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疆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三維思考

2022-11-22 16:41金海英
關鍵詞:邊疆地區中華民族

金海英 常 暢

(延邊大學 師范學院/民族研究院,吉林 延吉 13300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學界研究的新話題,其研究一直受著關于中華或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不斷探索、深化和豐富過程的影響,因此每一個時代都有著不同視角、不同維度的研究,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v觀十八大以來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話題主要有四大類:一是絕大多數研究所關注的學校教育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二是針對青少年兒童群體的傳統文化教育問題;三是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本體的研究,這里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內容、核心思想、認同等方面,也包括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教育問題;四是以民族地區為對象的研究,而這一方面的研究相對寥寥無幾。不難發現學界的關注大體有兩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本體的探索和針對學?;蚯嗌倌陜和次闯赡耆巳后w的教育問題,而這些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普適性研究的層面。因此,本研究著力于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的盲區,以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作為研究對象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同時突破學校教育或青少年兒童這一范疇而試圖包含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全員,力圖在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上拓展和延伸。

一、邊疆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之需要

(一)邊疆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依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培養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與魂,長期以來始終被各類政策所高度關注。有學者曾統計進入21世紀的20年間,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各部、委、辦共發布了43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政策文件[1],足以說明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關注。尤其進入十八大以來,結束了長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概念零散、模糊不清的局面,逐步趨向表述穩定、邊界確立到內涵深化、指向實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扎實推進及確保落實給予了政策依據。其中代表性的有,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2]、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3]、2019年教育部印發的《加強和改進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4]、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5]等,這些文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教育的內涵、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實施策略等提出了詳實的要求,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不同區域及不同對象的特殊性具體落實提供了實踐依據。誠然,這些政策更多指向學校教育系統范圍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少有關注全社會范圍或特殊區域的特殊情況。盡管針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以及相關民族工作有系列政策文件,但大多也對此問題一筆帶過或更多指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問題。因此,在已有的政策文件基礎上探討邊疆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邊疆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特殊功能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諸多學者都有提及。顧明遠先生指出,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中華民族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巨大動力[6]。也有學者從解決社會問題的角度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功能,認為是解決現代社會精神迷失、道德失范的一劑良藥;是面對多元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必要舉措;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動力源泉[7]。上述的《綱要》和《意見》也都相繼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祖國邊陲的邊疆地區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除了上述一般功能外,還有如下特殊功能。

1.統一的國家符號在場是邊疆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邊疆地區是祖國長治久安的橋頭堡,在邊疆地區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邊疆地區由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文化特殊性,文化的區域性和少數民族特點較為鮮明,相比之下這些文化中的統一的“國家符號”并不明顯。雖然在長期的民族團結工作以及“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意識教育和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逐步實現了“國家符號”的在場,但仍然因多元文化并存、境外不確定因素不時的干擾等因素而需要持續不斷地加強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新時代要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畫好民族進步“同心圓”,共筑民族復興“中國夢”,緊抱民族團結“石榴籽”,不斷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增強民族團結、增強共同體理念的最有效途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2.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各族文化求同存異的有效路徑。邊疆地區文化多元復雜,文化之間的非連續性現象比較普遍,甚至也有文化斷裂和文化孤立、文化沖突的現象,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加強文化對話和文化交往交流。一方面要加強對文化的基本認識,如要加強對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概念及其邊界、內涵的清晰認識。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民族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促進中華各族文化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不斷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構筑同心圓是中華各民族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盵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56個民族的共同記憶和文化基因,只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底座堅固,才能保障各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邊疆地區根深蒂固的關鍵保障。多元文化認同方向逐漸趨于一個方向及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可以促成從多元文化到文化一體的認識轉變。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邊疆地區之意蘊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盵9]這是黨的十九大的號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其內在的、穩定的價值意蘊,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各民族文化的不斷豐富,其內涵和意蘊也不斷發生著與時俱進的深化。在共同的、普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蘊基礎上,邊疆地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更深層次的意蘊。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遍意蘊

《綱要》中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薄凹訌妼η嗌倌陮W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盵2]《意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歸納為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三個方面[3]。顧明遠先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但他認為以思想、意識、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等要素構成的中華美德才是處于民族文化最深層、最積極的核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其發展的不竭動力之基本精神。因此,他認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貫穿和滲透到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中,才構成中華優秀文化之精髓。顧明遠先生認為這種精髓實質上就是中華美德,并從八個方面總結了其內容,即“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剛健有為”“貴和尚中”“矢志愛國”“敬老愛幼”“誠信待人”“勤勞節儉”“慎獨自愛”等[6]。有學者也指出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關系,強調精神文化是物質文化的核心,完善與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指中華傳統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與理想人格等精神文化,并指出這些內容分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內圣外王”的人格修養[7]。

無論是《綱要》,還是《意見》,或是更多學者的討論,我們不難看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和博大精深。但是究其內容,大部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意蘊更多聚焦在基于傳統文化具體內容而抽象歸納出來的精神或意識等潛隱層面,沒有更多指出顯性的文化本體。這為邊疆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積極探索在民族地區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顯性文化應如何建構的問題。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邊疆地區的深化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概念中,“優秀”對應的無疑是“糟粕”,但關于“傳統”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將“傳統”的時間界限定為清末之前,認為所謂傳統文化指的是清末之前形成的文化。另一種觀點則是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文化、自然科學中的文化、55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等都包含為傳統文化。如果說前者更關注“古代”而屬狹義的概念,后者則將“近現代”也納入到“傳統”的范疇,是廣義之概念。然而《綱要》和《意見》中并沒有明確指出這一范疇。那么,我們需要進一步明確在邊疆地區,文化及各文化要素間的關系問題。如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要點,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少數民族、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在聯系等。

隨著全球化的加深,文化的國界變得模糊,尤其邊疆地區文化交往交流現象頻繁,文化多元且復雜,以至于邊疆地區的人們對文化邊界意識模糊不清,不必要的文化紛爭屢見不鮮。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且成為大家庭一員時間比較短的跨境遷移的少數民族移民更是如此,如吉林省延邊地區的朝鮮族。我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統,這就決定了每個民族成員對自己文化都有一種情感,有自己的文化歸屬感。但朝鮮族又與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有著特殊的血緣關系,對于作為中國人的朝鮮族的文化分辨能力時有模糊,導致作為中華成員的中國朝鮮族特有的文化邊界不夠清晰的問題時有發生。因此,我們要做兩方面努力:一方面盡可能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實落根于邊疆地區;另一方面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認清少數民族及民族地區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范疇進一步延伸和拓寬,不僅僅是清朝末期為止的中華文化的結晶,也應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傳統、中國人民的開拓精神和改革開放的精神,還有滋生在中華大地的56個中華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包含進來。每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具有三個顯著特點,即自我認同性、傳承性和對外適應性[8]。只有在56個民族的文化很好地融入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逐步形成同心圓時,便是中華優秀文化在中華各個角落真正落地之時。因此,我們需要積極探索邊疆各民族地區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諸要素,只有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才能在邊疆地區有真正的落腳點,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成員才能更好地認識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地處吉林省東部邊疆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朝鮮族為例,該地區所呈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素有以下幾方面:第一,以紅色文化和革命傳統為主的愛國與大一統的國家觀和社會觀??谷諔馉?、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中的革命精神,將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吧缴浇疬_萊,村村紀念碑”正是延邊鮮明革命精神和家國情懷的真實寫照。第二,以開拓精神與非遺文化的天人合一與和諧共處的自然觀和人文觀。朝鮮族勇于面對自然,他們有著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攔河筑壩、引水上山崗”是真實反映邊疆民族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真實寫照,在這種艱苦奮斗中,開發了東北水田和水稻種植,開發了灌溉技術。這正是迎合了“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的中華精神。第三,以禮儀文化與民俗活動為主的以人為本與人格修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無論是“尊老愛幼”“尊師重教”的社會美德,還是從出生到周歲、婚嫁、壽禮、喪葬等人生禮儀都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對禮儀和民俗文化至高無上的追求。這也恰好契合了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精髓。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人民創造的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枝葉。只有主干堅實才能枝葉繁茂,反之也只有枝葉茂盛茁實才能為主干輸送源源不斷的養分,這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缺一不可。對于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來講,沒有這一枝葉的橋梁作用,人們很難真正領會主干的精髓和博大精深。

三、邊疆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之策略

與國民教育的深度融合,與家庭、學校、社會協同開展教育是較為普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毒V要》提出了從小學到大學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目標和內容,以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的具體措施,包括強調網絡教育、校園教育活動、現場教學、家庭教育等多元支撐的要求?!兑庖姟芬矊⒔逃鳛橹腥A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途徑,提出了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的具體方略,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以往的研究和政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問題上,都聚焦于學生的教育和學校教育體系,也更多關注如何“教”的問題,相對忽略了“學”的思考。當然,很多研究和文件都指出了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也一定要考慮學習者身心發展的階段和規律,但這也僅僅局限在學校教育范圍和學生范圍。實際上,在邊疆地區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我們首先要將教育的概念釋放到廣義的教育,即社會教育和成人教育也應納入到其范疇中來,從全民教育、全社會教育的角度入手實施,同時更要考慮邊疆地區學習者的特殊性。只有這樣,學習者的立場和全民、全社會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凸顯。

(一)通過格物致知貫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情意行

對于邊疆地區的人來說,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不是自然習得的,也不是很容易能夠理解的。因為他們所擁有的文化土壤,或因邊疆、或因民族地區、或因少數民族身份難以直接對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之精神層面內容。因此,需要認知上的調整和適應。

1.運用格物爾后致知的中國古代認識方式,積累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各類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就是修身的過程,中國古代對修身有著明確的策略說明,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了使邊疆地區人們與尋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無縫對接,其首要就是通過格物而積累文化要素,通過邊疆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與物不斷認識了解,如掌握歷史人物、掌握古詩詞等顯性文化來進行格物。只有格物達到一定程度,方能理解其事與物背后的內在聯系,即致知。

2.要運用知情意行這一人類共通的認知心理和行為活動策略。知情意是三種不同的心理認知傾向,而行是對前三者的實踐[9]。對于邊疆地區的人來講,“知”是文化習得的源頭,行是學習結果的表達。沒有以上的“格物”和“致知”的文化積累的過程,學習者很難真正形成文化基因而表現出文化賦予的諸行動。

3.應注意邊疆地區人們的認知特殊性,需要考慮少數民族思維方式、行為特點和心理傾向等各方面身心發展的規律。文化比較和文化轉換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們文化認知的特殊表現。同時,還要考慮少數民族語言環境的局限,應努力普及國家通用語,這是中華文化學習和普及的根本保障。

(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探尋共同的記憶和文化基因

如果說顯性文化積累是前提和基礎的話,那么在認知過程中發生的文化比較、文化轉換等心理機制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核心隱性動力。中華各民族間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不斷互動中逐漸完成,不斷互動的實然則是要不斷探索共性而走向更緊密的“我們”。在邊疆地區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不斷互動、不斷交往交流作為基本的機制,在互動中探索情感共鳴、追溯歷史共同記憶、認識少數民族及民族地區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

1.探尋共同的記憶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都有著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過程,尤其移居遷移而形成的少數民族更是有著較為清晰的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印記。這也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應不斷探索和挖掘,如共同的革命歷程、共同的開拓歷程。

2.不斷形成共同文化基因是理解和真正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動力。共情是共同文化基因產生的直接心路,因此,探尋邊疆地區人們不斷共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是關鍵。要思考民族地區文化特殊性,努力協調多元文化和雙重文化。這一過程既有心理傾向所給予的動力來源,也有語言符號互動的痕跡,同時也要超越個體心理層面而趨向社會層面的不斷趨同與鞏固而成為所有成員均可以公開獲取的符號體系[10]。

3.不斷增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意識是探尋共同記憶和建構文化基因的底層邏輯。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深入挖掘和開發民族記憶與文化符號中的智慧與積極因素[11]。如開展邊疆地區人們和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涯口述資料整理,通過此方法不斷挖掘少數民族群體記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心、入神的心路歷程。文化交往交流中,揚棄消極腐朽文化,豐富和創新傳統文化,正是優秀文化持久保持活力的內在機理。

(三)以生活化、故事化和自然化等鮮活形式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邊疆地區人們的生活和日常中去,這是其教育和學習的終極目標。日?;闹腥A優秀傳統文化因其生活化特征,能夠通過耳濡目染、習以為常的方式影響學習者。這是地方性知識與普遍性知識融合轉向緘默的知識成為隱性表達的過程與途徑。如果說這一過程我們能夠在邊疆地區很好地踐行,那么邊疆地區生長鮮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可期的。眾所周知,僅僅通過課本和學校課程來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完全不夠的,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在民族地區仍有大部分的青少年甚至成人都僅用幾年的讀書儲備來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日常的、生活化的,應該是日常生活中積累下來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邊疆地區融入日常生活,需要我們做生活化、故事化和自然化的努力。

1.生活化。真實的日常生活容易讓人沉浸其中,人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生活所帶給他的文化基因。人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一個人的生活場域無非就是學校、社會、家庭,然而僅僅靠某一個場域的教育功能達到某種教育的目的是顯然不夠的,只有將一個人日常經歷的三個場域結合進行教育或在這三個場域同時發生學習效應,才能更全方位地進行文化教育。就目前看來,邊疆地區學校教育的文化教育功能較為凸顯,而家庭和社會教育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尚顯不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活化的途徑有很多,其中家長是最直接、最廣大的群體,急需家長積極參與教育和家校協同教育。我們要注重文化的以人為本,活態傳承;保護文化生態環境,讓中華文化扎根邊疆沃土;推進中華優秀文化植根于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充分發揮邊疆地區各民族優勢,加強各方交流[12]。

2.故事化。只有生活化,很難有意識地傳承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與邊疆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并轉換成膾炙人口的故事,才能更好地為人接受。這種故事化可以是文字的、語言的,也可以是影視的、旅游景觀的,甚至可以是新媒體的。圖像社會的到來方便了人們分享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講好中國人的故事,故事能夠將日常的生活、主題性的文化、高大上的文化、抽象概念化的文化很好地落實到有情、有人、有事的故事構建中去。

3.自然化。這是一種不為而至的狀態,只要沉浸在這種生活化、故事化的文化環境中,成長中的人自然能習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對于吉林省延邊地區的人們來講,很多儒家文化已然成為自然化傳承的文化要素,在他們的節日、禮節中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邊疆地區落地的最理想化狀態。

猜你喜歡
邊疆地區中華民族
MINORITY REPORT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學習貫徹“講話”精神,打造邊疆地市報影響力,錘煉過硬新聞隊伍
對邊疆地區反恐維穩策略的思考
云南邊疆地區大學生科學民族觀、宗教觀教育研究
傳承 民族 文化
淺談南疆地區學生學習存在問題及如何提高數學的學習興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