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天府書院對范仲淹教育改革與實踐的影響

2023-02-12 05:53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義學天府范仲淹

趙 欣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山西 太原 030012)

范仲淹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改革家、文學家、軍事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在應天府書院求學期間,攻苦食儉;執教期間,誨人不倦。他一生先憂后樂,尊教興學,獎掖后學,救國家于危困,拯民眾于水火,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楷模。應天府書院對范仲淹促成堅毅的精神品質、打下扎實的學識功底和形成成熟的政治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都促動了他的教育改革與實踐,可以說在應天府書院的求學和執教的經歷與他的教育改革與實踐密不可分?,F學界對應天府書院與范仲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者的相互成就上,本文重點探究應天府書院對范仲淹教育改革與實踐的單向影響,茲不揣谫陋,以就正于方家。

一、范仲淹入讀前應天府書院的發展沿革

書院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從唐玄宗時期的麗正書院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詔令改書院為學堂,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書院教育對人才培養、學術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末五代動亂不止,文教衰落,大批讀書人靜居鄉里讀書講學,于是私人講學之風興盛,書院教育也便由此發端。應天府書院的前身為睢陽學舍(亦稱南都學舍),由五代后晉虞城學者楊愨創辦。楊愨“力學勤志,不求聞達”,開館教授生徒,戚同文每日過其學舍,于是楊愨便教授他《禮記》,因驚異于戚同文“隨即成誦,日諷一卷”的超強記憶,就留戚同文在館學習,戚同文也不辜負他的期望,“彌益勤勵讀書,累年不解帶”。[1]13418-13419楊愨去世后,戚同文絕意祿仕,繼承了楊愨的教育事業,甘當春蠶,還得到了歸德軍將軍趙直的大力支持,幫他修建學舍。由于戚同文師德高尚,執教有方,各地優秀的學生來到這里學習,登科及第者“凡孫何而下,七榜五十六人”。[2]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戚同文病逝 ,因無人能繼承他的教育事業,曾舉世聞名的睢陽學舍被迫關閉。書院停廢33年后,大中祥符二年(1009),郡人曹誠出資興學,“建學舍百五十間,聚書千五百余卷”,睢陽學舍的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后又“以學舍入官”,聘請戚舜賓掌學。[3]宋真宗大為贊嘆,下詔賜院額為應天府書院,從此睢陽學舍便成為了一所官辦書院,“天下州府有學自此始”。[4]書院的管理由官府接管,書院中的主講、助教、說書等教工均由官府任命,后來還劃撥學田,應天府書院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二、范仲淹與應天府書院的因緣

范仲淹與應天府書院有著難解難分的因緣。青年時,他曾來到這里發憤苦讀。后由于母親去世,他在應天府丁憂,受到南京留守晏殊的邀請,又來到母校執教??梢哉f應天府書院的經歷對范仲淹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的學習經歷

范仲淹早年生活貧苦。兩歲時,父親就去世,因無依無靠,母親改嫁給朱文翰,范仲淹也被改名為朱說。他隨繼父的仕途遷轉而寄居各地,其父終官長山縣令。他曾在長白山醴泉寺僧舍發憤苦讀,“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等待粥凝固之后,用刀切成四塊,伴著腌菜、酢汁,早晚各取用兩塊,慢慢地吃下,這便是他三年清苦讀書生活的寫照。[5]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范仲淹因為制止朱氏兄弟的浪費行為,所以引朱氏兄弟大為不樂,“吾自用朱氏錢,何預汝事?”范仲淹聽此非常吃驚,又聽聞,“公乃姑蘇范氏子也”,因母改嫁才來到朱家。[6]865-866自此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正因此,他毅然離家西行進入南都學舍(即應天府書院)學習。

范仲淹就學應天府書院的同時也開啟了他的苦學生涯,“掃一室,晝夜講誦,其起居飲食,人所不堪”。[6]812范仲淹手不釋卷,倦怠之時便以涼水洗臉,以保持清醒。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到應天府拜謁太清宮,百姓都想一睹龍顏,應天府萬人空巷,書院里的學子紛紛出去觀看,惟獨范仲淹一人穩若泰山,仍捧卷讀書。有人問他為何不去看看皇帝風采,他卻說,以后見皇帝也不晚。他深信自己讀書終會有所成,自信終有撥云見日,大展宏圖的那一天。范仲淹的苦讀感動了身邊的同學,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就是他的同窗,他回家把所見所聞告訴了父親,南京留守便贈送給范仲淹食物,可是他卻以“非不感厚意,蓋食粥安之已久”,今天如果吃了這美味,“后日豈能啗此粥乎?”而婉言謝絕。[6]866看似不近人情,但也可以看得他“瓢思顏子心還樂”,甘于清貧,一簞食一瓢飲,身居陋室而不改其樂;雖身居草野,但自信“琴遇鐘君恨即銷”的那一天,能夠對艱苦的生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6]66

在這艱苦條件下,青年范仲淹刻苦學習六經,打下了扎實的學問功底,也培養了他博大的胸襟,磨練出堅強的意志。初步樹立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的遠大目標。[7]

在應天府書院求學期間,范仲淹遇到了許多名師,其中尤以戚舜賓最為知名,“學士之子殿中丞舜賓時在私庭,俾干其?!?。[6]191戚舜賓,是戚同文之孫,戚綸之子。宋史中記載范仲淹跟隨戚同文學習,這是訛誤,在范仲淹就學于應天府之時,戚同文早已去世。但戚舜賓繼承了戚同文的教育思想,所以范仲淹就學戚舜賓便繼承了“睢陽學統”,戚同文的苦學、義行都深深影響了范仲淹,他也繼承了戚同文“天下同文”之志,終生以天下為己任,范仲淹后來還寫信給老師戚舜賓“久違清素之范,頗增鄙吝之懷”。[6]694由此可見師徒二人的情誼之深,以及范仲淹對老師的敬仰之情。范仲淹的另一位恩師,“故太原奉常博士瀆時舉賢良,始掌其教”。[6]191王瀆,字希圣,為學主張通古今之變,學以致用。這種經世致用、儒術濟世的思想也影響了范仲淹的一生。

(二)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的執教經歷

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寓居應天府丁母憂,適逢晏殊貶謫于此,晏殊重學好士,聘請范仲淹執掌應天府書院,這便開始了范仲淹的執教生涯。他在應天書院教學認真負責,“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平時還要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往往潛至齋舍诇之”,見到有睡覺的人,就把他叫醒并詢問“未寢之時,觀何書?”范仲淹根據學生回答的書目隨機出題,如果不能回答,就予以處罰,范仲淹孜孜不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從各地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捌浜笏稳艘晕膶W有聲名于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8]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孫復就是他的學生,史稱“范文正公在睢陽掌學,有孫秀才者索游上謁,文正贈錢一千?!钡诙?孫生又一次來睢陽拜見范仲淹,范仲淹又贈給他十千,并問孫復:“何為汲汲于道路?”孫秀才憂傷地對他說老母親沒有能力供養,如果每日得到百錢,就可以維系生活。孫復因家境貧寒,連續兩年請求范仲淹贈錢,范仲淹不僅仗義疏財,盡力去幫助他生活,還為他謀了一份每月三千報酬的學職,使孫復能夠安于為學。范仲淹親授孫復《春秋》,“孫生篤學不舍晝夜,行復修謹”??梢?范仲淹能獎掖后學,知人鑒人。范仲淹離開應天府書院后,孫復也辭去學職,在泰山下著書講學,后被朝廷詔至太學。通過接觸孫復,范仲淹感嘆到“貧之為累亦大矣,儻因循索米至老,則雖人才如孫明復者,猶將汩沒而不見也”。[9]他認識到家庭經濟狀況對文化教育的重要影響,雖然有孫復那樣滿腹經綸的人才,但如果他們為衣食所困,那也會終生埋沒,不為人所知。

在應天府書院執教期間,范仲淹仍心憂天下,能夠靜下心來整理自己的政治思想,向宰相呈送《上執政書》,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其中就有關于教育方面的“慎選舉,敦教育,使代不乏才”。他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人才缺乏,官吏空談治國,言不及道,有能力的官吏少之又少,賢人既需要細心挑選,也需要通過教育途徑去培養。宋史對他的《上執政書》進行了高度評價,并將其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提并論,“豪杰自知之審,類如是乎”。[1]10295

三、范仲淹的教育改革與實踐

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求學,打下深厚的學問基礎;執教,初步形成并實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離任應天府書院學職之后,仕途遷轉不定,從地方的長官到京城的宰相,再被貶為地方的官員,雖仕途坎坷,但可以清晰地發現,他幾乎每到一處,就會發展教育,興辦學校,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更知道如何去培育人才。

(一)主持慶歷興學,全面改革教育

慶歷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升為參知政事,也便是副相,他奏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系統的改革措施,其中便有改革科舉考試的“精貢舉”一項。他深刻認識到“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諸科,士皆舍大方而趨小道”,雖然選用了很多人,但是真正有才識的人卻又很少。[6]529進士科只重視詩賦,明經科注重死記硬背,這樣就把有才識的人全都埋沒了,國家不能取得真正的人才,所以他主張科舉應該培養經世致用之人,進士科要注重策論,明經科要闡明經書的意義和道理。早在應天府書院執教時,他在《上執政書》中就針對國家取士問題指出,科舉考試應以“先策論以觀其大要,次詩賦以觀其全才,以大要定其去留,以全才升其等級”為原則,[6]220而后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繼續堅持“進士先策論后詩賦,諸科墨義之外,更通經旨”,實現“使人不專辭藻,必明理道”的目標,[6]529可見其在應天府書院時的所思所想在日后的教育改革中有所體現。

他主張對恩蔭制度進行改革,限制不學無術的富家子弟大量濫入官場,摒棄庸碌之徒,為真正有才能的飽學之士創造有利環境。

他主張州縣立學,在地方大興教育,將科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通過興辦學校,培養人才,進而推動慶歷新政的實施。選擇部署官或布衣宿學之士為教授,規定士人必須先在學校學習三百日,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也要在校學習一百日,受學校教育之后,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他還提倡振興太學,任用石介、孫復、胡瑗等名師去太學講習。同時,積極吸取胡瑗在蘇湖地區的教學方法,實行分齋教授,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因材施教,講求實學。

但是,慶歷興學很快就夭折了。權貴勢力以“詩賦聲病易考,而策論汗漫難知”,不能改變祖宗之法為由,要求廢除改革制度,請求恢復原來的取士辦法,宋仁宗不得已下詔停罷教育改革,范仲淹、歐陽修等改革派主將也遭到貶黜。[10]在教育改革中的部分舉措依然得到了保留,一些州縣學校能夠繼續辦學。值得欣慰的是,范仲淹大膽沖破傳統觀念,敢于在教育方面變革的思想仍值得后世借鑒。

(二)倡導興辦學校,改善地方風氣

范仲淹入仕后在各地為官,每到一地都興辦學校,是他認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在應天府書院執教期間,他就明確表明要想達到天下大治,“必先崇學校,立師資,聚群才,陳正道”。[6]429他先后興辦了蘇州府學、稽山書院、饒州州學、邠州州學、花州書院等學校。這些學校的建立,有力促進了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改善了當地的社會風氣。

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任蘇州知府。蘇州是富庶之地,風景秀麗,也是其父族所在地,范仲淹在此地購置了土地,希望日后在此居住。不久,范仲淹更是將此地獻給地方辦學。學校落成后,有人說,學校占地面積過大,地方學校不需要這么大的辦學空間。范仲淹高瞻遠矚,認為蘇州府學的教學規模一定不會小。事實的確如此,在元佑四年(1089),范仲淹之子范純粹途經蘇州,看到學校破舊,便決定重修翻修,經過翻修之后學校規模更加宏大,“吳學至今甲于東南”。[6]881范仲淹當時聘請孫復“與吳中講貫經籍,教育人材”;[6]688也聘請胡瑗來蘇州講學,并在蘇州府學首創蘇湖教育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后人評論“吳郡有學,起范文正公;而學有教法,起胡安定先生”。[11]

慶歷六年(1046)范仲淹任鄧州知州。鄧州是北宋退休官員的閑居之地,在這里范仲淹過著 “一笛吹銷萬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的閑適生活。[6]54但心憂天下的他卻沒有止步不前,重新治理了百花洲,并在百花洲之畔創建花洲書院,開鄧州州學之先河。他還親自執教講學,宋代大儒張載、元祐時期的鄧州知州韓維,以及其子范純仁都曾在這里求學。范仲淹一邊欣賞著百花洲的美景,一邊執教講學,讓他在政治的失意中恬淡從容地度過。在此期間,他還應同年好友滕宗諒所請,為岳陽樓作記,文章大氣磅礴,文末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從此便有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展現了他博大的胸襟,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樂精神?!端问贰酚姓?“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1]10295

(三)設立義莊義學,開啟慈善教育

義莊是中國古代的慈善摸式,是宗族所有之田產?;视釉?1049)范仲淹從鄧州到杭州上任途中經過蘇州,在和哥哥范仲溫商量之后,決定用自己為官以來積攢的錢,設置義莊,贍養族人。他在吳縣購買了大量的土地,收取田租以保證其家族長期繁榮昌盛,“又設義學以教,教養咸備”。[6]1188

義學建立在義莊的基礎上,范仲淹早年生活貧苦,在應天府書院的求學之路就非常艱辛,后在應天府書院執教時看到孫復整日為生計奔波,感同身受,更加深刻認識到教育經費的重要性,所以便給宗族子弟辦了義學。義學教育的對象是所有范氏子弟,為他們提供糧米,也提供科考的資金,“諸位子弟得貢赴大比試者”,每人給十貫錢;義學教師則從本族優秀子弟中選拔,每月給他們五石糙米作為薪水;[6]1160義學的啟蒙教育階段是教人讀書寫字,使人通達事理,加強道德修養,學有所成準備應試,那便學習經義;義學最初的經濟來源是范仲淹及其后人的官俸,后來則主要是義莊和義田的收入。在義莊、義學施行的過程中,管理體制不斷完善,還建立了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

范氏義學影響很大,創辦之后,范氏子孫受到良好教育,范氏家族長盛不衰,義莊義學也傳承了近千年,很多世家大族都爭相模仿,一直延續到清朝。

范仲淹在其一生的經歷中,應天府書院求學和執教階段是不應忽視的。他在這里博覽群書,探討學問,廣泛結交志同道合的師友,對于國家命運和前途進行了深入思考,這一階段的歷程對他改革思想的形成和改革實踐,對他日后在教育方面的貢獻都是極為重要的。

猜你喜歡
義學天府范仲淹
范仲淹詞的傳播與接受
晚清蘭州府義學初探
天府路 農村富 農民福
蜀道除艱險天府盡歡顏
春游天府國
慈善公益視野下的清代山西義學運營實態
范仲淹苦讀軼事
關于范仲淹的稱謂
清代中越邊境地區義學教育探析
夢想,從天府啟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