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數字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機制研究

2023-02-13 20:54崔曼寧
現代農業研究 2023年11期
關鍵詞:數字農業農村

崔曼寧

(中共濟南市市中區委員會黨校 山東,濟南 250002)

引言

黨的二十大指出,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新時期的重點工作,以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為切入點,推進城鄉融合,打通城鄉界限,帶動鄉村產業轉型,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完成鄉村振興目標,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經濟,利用數字技術為鄉村政治、經濟、生態與文化賦能,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解決現階段的“三農”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依靠數字經濟手段,發揮數據技術價值,將鄉村振興作為基石工作。本文將以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機制作為著眼點,對現狀和挑戰展開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議。

1 鄉村振興中的數字經濟應用必要性和意義

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重塑的作用突出,有利于增強產業競爭力,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意義重大。黨的二十大強調,必須加大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深度,發揮豐富應用場景與海量數據優勢,達成實體經濟與數字技術融合目標,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

1.1 必要性

目前,普遍存在農村人口外流現象,人口外流加劇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國農村老齡人口占比已達20%,引起十分嚴重的農村空心化現象[1]。將數字經濟用于鄉村振興,有利于吸引一些人員回到農村,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村地區生產力急劇下降的局面。

在城鄉二元分治背景下,農村地區基建水平遠不如城市。滯后的基建水平不利于農村地區的現代化發展[2],尤其是在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且人口老齡化加劇情況下,落后的基建水平嚴重限制著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生產。智慧化、數字化基建有利于維持社會的穩定發展,賦予鄉村地區更多活力。全面使用數字技術能夠讓原本稀疏的空間變得更密集,對推動城鄉融合具有明顯效果。在教育、醫療等領域,數字技術的支持有利于提高農村地區教育公平性與醫療公平性。數字經濟能夠正向影響農村基建,在推進數字經濟的過程中,農村大力修建網絡基站、光纜線路,可以提高公共服務覆蓋能力,保障城鄉資源的有效互動。

不同于發達國家的農場生產模式,我國農業多以小農戶生產為主。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可用土地面積小,因此密集型產業并不能在我國發揮應有優勢。在農村地區老齡化以及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同時,農村地區難以展現密集型農業價值。數字經濟在農業中的使用,能夠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有利于農業集約化的發展,減輕高度兼業化以及人口老齡化對于農業生產的不利問題。

數字經濟能平衡地區發展差異。不同地區發展不同,城鄉之間、鄉鄉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3],嵌入數字經濟并不是簡單的追求大而全,而是小而美,使用具有針對性的發展模式帶動地區經濟建設,如成片農田區使用自動化、機械化農業生產模式,近郊區域使用精品大棚生產模式以及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開發鄉村旅游業等。打造數字化、精品化、差異化的發展模式,才能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1.2 意義

1.2.1 優化產業結構

嵌入數字經濟改變了過去依賴傳統種養業的單一模式,可以讓鄉村地區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帶動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持下,精準分析并評估市場供需問題,數據化資本與人力要素。數字技術可以成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生產資料,將其作為經濟著眼點,利用農村地區的生態、綠色優勢,催生鄉村民宿、休閑旅游、休閑農業產業,激勵農戶主動投身于產業轉型和特色產業,賦予農村產業多元特點。在調整、優化、升級農村產業結構中,實現多元產業融合目標[4]。數字經濟可以讓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朝向專業化、組織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比如以當地龍頭企業為支柱,開發種養基地,將生產任務分派給小農戶與合作社,在共同合力下完成產業生產。新型生產模式可以為大市場體系提供豐富的產品資源,能夠壯大優勢產業與特色產業的發展規模,以點帶面創造充足的就業機會,帶動整個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獲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1.2.2 降低發展成本

在數字經濟的助力下農村地區產業優勢、特點實現多樣化、差異化發展,有利于幫助企業實現產業經營成本的有效控制。數字經濟除了可以更好地對接生產主體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完成產業結構優化,還能幫助農村產業降低市場風險,讓農村產業定制化、標準化、經濟化發展。依托大數據對市場需求展開分析,精準對接市場需求與地區生產能力,整合對接期間的各種因素,減少資源浪費問題,保障生產經營定制水平,實現生產經營成本的有效控制。此外5G 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數據化、實時化管理農業產業,控制人工成本,創造經濟效益。比如將5G技術用于智慧農業,使用VR等技術管理整片農田、果園可以節省大量人力。利用智能生產手段保障農業的順利生產[5]。使用現代技術精細化分析疾病、病蟲害、氣候以及土壤情況,按照氣候條件、耕地質量制定科學施肥方案,智能化管理施肥、灌溉、播種以及育種,動態化監測家禽養殖以及家畜養殖,全過程跟蹤家禽、家畜的生長過程,在智慧化、科學化、精準化管理中實現生產成本的控制。

1.2.3 拓展發展資金

受農業生產周期長、弱質性問題影響,農業生產期間受市場、自然因素影響很大,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往往不愿意投資農業領域,導致農業的產業轉型陷入停滯。農村金融的發展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充足資金支持[6],但因擔保物少、信息不對稱,致使農業生產主體不論是加工還是種養均面臨融資慢、融資貴、融資難等問題。嵌入數字經濟之后,農業供應鏈、數字金融快速發展帶動了農業生產金融可得性。在數字金融支持下,農戶有了更多渠道獲得資金。在完善的金融體系支持下,涉農小微企業與小農戶獲得龍頭企業擔保,得到充足資金支持生產模式轉型。

2 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機理分析

農村生活、生態建設、基層治理與經濟發展中,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影響重大。

在鄉村振興的指導下,以資源環境、經濟、人文角度推動鄉村振興工作,能夠解決農村地區的發展問題,可以為發展數字鄉村提供有力支持。鄉村振興可以帶動組織、生態、文化、人才與產業振興[7]。農村人居環境、規?;洜I與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巨大支持。振興鄉村過程中使用數字與技術要素提高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適配度,能夠為發展數字鄉村提供戰略指引與支持。鄉村振興對鄉村地區發展提供幫助,在數字鄉村倒逼下,數字鄉村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惠民服務與治理體系,能夠提高數字基建投入與農民數字素養。

將云計算、5G、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作為依托,體現數字經濟價值,在社會治理、教育、文化與經濟的共同作用下達成鄉村振興目標。

(1)在數字經濟作用下,傳統農業生產和數字資源結合,利用數字技術完成農業產業鏈改造,采集消費側、供給側關鍵信息,以保障產品質量為前提,掌握消費者需求,提高農產品影響力與覆蓋范圍。利用網絡直播渠道培育和推進農村生產新業態[8]。

(2)在數字技術支持下高效采集農村生產信息,數據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輔助支持,保障政府治理效能。利用數字技術提高農村基建服務、政務服務水平。

3 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方式

3.1 消除城鄉發展差距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使用差異性區域政策,集中資源用于發達地區建設,推動城市圈與城市快速發展,以先富帶動后富原則,追求區域經濟發展協調目標。但在虹吸效應、集聚效應作用下,數據、技術、人才以及資本全面聚集至城市,農村地區仍局限于小農生產模式,缺少人力資本與設施成本,城鄉差距不斷拉大,致使鄉村地區陷入發展難的境地。

數字鴻溝會讓城鄉不平衡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唯有打破數字鴻溝限制,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才能解決目前的城鄉銜接困境。

農村地區需補齊發展短板,做好硬件設備補齊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建設數字鄉村基建,包括電商站點、物聯網、通信網絡等,推進電信服務進農村,創造利于農村經濟轉型和發展的有利環境。充分使用數字化技術,打造智慧物流、智慧電網以及智慧水利,保障鄉村地區的農業產業鏈健康發展。

此外還要補齊軟件層面的發展短板,推動數字轉型工作持續進行。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縮小目前城鄉發展的數字鴻溝差距。建設網絡培訓平臺,讓農村居民獲得高效學習通道與多元教育資源,重視鄉村經營主體數字化素養與意識的培養,使其能夠掌握數字化經營手段,為農業產業持續輸送高素質人才。創新信息技術中使用產學研用模式,由高校與科研機構為農業產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持續輸送復合人才與科研成果。普及農村電商與互聯網下鄉,推進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并增加農戶收入。

3.2 提高農業產業品質,推動產業發展

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農業精細化與科學種養目的,為農業的產業規劃與決策提供輔助支持,甚至可以溯源農產品質量,為農業金融提供管理支持。在數字技術支持下農村地區可以有效改善產品質量與產量,如浙江某白茶生產基地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精準分析土地酸堿度、氣候降雨情況等因素改良種植生產模式,極大的提高了生產質量和產量,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持。農村地區需創建網絡信息平臺用于搜集、存儲與統籌包括消費者、農科院、政府機關以及農民等一系列農業數據,為主體提供精準市場信息與技術支撐,完成各方協調的同時,使用傳感器、GIS、云計算等工具對涉農要素供給進行優化,價格模型與數據算法作為推動農業產業數字轉型的前提。

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推動農村各業態產業進行融合,完成鄉村服務業、旅游業與文化產業開發,此外還要將各種精品產業與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相融合,在三產融合中,打破傳統農業邊界,創建價值鏈、產業鏈延伸效應。虛擬集聚是數字經濟背景下的重要產物,其可以打破互聯網平臺與互聯網用戶、互聯網企業邊界,構成網絡化產業,實現數字化生產經營、數字信息共享融合,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生產能力。在虛擬集聚中突破時空對產業的限制,實現信息傳輸與業務流程的重塑,達到產業鏈各主體互通互聯目的。農業農村與數字經濟的耦合關鍵點在于開發特色農業產業,比如銅仁市使用“一縣一業”模式開發十多個特色產業,提高特色品牌競爭力、美譽和綜合效益,為農村產業振興提供無限動能支持。鄉村振興需要重視數字經濟的運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利用數據賦能支持,激發地區產業潛能,提高地區經濟整合水平與發展潛力。

3.3 協作合力提高發展水平

頂層設計十分關鍵,應重視數字技術的利用打造智慧政府,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設置電子政務平臺獲取民眾建議,精準施策、因地制宜保障政策與環境的銜接效果。通過各種手段與渠道完成各方關系協同,讓政府與市場實現有機結合,比如設置專門的政府直播平臺,通過直播和民眾互動,了解民眾建議,完善風險識別機制與投融資機制,提高農業產業資金問題解決能力,提高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水平,讓更多社會資本能夠被引導投入到農業之中,提高技術轉化率。為了讓農民能夠主動參與到鄉村治理與建設,打造互聯網養老、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體系,提高服務公平化水平,讓農民的生活生產獲得信息技術支持。使用大數據平臺解決鄉村治理需求,利用網絡政務平臺吸引城市資源投資,幫助農村解決資金層面的需求,在協作合力中提高鄉村發展水平。

除此之外數字經濟還可以使用釋放數據、激勵創新創業、促進消費等方法完成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銜接。在數字經濟支持下農民收入增加,且獲得了更優質的醫療、教育以及技術服務,平衡了城鄉發展差距,能夠改善農村地區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當地消費能力。在消費升級的同時,可以激發就業創業、人力培訓意圖。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引進中,可以讓農村地區開創新的業態、新的產業,實現鄉村產業結構優化。數據是數字經濟本質與核心,具備經濟特征的數據可以為生產提供無限支持,打破各種要素限制,倍數化要素價值,實現自身價值釋放,降低創造成本,完成要素配置優化,保障農業生產價值。

3.4 融合與升級鄉村產業

宏觀角度方面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二者的耦合可以展現信息技術與科技創新溢出效應、乘數效應以及協同效應,推動動能轉換,產出高品質產品,助力鄉村產業發展。以三產融合角度來看數字經濟在要素互聯、共享信息、整合資源中能夠打造三產融合利益機制,該機制能夠作用于相關產業,完成產業關聯關系的拓展。

中觀角度方面數字經濟可以推動農業的數字化發展,解構數字經濟的同時重塑我國農業生產模式,帶動農業發展模式變革、產業質量變革與經濟效率變革,引導農業經營模式調整。如桐廬縣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中引入農業智慧管理系統、智慧監管系統,設置智慧農業園區,極大地提高了當地農業智能化、自動化、精準化水平。數字經濟可以透明化農副產品的銷售、加工與生產步驟。數字經濟的核心是數據,數據具有快速、即時特征。在數字經濟和農業生產協調中,催生鄉村旅游、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經濟業態,發展農業產品品牌,用體驗式、場景化項目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數字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可以創建覆蓋度高、成本低的金融信貸模式,保障金融服務可得性,讓農村地區企業獲得信貸層面的資金。

微觀角度方面利用電商平臺可以讓市場與農戶更好的對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于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信息應用、獲取能力。在數字經濟支持下農村出現各種經濟業態。在數字辦公技術的支持下打破時空限制,讓農村居民獲得更多創業就業機會,有利于提高農村地區就業與創業能力。

3.5 提高認知水平與鄉村發展活力

經濟層面利用數字技術推動農資企業轉型,可以解決過去農村經濟發展中市場信息閉塞問題,提高產業鏈中的農戶話語權和地位,提高利益分配水平,塑造高素質新時代農民。教育層面需要使用互聯網教育,依靠豐富的數字資源為農村地區的教育和文化發展提供支持,依靠低邊際成本提高優質資源共享能力,平衡城鄉教育資源,為振興鄉村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9]?;鶎又卫韺用?,在數字經濟支持下實現優質人才的培養,達成多元化治理基層目的,使用數字手段制定科學的決策,提高基層治理水平。

鄉村發展中利用數字經濟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使用多媒體平臺記錄和傳播農村地區獨有文化,打破文化傳承限制,賦予鄉村產業更高附加價值。文化內容方面,利用數字經濟可以提高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創新文化呈現方式,開發、生產各種數字化鄉村特色產品,推動鄉村文化改革。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可以打造特色小鎮、鄉村旅游以及鄉村產品,提高鄉村吸引力,培養鄉村居民文化自信心。

3.6 建設美麗新農村優化鄉村治理方式

使用數字經濟手段,應用各種數據要素控制農業生產損耗與浪費,依靠大數據保障農村污染治理、監測工作效率,達成農業生產集約化、綠色化目標。在數字經濟支持下助力農業產業節能減排。數字化轉型中,企業生產經營獲得自動控制技術與精確數據,保障資源利用率,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數字普惠為資源型企業的發展提供全面支持。在信貸、低碳項目優惠等政策作用下擠壓污染問題嚴重企業的生存環境,幫助鄉村減輕生態壓力。

數字經濟可以打造多元化鄉村治理體系[10],依靠數字技術選優配強黨組織領導隊伍,打造高效化、開放化治理流程。使用數字政務平臺打破村民與基層之間的隔閡,可以公開政策數據,搭建透明、公開政務數據流通系統。依靠互聯網政務實時了解民眾真實需求,可以從源頭解決各種惡性事件,提高治理決策可行性與有效性。

4 結語

本文以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耦合協調機制為研究點,總結下述內容:首先梳理了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數字經濟必要性與價值。其次分析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機理。最后從消除城鄉差距、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協作合力建設、升級產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打造新時期美麗鄉村的角度討論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耦合協調機制。提出政府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工作,依靠互聯網政務手段加快農村地區數字經濟的軟件、硬件設置,讓農業的數字化、產業化發展獲得有力支持。應注重對具備數字意識的新時代農民的培養,加快農村產業轉型,做好農村耕地面積和生態保護,這對振興農村而言具有重大意義。

猜你喜歡
數字農業農村
國內農業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贊農村“五老”
數字變變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