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德育于初中美術“綜合·探索”領域的研究

2023-02-24 13:38黃瑜娜
名師在線·中旬刊 2023年12期
關鍵詞:綜合初中美術探索

摘 要:立德樹人是美術教學的根本任務。融德育于日常教學是落實此任務的重要途徑?!熬C合·探索”是初中美術學科的四大領域之一,有著獨特的德育優勢。文章指出,初中美術教師應在緊抓“綜合·探索”領域德育優勢的前提下,遵循適宜的原則,采用恰當的策略將德育融入“綜合·探索”領域,實現其育人價值。

關鍵詞:初中美術;德育;“綜合·探索”領域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5-0065-03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德育是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進行的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

美術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需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美術學科由四大領域構成,而“綜合·探索”是其中之一,有著獨特的德育優勢。初中美術教師可以在立德樹人的指引下,緊抓“綜合·探索”領域的德育優勢,遵循適宜的原則,采用恰當的策略在

“綜合·探索”領域中融入德育,使學生在主動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中受到德育熏陶,實現“身動、心動、神動”,成長為品學兼優的人。

一、“綜合·探索”領域的德育滲透優勢

“綜合·探索”領域是借助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2]。該領域是“造型·表現”“欣賞·述評”“設計·應用”這三大領域的結合和延伸。與其他領域相比,該領域最不適合使用講授法,應使用實踐法。具體來說,教師要在以生為本的前提下,聯系教學內容,組織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體驗?;顒诱侨谌氲掠那腥朦c,學生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受到德育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認知。同時,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認知轉化為行動,做到知行合一。由此可見,“綜合·探索”領域有著獨特的德育優勢。

二、“綜合·探索”領域的德育滲透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德育要以學生為培養對象,以促進學生道德自律為目的。這一原則是由德育本體性決定的。同時,德育本體性關注學生的親身實踐,倡導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建構道德認知,塑造道德品行。然而,傳統的“綜合·探索”領域的實踐活動缺乏學生親身體驗的痕跡。大部分教師采用講授法講解“綜合·探索”領域的有關內容,同時明確地告知學生“要做什么”。如此做法與德育本體性相違背,導致“綜合·探索”領域德育效果不佳。要想改變此現狀,

教師在實施“綜合·探索”領域教學時,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學生的道德自律發展為起始點和落腳點,聯系教學需要,組織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

(二)本土性原則

本土性原則是指德育應當與本國、本地發展情況相契合。在世界各國交流越來越頻繁的今天,各種文化思想不斷地碰撞、交融。在傳統的“綜合·探索”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沒有圍繞教學內容,融入相關的本民族、本地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導致學生缺乏良好的文化認知,未能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同時影響了文化素養的發展。針對此情況,在實施“綜合·探索”

領域教學時,教師應遵循本土性原則,加強德育與本土資源、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融入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促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受到德育的

熏陶。

(三)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是指將德育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學生在體驗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地豐富自身的思想情感,將書本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道德品質。在實施“綜合·探索”領域教學時,教師應在遵循實踐性原則的基礎上,聯系具體的教學內容,改進傳統的“說教”方式,在減少傳授理論性德育內容的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熏陶,同時自覺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教學融入德育的過程中使學生實現知、情、意、行相統一。在傳統的“綜合·探索”

教學中,一些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知”上,輕視學生的情緒情感、思維、行為表現。長此以往,學生很難獲得良好的發展,甚至產生偏見,將學習知識作為美術課堂的學習重點,導致全面發展受阻。要想有效地實施“綜合·探索”德育活動,教師要在遵循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將知、情、意、行放在同等地位,聯系“綜合·探索”領域教學內容和德育內容,采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各種各樣的活動,使他們獲得知、情、意、行的協同發展。

(五)民主性原則

民主性原則是在教學過程中建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生自覺地體驗不同的教學活動,接受德育。學生本身是“綜合·探索”領域的參與主體。教師應將學習的權利還給他們。但是,在傳統的“綜合·探索”

活動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未能正確認知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一味地輸出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在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情況下,學生很難理解、認同所接受的教學內容。在消極情緒的作用下,他們出現逃避“綜合·探索”教學活動的情況,導致“綜合·探索”教學無以為繼,德育更是無從談起。要想改變此現狀,教師需要遵循民主性原則實施“綜合·探索”德育活動。在實施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德育內容,利用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探究,使其自主地建立德育認知和認同感。

三、“綜合·探索”領域的德育滲透策略

(一)身先垂范

身先垂范是指教師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自身要踐行良好行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無聲無息地滋養學生,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發展[3]。在立德樹人教育任務落地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師德師風建設水平。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要身先垂范,助力學生獲得良好發展。

例如,“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特征決定了學生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的問題。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采用恰當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教師可以圍繞學生遇到的問題,向他們提出問題,引導他們自主解決。也可以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親身示范,為學生搭建范例支架。在教師的不斷幫助下,學生既可以順利地完成作品創作,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鍛煉多樣能力,又可以真正地感受到教師的關愛,

主動走近教師,和教師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帶著積極的情感走進“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同時,不少學生可以在教師行為的感染下,主動地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潛移默化地提高道德品質。

(二)創設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者的意義建構離不開學習情境。情境是教師依據教學需要和學生情況,借助多樣資源和手段營造的積極的情感氛圍[4]。在情境中,學生會產生學習興趣,主動探究,建立良好的認知。在實施“綜合·探索”領域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挖掘相關的德育資源,使用恰當的手段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課堂,使他們受到德育熏陶。

例如,在“我們的風采”這節課上,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展示一些服飾,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服飾的功能,并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總結。在生活經驗的助力下,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美觀、保暖、防曬等功能。教師可以補充服飾的其他功能,并在電子白板上展示我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的服飾圖片,告訴學生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共同創造的優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一起從社會等級、經濟情況、文明程度、傳統文化等方面進行討論,探尋不同時期服飾的特點和變遷情況。學生在情境中發散思維,聯想歷史內容,認識到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內涵和魅力。教師可以繼續以電子白板上的圖片為立足點,引導學生思考選擇服飾的注意事項。學生會將關注點放在服飾和環境的關系上。教師則可以順勢引出本節課內容,驅動學生探究服飾和校園生活的關系,描述自己想要的校服。在該情境中,學生不僅了解了服飾和環境的關系,學習了課堂新知,還感受到了服飾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加深了對傳統服飾文化的認知,增強了文化自信。

(三)生活教學

“綜合·探索”領域屬于活動類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受到德育熏陶?,F實生活是實踐活動的源泉,回歸現實生活是學生學習“綜合·探索”領域內容的目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智識與品行分不開,思想與行為分不開,“行”“做”“實踐”有利于學生獲得全面發展[5]。在陶行知先生看來,

生活實踐是德育的重要方法。對此,在實施“綜合·探索”教學時,教師可以聯系教學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

精心開展生活化教學。

例如,在教授“和諧溫馨的生活空間”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為自己的生活空間拍照,并將照片帶到課堂上。教師可以隨機選擇幾張照片,引導全體學生觀察、對比,選取各自認為和諧溫馨的照片。之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探尋和諧溫馨的標準,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具有傳統風格的生活空間圖片并提問學生:“傳統風格體現了怎樣的視覺美感?”“傳統風格是怎樣通過視覺元素來體現的?”在探討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人文特色的延續,建立良好的傳統文化認知。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以各自拍攝的照片為基礎,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具有人文特色的裝飾物,用來裝飾自己的空間,如制作一幅剪紙畫用來裝飾墻面,營造出和諧溫馨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同時培養了環保意識,學習感知美和創造美,提升了審美素養發展水平。

(四)校外實踐

校外實踐是重要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從校園走進生活,將認知轉化為行動的途徑[6]。大部分初中生對各種各樣的校外實踐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參與校外實踐時,往往會發揮自主性,遷移已有認知,使用多樣的方式獲取信息,進一步豐富認知,自然地鍛煉能力、發展素養。鑒于此,教師可以在尊重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選取與德育相關的內容,組織校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例如,在“異彩紛呈的中國古代雕塑、工藝和建筑”這節課上,學生探究了我國古代雕塑工藝與建筑的歷史淵源、藝術風格和特點,掌握了鑒賞古代藝術作品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審美鑒賞能力。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形成保護古代建筑的意識,在生活中主動保護古代建筑。于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校外實踐任務:和小組成員商量并選擇本地的某一古代雕塑或建筑,實地調查,記錄其基本信息。調查內容包括五個方面:(1)所屬年代、歷史背景、現狀(大小、顏色、受損程度、修復情況);(2)調查對象現狀(照片或寫生);(3)受訪者的介

紹;(4)調查對象的工藝、造型、裝飾紋樣等情況,技

法、實用性、美學價值,所體現出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內涵,及其藝術特點和風格;(5)該雕塑或建筑的受損情況和原因,以及具體的保護措施。

在此任務的推動下,學生會走進生活,與小組成員合作探究,在了解地域雕塑或建筑情況—感受地域古代建筑文化魅力—保護古代雕塑或建筑這一過程中做到學用結合,切實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同時激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增強保護傳統建筑的意識。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綜合·探索”是融入德育的“沃土”,

是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平臺。初中美術教師應在認知“綜合·探索”德育優勢的基礎上,以“綜合·探索”

領域為載體,遵循主體性原則、本土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整體性原則、民主性原則,聯系具體的教學內容,發揮自身榜樣示范作用,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繼而以美術課堂為依托,使用情境教學法、生活化教學法,融入德育,使學生在體驗多樣活動的過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同時,教師要組織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認知轉化為行動,提高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鄧立新.在初中美術課中融入德育教學的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3(5):114-116.

李雅純.初中美術“綜合·探索”領域德育教學的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22.

劉帥.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路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7):170-171.

張春霞.初中美術教學與德育教育融合的實踐策略研究[J].學苑教育,2022(11):62-63.

趙麗君.同德攜美,共享雙贏:融德育于初中美術教學的實踐[J].文理導航,2021(8):95-96.

叢艷琴.初中美術課堂中學生的德育培養策略探

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9):124.

作者簡介:黃瑜娜(1983.11-),女,福建南安人,

就職于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猜你喜歡
綜合初中美術探索
讓“綜合與實踐”活動“活”起來
對動漫藝術“綜合與表現”領域多元化應用形式的探索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民用飛機機電綜合控制技術研究
社會轉型期行政權控制的路徑探索
弘揚楊惟義生態理念 注重綜合立體防害蟲
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房地產項目策劃課程案例教學探索與實施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個性化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