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遷祖輩家庭代際關系的類型學研究
——以廈門市為例

2023-02-01 13:08李靜雅林悅盈
關鍵詞:祖輩子代代際

李靜雅,林悅盈

(1.集美大學 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2.復旦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上海 200433)

一、引 言

在當前生育政策逐步放開的大背景下,中國家庭在應對諸如年輕父母育兒精力不足、幼兒撫養成本加大、缺乏安全可信的照料人手等生育阻力時,普遍采取比西方國家更具優越性的變通策略——由(外)祖父母隨遷至子代家中,通過為子代家庭提供隔代照料、家務支持等方式,緩解子代家庭的育兒負擔和生活壓力,由此產生了我國城市里數量龐大的隨遷祖輩群體。他們雖然已退出社會性生產勞動,但并非進入安享晚年的角色,而是從原來的“社會勞動者”轉變為“家庭勞動者”[1],以實際行動參與子代的家庭生活,并與子代家庭之間發生廣泛的代際交換和頻繁的代際互動,其中既有團結的面向,也有沖突的面向,由此生成了豐富復雜的代際情感和關系樣貌。

研究隨遷祖輩家庭的代際關系,有助于我們理解隨遷祖輩在“臨時主干家庭”中面臨的家庭融入困境及其代際互動的潛在問題,尋找可能幫助其改善代際關系、增進家庭和諧、提升家庭發展能力的可行方案。本文將通過對照料孫代型隨遷祖輩的深度訪談,采用扎根理論分析隨遷祖輩與其所幫助的子代之間的家庭代際關系特征,厘清不同家庭代際關系的核心觀測范疇和典型性問題,在此基礎上尋找針對不同代際關系類型的家庭服務介入策略,助力隨遷祖輩在遷入地的家庭融入和家庭幸福。

二、文獻綜述

已有研究顯示,隨遷祖輩等相似群體的異質性較強,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曾從事不同職業,帶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個人經歷,在受教育程度、經濟能力、價值觀念和人際關系網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2]。本文采用“隨遷祖輩”的群體稱謂,是希望能夠最大程度包容該群體在年齡、來源屬性等方面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凸顯該群體以幫忙照料孫代的“祖父母”身份而進行遷移的隨遷目的。不過,文獻綜述時仍將使用諸如“隨遷老人”“老漂族”等相似群體稱謂作為檢索詞,以最大程度搜索到更多有價值的參考文獻。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大量研究表明,盡管現代家庭功能有所衰落,但家庭依然是人們獲得支持和幫助的重要來源,代際間的聯系、交換和支持仍然是現代家庭關系的重要特征。其中以本特森[3-4]團隊創建的代際團結理論框架和多維測量指標最具代表性。后現代理論的興起促使人們更加關注家庭代際關系中的多元性、矛盾性和復雜性特征[5]。盧休和皮勒默[6]提議使用“代際關系矛盾心境”來反映家庭代際關系中廣泛存在的這些矛盾現象,其核心觀點認為,代際關系的特點是矛盾情感,其表現形式可以理解為矛盾情感的表達,以及為解決和協調這些基本矛盾所做的努力。隨著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和人口政策轉變帶來的家庭結構變化,中國家庭中代際團結和代際矛盾兼容并存的代際關系也受到了國內學者的關注。[7-8]就隨遷祖輩家庭代際關系而言,祖輩隨遷參與子代家庭生活既增強了代際聯系和代際團結,也增加了代際沖突和代際矛盾的可能性,使這種臨時性擴大家庭中的代際關系充滿張力。有研究者指出,盡管保留著傳統的鄉土社會記憶,但隨遷祖輩在家庭內部所扮演的經濟角色日益邊緣化,處于資源分配核心地位的觀念在城市社會中不斷瓦解[9],由于生活習慣或價值觀念上的分歧、代際接觸和情感交流有限、家庭權力的變化,導致兩代人的關系容易出現沖突[10],使得老年人在家庭融入環節中出現問題,更阻礙其進一步融入社會[11];隨遷祖輩在積極貢獻自己對子代家庭的價值的同時經歷著“不被理解和尊重”的心理感受,并存在與子女及其配偶發生矛盾沖突的情況,但為了家庭和睦且不給子女帶來其他方面負擔,他們又獨自承擔著一定的心理壓力[12]。對此,學者們也從不同視角提出了改善隨遷祖輩家庭代際關系的相關意見和建議,包括大力宣傳隨遷祖輩的積極貢獻和正面形象、構建家庭內部民主機制[13]、強化代際學習理念、減少文化數字鴻溝[14]、發展老年社會工作服務,完善專業化支持體系[15]等。

代際關系的類型學研究被認為是家庭代際關系研究領域中除代際撫育和贍養功能研究之外的另一個重要議題,類型學方法是描述社會變遷背景下復雜多樣家庭關系的重要工具[16]。學術界關于家庭代際關系的類型學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如黃慶波等[17]利用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2012年試調查數據分析發現,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之間的代際關系類型主要有緊密型、奉養有間型、疏遠型三類,其中緊密型和疏遠型被證明是我國家庭代際關系的主要模式和稀有模式。曾旭暉等[16]使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2015年抽樣調查數據,從機會結構和功能實現兩個維度構建了中國家庭代際關系分析框架,得出了緊密型、工具型、獨立型和扶持型四種代際關系潛在類型,提出不同代際關系類型影響因素有親代經濟地位、子女和父母的世代效應、子女性別和世代以及父母健康狀況。郭秋菊等[18]利用2016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分析提出家庭整體視角下代際關系包括緊密型、贍養有間型和疏離型三種潛在類型。

已有研究對本文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當前研究仍存在著不足之處。首先,就研究方法來看,已有家庭代際關系類型學研究大多采用量化統計技術和潛在類別分析范式,從大樣本調查數據中總結家庭代際關系的基本類型和結構性特征,這種遠距靜態分析手段將家庭代際關系視為受制于宏觀結構的穩定樣式,雖然識別了家庭代際關系的潛在類別和影響因素,但忽略了當事人行動意義建構和心理調適過程的主觀能動性,無法描繪家庭整體團結與內部摩擦交織在一起的多元生態圖景。其次,當前家庭代際關系類型學的相關研究在分析對象上還未充分關注祖輩隨遷支援子代家庭所形成的“臨時主干家庭”的特殊性。由于遷移所帶來的生活流變性增強以及家庭代際關系傳統受到現代社會發展的嚴重沖擊,隨遷祖輩家庭的代際關系可能呈現更多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再次,現有關于隨遷祖輩等相似群體的研究雖然對家庭代際關系問題有所關注,但缺乏對代際互動模式和代際關系形態的深度探討,以及對如何精準采取措施改善其家庭代際關系的學術探討。同樣,在實務領域中,目前針對隨遷祖輩等相似群體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往往僅圍繞個人的社區融入或社會融合進行介入,受“家丑不外揚”“清官難斷家務事”等觀念影響,隨遷祖輩可能存在“治療性害羞”而難以“卸下心防”,主動表露其與子代家庭相處的復雜情緒和家庭生活感受,因此在實際服務中難以對其家庭融入需求和代際互動方式進行有效干預。鑒于上述不足,本文試圖突破傳統結構主義決定論的分析范式,轉為側重建構主義的程序化扎根理論策略,并從隨遷祖輩主體視角出發,挖掘其家庭代際關系的類屬特征,以便更好地呈現每種家庭代際關系的特點與問題所在,而不是讓具有韌性和意義的家庭互動掩藏在全貌概括之中,這樣更利于支持性的服務介入和針對性的政策倡導。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研究范式,運用深度訪談法搜集資料。扎根理論強調系統搜集和分析經驗事實,其可以對不容易觀察到的行為模式進行概念化提煉[19],并在經驗事實基礎上進行理論抽象[11]。調查對象的選取遵循理論抽樣原則,即研究者充分考慮研究問題,以及影響研究問題的各種經驗性、理論性要素,制定一系列標準,并以此來選擇符合標準,且有意愿參與研究的個人或集體作為受訪者[20]。訪談地點選擇福建廈門市城區,廈門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擁有龐大的新定居居民,雖然經濟體量和城市規模不及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但是作為東部沿海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其在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均表現良好,因此對于大多數城市地區來說有著較好的代表性;同時,廈門地處閩南文化圈,是中國家族文化較為興盛的地區之一,對傳統家庭文化的傳承度較高,對研究祖輩隨遷支持子代家庭的現象也十分有利。受城市化進程和青年人口流動規律的影響,隨遷祖輩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因此在調查社區的選取時以島內城區(湖里區和思明區)新廈門人居多的城區為主,兼顧島外城郊的商品房住宅區,主要在新興移民人口比較集中的社區開展調查,盡量避開本地居民較多的廈門島內老城區和島外農村地區。訪談時間為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根據本文對隨遷祖輩的對象界定,受訪者要求同時滿足“從外地遷居到本地”“已退出勞動力市場”“目前正在并持續3個月及以上(1)已有同類研究通常以“居住6個月”作為群體對象界定標準,這個標準主要參考官方定義的“常住人口”,指全年經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個月以上的(也包括流動人口在所在的城市居住)。但本文在試調查階段發現不少隨遷祖輩,尤其是來自福建省省內的隨遷祖輩并不會連續居住長達6個月之久,他們一般在孫輩放寒假或暑假時會回老家或把孫輩一起帶回老家,因此在進行抽樣篩選時,規定“連續居住3個月”(大概一個學期之久)是更為合適的界定標準。為子代家庭提供育兒協助或生活照料支持”三個條件,依靠社區網格員、社區社團組織和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個別推薦和滾雪球抽樣等方式,最終在8個社區中(2)通過對社區居住人員的摸排,最終確定在思明區康樂社區和前埔社區,湖里區禾山社區、金尚社區、湖邊社區和金安社區,集美區銀亭社區和海滄區海景社區8個社區開展調查。選取了25位符合研究需要的隨遷祖輩進行一對一面訪。訪談內容包括但不限于隨遷祖輩的個人健康狀況、居住安排、社會適應、日常生活、家庭觀念、代際相互支持情況、代際互動關系等。每位受訪者約訪次數1~3次不等,每次訪談時間為90分鐘以上,訪談前均征求受訪者同意后對訪談內容進行錄音,訪談結束后由學生訪員進行逐字稿錄入和訪談信息建檔。由于照顧孫輩型隨遷祖輩群體普遍存在女多男少的性別結構特征[21-22],在實際調查中當遇到隨遷祖輩夫妻二人共同在場時,規定由雙方中承擔更多家庭照料責任者接受訪問,受家庭性別角色分工影響,女性隨遷祖輩更容易成為我們的受訪對象,故在正式受訪者中女性占絕大多數。其中,有16位是隨遷照顧兒子家庭,9位是隨遷照顧女兒家庭。訪談對象平均年齡為63.04歲,年齡大多集中在50~70歲,60歲及以下者有10位,61~70歲者有9位,70歲及以上者有6位,符合照料孫輩型隨遷祖輩總體相對年輕的年齡特征。此外,大多數受訪者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個別隨遷祖輩雖自陳有慢性疾病,但并不影響其正常生活??傮w來看,訪談對象在性別、年齡、身體健康、流遷來源地省內多于省外、照看兒子家庭多于照看女兒家庭等群體特征上與其他同類對象的定量研究結論[23]基本一致,說明具有一定代表性。受訪者以“姓氏首字母+訪談序號”方式進行編號(見表1)。

表1 訪談對象的基本信息

本文借助質化資料分析軟件NVivo11對訪談所獲有效文本進行分析梳理,并嚴格遵循扎根理論進行三級編碼分析(見表2)。首先,逐份逐句閱讀文本材料,反復思考原始材料話語意義,對其中有關“家庭”部分的材料進行命名和類屬化,標記了404個編碼參考點,創建了17個自由節點(開放性編碼),進一步對其進行關聯性分析、篩選整合,形成9個二級節點(主軸編碼)。借鑒曾旭暉和李奕豐研究[16]中提出的中國家庭代際關系類型學研究分析框架以及代際團結理論范式(3)代際團結模式是描述父母與子女關系中情感、行為、態度、價值觀和結構安排的綜合方案,已被來自美國、日本、德國、荷蘭和加拿大等多國的學者運用,并被證明為評估代際關系最有效的一個模式。其可反映在親子互動的情感、聯系、共識、資源共享、家庭主義規范的強度和親子互動的機會結構這六個要素方面。進行選擇性編碼分析,抽取二級節點的核心概念建立樹狀節點,通過聚類分析檢查各級節點之間的邏輯性和關聯性,最終得到代際互動情境、家庭信念系統和代際溝通過程3個核心概念(選擇性編碼)。編碼結束后,將剩余訪談對象資料導入軟件中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結果顯示,盡管部分概念在具體表述上略有差異,但總體并未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疇,也沒有發現新的范疇關系,說明上述理論模式飽和且具有較強解釋力。

表2 編碼分析過程

在最終確定的三個核心概念中,代際互動情境是隨遷祖輩進行代際互動行動的機會機構,包括隨遷祖輩個體和家庭特征(如家庭居住安排、個人過往職業或子代職業經濟地位等),代際相互支持情況,家庭外部聯結和支持等基礎性條件;它是影響家庭代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家庭信念系統是指隨遷祖輩看待事物的價值觀念以及對家庭規范的感知與認同度,包括隨遷祖輩對隨遷生活的意義建構,對家庭照料角色和晚年生活規劃的觀念態度,以及對家庭成員關系的主觀評價;它是隨遷祖輩參與家庭互動的隱性作用力量,也影響他們處理問題的策略選擇。代際溝通過程是指代際之間傳遞信息、交換情感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具體包括代際共同生活的情緒表達與情感分享,代際溝通交流頻率,家務勞動磋商安排,家庭分歧及矛盾處理方式等;它是家庭功能是否完善的體現,也是充分展示家庭代際團結與沖突交織圖景的重要向度(見圖1)。

四、隨遷祖輩家庭代際關系類型分析

通過剖析隨遷祖輩與子代在代際互動情境、家庭信念系統和代際溝通過程三個維度上的具體表現,我們可以將隨遷祖輩家庭代際關系劃分為親密和諧型、互惠有間型、疏離忽視型與失調沖突型四種類型及其典型特征(見表3)。需要說明的是,類屬化是簡化對世界認知的有效途徑,但并不代表隨遷祖輩家庭代際關系類型是絕對的或者唯一的,分類是為了更好地去探究家庭代際關系背后已存或潛在的形塑力量,以便我們在觀察分析和實務介入時有可供參照的理想類型。

表3 隨遷祖輩家庭代際關系類型特征表

(一)親密和諧型家庭代際關系

親密和諧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一般是主動選擇隨遷來幫子代照顧孫輩的,他們對自己的家庭照料角色有著正向認知,代際間的資源流動或互助關系相對均衡,代際聯結和情感支持度高,代際間在家務合作以及權利義務等方面的協商關系相對和諧。

1. 支持性的代際互動情境

親密和諧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與子代之間在代際資源往來上通常達到了某種“主觀平衡”。其中,隨遷祖輩幫助子代分擔生活壓力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給予直接的資金幫助;二是為子女提供無報酬的家務勞動,以減輕子女在家務勞動和孫輩教育上時間和精力的投入[24]。與此同時,子代也能夠適時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經濟支持或情感慰藉,這種“你來我往”的雙向互助使得代際雙方對彼此均有較高的滿意度。

我退休金每個月給他(兒子)1000元。為什么這樣子呢?因為我在他這邊住,吃喝拉撒都在這邊。如果你不給他,不是不公平嗎?用我們的話講,兒子可能沒有意見,但媳婦就不一定,她會講你媽媽不只生一個啊,為什么一直在我家(吃住)?對不對?再說,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干嘛不生前(就給他)大家高高興興的,死后東西也都是他們的……我的退休金是這樣派發的,除了給他們1000元生活費,藥費大約要1000元,那其他的錢干嘛呢,孫子們考試成績優秀,獎金一科100元。那孫子一想到考試回家還可以跟奶奶領到獎勵,就很有動力是不是?我帶孫子當中,我從來沒有和他大聲說過話,罵那更沒有……現在醫院的手續過程太復雜,要跑來跑去,這些我們弄不來。但是我有生病或者有什么事,我兒子、兒媳婦給我解決,不用我去,除非是要醫生看我就去,拿藥都是他們幫我拿。(C04)

國內研究曾指出,隨著社會生活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們思想觀念的革新,老年父母對子代履行孝道責任的期待逐漸由物質層面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料轉向了情感需求的滿足[25]。正如C04所說,當自己因生病需要照料或生活協助時,兒子、兒媳能夠提供貼心服務,消除了其對數字化時代看病就醫的焦慮和不安。當祖輩的日常需求被及時滿足,并感到足夠的尊重,便強化了其對家庭的歸屬感和隨遷生活的幸福感。

你比如說這次家里研究說春節去哪兒玩,然后他(孫子)說要去有雪的地方,但是有條件,就兩個條件,一個是看雪,另一個是必須得帶著我。就這個條件,就說明這孩子教育得還行,比較懂事,我認為是一種尊重吧。(T07)

親密和諧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在家庭外部也能擁有相對穩定的社會支持,合理的個人休閑娛樂安排和公共活動參與不僅豐富了隨遷生活,促進了城市適應和融入,也為其提供了發展新的社交關系、重塑社會支持網絡的機會,從而有更好的心態面對家人和生活中的壓力。

搬到這個小區和那些老人參加一些活動啊,比如健步走啊,剪紙啊,跳舞啊。慢慢地就覺得生活還蠻好的,感覺也不孤單了,有老姐妹兒在一塊,還是挺幸福的……我感覺心年輕了,人老心不老,然后精神上也好了,就越活越開心了。(G13)

2. 積極的家庭信念系統

親密和諧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對自己的家庭角色有著積極的意義建構,對隨遷照顧孫輩的代際支持行動有較強的主動意愿。特別對女性隨遷祖輩來說,這也是她們母職實踐的一種延伸,“不幫兒子帶孩子,那是當媽的不會當”(L24),甚至將照顧孫輩視為一項職業來對待,“我把照顧孫子當作第二個職業……我們現在是‘孫經理’,專門料理孫子的‘經理’,以后孫子長大就可以升職變成‘董事長’了”(C04)。創造性的“職業育孩”角色建構凸顯了隨遷祖輩對自身價值感和效能感的肯定,而正面樂觀的心態也能激發他們自身的優勢和潛能,提升面對壓力時的掌控感,這種掌控感有助于消除祖輩的無能感,并灌輸能力和肯定感,在家庭之中會轉化成較為清晰規范的家庭互動界限[26]。

親密和諧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與子代家庭成員間基本秉承開放的相處態度,這種相處之道的背后是代際之間開明有序的家庭界限感。家庭成員間能夠互相尊重彼此的代際差異和分化,自覺地為對方提供充足的自由度,在獨立自主和互相依賴之間保持了一定的彈性,使得代際之間能夠較好地調適家庭因同住可能帶來的矛盾,同時有效避免權威異位問題帶來的張力,符合現代家庭的變化與需求。

我一般不會跟我的下一代發脾氣,看得過去就看,看不過去就不看,他們的事情我也不管(對于自己跟女婿相處中的生活習性差異表示),人家夫妻(指女兒和女婿)之間都不要求,你就不要要求人家非得怎么樣……你現在要管,你沒有這個能力。對不對?年輕人也不一定會服你管。就是說他不挑(剔)你,我就覺得很好了。時代不同了,要求不一樣了……總歸是他們的生活,自己過。(T07)

3. 真誠的代際溝通過程

親密和諧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與子代之間擁有包容性的情感分享體驗,當隨遷祖輩有負面情緒時,這類家庭往往能夠創設一個安全的氛圍,使代際雙方能夠坦誠表達感受、分享心情,從而增進彼此的相互理解?!拔矣袝r候不開心,我兒子說,媽你要開心不能生氣哦,我孩子對我挺好的。我有時候說兒媳婦做得不對,她也不會很生氣,還給我買了一個手鐲?!?L24)已有研究表明,子女在精神上的撫慰與關懷對幫助隨遷老人消除孤獨感和不適感等負性體驗是非常重要的[10]。訪談的時候,C04的老伴剛去世不久,“我以前不會說,但我現在會說,我以后可能要成為你們的累贅,增加你們的負擔。他們夫婦就會講,媽不能這么說,你沒有增加我們的負擔,你是幫我們的”。這種來自子代的情感慰藉也是隨遷祖輩愿意留居相對陌生的城市并為子代家庭作出貢獻的重要動力[12]?!坝卸螘r間我還說我自己回去住段時間,女兒和女婿說你自己能行嗎,女婿還舍不得我。我女兒確實挺好,女婿也非常好,比一般女婿好,我有時候和女兒拌嘴,他強迫我女兒給我道歉,我能聽到?!?G13)

已有研究指出,在祖輩提供照料支持的大家庭中,要讓照料責任適當回歸子代,讓子代能夠更多地參與家庭照料,從而減少照料負擔過重給隨遷祖輩帶來的健康壓力[27]。親密和諧型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與子代之間基本能夠遵循上述原則,即在家庭勞務和照料任務安排上達成通力合作、均衡分擔的家庭共識。雖然這類隨遷祖輩對自己的家庭照料角色有較高認同,但是子代也不會就此充當“甩手掌柜”,而是積極參與家庭照料和子女教育,使代際間維持了恰到好處的分工與協作,因此代際雙方彼此都能擁有喘息休整的機會或享受個人生活的片刻愉快,并感激彼此所做的付出和貢獻。

周一到周五是我和老伴來給他幫忙一下,我就是幫忙買菜,我老婆煮飯,孫子學校誰有空誰就去接回來;周末是兒子兒媳自己帶,我兒子也會煮飯……他們也挺孝順的,也會帶我出去玩……今天(周六)我兒子在家,所以我可以來公園這邊走走。(Y01)

(二)互惠有間型家庭代際關系

互惠有間型家庭代際關系中隨遷祖輩和子代之間基本上遵循互惠交換原則,但是由于個人資源所限,祖輩在向下支持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子代也因工作繁忙等原因,除了能為祖輩提供一定經濟支持外,在情感慰藉和家務照料等向上支持上并不能讓祖輩感到十分滿意;隨遷祖輩對照顧孫輩有一定的價值感,但囿于繁重的家庭照料事務,無法向外拓展社會交往,個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抑,加上代際溝通和家務磋商比較含糊,有時難免對隨遷生活有微詞。

1. 傾斜的代際互動情境

已有研究中指出,當下中國撫養責任加重,贍養責任弱化,代際支持關系呈現“下位運行”趨勢,出現了家庭資源向下流動的家庭兒童中心主義[28-29]。調查中發現,高房價使得一些隨遷祖輩家庭的住房空間比較局促,在總體居住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隨遷祖輩的居住利益往往最先被擠壓和犧牲,較低的居住舒適性不僅降低了隨遷祖輩的生活質量,也影響了其對子代家庭的歸屬感和融入的積極性?!拔覀兪且皇乙粡d,里邊是我女兒女婿孫子住,我睡在客廳,可移動的,晚上要睡的時候就拖過來,早上起來就收起來……年紀大了睡眠比較淺,半夜他們起來上廁所,我都知道?!?R20)訪談中R20告訴我們,因為“這邊太小了,住不了”,所以自己老伴也不敢來,同時表示“(和老伴)分開很不習慣啊,但也沒辦法,(我一個人)帶孫子也帶得很累,一個人沒辦法帶,要兩個人來輪替。我老伴在家里也沒人煮飯、洗衣服,(他只能)自己做”。

互惠有間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對家庭外部社會生活的參與也比較有限。這其中既有主觀原因,如他們對城市生活的心理接納程度不高;也有客觀原因,如氣候差異、飲食偏差等因素增加了其遷居生活的不適感,也影響了他們遷移融入的進度。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看到隨遷祖輩們為了照顧好子代家庭,不斷調整自己所做的努力和付出。

這里的氣候它是屬于海風,早晚比較涼的海風,濕氣比較大,我們湖南那邊雖然冷熱,但是氣候比這邊好,剛來不太適應,一直生病……我那姑爺是這邊的人,他吃湖南菜,(嫌)辣,有點不習慣,所以我們就慢慢遷就他,(我)現在吃辣都吃的比較少了。(X12)

2. 工具性的家庭信念系統

家庭信念決定了隨遷祖輩看待隨遷的意義,也影響著其可能作出的行動選擇。有意思的是,互惠有間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對自己承當的家庭照料角色呈現兩極化的意義闡釋,既有正向也有負向,充分體現了在照料動機、養老觀念和代際關系評價上的矛盾情感。從心理動機和主觀意愿來看,這類祖輩的遷居意愿有些勉強,從心底缺乏歸屬感,甚至迫切想完成照顧孫輩的任務好返回老家?!拔沂沁^來做保姆啊,也是很辛苦的。我說主要是來看小孩,不然我寧愿呆在老家。我自己家里的房子很大啊,哪像這里(指兒子家)都轉不開身?!?W05)進一步研究后,我們發現努力尋找隨遷生活的價值意義和“養兒防老”的工具理性考量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為子女分擔生活負擔的家庭責任傳統使其擁有被需要的自我效能感,“我不帶(孫子)他們(指兒子兒媳)沒法工作啊,不給帶,他們就要請保姆,貴不說吧,也不放心啊。他(指孫子)衣服都是我手洗的”(D02)。而“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和深情濃厚的祖孫情感也使他們的付出更加堅定,“外孫很孝順,過節還畫畫(給我)”(X12)。T15也表示自己“和孫子感情很好的,這個帶孩子的過程讓我感到一家人更親了。如果孫子有需要或有困難,我必須給支持”。另一方面,受傳統孝道和“養兒防老”觀念影響,其隨遷動機中也摻雜著代際交換觀念,畢竟在子代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更能“理直氣壯”地得到子代的回饋,“我女兒當然得對我好,我幫她帶孩子她會對我壞嗎?不可能的,對不對!”(L03)由于家庭養老仍然是當前最主要的養老方式,一些祖輩在潛意識里也將隨遷照料行動看作自己年老之后換取子女贍養的籌碼以及提升家庭整體福利的“催化劑”。如Y08就認為“我現在給她帶孩子,我老了之后她會給我吃啊,我就是沒工資的人,農村的人”。

為了使隨遷祖輩能夠繼續留下來帶孩子,這類家庭一定程度上存在代際補償的特征,子代可能用其他資源來“籠絡”長輩,以換取祖輩長期持續性的代際幫助?!安惶霂团畠簬Я?,幫她帶小孩太辛苦了……但我女兒還要我,我說我不幫她帶了,她說明年戶口給我遷過來,還說要給我報老年大學那邊去讀書。我以前生活苦沒得讀書,挺想讀書的,所以走一步再看吧?!?Y08)但在真正談及留居意愿時,Y08也表現出了一定的顧慮和猶豫,“他們買的(房子)記他們的名下,不是我買的,我現在是住在這邊幫她帶人,以后會不會留在這里再看吧”??偟膩碚f,出于“過客心態”和“落葉歸根”等觀念,這類隨遷祖輩對留居遷入地養老的意愿并不強烈,“(老了)我還是回老家,根在哪里還是在哪里,小孩總是要離開的,是不是?而且他們要上班,不要給他們增加麻煩”(X12)。

3. 含糊的代際溝通過程

互惠有間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代際雙方對家務安排的磋商機制比較模糊,代際溝通和情感交流也同樣含蓄隱忍。由于傾斜性的代際互動情境,隨遷祖輩很容易受困于家庭照料者的角色中,他們大部分時間及外出安排都是圍繞孫輩需求展開,很難擁有屬于自己的休閑娛樂,這也符合該類家庭代際關系呈現明顯“下位運行”的特征?!拔揖拖褚粋€保姆一樣,平時就是帶小孩、做家務,在家里也不看電視,沒有什么娛樂。一是我看不懂字,二是因為兒媳婦怕電視機影響孫子做作業,將遙控器收起來,所以我也跟著沒看了?!?W05)這類家庭中的隨遷祖輩明顯表現出對于回老家的渴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感到自己的個人利益和需求在子代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滿足,“有時覺得心里挺委屈的”(X12);或者因為自己被賦予繁重的家庭照料責任而感到負荷過大,但又礙于含糊的家庭溝通過程,而難以改變現狀。在訪談中,即使R20一直表示女兒、女婿對自己挺好的,但她還是想回家或者與親家輪流照顧,也是因為“感覺太累了,回家可以輕松”。

由于中國家庭情感不外露的傳統特質,互惠有間型的代際間溝通方式也比較內斂寡言,長輩們大多不會主動告訴子女自己的需求,而子女則往往對長輩的付出抱持默認心理,或因不擅于同長輩交流情感,導致代際間的溝通過程發生錯位,雙方的需求不能有效傳達和反饋,影響了家庭代際關系的親密度?!拔胰绻?指老伴)在一起生活我都不用做家務,到這邊來,我兒子媳婦都忙,所以有時候還要做一些家務。有時候有點孤獨,畢竟有些話跟子女講沒有和愛人那種溝通(順暢)?!?T15)盡管內心十分期待得到子女們的言行關心和情緒感知,但隨遷祖輩仍然表示非常體諒子女們的辛苦,對子女在城市打拼的生活壓力也充滿理解和心疼?!八麄?指兒子兒媳)就不在家,星期天有時候休息,有時候不休息。他爸爸今天又去值班了,是個律師?!?D02)“看(他們)壓力這么大,我們經濟條件也不好,能幫點就幫點吧?!?T15)總之,通過積極的意義建構與代際互惠的理性選擇,互惠有間型家庭代際關系在整體上并無太大沖突。不過,也需要對此類家庭關系中的潛在矛盾予以重視。

(三)疏離忽視型家庭代際關系

疏離忽視型的代際關系趨于松散,表現在家庭互動情境和代際支持上出現失衡狀態,偏向于父代對子代的單方面付出;在家庭溝通上,子代由于觀念差異、工作繁忙或潛在的家庭矛盾而與祖輩交流互動較少,溝通渠道堵塞,雖沒有明顯的代際沖突,但二者情感疏離,無法給予彼此關心與支持,祖輩甚至出現“精神空巢”現象,導致他們對親子關系或隨遷生活滿意度呈現明顯的負向評價。

1. 失衡的代際互動情境

疏離忽視型家庭代際關系呈現明顯不對等的代際支持關系,隨遷祖輩的向下代際支持明顯超出子代的向上代際支持,這類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在主觀上感到自己對子代的單方面付出“過多”,并且沒有得到應有回報,代際間的相互支持不平衡。Q09是我們訪談中為數不多沒有和子代共同居住的隨遷祖輩,她和老伴兩人在兒子家不遠處買了一套小房子單獨居住?!皝韽B門7年了,看孩子,兒子那時候買房、買車(我)都有給錢,剛開始和他們在一塊生活,給多少算不過來了……”當問及為什么選擇和子代分開居住,Q09不愿作過多解釋,只告訴我們“看孩子的心理壓力比較大”。當問及兒子是否有給予生活費或其他向下代際支持時,Q09的回答也透露出并不滿意的語氣,“沒有,有時候生活費還要我自己貼補進去……想要什么一般都是自己買,反正他們(指兒子兒媳)很少給我,管好自己就不錯了”(Q09)。

不難看出,Q09家庭的經濟能力比較優越,因此才有能力做到為子代提供較多的經濟支持。但是,對于經濟收入不高的隨遷祖輩而言,顯然難以具備這樣的條件;而為子代家庭提供無報酬的家務勞動則只需要祖輩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即可。已有研究中指出,相對而言,沒有退休金、缺乏經濟資本的貧困農村老年女性,經濟上的劣勢讓他們更大程度上靠撫育幼兒以及家務勞動的承擔來依附子女家庭,從而獲得在城市生存的必要條件[30]。

我就是盡量給他們多干活,他們(指女兒女婿)騰時間多工作。經濟上還是支持不了,只能在家務上多幫忙,(孩子)能帶就盡量帶吧。(C17)

從遷移融入的角度來說,由于遷入地社會關系重構不易,隨遷祖輩需要緊密依靠自己的家人來實現對隨遷生活的適應,但是在疏離忽視型家庭代際關系中,支持主體疏離,親緣支持單薄,導致隨遷祖輩的城市適應往往存在較大阻礙,由于缺乏子代這個異地生活的“引路人”,他們沒有勇氣走出家庭;加之家庭事務纏身、語言不通等原因,其活動范圍拘泥于家庭,與外界出現割裂脫軌狀態。

你問我(外面的事)這個我真的答不來,我不清楚,因為我們都呆在家里面沒出去我們哪里知道。(C17)

沒有人玩,這里的人都不熟悉,朋友怎么交得進去。跑出來你都不熟悉,肯定很孤獨的。(L18)

2. 裹挾性的家庭信念系統

疏離忽視型家庭代際關系下的代際情感雖然并不濃厚,但是這類家庭中的隨遷祖輩對于代際責任倫理依然有著強烈認同,正是因為這種家庭整體利益至上的思想,祖輩幫忙子女帶孩子被視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世代傳統規范,而并不會過多考慮個人的意愿?!皟鹤咏形以谶@里就在這里,叫我回老家就回老家了。老人就應該去帶孫子不然帶什么,肯定幫兒子帶的嘛,吃飯就吃兒子的,不是吃女兒的?!?L18)這種代際支持行為可能缺乏自發性,更多的是在社會輿論或代際壓力的裹挾下發生。已有研究認為,在當前社會福利機制不健全的大背景下,家庭作為個體防御風險的最后堡壘,個體為了維護這最后的避風港,代際之間時刻發生著妥協行為[31]?!拔覀內绻M力(幫帶孩子),他(兒子)就會感到高興是不是,不幫他會生氣,他需要我們,我們就要去帶……如果沒帶就不會有很深感情,如果帶就比較親嘛?!?Q09)從某種意義來說,傳統文化下的代際團結是一種主體文化,而現代的代際團結更像是一種“無奈”。比如,C17就認為,“老人幫子女帶孩子是目前中國家庭比較無奈的選擇,因為保姆請不起,你說是不是?”(自笑)。

正如盧休和皮勒默在研究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家庭關系時注意到的那樣,代際互動常常伴隨著行動主體矛盾的感受、想法、愿望和目的,以及主體對家庭關系、社會結構、社會力量和自身利益的矛盾評估,這些評估相互刺激、影響導致矛盾情緒的聚集[6]?!盁o奈的被動團結”同樣體現在隨遷祖輩的養老觀念和留居意愿上。比如,當談到是否希望跟隨子女養老時,Z25認為“老人家不會做事,不會賺錢,吃喝都是孩子的,走到哪兒吃到哪兒?!钡炙坪鯇ψ哟馁狆B意愿或贍養能力不那么確信,“以后我怎么算吶,我算了沒用。這邊(指兒子家)有地方給我住,我就跟年輕人住,沒地方住就回老家咯”(Z25)。

3. 隱晦的代際溝通過程

疏離忽視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家庭表面上看似運行平穩,沒有大沖突,實則存在著不安全的家庭溝通氛圍。由于代際支持關系的不平衡,疏離忽視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在日常生活照料和家務勞動上往往得不到子代的充分協助,“感覺他(指兒子)就是把孩子都丟給我帶……禮拜六禮拜天他(指兒子)也是早上睡覺,下午自己出去打球”(L18)。失衡的家庭代際分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待孫輩照料工作的耐性,降低了其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甚至萌生煩躁焦慮的情緒?!八麄?指女兒女婿)早出晚歸的,就晚上在家,天天忙得夠嗆……有時候被孫女給氣的,她不吃飯(我)就生氣,吃飯不乖(我)也會生氣?!?C17)L18也覺得“沒有帶孩子比帶孩子好,帶孩子不聽話就很煩惱”。

這類家庭中的子代往往忙于生計,并沒有太多與祖輩進行坦誠交流的機會和時間,代際間只涉及義務性的慣常聯系,這種互動方式并沒有提升代際間的親密關系,也不利于改善隨遷祖輩的心理福利狀況[32],再加上被掩抑的遷移壓力,因此“精神空巢”問題在這類家庭的隨遷祖輩身上表現較為突出。當談及與子代的日常交流時,L18也沒好氣地說“他(指兒子)自己都沒空,早上出去打工晚上回來,哪里知道我心情好不好”。有限的代際溝通使得隨遷祖輩在子代家中難以自在表達和分享情緒,當心情不好或情緒低落時只能選擇自己排解或隱忍,也因此難免形成了代際間的心理隔閡?!耙话阈那椴缓枚际亲约号沤?,不讓他們知道。反正也不住在一起了??偟膩碚f(和兒子、兒媳)關系一般,也不是很滿意??傆幸恍┦虑闊┬?,就是因為家里的小事有時候意見不統一,講多了也傷感情”(Q09)。

有關代際溝通不足的原因,除了代際缺乏相處時間等客觀原因外,也存在著子代對祖輩需求的有意疏忽和主觀忽視?!拔疑鷼馑麄儺斎恢?,我自己一個人怎么生氣啊”(Z25)。Z25這句頗有意味的話語反映了祖輩內心是渴望被子代關心和關注的,并認定同住一個屋檐下的子代肯定能夠察覺自己的情緒,但遺憾的是,Z25的兒子、兒媳似乎并沒有接收到長輩發送的需求或者說對長輩的需求視而不見,導致隨遷祖輩的負面情緒不能及時紓解,長此以往增加了內心的壓抑郁結。此外,由于家庭中未能建立有效暢通的代際溝通機制,祖輩認為自己的付出不但沒有得到子代的認可與感恩,而且遭到嫌棄或挑剔,自我價值容易受挫,從而產生“吃力不討好”的消極評價。

我是很想(溝通)的,在大城市也沒什么朋友……給他們(帶孫子)怎么帶他們都不滿意,帶不好還要給他們埋怨,我過去帶自己孩子都沒這么累,現在(帶)孩子什么都要聽他們的(Z25)。

(四)失調沖突型家庭代際關系

失調沖突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不僅會因家務繁重而導致生理疲憊,而且會由于與子代的生活分歧、情感支持匱乏或者家庭權威異位而出現較為嚴重的挫敗感,自我角色認同低下。在家庭溝通過程中,這類家庭出現較為明顯的代際抱怨和沖突,家庭關系評價呈現負向。不過就現實來看,能夠讓祖輩維持隨遷狀態的家庭本身就有一定的困難克服能力,如果代際關系真的惡劣到無法修復的程度,祖輩也不可能會繼續出現在子代家中了。因此在訪談中,失調沖突型家庭代際關系的家庭的實際數量比較少。

1. 單薄的代際互動情境

俗話說“家貧無孝子”,指子女因經濟條件受限而無法為父母提供應有的贍養[33],子代的社會經濟條件越好,越有可能也更有能力向父母提供支持[34]。對隨遷祖輩所處的三代同堂家庭而言,穩定的經濟來源更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由于城市物價和生活成本較高,子代本身承受較大的生活壓力,當祖輩遷入時,勢必增加家庭生活開支,一些祖輩已經將大部分人生積蓄貢獻給城市中的子女買房買車,其用于個人養老的儲備和可支配性收入本就有限,如果這時子代經濟狀況出現困難,勢必使隨遷祖輩也陷入生活質量受損和養老尊嚴難保的窘境和擔憂,最終影響代際關系的和諧?!皟鹤油饷嫔庾霾缓玫臅r候(我)能感覺到,他生意不好我也挺煩的呀……要是看不見也就算了,眼不見心不煩?!?Z19)與其他類型代際關系中子代通常主動給予祖輩物質或經濟支持不同的是,失調沖突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獲得子代向下經濟支持可能是自己索要來的。如Z19表示“就算他生意不好,生活費我還是會照樣叫他給,這些基本生活(開支)不能省,不能餓死……都是我叫他們給錢的,我沒錢”。

雖然不少研究發現不同形式的親代支持既能夠使子女受益,也能對祖輩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效應[35-36],但也有研究提出,過度的“向下”支持會對祖輩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37-38]。其中,照料強度或照料時間是導致負面影響的關鍵因素,即如果子女需求過多,則會對祖輩的身心健康有負向作用[39-40]?!拔乙粋€人還要管這個家,還要煮飯、買菜呀,這個(指孫女)才會走路,我到廚房煮菜她要去吵,我一個人真的很累,請個保姆?請得起嗎?(兒子媳婦)上班那一點兒錢”(L21),高強度、煩瑣重復的照料工作不僅使祖輩承受較大的身體負荷、推遲自身的醫療需求,還會影響祖輩的正常社交活動[26],進而降低他們對子代和隨遷生活的滿意度?!拔疫@兒還有一個小疙瘩(指向自己的手部),是太累導致的,(去看醫生)說這就要割下來,叫我手術。我沒做,要做手術就花不了老少錢嘛(意思是得花不少錢)?!?W16)

與疏離忽視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遭遇相似的是,社會融入困難也是這類隨遷祖輩繞不過去的坎。

她們這兒說話我一般都聽不懂,除非我看她們的行動、手勢。我參加她們的腰鼓隊主要是看她們的手勢,(講解的時候)聽不懂。來的時候很不習慣,他們這兒喜歡燉湯啊什么的,我們河北喜歡炒菜啊,撈點稀飯啥的。(W16)

來的時候都流眼淚,每天被關在套房里。聽普通話不是很懂,簡單的可以聽,稍微復雜一點的聽不懂。(A11)

2. 消極的家庭信念系統

失調沖突型家庭的代際之間明顯呈現離心的特征,單薄的家庭互動情境、匱乏的社會支持、操勞過度而導致的欠佳的身心健康等,都會促使祖輩對隨遷生活的意義建構比較消極?!澳軇?,能幫忙的時候就幫忙;不能動,他們要咋地咋地”(W16)。這類家庭的隨遷祖輩往往表示,他們懷揣著支援子女的初心來到城市,但隨遷之后與子女共同吃住反而增加了代際矛盾,對隨遷生活或者子代家庭有一種失望的情緒?!?談及自己和女兒的相處)就那樣唄,反正我女兒那樣的人就是(成家后)和在家時候(成家前)一樣,生了兩個孩子也不懂孝順大人,一起做事情不通,也不會安慰我,就讓我自己生氣……反正和他們(指女兒、女婿)感情都一般般,不是很好。他們嘴一點也不甜,(不會)讓父母開心”(A11)。消極的生活意義建構和家庭角色認同也體現在他們對維持隨遷生活的意愿都比較低,甚至還發生過主動放棄隨遷生活但又“不得已”回到城市的情況?!拔倚r候就帶(孫女),后來跟她媽媽(指媳婦)不好,我想我帶孩子就不給她受氣。我就跑回家不帶了。這不是看孩子沒人照顧嘛,要上初中了,他們忙不過來,我就又來了,唉……真的合不來,每次待久了就會吵架”(L21)。

有研究發現,同住老人和子女之間最易發生矛盾的事項中,居前三位的分別是照顧孩子、教育孩子和生活習慣[41],這些問題在失調沖突型代際關系的家庭也表現明顯。由于教育理念和生活習慣的地區差異和世代差異,一些隨遷祖輩想要融入子女家庭,也很難得到真正接納?!坝袝r候他們這邊南方人帶孩子和我們北方人不一樣,吃什么都說上火啊啥的,其實我帶孩子是按我的方式還是挺好的,他們帶都按他們的方式,她媽媽說我給吃的東西上火啥的?!?W16)這類關系中的隨遷祖輩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自我身份認同較低,更加敏感,甚至產生被排斥、被孤立的“邊緣感”。受訪者W16在外給人感覺就是積極的“社區活躍分子”,平日里熱心參與社區文娛活動,但深入交談后才發現這其實是她避免在家里“受排擠”的自我排遣方式。由于難以融入子代家庭,她只能選擇“逃離家庭”或在隨遷家庭之外尋找替代滿足,用社區活動的熱鬧來掩蓋內心的冷寂與苦楚?!八麄?指女兒一家人)要是都在家我就出來玩,人一家三口在家,反而我在家就是多余的,我感覺不舒服,所以我就出來玩來了。家事不可外揚,不說了?!?W16)

3. 逃避式的代際溝通過程

失調沖突型家庭中的代際溝通方式總體比較消沉和壓抑,情感交流渠道不暢使得家庭處于隨時隨地可能爆發沖突的緊張氛圍中,影響家庭功能的正常發揮。家庭成員的感受與需要被抑制而不能表達,家庭出現了“避免接觸等于避免沖突”的不成文規則,成員之間逃避問題的處理,主動減少互動的可能性。調查中,這類隨遷祖輩表示習慣采取避讓和沉默的方式應對家庭摩擦,雖然減輕了沖突升級的概率,但也減少了彼此傾聽、相互理解的機會,使代際分歧變成更長久的隔閡。

女兒說話會(跟我)頂嘴,她頂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說什么非得頂我兩句。還有我女婿,做飯會挑?,F在好了,他們自己做飯,自己想吃什么做什么,我自己做自己的。(W16)

隨著社會生產方式和傳統倫理觀念的轉變,老年人的家庭權威逐漸式微和讓位。一些隨遷祖輩進入子代家庭后,其能動性受到很大限制,很難成為實質上的當家人。祖輩和子代之間的摩擦雖然不會迅速導致關系的破裂,但是家庭政治廣泛地以“氣”的形式存在,“氣”是未能達到期待的常識性正義平衡感覺時,針對相關人和事所生發的一種激烈情感[42]?!拔揖透杏X她(指兒媳)不尊重我,每次煮飯都嫌這嫌那。你看,見面看見我和家里親戚,連招呼都不打一個。你說我氣不氣?不過我現在也管不了,反正吵架我就走了。孫女她自己想辦法照顧吧。我自己在家種菜或者出去打工還能賺點錢,沒必要受氣?!?L21)當與子女發生嚴重沖突時,失調沖突型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隨遷祖輩大多以終止隨遷行為即“跑回老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委屈和不滿,以平衡在子女家庭中失去尊重或受到冷落的不愉快感。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回老家”成為祖輩與子女博弈的資本和籌碼,其背后心理即“如果你讓我不高興,我就不給你帶孩子了”,博弈的出發點和目的主要是親密關系的達成以及爭取被重視或被尊重的權利。比如,Z19和L21都呈現出這樣的置氣心態?!坝袝r候兒子兒媳生我的氣,我就很生氣,就會跑回老家,不管他們了,給他們帶小孩還要受氣。我不跟他們吵,我就走。后來是我兒子打電話,他打兩三次我才回來,(兒子)說實在忙不過來,不然我就不回來了?!?Z19)Z19對為何產生家庭矛盾的原因不愿作過多說明,但明確表達了“受氣”的感受,我們從中可以窺探到其由家庭地位轉變、權力失衡所帶來的不平與不適。從Z19會選擇回來照顧孫輩的講述,我們可以理解為,他的兒子向他“屈服”了,他又挽回了一點兒尊嚴。

五、隨遷祖輩家庭代際關系的社會工作服務建議

所謂“家和萬事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上文將隨遷祖輩家庭代際關系建構性地劃分為親密和諧型、互惠有間型、疏離忽視型以及失調沖突型四種類型,并提煉出其在代際互動情境、家庭信念系統和代際溝通過程的不同特征,結合不同家庭代際關系類型的優劣勢或潛在需求,本文嘗試提出針對不同隨遷祖輩家庭整體或家庭成員的社會工作服務建議,以期為該群體的家庭社會工作實務提供介入策略。

第一,就親密和諧型家庭代際關系而言,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家庭訪視、生命歷程敘事等手法挖掘其家庭優勢,鞏固其對隨遷行動的積極意義建構和繼續隨遷支持子代的意愿,并將這種積極意愿轉化為增進家庭和諧幸福的內生動力;通過梳理其家庭內部的支持性循環因果關系,用以指導未來的生活與解決可能遇到的困境。也可以通過媒體宣傳報道,樹立典型形象,引導其傳授家庭溝通經驗,傳播正能量,使之成為其他同質性三代同堂之家的榜樣。

第二,就互惠有間型家庭代際關系而言,社會工作者可以在了解隨遷祖輩家庭成員互動方式的基礎上,多系統評估家庭的優勢和劣勢。良性的代際溝通應該是雙向和互相強化的。通過組織包括家庭溝通公益講壇、孝心孝義傳達技巧、文化反哺類等項目的開展,引導家庭成員學會用心傾聽、用愛溝通;改善代際溝通姿態,進一步明晰彼此家庭角色和代際責任。同時,應積極關注隨遷祖輩與外部社會系統之間的聯系,鼓勵隨遷祖輩與鄰里互動,豐富社區互動和參與體驗??梢酝ㄟ^“以老帶新”等方式組織社區聯誼活動,以趣緣、地緣為鏈接紐帶,幫助隨遷祖輩在遷入地構建同質性群體聯盟或新的朋友圈,拓展社會網絡,增強同伴支持系統,減輕他們因原有社會關系斷裂而產生的負面影響和消極感受。

第三,就疏離忽視型家庭代際關系而言,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家庭成員感受彼此的行為和情緒,改變家庭中既定的“想當然”的常態溝通模式,引導家庭成員彼此表達當前階段的發展需求與價值判斷,通過一致的意義建構將家庭成員彼此連接,形成家庭整體感,在此基礎上制定彼此更加滿意的家庭互動規則和協作方式,重塑優良家風。針對部分隨遷祖輩出現的“精神空巢”現象,可利用小組或個案方式為他們提供傾訴和陪伴服務,適時釋放負面情緒。對于遷居融入較為困難的祖輩,應以隨遷祖輩日常生活和社區適應困惑點作為切入點,通過開展諸如遷入地城市歷史和城市空間導賞活動、社區人文風貌茶話會、本地風味美食品鑒等活動,引導隨遷祖輩認識遷入地的物理和人文環境,了解遷入地的語言、風土人情、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務資源,學習遷入地生活技能,促進隨遷祖輩再社會化,以提高其適應能力。

第四,就失調沖突型家庭代際關系而言,需要認識到,家庭面臨的危機給家庭帶來了不穩定因素,但同時也是家庭改變的機會。社會工作者可以引導代際成員通過家庭矛盾的解決來了解彼此需求,協助家庭中不合理規則的改變與磋商,構建代際雙方都能接受的新的行為規范。也可通過心理咨詢或個案輔導幫助疏解不良情緒,糾正偏差認知,形成積極的信念系統和正面展望,學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境和挫折。最后,督促家庭成員鞏固介入成果,并共同思考如何維護家庭功能的可持續發揮,學會將學習經驗遷移運用在不同的場景之中,促進家庭成長。

此外,要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的文化營造和政策倡導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積極推動制定有助于隨遷祖輩社會融入和老年人權益保障的相關政策;在家庭福利政策倡導中為隨遷祖輩家庭提供更多支持性方案,包括在社區范圍內構建互助性育兒聯盟,引入更多市場化的可負擔的托育服務,幫助隨遷祖輩家庭鏈接資源,有效緩解隨遷祖輩的家庭照料壓力。本文對家庭代際關系的類型化分析及其服務策略探討僅是理想化的學理探究,現實中家庭代際關系是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后呈現出來的不同類型的動態組合形態,需要我們結合社區環境、家庭資源、家庭發展階段、個體利益需求及情感意愿等作出判斷。

猜你喜歡
祖輩子代代際
祖輩-父輩共同養育沖突對祖輩抑郁的影響:祖輩個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與長輩價值感的調節效應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這里為什么叫1933?”——銅川“紅色基因”代際傳承
父輩和祖輩的情感故事,分外美麗
祖輩學堂:幼兒園隔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實踐建構
助教帶動“夕陽”之愛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家族企業代際傳承中的權力過渡與績效影響
火力楠優樹子代測定與早期選擇
24年生馬尾松種子園自由授粉子代測定及家系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