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不該被遺忘的紅學文獻
——讀俞平伯《對于〈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的批評》

2022-11-04 14:13苗懷明
紅樓夢學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紅學俞平伯蔡先生

苗懷明

內容提要:《對于〈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的批評》是一篇俞平伯早年所寫與蔡元培商榷的紅學文章,因《俞平伯論紅樓夢》《俞平伯全集》及其他論著、論文集皆未收錄,知者甚少,成為一篇被遺忘的紅學文獻。俞平伯寫作此文的目的在支持胡適《紅樓夢考證》中的觀點,反對蔡元培的紅學觀點及研究方法,對其辯解提出反駁。這是俞平伯早年一篇較為重要的紅學論文,也是新紅學創建時期的一篇重要文獻,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為方便學界同仁研讀,將其重新整理刊布。

新紅學是在批判舊紅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今這已經成為一個學術常識,其標志是胡適與蔡元培圍繞紅學研究進行的論爭。盡管這方面的研究文章已有很多,但仍有一些問題未得到解決。比如在蔡胡論爭的過程中,俞平伯也寫過一篇與蔡元培商榷的文章,其后雖然有一些研究者提到,但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如何,提出了哪些觀點,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語焉不詳。更為奇怪的是,俞平伯本人對自己的這篇文章似乎也視而不見,在其收錄紅學文章最全的《俞平伯論紅樓夢》一書中未予收錄。俞平伯去世后,收錄其著述最全的《俞平伯全集》一書也未予收錄,此外也未見其他專書或論文集轉載或引用過。這篇文章刊發在1922年3月7日的《時事新報》學燈專欄上,一百年間,一篇在新紅學建立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紅學文章就這樣憑空消失了。

長期以來,人們了解俞平伯的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胡適1922年3月13日的日記。在這一天的日記中,他談到了顧頡剛和俞平伯兩人對蔡元培《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的批評意見,其中對顧頡剛的觀點較為贊同:“頡剛來書,有一段論《紅樓夢》事,甚有理?!R剛此論最痛快?!辈⒃谄浜蠡貞淘嗟奈恼隆洞鸩替菝裣壬纳倘丁分幸昧似渲械膬蓚€觀點。但對俞平伯《對于《〈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的批評》一文則提出了批評意見:“平伯的駁論不很好;中有誤點,如云‘寶玉逢魔乃后四十回內的事’(實乃二十五回中事),內中只有一段可取?!?/p>

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只有一段可取”,可見胡適對俞平伯的這篇文章是相當不滿意的。雖然這只是日記中的話,但以胡適當時與顧頡剛、俞平伯關系之密切,俞平伯對他的意見應該是知道的。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俞平伯后來在自己的文集收錄早年的各類文章時,都不收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到底都寫了什么?為何讓胡適不滿意?以下稍作分析。

其中最為明顯的是,胡適批評俞平伯的文章“中有誤點,如云‘寶玉逢魔乃后四十四回內的事’(實乃二十五回中事)”,這句話是針對文章的這一部分而發的:“他又以第二法,因寶玉逢魔而推為允礽,他卻不知道寶玉逢魔乃后四十回內的事,不特康熙年間人未曾夢見,即曹雪芹也未嘗夢見(因依蔡先生的話,《紅樓夢》是康熙年間的書)。蔡先生何得以此來推求呢?”俞平伯此說又是針對蔡元培的這段話而發的:“以寶玉曾逢魔魘而推為允礽,以鳳姐哭向金陵而推為國柱,用第二法也?!?/p>

《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寫賈寶玉、王熙鳳被馬道婆施法“逢魔魘”,這件事確實不是在后四十回,胡適的批評是對的。俞平伯在寫這篇文章之前,1920年1、2月間曾在去英國留學的船上熟讀《紅樓夢》,并和傅斯年細談,1921年4—7月間,又和顧頡剛多次通信,討論紅學問題,準備??薄都t樓夢》,也寫了《石頭記底風格與作者底態度》等文章,按說對《紅樓夢》的內容是相當熟悉的,不該犯這種錯誤,也許他將“寶玉逢魔”理解為賈寶玉失玉之后的瘋癲了,這倒是后四十回里的內容。但不管怎么說,商榷文章里出現硬傷,這是大忌,最起碼這一部分的反駁是無效的。胡適的不滿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除了這一處問題,文章還寫了些什么?是否真如胡適所說的“只有一段可取”呢?

俞平伯的這篇文章是對蔡元培《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一文的商榷,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蔡元培的文章又是對胡適《紅樓夢考證》一文的回應。蔡元培不認可胡適對自己紅學研究是猜笨謎的批評,歸納了自己研究的三種方法,即“品性相類”“軼事有征”“姓名相關”,認為自己的態度是“審慎之至”。隨后從四個方面進行反駁,其核心觀點如下:一是考證作者、時代、版本固然重要,但考證作品的情節也是有價值的。二是索隱人名“正是中國文人習慣”,《品花寶鑒》《兒女英雄傳》《儒林外史》等作品都是可以這樣研究的。三是自己對情節的索隱“有下落者記之,未有者姑闋之”,胡適文章對《紅樓夢》人物、情節的考證也只是涉及作品的一部分,并沒有解決書中的所有問題。四是根據甄賈寶玉、曹頫經歷、作品措辭分寸、許三禮奏參徐乾學等例證說明《紅樓夢》并非全寫曹家之事。

文章最后重申“《石頭記》原本,必為康熙朝政治小說,為親見高、徐、余、姜諸人者所草,后經曹雪芹增刪,或亦許插入曹家故事,要未可以全書屬之曹氏也”。相比《石頭記索隱》,蔡元培在第六版的自序中吸收了胡適的一些觀點,雖然不認可曹雪芹的作者權,但承認作品經過曹雪芹增刪,也承認作品“插入曹家故事”的可能性。

俞平伯此前讀過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一書,早在前一年與顧頡剛討論紅學問題時已表達了反對意見:“我想我們比那些紅學家高明的地方,不是我們較聰明些,是我們較坦白老實些。他們所以迷了正路底緣故有兩種:(1)先存了偏見然后去讀《紅樓夢》。(如蔡先生自己持民族主義,而謂雪芹亦持之甚摯。其實曹家是漢軍旗,而強迫他去排滿惜明,真是笑話。)……”

他這篇文章主要針對蔡元培《石頭記索隱》第六版的自序而發,其結構與蔡元培一文基本相同,對其觀點逐條進行反駁。他首先指出蔡元培歸納的索隱三法存在問題,其得出的結論“都可以算作偶合的事情,不能當作鐵證”,這是因為“他自己先有了成見,才能一個一個的比附上去”,并從正面提出研究《紅樓夢》的三條途徑,即“同時人的旁證”“作者底生平事跡及其性格”和“本書底敘言”。

隨后針對蔡元培為自己辯解的四個方面,俞平伯逐一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肯定《紅樓夢》的情節具有考證價值,但“考證情節未必定須附會,但《石頭記索隱》確是用附會的方法來考證情節的”,隨后接連提出幾個反問,指出蔡元培對情節考證的認識是錯誤的,是自相矛盾的。對這一部分,胡適是比較滿意的,他所說的“只有一段可取”即是指這一部分,并在日記中將其剪貼保存。

第二,針對蔡元培列舉一系列小說作品例證為自己辯護,他認為蔡元培列舉的索隱例證就是笨謎,如“非舉出鐵證,不足服反對者底心,這樣的東扯西拉,是沒有用的”。

第三,他認為蔡元培的態度雖然比較審慎,但“逐事比附,實在是‘可憐無益費精神’的事”,不過是牽強附會。

第四,針對蔡元培否定《紅樓夢》寫曹家家事的幾個例證,他認為“‘真事隱’不過是改頭換面,隱去姓名”,“甄寶玉是虛設以形容賈寶玉的,仿佛畫中的背景,并非真是另有一人,甄家與賈家亦并非真是兩家”,“曹頫底生平未能考定”,他做曹頫的影子還是有可能的。作者說話沒有分寸的情況也有,但這只是書中的一小部分,“當從大體立論,不得以一語之征而概其全體”,至于許三禮奏參徐乾學之文,“蔡先生必須另有證據,方可自圓其說,僅僅東一鱗西一爪的比附,斷斷不能成為定論”。

對文章結尾蔡元培對《紅樓夢》“康熙朝政治小說”的定性,俞平伯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這是“架空之談”,指出蔡元培“既否認此書是雪芹做的,且又指不出究竟是誰做的”,這是自相矛盾的。他根據作品第一回的相關內容,重申胡適《紅樓夢考證》中曹雪芹是作者的觀點,認為作品之所以有“增刪五次”之語,是因為“遮遮掩掩是中國文人底故態,雪芹亦未能免俗耳”。對蔡元培提出作品“插入曹家故事”的說法,他認為這不合情理:“在一部政治小說上,平空加入自己家內底事,曹雪芹莫非是個精神病者嗎?不然,雖妄人也不至如此?!?/p>

總的來看,俞平伯寫作此文的目的在維護胡適《紅樓夢考證》中的觀點,不認同蔡元培的紅學觀點及研究方法,對其辯解提出反駁。如果從辯論的角度來看,該文只是針對蔡元培的觀點表達反對意見,同時提出自己的正面見解,基本上是點到為止,并沒有進行論證,而且對蔡元培的研究也有一定程度的認可,比如承認其研究“十分審慎”等。這樣要說服蔡元培是很難的,大概也是胡適不滿意的地方。胡適之所以對顧頡剛的兩點反駁意見比較欣賞,主要是因為他提出了新的思路,抓住了蔡元培觀點的不合理之處,反駁較為有力。

不管胡適、俞平伯怎么評價這篇文章,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該文是新紅學建立過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獻,這是無可否認的,雖然未能收到《俞平伯論紅樓夢》《俞平伯全集》中,但對研究者來說,則不能不注意,任其湮沒。

就筆者的理解,該文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這是俞平伯早年一篇較為重要的紅學論文,反映了他對《紅樓夢》一些問題的認識,如作者、研究方法等,這在同一時期他寫的《紅樓夢辨》等其他著述中是沒有的,通過該文可以較為全面的考察俞平伯的紅學觀。

值得一提的是,在撰寫這篇文章之前,1921年4月至10月間,俞平伯與顧頡剛書信往來談論紅學,其間俞平伯產生??薄都t樓夢》、創刊《紅樓夢》研究刊物等設想。其后隨著新學期開學,大家各忙各的事情,這些設想也都擱置下來。直到1922年2月,俞平伯看到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一文,又恢復了對《紅樓夢》的興趣,先是寫了商榷文章,隨即根據與顧頡剛的書信,寫成《紅樓夢辨》一書。對此,顧頡剛在該書序言中有明確的介紹:“去年二月,蔡子民先生發表他對于《紅樓夢考證》的答辨。最奇怪的,這個答辨竟引不起紅學的重興,反而影響到平伯身上,使得他立刻回復以前的興致,做成這部書。當時平伯看見了這篇,就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一篇回駁的文字。同時,他又寄我一信,告我一點大概;并希望我和他合做《紅樓夢》的辨證,就把當時的通信整理成為一部書,使得社會上對于《紅樓夢》可以有正當的了解和想象。我三月中南旋,平伯就于四月中從杭州來看我。我因為自己太忙,而他在去國之前尚有些空閑,勸他獨力將這事擔任了。他答應我回去后立刻起草,果然他再到蘇州時,已經做成一半了。夏初,平伯到美國去,在上海候船,我去送他,那時他的全稿已完成了?!?/p>

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紅樓夢辨》的序曲,如果不是由寫作該文引發的學術興趣,也許就沒有《紅樓夢辨》這部專著,最起碼出版的時間要推遲,這樣其在紅學史上的地位可能就不一樣。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這篇文章對俞平伯的紅學研究來說還是相當重要的。

其次,這是新紅學建立時期的一篇重要文獻。新紅學的建立是多位學人共同努力的結果,除了胡適,還有顧頡剛、俞平伯等。顧頡剛主要隱在幕后提供資料、觀點,俞平伯則是站在前面搖旗吶喊,這篇文章就是很好的證明,他與蔡元培的論爭可以看作是蔡胡紅學論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這篇文章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獻。新紅學的建立是中國現代學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學術的新變,其中所體現的學術風氣是值得后人學習借鑒的。俞平伯原是北京大學的學生,寫作這篇文章時,是北京大學的青年教師,以這種身份對校長蔡元培的文章進行批評,而且言語犀利,毫不客氣,這是需要學術勇氣的。作為被批判方的蔡元培以平常心對待,這在當時無疑具有示范效應,代表著中國現代學術的良好開端。遺憾的是,這種學術精神后來未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即便在一個世紀后的當下,這樣的論爭也是不可能發生的。

俞平伯《對于《〈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的批評》一文刊發于1922年3月7日的《時事新報》學燈專欄,署名為“平”,距今已整整一百年,現在頗不容易看到。為方便學界同仁閱讀研究,筆者根據報紙原件照片及掃描件進行整理,附錄于后。在整理過程中,得到高樹偉兄的資料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① 比如孫玉蓉在《俞平伯年譜》(簡編)中有如下介紹:“二月,讀了蔡孑民發表的《〈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對于胡適之先生〈紅樓夢考證〉之商榷》一文后,受到觸動,又產生了討論《紅樓夢》的興致。于是,作了《對于〈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的批評》,發表在本年三月七日上?!稌r事新報·學燈》,署名‘平’?!眱热萑绾?,并未介紹。見《俞平伯全集》卷十,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447頁。

②④ 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第三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79、580—581頁。

③ 該文刊于《努力周報》第2期(1922年5月14日)。

⑤ 俞平伯《對于〈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的批評》,1922年3月7日《時事新報》學燈專欄。以下所引該文,出處皆同,不再一一出注。

⑥⑦ 蔡元培《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商務印書館1921年版。

⑧ 俞平伯1921年7月23日致顧頡剛函,載《俞平伯全集》第五卷,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頁。

⑨ 顧頡剛《紅樓夢辨》序,載《俞平伯全集》第五卷,第65頁。

(本文作者:南京大學文學院,郵編:210023)

附錄:

俞平伯

蔡孑民先生最近有關于討論《紅樓夢》的文章發表(見二月二十八日《時事新報》學燈欄)。他雖自己做了一種辯解,但使我不能無疑,謹以下列的論議各點,質之讀者。

他在第一節引言里,提出他所用以推求的三法,且自以為審慎之至,但依我看來,所謂“品性相類”“軼事有征”“姓名相關”,都可以算作偶合的事情,不能當作鐵證。這都因為他自己先有了成見,才能一個一個的比附上去。譬如他說:“以湘云之豪放而推為其年……”但古來豪放之士甚多,何以陳其年獨與史湘云有關?他又以第二法,因寶玉逢魔而推為允礽,他卻不知道寶玉逢魔乃后四十回內的事,不特康熙年間人未曾夢見,即曹雪芹也未嘗夢見(因依蔡先生的話,《紅樓夢》是康熙年間的書)。蔡先生何得以此來推求呢?至于后四十回是高君續作,這證據甚多,這里不贅及了(蔡先生在本文里,亦承認這個)。

他底三法,依我看來,并無一法可以憑依的,所以蔡先生雖然十分審慎,也不免走錯了道路。胡適之先生底《紅樓夢考證》,雖然所獲不多,但所取的路徑卻極為正當,我并不說胡先生那文的斷語,就是定論,但可信的程度,必定比《石頭記索隱》要多得幾倍。我終認定研究《紅樓夢》,只有下列的三個途徑,不知比他的三法如何?(1)同時人的旁證,(2)作者底生平事跡及其性格,(3)本書底敘言。如這些不可信,蔡先生底三法,豈不是更不可信了?我以為除掉這三條途徑,我們更無從去窺測這書底本意。解釋雖是欠圓滿,但古人不可起于九原,這純是無可奈何的事實。

這序底本文共分四節。第一節底大意是說著作底內容有考證底價值,這我極為同意。但我卻不懂這一點與所辨論的何干?考證情節底有無價值是一件事,用附會的方法來考證情節是否有價值又是一件事,萬不能并為一談??甲C情節未必定須附會,但《石頭記索隱》確是用附會的方法來考證情節的。我始終不懂,為什么《紅樓夢》底情節定須解成如此支離破碎?又為什么不如此便算不得情節底考證?為什么以《紅樓夢》影射人物是考證情節,以《紅樓夢》為自傳,便不是考證情節?況且托爾斯泰底小說,后人說他是自傳,蔡先生便不反對;而對于胡適之底話,便云“不能強我以承認”,則又何說?至于說《離騷》有寓意,但這亦并不與《紅樓夢》相干。屈平是如此,曹雪芹并不因屈平如此而他也須如此,這其間無絲毫之因果關系,不成正當的推論。

在第二節文里,他舉了許許多多的古人例證來為自己解嘲,而否認笨謎這個雅號。但古人這些事例,安見得便不是笨謎;雖不定是笨,總是可笑而無聊的。難道他以為侯石公影袁子才,紀獻唐影年羹堯,是狠高明而有文學上的價值的嗎?他說:“自胡先生視之,非皆笨謎乎?”我說:“以我觀之,實是笨謎也!”至于胡先生底意思如何,則我卻不敢知。他在此節之末又用《儒林外史》來推測《紅樓夢》,則與上邊引王逸解《離騷》之事,一樣的說不過去。他說:“然而安徽第一大文豪且用之,安見漢軍第一大文豪必不出此乎?”我并不是以為做了漢軍第一大文豪便不許影射人物,我說的是,在實際上漢軍第一大文豪并沒有影射人物,若蔡先生以為不然,請問他又有什么證據呢?他非舉出鐵證,不足服反對者底心,這樣的東扯西拉,是沒有用的。

第三節,他說明索隱從不知蓋闕的例,是他底審慎。這我也承認的。但他這樣八十兩、二十兩的逐事比附,實在是“可憐無益費精神”的事!即使那一百兩頭有了下落,也依然是“很牽強的附會”。蔡先生又將何以自解?第四節所辯論有好幾點。(1)他因真事隱去,故說不得以書中所敘的事為真,我姑且不辯,“真事隱”應如何解釋。試問此書第一回所謂“親見親聞”“按跡尋蹤”應如何說法?怕還可以作“非真”解釋嗎?若不能作如此解釋,則與蔡先生的釋“真事隱”,是否有矛盾呢?我底意思,“真事隱”不過是改頭換面,隱去姓名,作者所謂“假語村言”“荒唐言”便是。至于關于真事隱的解釋底孰是孰非原無定論,我并不想強人以必信啊!

(2)他論甄賈之辨,以為何必有甄賈兩個寶玉?《紅樓夢》設甄寶玉以形賈寶玉實在是個缺憾,前人如江順怡君已有論及。但這層意思卻并不難猜。作者不過為世俗心中的“真寶玉”寫照,而自居于“假寶玉”。其實呢,真是假的,而假反是真的。作者不過借此寫胸中底憤慨,并非定以兩寶玉影自己一人。他又何屑把如此的俗子來做自己底影!但甄寶玉是虛設以形容賈寶玉的,仿佛畫中的背景,并非真是另有一人,甄家與賈家亦并非真是兩家。此意見本書第五回中賈寶玉到太虛幻境所看見的對聯,有假作真時真亦假之語。

(3)他以曹頫未聞放學差,不足為賈政之影。但曹頫底生平未能考定,他究竟放了學差與否,我們并無從知道,又何嘗有證據說明曹頫一生沒有放過學差呢?我們所不知道的,應該安于不知道。不能因我底不知道而斷言人底不如此。賈政有何不可以做曹頫底影子?

(4)他因作者說話沒有分寸,而因此推測不是自述其生平,這實在是冤枉了。綜觀全書,只有蔡先生所說的兩點,是稍為憤激一點的,這正是羯鼓的稀之意,故慷慨斥之不為留余地。至于以外敘述,則多過厚蘊藉之詞(如不明明說秦氏是縊死的,而專用暗筆側筆,便是此意)。我們批評一書當從大體立論,不得以一語之征而概其全體?!都t樓夢》是自述的文章,正因為他有蘊藉的風格。

(5)他舉許三禮奏參徐乾學之文,以明此書確是指高徐金姜諸人而作的。這也因為他有主觀上的偏見,所以方附會得上去。說他是影射果然可以,說他是偶合,又何嘗不可??傊?,蔡先生必須另有證據,方可自圓其說,僅僅東一鱗西一爪的比附,斷斷不能成為定論。

(6)全文最使人懷疑的是末一節。他以為《石頭記》是康熙朝政治小說,經雪芹增刪,而插入曹家故事的,這樣看來,他既否認此書是雪芹做的,且又指不出究竟是誰做的。這話如何能說得通。慢說曹雪芹做《紅樓夢》,前人已有明說,他豈能一齊抹倒。且抹倒之后,他并說不出所以然來。所謂《石頭記》是康熙時的政治小說全是架空之談,何足以破胡適之底推斷。況且他又何以知道經雪芹增刪插入曹家故事?他所謂“或亦許”,正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話。八十回的《紅樓夢》,是一氣呵成的,稍有文學眼光的讀者忽然感到。蔡先生能指出那幾節是插入的嗎?他能告訴我們怎樣插法嗎?

況且,若不說雪芹是《紅樓夢》底作者,則此書與雪芹何干?蔡先生因本書有增刪五次的話,而依字面直解,以為《石頭記》是經雪芹增刪的,而非他做的,其實這又未免太呆看了。本書第一回既云:“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悼紅軒與怡紅院當然是一而非二),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遍喌搅耸d之久,增刪到了五次之多,目錄章回都是他一手添的,那么老實說一句,便是他做的了,何必客氣呢?作者不肯直說,這書是我底筆墨,故托辭是由他增刪而成。蔡先生何必如此“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呢?譬如高鶚說后四十回是他從鼓擔上搜求來的,但他底同時人張船山便老實不客氣,說是足下底大筆??梢娬谡谘谘谑侵袊娜说坠蕬B,雪芹亦未能免俗耳。

若照他說,在今本之外,另有一本經增刪的本。我們試想,這本既無目錄,又無章回,究竟是個什么東西?雖盡我們想像,也頗不容易得一概念,這渾淪不名的原本,被曹先生,又增又刪到了五次,刪的是什么,書缺簡脫,二百年之后,無從仿佛了。增的是什么,大約便是曹先生所謂“曹家故事”了。在一部政治小說上,平空加入自己家內底事,曹雪芹莫非是個精神病者嗎?不然,雖妄人也不至如此。這么一部雜碎的小說,公然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底文藝界,公然占了首座,這不是文藝同人底恥辱嗎?像蔡先生這般的審慎,實在太審慎了。

蔡先生此文是對于他底北大同事胡適之先生來求商榷的。我非胡先生,卻無端來岔嘴,實在是冒昧啊!故我此文,只曰“批評”,不曰“質疑”,胡先生想必另有意見,做他自己底辯解。

猜你喜歡
紅學俞平伯蔡先生
全球視域中的“重寫紅學史”
打破傳統紅學史寫作模式
以臨床專業學生為中心的超聲教學模式探索與思考
從“紅學”看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創新
你們和我不一樣
李辰冬剽竊俞平伯疑云
原則
勝任
俞平伯的奇思妙想
最頑強的謙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