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院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實踐路徑
——以音樂院校的育人實踐為例

2022-11-22 16:41劉旭光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思政

黃 茜 劉旭光

(1.武漢音樂學院 作曲系,湖北 武漢 430060;2.中國音樂學院 音樂學系,北京 100101 )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盵1]在“強國有我”的時代呼喚與團結統一的美好訴求下,當代青年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與人民幸福奉獻青春與力量。

音樂藝術是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時間為存在方式,并運用聲音為載體來表現情感、塑造形象與傳遞力量,對凝聚人心與團結力量等方面有著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當前,通過音樂藝術為載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高等專業音樂院校(以下簡稱“音樂院?!?是培養專業音樂藝術人才的重要學府,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有著重要的職責。音樂院校需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等方面加強建設,著重發揮“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在課程思政與教書育人等方面的指導性作用。

一、音樂院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意義

音樂院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有其獨特的辦學性質與工作特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有著一定的歷史傳統、文化滋養、教育資源與政策支持。在音樂院校中,通過音樂教育能夠為培育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重要的物質、精神、文化與制度載體,這具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從歷史邏輯來看,音樂藝術的教育與傳播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意義,不勝枚舉的音樂作品顯示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強大的育人力量。比如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長期浴血奮戰,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期間涌現出像作曲家冼星海的作品——《黃河大合唱》,它寫成于抗日戰爭時期,八個樂章有著豐富的音樂形象與磅礴的氣勢,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與中國人民的堅強精神。其中,《保衛黃河》的歌詞“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對當時民族統一戰線人心的凝聚發揮著團結力量的重要作用。這首作品更在抗戰烽火中被評價為“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成為了激勵億萬華夏兒女奪取戰爭勝利的不朽精神之作。

從理論邏輯來看,中華民族的經典音樂不僅對人們有著審美啟迪、情感熏陶、價值引導與精神引領的作用,更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比如像《我的祖國》曾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旋律與歌詞更是幾代人難以磨滅的回憶。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奮斗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們都是因為對祖國的熱愛才堅持下來。之前歌曲《我的祖國》曾被近百位抗疫英雄們重唱,他們的歌聲更是凝聚了無限溫暖與堅強的力量,帶給了人們無盡的希望。除此之外,像歌頌民族團結的《愛我中華》、歌唱澳門同胞與祖國母親深情的《七子之歌》、全球華人歌唱祖國的《我愛你中國》等、悠揚動聽的《我和我的祖國》等經典中華音樂歌曲的旋律響起,馬上就會燃起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和團結之力。

從實踐邏輯來看,音樂院校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是學校自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三全育人”的具體要求,有利于推動新時代藝術院校民族團結工作的深化與“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了“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論斷[2],音樂院校有其獨特的辦學資源,可以結合“思政+音樂”的教學思路,對各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這不僅可以幫助青年學生們感受民族統一與國家發展的優勢,不斷厚植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團結精神,逐漸樹立正確的國家觀與民族觀;也能堅定各族學生們心中共同的理想信念,增進他們的中華文化自信感與民族團結凝聚力;還有利于學生們提高思想覺悟,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自己的音樂學習與日常生活中,將個人的音樂理想與國家民族發展事業相結合;更有利于各族學生對“五個認同”的理解深化,用音樂的方式不斷弘揚民族精神與民族力量,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音樂院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面臨的問題

音樂院校是培養音樂家的搖籃,其學生不僅是未來中國乃至國際音樂界的佼佼者,更是我國未來文藝思潮與行業戰線的引領者,這對于維護民族團結、實現祖國統一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目前,音樂院校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面臨著一定挑戰與問題。

1.工作機制有待加強。目前,我國民族地區高校在培育學生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十分積極,如廣西某大學音樂學院舉辦的“音”記囑托、樂融壯美“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動,呼和浩特某大學音樂學院舉辦的多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音樂會,等等。相比而言,其他音樂院校在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強:首先,很少能看見音樂院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制定專門的制度或文件,其中相關的考評反饋機制、激勵約束機制等工作聯動保障體系尚待健全;其次,音樂院校對學生們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多拘泥于課堂或書本學習,在相關課程建設與實踐教學活動方面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最后,音樂院校內部本身擁有的校園環境文化資源、課程資源、網絡平臺資源以及所在城市的民族文化資源等有待有效挖掘、整合、研究與優化。

2.師資隊伍有待健全。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需要有掌握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華民族史、中華文化史、黨的民族政策等的師資隊伍。在實際情況中,音樂院校大多是音樂藝術技藝精湛的教師,相關師資隊伍有待充實:首先,音樂院校的專業主科教學多采取“一對一”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工作繁重,精力不足,難免會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工作簡單化或形式化;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涉及到多學科的知識,如政治學、教育學、民族學、歷史學等,音樂院校中大部分教師的相關理論素養、知識儲備與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擴展與提升;最后,從音樂院校教師自身層面來看,他們相對存在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理論與知識的短板,難以對相關教學方式或理念宣傳有所創新。

3.學生認知有待提高。推進音樂院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關鍵在于加強對學生的培養。目前,學生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認知不足,理解不深,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歸屬意識與責任之心有待加強。究其原因,首先,音樂院校中的大部分青年學生們很少接觸黨的民族政策,他們對于民族團結的理解淺顯,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多停留在表層。其次,音樂院校大部分學生們因成長環境、生活習慣等影響,或多或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概念的認識難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最后,音樂院校學生們大多會對中華民族音樂或中華民族基礎知識等有所了解,但他們對于國家認同、時事政治、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和民族發展等關注度稍弱,很少有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和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民族團結與融合的意義所在。

4.網絡影響有待重視。當前,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它逐漸成為音樂院校學生們進行課程學習、會議開展、日程交流、情感溝通等活動的重要媒介與場所。眾所周知,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助益音樂院校更好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同時,也存在著潛在的負面影響。首先,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社會與文藝思潮的不斷涌現,西方一些錯誤的思想有時會假借學術的外衣來蒙蔽學生們的思想意識;其次,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它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極端化與情緒化的錯誤言論展現在學生們眼前;最后,網絡空間虛擬復雜,網絡信息層出不窮,無論是“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舶來的價值理念還是“極端民族分裂主義”等錯誤思想,它們有時會借助QQ、快手、微信、微博、抖音等APP傳播相關文章、圖片和視頻,對學生們進行滲透和“洗腦”。這些網絡負面新聞與消息有時會誤導學生,可能會削弱他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以及民族團結的支持,并對音樂院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三、加強音樂院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路徑

1.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音樂院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教學目標重在通過音樂的德育功能,引導學生們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認識與情感認同,從而自覺形成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等價值取向與行為能力,相關教學內容重點有:一是知識,適當穿插中華民族音樂史、音樂音視頻等教學資源,加強對學生們“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等基本概念、基礎常識、政策文本和理論知識的傳授與解惑。二是情感與觀念,通過聆聽、演唱、演奏、創作、評論、研究等形式,深化學生們對中國民間歌曲、民族器樂、舞蹈音樂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們在中華民族音樂的學習中逐步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與文化觀等。三是能力,兼顧理論與實踐,在音樂教育的潛移默化下,不斷提升學生們對于維護我國民族團結統一的感性認識能力、理性判斷能力與行為踐行能力。

2.構建課程教學體系。音樂院校應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在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構建科學和完善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課程教學體系:一是專業主科類課程。充分發揮“一對一”的專業主科授課優勢,通過專業教師們的技術指導與藝術引領,將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引進主科課堂,促使學生們在表演、創作、理論分析中熱愛中華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二是音樂基礎類課程。視唱練耳、音樂史論、曲式與和聲等課程具有“一對多”的授課模式,教師們通過中華民族音樂歷史的講解、中華民族音樂旋律的模唱與聽辨、中華民族音樂創作技法的揭示,進一步拓寬音樂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的教育功能。三是思想政治類課程?!耙魳返乃颊?、思政的音樂”會成為藝術院校思政課改革的重要理念[3],音樂院校獨具特色的思政類課程有助于在學術厚度、藝術深度與思想高度等方面提升學生們的音樂作品創作、音樂舞臺表演以及音樂文章寫作等。四是人文素質類課程與實踐類課程。不斷吸納相關人文和社會學科的課程,聯合外國語、體育等基礎課程與創業教育等實踐類課程,不斷打造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品選修課程,促使學生們通過不同的學科視角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在實踐與思考中增強自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運用能力。

3.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盵4]音樂院校在學科建設方面以“音樂與舞蹈學”學科為主,專業設置方面涵蓋有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應挖掘各類專業的相關思政元素,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與教學的全過程。首先,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可以開設《中國民族樂隊寫作與分析》《少數民族歌曲創作》等課程,在技術傳授與思想引領的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們創作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進而激發他們的民族榮譽感與自豪感。其次,音樂學理論專業的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關注各族音樂的理論研究,由教師帶領學生們前往中華民族音樂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采風,在采風實踐、理論指導與文章輔導的過程中啟迪學生們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熱愛和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第三,音樂表演專業的師生們可以多加研究民族歌曲、器樂曲的表演技術與情感處理,在“少數民族聲樂音樂會”“中華民族器樂曲展演”等主題藝術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自身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除此之外,北京某專業音樂院校打造“音樂廳里的思政課”,深受師生好評[5],這也啟發我們將音樂廳中的教育打造成我國音樂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條切實且獨特的途徑。在這種基礎上,音樂院校各個專業可以協同創新,如在相關實踐課程中,作曲與音樂學等專業的師生們可以對經典的中華民族歌曲進行旋律改編、聲部改寫、配器創新、理論研究、文字宣傳等工作,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們可以在作曲與音樂學專業師生創編的基礎上進行作品的編排與表演,錄音藝術等其他專業的學生們可以結合自身專業優勢進行合作。在多個專業的合作共進下,學生們在創作、表演、寫作等實踐活動中不斷了解中華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在人與人之間合作中增強自身民族凝聚力。

4.擴充師資隊伍,提升音樂教師課程教學能力。師資隊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開展提供基礎性保障[6],音樂院校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課教師與音樂類課程教師,但在師資隊伍建設與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方面還有待提高:一是壯大思政教育隊伍。目前,音樂院校從事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工作的主要為思政課教師,結構與力量上較為單薄,可以從學校的黨政領導干部、學生專職輔導員等具有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經驗的工作者中充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師資隊伍。二是提高思政課教師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思政課教師應不斷拓寬理論知識,深入學習和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音樂院校育人的重要意義,依據學校教學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研究探討、教材編寫、課題研究等,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與綜合素質。三是大力開展音樂教師課程思政培訓。音樂教師們多精于音樂領域的技能與知識,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領悟與運用難免存在短板。因此,音樂院校應大力開展針對音樂課程授課教師的專題培訓,及時補充音樂類教師們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知識。在專家講座、學術研討、研修班級、藝術作品欣賞、景點體驗、校史講解、實地采風、參觀博物館等多種培訓形式下,引領音樂類教師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與水平。

5.不斷豐富教育形式與方法。一是堅持以音樂文化活動為載體。一方面要不斷組織五彩斑斕的音樂活動,發揮音樂院校的獨特優勢,如舉辦有關民族音樂的交響樂展演、獨唱(奏)音樂會、合唱比賽、讀書會分享、知識搶答競賽、征文大賽、主題演講會、音樂作品創作大賽、教學大賽,等等;另一方面要不斷挖掘音樂院校內部環境、文化、歷史、課程以及所在城市等相關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微信公眾號、宣傳欄、學校官網、官方微博以及校內電子屏幕等來宣傳中華民族音樂的魅力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等相關知識。二是加強黨團組織的引領作用。音樂院??梢栽邳h委領導,黨支部、團委、學生會等組織下,積極開展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主題的系會、班會、社團等活動,促使廣大學生們主動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與認同,不斷增強學生們辨別和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能力。三是嘗試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創新。音樂院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應深入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琴房、教室、劇場、排練廳、圖書館、報告廳、音樂廳、網絡、校外紅色景點或紀念館等不同教學場景,積極嘗試與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用學生們愿意參加且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從而助力學生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和民族精神力量的獲得。

6.加強與其他高校學科、專業的交流合作。在單一學科門類基礎上辦學的音樂院校,在多樣化音樂舞蹈人才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相比起民族院?;蚓C合類大學而言,尚未形成完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體系。但“音樂的學科發展本身就具備科學研究的要件,更得益于多學科交叉互動的成果?!盵7]因此,音樂院校應積極創建有利條件,采取“派出去”與“請進來”結合的方式,加強自身與其他高校學科、專業的交流合作:一是音樂院校要積極向民族院校進行經驗學習和做法交流,選派一些音樂教師們前往民族高校等進修或支教,促使音樂教師們在親身經歷中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二是音樂院校應廣泛吸納聘請民族院校的學者以及其他相關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領域的專家,定期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論壇、學術講座、研修班、研討會等,發揮學科綜合與專業交流的顯著作用,為音樂院校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理論支撐與實踐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曾強調,要“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8]。當前,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歷史關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我國統一富強、民族團結互助、人民精神升華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音樂藝術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獨特的育人作用,音樂院校應積極加強理論武裝,積極探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實施方法,不斷通過音樂藝術來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與價值觀念。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思政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愛的共同體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哪項世界遺產被 譽為“中華民族不 屈的脊梁”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