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觀的演進、特征及價值

2022-11-24 16:01賈晨
關鍵詞:現代化文明特色

賈晨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在唯物史觀的視野里,“文明”指階級社會產生后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中改造自然與社會所呈現出的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物質的與精神的具體社會生活狀態。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1]可見,馬克思在闡明文明構成要素時更強調物質生產對人類文明進步的積極作用。 在他的理論視閾中,物質生產方式決定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這是一個由奴隸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再到資本主義文明,最后達到社會主義文明的漸進發展過程。長久時間內,由于資本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文明展現出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一面,從而登上人類文明的高峰,在西方社會被奉為全人類唯一正確的共同價值理念。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層出不窮的經濟危機、社會沖突、生態災難等無不宣告所謂“普世文明”的破產。 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大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正茁壯發展,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守正,又是立足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所創造的嶄新社會文明形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價值。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歷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作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追趕西方,實現民族振興的強大理論武器與實踐結晶,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起來的,包含著歷代共產黨人的共同努力和全體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基本形成

20 世紀70 年代末,面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總結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面對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落后的基本國情,對什么是社會主義與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思考,指出貧窮落后與發展太慢都不是社會主義,從而果斷地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把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來抓,強調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 與此同時,鄧小平也深刻認識到,發展生產力,不僅要有科學文化的智力支撐,還要有思想道德素質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促進。 由此,他提出了“兩個文明”建設的理論。 他講道:“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盵2]在鄧小平看來,“兩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兩手都要抓并且都要硬,否則,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導致思想道德領域出現混亂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就不能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 “兩個文明”不僅是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賡續傳承,更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現實需要的呼應,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行穩致遠指明了正確方向。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豐富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深入發展,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的嚴峻考驗,在繼承“兩個文明”建設思想的基礎上,從政治建設的高度,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政治文明的思想與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深入探索,創造性地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從內容上擴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內涵,也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他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盵3]強調要通過積極穩妥的政治體制改革,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制度化與規范化方面的發展,以此來不斷增強黨和國家引領社會發展的活力,以達到保障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序進行的目的。 “兩個文明”向“三個文明”的轉變是社會主義社會內在矛盾以及在實踐中解決矛盾的必然結果。 這是因為,正如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所強調的制度的好與壞直接決定著人的行為的好與壞,也就是說,制度是否文明直接影響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在實踐中出現的物質文明建設“一手硬”與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手軟”,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早在黨的十二大報告中就突出強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對于“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黨中央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在總結自身實踐經驗和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新任務所作出的新要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增添的新要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21 世紀以來,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和現實發展問題,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與怎樣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反思性的探討,明確提出要在鞏固夯實現有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科學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長期以來由于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資源利用率較低,加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使得我國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不僅嚴重困擾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更是制約著我國文明的發展進程。 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要求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智慧結晶,是對西方傳統工業文明發展的反思結果,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文明”發展的邏輯必然。 然而,對于尚處在現代化起步階段的中國來說,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也全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成熟升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推進“四個文明”建設同時,結合中國共產黨“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不斷豐富其內涵和外延,提出到21 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我國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4]28。 “五個文明”是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的系統回答。 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深圳特區建立40 周年的紀念大會上,再次強調協同推進“五個文明”建設,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前提,物質文明建設是根基,政治文明建設是保證,精神文明建設是靈魂,社會文明建設是目的,“五個文明”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獨立,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這不僅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理論內涵,也在拓展了其實踐外延。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突出特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既是一個在實踐中理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在實踐中具體地歷史地展開的過程。 從“兩個文明”到“三個文明”再到“四個文明”直至“五個文明”的系統展開,是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對什么是社會主義與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與怎樣建設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在改革開放不同歷史時期的系統回答,從而在整體形態上呈現出全面性、實踐性及人民性的特征。

(一)理論維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全面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以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為理論根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現實條件,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智慧結晶。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社會主義之前的文明由于其階級屬性的制約,文明內容的構成要素是不全面的,功能上是相互排斥和制約的。 當前,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貨幣、資本、商品是支配一切的終極力量。 馬克思曾引用西斯蒙第的話深刻指出:“我反對的不是機器,不是發明,不是文明,而是現代社會組織。 這個社會組織奪走了勞動者雙臂以外的一切財產?!盵4]247在這里,人的發展呈現出機械性和單一性,文明的發展呈現出片面化和畸形化。 這在深刻指出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發展問題的同時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指明方向。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謀求人的發展為核心,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文明構成要素的全面科學認識。 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帶領人民群眾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提出“兩手抓”的思想,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發展,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社會文明的科學理念相繼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統籌協調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及生態文明的全面發展。 “五大文明”作為一個有機統一體,既有各自領域的獨立規律,又有全面整體的相互聯系。 首先,以良好的生態文明為前提條件,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創造和享受其他文明成果。 其次,堅實的物質文明為深厚根基,積極的精神文明為價值指引,清朗的政治文明為制度保障。 最后,社會文明作為貫穿其他文明的紅線,最終指向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個文明”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共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從根本上實現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文明的整體超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二)現實維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實踐性

文明是由諸多要素所構成的整體,從其本質來看就是社會實踐在社會各構成領域中積淀而成的進步成果。 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深深根植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這一進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過程,就是要通過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的改革,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 從“兩個文明”的建立到“五個文明”的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始終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實踐,共同統一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規律。 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在指導實踐的發展過程中凸顯生機活力,在中國發展的現實境遇中彰顯價值意蘊,集中表現在黨和國家制定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中。 比如,從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看,建黨百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5]。 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向第二個百年奮進,強調分兩個階段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中第一個階段2035 年要基本實現的現代化是經濟和科技實力顯著增強的國家,是以平等和法制為主要內容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的國家,是文明程度和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國家,是城鄉區域發展均等化和社會公平正義凸顯化的國家;是生態環境好轉和美麗中國切實推進的國家。 清晰指明中國的現代化是“五個文明”全面協同推進的現代化。 綜上可知,無論是小康社會的實現還是“兩步走”的現代化建設部署,均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作出規定和要求,這是對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中各要素的整體性戰略架構,全面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實踐指導意義。

(三)價值維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人民性

關注人的發展,聚焦人本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對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最核心繼承,也是與資本主義文明的最本質區別。 人民群眾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核心要素和價值旨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民性一方面在其終極價值目標上體現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其現實實踐活動中表現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始終堅持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指引,不斷豐富文明內涵。 當前“五個文明”的協調推進不僅包含著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精神需求、公平正義等多種因素,更是處理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矛盾的根本良方。 此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應僅是一種終極發展狀態的目標,更應體現在具體的現實實踐活動中。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發展歷程是不斷傾聽民意、滿足民愿的過程。 鄧小平認為必須把生產力的發展同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結合起來,并系統提出“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奠定了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中的主體地位。 江澤民在堅持人民主體的基礎上,強調“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經濟、政治、文化利益”[6]。 進入21 世紀以來,胡錦濤同志提出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思想,指明處理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耦合點在于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要切實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五位一體”為有力抓手,全面覆蓋涉及人民利益的各方細節。 在經濟方面強調通過深化改革,切實推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政治方面通過制度法制建設,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益;在文化方面通過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會方面通過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生態方面通過創造美好生產生活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綜上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成發展的全過程內蘊著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鮮明體現著以人民群眾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文明價值。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價值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盵7]這不僅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發展內涵的深刻總結,更是全面彰顯了其時代價值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開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境界

我們不能否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積極作用,但同樣不可否認其對人類文明帶來的三重挑戰。 一是現代工業化進程對自然環境的大肆破壞和掠奪,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現代資本主義文明下,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價值觀甚囂塵上,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化呈現出擴大化和固定化的趨勢,這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 三是在物主宰一切的社會中,人沉浸于對“物”的虛假追求,其精神文化的價值取向日益扭曲,這與真正自由的、全面的人的狀態漸行漸遠,人自身的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的發展態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大文明”實現了對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超越,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根本上破解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自身之間的矛盾,開創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境界。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整體建構始終圍繞人這一主題展開,其最終目的和根本價值旨歸就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人自身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 其次,從其文明要素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以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保證每位民眾平等地行使權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建設以堅持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原則,確保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夯實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物質基礎。 在其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中,培育崇德向善思想文化觀念的同時,對社會關系、社會觀念、社會行為文明作出規定和要求,為人際關系的和諧奠定思想前提和制度保障,促進人與人之間矛盾的解決。 最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強調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全領域,以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解決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創造了現代化發展的新道路

改革開放40 余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尚未改變,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現代化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而,從當前發展的歷史方位和基本國情出發,我國必須走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之路。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這條道路遵循“整體性文明”的邏輯主線。 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從本質上來看是以物質文明為核心的單一型文明形態,集中表現為在物欲橫流的資本主義社會下,各文明要素之間的不匹配、不協調。 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是以人為核心價值歸旨的現代化。 在當前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強調要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展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從人民群眾的期待和需要入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更滿意的收入、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優美的環境等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建設的期待,這些期盼和需要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各個方面。 因而,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必須協同全面推進物質富足,民主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和生態美好,以達到中國式的整體現代化。 這不僅徹底打破了西方文明話語體系下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單一模式,而且還為那些既希望邁入現代化又渴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方案,拓寬了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為推動實現全人類的現代化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新方案

在不斷超越野蠻的狀態中發展起來的文明,包含著人類奮斗的汗水與智慧。 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重要價值在于全面論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總體上應呈現出由低到高的發展規律,且由于世界各國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理應呈現出多樣化的文明發展態勢,進而得出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兼具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結論。 長久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及在西方強勢的話語體系下,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最終形態被歸結為資本主義文明,一切向資本主義文明看齊,一切文明的發展都應以資本主義文明的標準為標準。 但近些年來面對新興市場和國家的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肆鼓吹“文明沖突論”,企圖以文明沖突為借口開展強國之間的非正常競爭甚至局部沖突,以此來應對新興市場的挑戰,這折射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固守的“霸權對抗”的思維模式,體現了當前全球的治理赤字。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 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共同挑戰?!盵8]在這樣的世界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為解決全球問題,推進全球治理所提出的中國方案,它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交流互鑒,它強調堅定不移維護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它主張世界各國不論大小強弱,平等合作共同應對人類發展難題,以處理解決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三大矛盾,進而推動實現全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美好愿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大文明”正是在堅持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基礎上,正確處理解決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矛盾,并在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規律,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鮮明旗幟,推動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文明的美好進步提供的全新方案和選擇。

猜你喜歡
現代化文明特色
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現代化新篇章
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補足哪些短板?
請文明演繹
漫說文明
對不文明說“不”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文明歌
《傲慢與偏見》的藝術特色解讀
“新古典主義”“現實主義”與十七年文學的現代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