作社等。勞動力投入、機械投入、技術供給等生產環節的社會化分工,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三是人才支持。農業發展離不開人才,特別是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農業領域的從業人才更稀缺和重要。家庭經營所依靠的人才主要是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和原來村內種田大戶。

合作經營:形成主體、合作運營與分利秩序建構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合作經營的典型代表,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實踐形態,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應對市場經濟波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強化農業產業利益聯結的關鍵組織模式。

(一)合作經營的形成主體

D縣合作社數量較多,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合作經營的形成與地區農業資源狀況以及鄉村社會結構有很大關系,特別是村落中的宗族關系和熟人信任機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合作經營的主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本地鄉村精英發起的資本運作載體。比如CD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發起人XWH是當地的經濟精英,一直在外經商,另外兩位發起人是本村的村主任和會計。他們把三個村民小組的土地流轉過來成立合作社,主要種植黃花菜和蘆筍。這種經濟精英和政治精英相結合的合作經營模式在當地較為普遍。這樣既可以解決發展資金問題,又可以發揮政治精英協調鄉村社會關系的作用,實現“資本充?!焙汀皠訂T協調”相結合。二是基層政府招商引資的項目扶持。為推動鄉村振興,D縣出臺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其中的重要載體。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業生產的組織模式,本應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合作聯合體,但一些農業企業也通過項目包裝進軍合作經營。比如,F公司在當地農村成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面積近2000畝,而公司自營的只有500畝左右,其余的通過返租倒包形式由農民自己經營。通過這種“龍頭企業+農戶”的松散經營方式,F公司以合作社的名義,成為鄉村振興項目的重要傾斜對象,技術、道路、渠道和倉儲都可享受政府扶持。三是私人老板謀利經營的領辦。政府對合作社的優惠政策也成為一些城市工商資本領辦農業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原因。相比涉農工商企業,部分私人資本為獲利而成立的合作社脫離了合作互助的本質。比如,HQ蔬菜合作社是由三位建材老板出資成立的,他們并不從事具體生產和經營管理,而是聘請當地村民負責基地建設管理,雇傭當地農民進行果樹嫁接、田間除草,之后以當地村民的名義成立合作社,以便獲取項目資金補貼。

(二)嵌入鄉村社會關系網絡的合作運營

SH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過程就是合作社的社會基礎不斷增強的典型例子。除了理事長能力強、政府給予支持外,嵌入鄉村社會關系網絡的合作運營也是其運轉成功的重要方面。一是依托傳統鄉村治理資源。如何更多吸引當地農民加入是合作社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伴L老統治”、(11)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頁。精英治理都是鄉村社會治理的重要資源。該合作社在經營第一年將首次采摘的蔬菜送給村里的老人吃,樹立良好的口碑。同時,負責合作社建設管理的理事長作為村干部,是典型的鄉村政治精英,既可以增進村民對合作社的信任,也可以依托其社會網絡拓展合作社的發展空間和銷售渠道。二是以熟人社會為基礎的信任。信任是合作社治理的重要基礎,也是合作契約的重要保障,它可以減少行動主體的投機行為,有效規控交易風險。合作社由本地人發起,村干部和鎮政府都比較支持,村民對其也比較信任,其背后的原因是對他們的信譽、人品和家庭狀況都比較了解。三是積極參與鄉村公共事務。土地流轉打破了村莊邊界,合作經營加速了各村之間的交往,形成了一個較為密集的利益關系網絡。合作社作為“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互助型經濟組織,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在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服務農村社區治理等方面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合作社的規模越大、運行效率越高,與鄉村之間的聯系就越緊密,與村民的互動也越頻繁;更多融入本地社會事務,能夠增強成員對合作社的認可和依賴,也能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作為經營區域內的一員,參與當地公共事務,提供一些公共服務,是其得到村民認同的重要舉措,也可以增強村落之間的交往,共議村莊發展大計。

(三)合作社精英控制下的分利秩序建構

FH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由農機大戶WDP發起,由5位股東出資組建,注冊資金100萬元,經過多年發展,固定資產總值已超2000萬元,吸納成員350人,先后被省農機局評為“四星”級農機合作社、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示范項目。通過分析該農機合作社內部運營機制發現,其總體上呈現出發起人控制下的分利秩序。一是作為合作社核心成員的“自己人”。合作社的核心成員都是本村人,理事多是理事長的本家或親戚,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信任,便于管理協調?;谘夑P系建立起的“自己人”(12)楊宜音:《關系化還是類別化:中國人“我們”概念形成的社會心理機制探析》,《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概念是一種關系的區別,與“自己人”對應的是“外人”。這種關系的親疏使得合作社成員的內部權力結構呈現“差序化”。二是權力結構失衡下的盈余分配虛化。合作社理事長是主要發起人,在資金投入和組織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對內部事務有決定權。普通農戶處于弱勢地位,缺乏話語權,依附于發起人,難以真正發揮集體議事作用,引發合作社內部的權力結構失衡。這導致合作社的盈余利益分配虛化,分配比例隨意性較大,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利益分配不公平且收益風險不對稱。三是普通社員依附性獲益關系強化。在合作社成立初期,村里多數村民比較支持和歡迎,特別是由于留守家庭的成員多是老年人或婦女,傾向于在承擔較少成本基礎上加入合作社,成為普通社員。以小麥種植為例,零散播種費每畝約50元,社員則是每畝約40元,并且在銷售上為社員提供烘干、收儲全流程服務。因此,普通社員依附性獲益關系日趨強化,對合作社的認可度較高。

農業企業:資本逐利、運行邏輯與鄉土社會互動困境

工商資本有企業運作的成功經驗,在構建農產品市場銷售體系、農作物品種優選、農業技術改進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促進作用。如何處理好企業利益與農民利益之間的關系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議題。

(一)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動力分析

近年來,城市工商資本(企業)紛紛投資現代農業,D縣各鄉鎮農業發展的亮點基本都有其身影。第一,國家為企業進入農業領域提供政策支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工商資本可以涉農經營,這是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前提。此后,《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引導工商資本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B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薄蛾P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出:“引導工商資本到鄉村投資興辦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支持發展適合規?;s化經營的種養業?!边@些政策不僅為工商企業進入農業經營領域提供了制度支撐,也對其起到積極引導作用。第二,資本的逐利本性是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內在動力。受宏觀經濟形勢新變化、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非農產業競爭壓力日益加大,一些發展潛力較大、風險較小的農業項目成為工商資本新的利潤增長點?,F代農業的功能形態和產業鏈不斷拓展,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種植養殖業的生產經營環節,而是成為一種同貿易、工商、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農業。綠色有機農業、休閑觀光農業、深度體驗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空間廣闊,綠色、有機、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市場需求旺盛,這些附加值高、投資回報較快的新業態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利潤,成為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重要動力。第三,農業項目紅利和涉農政策優惠是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助推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家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資金支持、稅收減免優惠、金融保險服務、農業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著力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產業化引導、農業科技創新示范、農產品物流集散中心建設等項目資金投入和涉農優惠政策對企業投資農業領域有著重要的激勵作用,也推動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變革。第四,土地資源的稀缺性為企業提升獲利空間。隨著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在城市可利用土地資源空間有限的條件下,農村土地的潛在價值成為工商資本關注的新領域。一些工商企業涉足農業經營領域,將相關配套的廠房和辦公場地設在農村,以此降低生產經營成本。

(二)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運行邏輯

農業企業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組織管理科學,生產經營的運行邏輯主要圍繞兩方面開展。一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我國一直把糧食生產作為“治國安農”的頭等大事,S省農墾集團農墾米業和GM米業在運作項目示范區時就遵循這個政策指向,其承包的項目示范區主要種植水稻和小麥。因為這些都是主要糧食作物,是國家致力于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生產項目。這些企業積極參與現代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為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鄉村振興優惠政策和農業項目支持自然也向這些企業傾斜。二是打造契合鄉村振興的“亮點工程”。不管是綠色農業、創意農業,還是生態農業、科技農業,抑或增加農民的就業和收入等,都是農業企業重點打造的項目“亮點”。以“創意農業”為例,S省農墾集團農墾米業參與FS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主要涉及FS創意農業產業園、SQ現代農業產業科技館、FS生態農場、FS生態旅游超市、FC園藝、JQY千里葡萄園、JH食用菌等,占地面積達1000多畝。

(三)科層制企業組織與鄉土社會的互動

農業企業生產組織形態與其他產業存在明顯差異,如果不結合農村實際,融入當地社會關系網絡,容易不適應鄉土社會行事規則,影響其生產經營效率。一是農業生產經營經驗不足。一些企業沒有從事農業生產的經驗,只是在政策利好和資本驅動下涉足農業領域,摸著石頭過河。大部分生產經營者沒有系統學習過農業技術,缺少農業生產經營知識和管理經驗。這導致經營管理存在相當風險,容易出現因經營不善而“跑路”的現象。比如,T鎮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建設水稻制種基地,由于缺少相關經驗,沒有考慮到制種對周邊生長環境的嚴格要求,造成水稻制種田地與其他品種水稻的種植區域鄰近而發生串花混雜,最終導致五年的土地流轉合同只執行了一年就因虧損嚴重而匆匆收場。二是農業雇工的監管難題。農業企業的經營面積多在1000畝以上,多的高達1萬余畝,因此,必須有一定數量雇工才能有效開展農業生產,主要涉及整田、施肥、打藥、除草、收割、搬運等環節。農業勞作區域大,無法標準化,難以像工業一樣進行量化分割,多是通過鄉土社會的人情化和道德感化方式管理。如何對農業雇工進行監督管理成為突出難題,存在一定“道德風險”。三是農業企業經營的鄉土性嵌入。農業企業作為科層制組織,其運行遵循現代管理制度,權責清晰、分工明確。而鄉村社會呈現鄉土特性,在人際交往、信任模式、時間管理等方面與科層制組織的要求相去甚遠。農業企業要想進行穩定有序的生產經營,必須和當地村民處理好關系,與村級組織協商共事,如果處理不好這種關系,容易產生社會區隔和群體沖突,影響鄉村產業發展成效。

結論與討論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部異質性與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部異質性明顯,組織模式與行動邏輯差異顯著。作為家庭經營典型代表的家庭農場,主要由私營企業主、返鄉創業青年、傳統種植大戶等發展而來,勞動力主要來自家庭成員,也有少量雇工。選擇家庭經營的農民主要出于農業規?;洜I能獲得與其他行業持平的收入、政府項目資金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的風險兜底和兼顧家庭生活情感安頓等方面的綜合考慮。合作經營是聯結“小農戶”和“大市場”的農業生產組織模式,通過土地、生產、技術、市場等環節的規?;?、組織化,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初步分工協作,從而降低經營成本,實現合作謀利,但在實際運作中容易出現偏離合作治理初衷,演化出投機資本包裝的運營載體和工商資本謀利經營的領辦等種種異化情況,導致普通農民獲利較少,形成精英控制下的分利秩序。資本的逐利本性是驅動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內在動力,政策支持則是農業企業經營的良好外部環境,農業項目紅利和涉農政策優惠是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助推器,土地資源的稀缺性為企業提升了獲利空間。農業企業生產組織形態與其他產業存在明顯差異,如果不融入當地社會關系網絡,容易不適應鄉土社會行事規則,影響生產經營效率??梢?,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但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部異質性導致其對鄉村振興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

筆者選取產業發展、人才吸納、利益聯結、參與治理、生態持續、農民自主經營等維度,對三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態推進鄉村振興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通過表1可以看出,家庭經營、合作經營和農業企業對鄉村振興不同維度的影響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從鄉村產業發展、人才吸納、利益聯結等經濟效率維度看,農業企業是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力量,更能有效發揮資本、技術和市場優勢,推動鄉村產業興旺,但其作為外來力量,對鄉村治理的參與度較低,土地經營的生態持續度較低,資本驅動也容易導致經營方式和價值理念與鄉村社會秩序結構的沖突。從參與鄉村治理、生態持續、農民自主經營等社會發展維度看,家庭經營更具內生優勢,農業“家戶”經營的傳統和農民“在鄉在土”的就業模式更有助于持續激發鄉村振興的內在活力,是避免鄉村“空心化”的重要突破口,但其受家庭資本積累、個人能力素質、政策可及性等因素影響,難以像農業企業和合作經營那樣實行現代化生產組織模式和市場化銷售模式,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有效性較低。從鄉村經濟效率和社會發展兩個維度來看,處于中間形態的合作經營模式,能較好地統籌兼顧經濟效率和社會發展,但存在權力結構失衡下的盈余分配虛化問題??傊?,三類主體的組織模式和行動邏輯各有側重,要根據不同地區農業的資源稟賦、經營傳統、勞動力狀況、土地資源狀況、區位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利弊,避免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的“一刀切”,有效發揮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鄉村振興中的經濟與社會效能。

表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鄉村振興不同維度的影響效果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身份建構與鄉村振興資源要素的獲取方式

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加快向鄉村流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承載各類資源要素的主要載體,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對其內涵、角色及其權責和行為期望都進行了界定與建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身份建構的關鍵是經營方式,那么,誰來認定這種經營方式?哪種認定方式最具權威性和統一性?政府是影響新型經營主體身份獲得的關鍵因素。無論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名錄的認定,還是農業開發項目、現代產業項目、高效設施農業項目等各類項目庫的生成,都是政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身份建構和認定的方式。政府的身份認定是外在結構性規約,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身份的自我認定是通過經濟獲利、社會交往和政治參與等方式實現的。

在鄉村產業發展方面,相比傳統分散的小農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針對性更強、治理成本更低,但如何從中篩選扶持對象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政府通過身份區分對不同經營主體進行認定和區隔是分配資源要素的有效策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只有符合政策條件,進入政府的名錄,才能享受項目扶持。因此,在鄉村振興政策設計過程中要進一步細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具體形態,完善符合我國農業經營實際的扶持政策體系,以惠農政策的精準性提升農民共同富裕的獲得感,避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過度“資本化”和“馬太效應”。

猜你喜歡
家庭經營主體經營
強化述職評議 落實主體責任
園林一角與位置經營
論碳審計主體
何謂“主體間性”
這樣經營讓人羨慕的婚姻
略論意象間的主體構架
變爭奪戰為經營戰
山東壽光推進家庭農場規范化建設主要措施
黃磊 愛需要好好經營
我國家庭農場認定標準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