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3-01-20 18:51何佳馨
讀寫算(上) 2022年12期
關鍵詞:課外閱讀閱讀教學教學模式

何佳馨

(昆山開發區兵希小學,江蘇 昆山 215300)

當前小學生閱讀興趣缺乏,教師閱讀教學模式老舊,限制了小學閱讀教學的進步與發展。對此,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策略與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并不明確自己的教育目標,認為邏輯思維以及創新思維都是理科學科的教學任務,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并不關注學生思維的鍛煉與提高,也沒有主動教導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的意識。這樣一來,學生就只能一直待在教育課堂的被動地位,難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日常語文教學中也無法實現學生的共鳴,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很多文章教學過程中都只是按照教材的要求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生詞的熟悉與記憶,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但是面對文章中與實際生活相關的知識,一些語文教師卻抱著“不重要”的觀點,忽略了對學生生活常識的引導教學,也不會把握實際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導致學生在學完課文之后還是存在概念理解不夠深入的問題,更別說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了。

(二)現實聯系不夠緊密

從教材內容設置以及教學目標設計來看,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都是比較緊密的,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夠深化學生對現實事物的認知,將語文理論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中,營造一個有趣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生活情境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應用能夠突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讓學生在熟悉的氛圍中產生深刻的思考。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語文教師并未重視生活化教學,對于生活化教學理論的研究不足,在日常教學中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教育,卻忽略了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理解能力,并未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導致學生對于現實、理論的理解出現了分離,難以在實際生活中滲透理論知識。這樣就影響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形成,同時也降低了閱讀教學的效率,更別說引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深刻思考。

另外,由于缺乏對實際生活的體會,學生很難從文字閱讀中體會到不同的情感與思想,進而影響其知識的理解與思維的發展。然而大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于重視文本自身的內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并未意識到知識遷移與生活化的重要性,使得學習過程固化,缺乏靈活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閱讀興趣。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也將被限制在特定的文本環境中,難以實現知識的內化與應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相同的境遇也很難聯想到課堂閱讀中曾出現過的情節或者知識。這樣的學習模式并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學生對于思想情感的理解與認知,導致其閱讀學習效率降低,尤其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三)課外閱讀行為受限

在現行的教育和考試制度之下,教師和學生往往會形成共識,即成績至上,學習語文最大的目標成為在重要考試中獲得高分。雖然這樣的想法不能說錯誤,但對于像語文這樣的重要學科來說,只追求成績會顯得有些舍本逐末。并且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下,學生在課堂中往往處于被動接收教師所講知識的位置,教師不夠重視課外閱讀活動,降低了語文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這樣的教學往往容易畫地為牢,讓先進教育觀念無法進入的同時,還會將學生的思維牢牢捆住,讓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成為一句空話。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會放任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開展閱讀,挑選閱讀書目,而部分學生在無指導的情況下可能會選擇與課內閱讀學習沒有關聯的書目,無法補充自身的課內閱讀學習,另外還會養成不良的閱讀習慣。學校和家庭都是小學生教育的重要主體,當前很多家長對于課外閱讀的認知存在偏差,認為只有專注于課本知識的學習才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也才能夠有益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經過實際調研發現,大部分家長對于學生課外閱讀持保守態度,其認為課外閱讀會浪費學生學習的時間,并不愿意將時間和金錢花費在課外閱讀以及購買相關讀物上。大多數家長更愿意將資金花費在教輔資料的購買上,并且限制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認為課外閱讀對學生成績的提升沒有作用。

(四)存在知識固化現象

當前小學閱讀教學中存在大量知識固化現象,語文教師認為傳授教材理論知識就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因此并未重視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優化。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采取單一、老舊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缺乏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知存在局限性,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語文課堂將變得機械化和固定化,看似按部就班開展教學工作,最終卻很難達到語文教育的目標,尤其是在核心素養培養方面的目標。更有甚者,一些語文教師完全照搬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導致整個語文課堂變得乏味、沉悶,學生則難以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更別說意識到閱讀學習的重要性。還有的教師則過于重視教學大綱,完全按照大綱中文章框架的羅列進行文章講解與教學,將其進行分段之后進行主題思想的講解。這樣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思考性,同時還會減少師生之間的互動,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乏自由思考與表達的機會,難以開展靈活性的拓展學習。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難以對其他文學藝術作品形成創新性的理解,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最后,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工具,但是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卻存在信息素養低下的問題,其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效率較低,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速度,同時也會限制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二、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優化課堂提問,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是教學課堂的主體,只有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才能正常開展閱讀活動。因此,教師也應該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創新閱讀課堂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鍛煉學生的課堂閱讀能力。新的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針對文章內容優化提問情境,擴大問題的涉及面,啟發學生的閱讀理解,促進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深度思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比如,當教師在進行《魯濱遜漂流記》文章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提問引導的形式讓學生養成信息重組以及閱讀材料延伸的能力,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完成課堂閱讀之后,學生會初步形成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此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你是魯濱遜,在意識到自己處于漂流險境的時候你會怎么做呢?”這樣開放性的提問能夠引導學生的思考,同時活躍課堂的氛圍,在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的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感受小說人物的內心,加強對小說情節的理解與認知。

(二)設計實踐活動,加深內涵理解

協助能力與交流能力培養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此,語文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創設合作情境,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通過主題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踐合作活動中,學生將會與其他同伴進行交流與互動,還會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幫助構建新的師生關系,這樣就能夠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針對師生合作情境,教師應當改變自己的傳統教育理念,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將自己放在引導的角色中,以平等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和溝通,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勇敢表達不同的想法,進而獲取學生的信任,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在分小組的時候應該關注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根據其語文學習基礎、性格特征等進行有效分組與搭配,使得學生能夠在小組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互幫互助,在發揮自身長處的同時還能夠通過他人彌補自己的短處,實現共同發展。

比如,當教師在進行《曹沖稱象》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梳理文中的人物關系,探究人物性格,最終將文中稱象的場景演繹出來。學生在共同探究的過程中將會明確人物關系,理解故事內涵,并在人物扮演的過程中深入了解人物內心動態,強化學生對文章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同時還能夠開發學生的思維與智慧。

(三)制作思維導圖,梳理文章脈絡

閱讀理解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比較基礎的教學內容,但是卻需要應用學生各種學習能力,才能夠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與認知。對于閱讀基礎以及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其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失去耐心,無從下手,勉強閱讀完之后也無法提煉文章的中心思想,出現無效閱讀的情況。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理清自己的邏輯思維,在閱讀的過程中梳理思維與文章內容,學會分解復雜閱讀本文,進一步理清文章的脈絡,最終能夠通過思維導圖清晰呈現閱讀內容。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

比如,當教師在進行二年級第二單元教學時,就可以根據該單元的主題“秋”開展閱讀教學。為了強化學生對各文章的學習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復習的同時繪制思維導圖,對該單元的閱讀內容進行梳理。學生經過簡單的思維導圖繪制之后能夠發現,圍繞同一個文學主題能夠產生多種表達形式,比如古詩、散文、現代詩歌等。針對古詩模塊,學生可以采取注釋的方式強化古文理解,對于散文則可以通過上下文聯系感知作者情感,對于現代文則能夠利用思維導圖理清情節人物關系。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思維導圖的繪制技巧,還能夠深化對文章文體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進而形成獨立思考與總結歸納的好習慣,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結構、思想的理解,逐漸感知閱讀的樂趣。

(四)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學生理解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語文教師應聯系實際開展教學,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解放學生的思維,實現“減負增效”。特別是在小學階段,興趣對于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驅動力往往超乎想象,因為小學生對于未知的一切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如果小學語文教育可以有效利用學生的興趣,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這也給相關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建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期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課文《荷花》時,教師就應該改變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轉而帶領學生在校園內部找到真實的荷花荷葉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在備課時需要做更多的準備工作,需要想一些契合教材的教學方法,但是可以給學生帶來很好的學習體驗。創新的教學模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開發網絡資源,鼓勵課外閱讀

小學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行為,不斷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其創作的靈感和欲望。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自由,鼓勵學生的自主閱讀行為,并且根據自己課外閱讀內容選定一個寫作主題,開展創作訓練。

比如,有的學生喜歡奇幻探險類的主題,就可以閱讀《老人與?!贰遏敒I孫漂流記》等書籍,教師也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對以上課外讀物進行介紹和展示,之后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創作自己的探險故事。有的學生喜歡文化歷史類的主題,就可以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悲慘世界》等名著,之后從不同的角度寫出自己的體會與思考,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六)尊重學生主體,引導閱讀學習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總是將自己看作是課堂的主體,不僅負責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實施,同時還負責教學評價與教學總結等工作。但實際上,學生同樣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如果一味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就會弱化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及積極性,最終影響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自己的引導教學作用,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與學習空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閱讀,并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形成深刻的思考,不斷增加其對文學表達的感受力。

比如,當教師在進行《少年閏土》文章教學的時候,應改變傳統帶領閱讀的方式,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閱讀時間,并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作者對于同齡朋友的情感,能夠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思考盡管兩人身份差異卻出現了最質樸友情的原因。很多情感其實都是非常復雜的,文字能夠表達明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則需要學生代入作者的身份從字里行間感受其情感與思想的內涵。只有給予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鼓勵其獨立思考,才能夠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提升其閱讀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不僅推動了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同時也改變了語文教育的目標,從之前的理論知識學習轉變為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不僅是成人成才的需求,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明確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更新閱讀教學理念,創新閱讀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提問與導入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設計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與認知,給予學生自由閱讀的空間,培養其自主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猜你喜歡
課外閱讀閱讀教學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重視課外閱讀 提升語文素養
課外閱讀——寫作的源頭活水
做好課外閱讀指導之我見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談高中研究性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加強讀與寫的結合
如何進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