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個結合”的生成脈絡、價值意蘊與實踐遵循

2023-03-07 04:47張少元權曉晨
晉中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張少元,權曉晨

(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 710054)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的大會上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17這一重大論斷,首次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在同等的戰略高度。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闡述了其內涵。2023 年6 月2 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第二個結合”的內涵,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2]。由此可見,“第二個結合”是黨百年實踐歷史的深刻總結,是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茁壯成長的秘密寶典。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合理運用“第二個結合”積極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的向前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進一步深挖其生成脈絡和內在的價值意蘊,根據歷史總結實踐經驗,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不斷推進新時代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斷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

一、“第二個結合”的生成脈絡

“第二個結合”是黨在一百多年不懈探索中得出的寶貴經驗,是實現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的關鍵密碼。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因為牢牢堅守“第二個結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雛形出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在1919 至1949 年期間,中國共產黨人緊扣“救國”這一時代主題,對“第二個結合”進行了初步探索。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思潮在飽經風霜的中國社會廣泛傳播,十月革命的勝利讓國人看到了馬克思主義頑強的生命力,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開始鉆研相關著作,嘗試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所面臨的問題,并由此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五四之后,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由強烈批判到揚棄,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機與活力。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人主要通過研讀經典著作與其他文本,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立足唯物史觀,依據中西文化的歷史縱深提出“第三文明”,提倡將東西方文化融合創造新文化來克服中國的文化危機,“第二個結合”初現雛形。遵義會議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基于對國情做出的準確研判,“第二個結合”迸發出了許多思想的火花。比如1937 年毛澤東所著的《實踐論》用“行與知的關系”[3]282代表實踐與認識的關系,體現出對古代“知行學說”的繼承與發展;緊隨其后的《矛盾論》,毛澤東用《水滸傳》等中國古籍為例來解釋矛盾法則,字里行間體現出了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1943 年,他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4]318-319。此外,延安時期,劉少奇同志明確提出傳統文化在人民群眾中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隨后在中共七大上他進一步指出,對待國內外歷史遺產要辯證看待;張聞天同志充分吸收傳統文化中各家思想,提出了共產黨員的修養法則??傊?,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第二個結合”初步實現的思想果實。

(二)曲折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1949 至1978 年期間,中國共產黨人緊扣“興國”這一時代主題,對“第二個結合”進行曲折探索。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反對勢力尚未清肅,國外帝國主義虎視眈眈,鑒于國內國際形勢的需要,中國共產黨依舊延續革命時期的思維對待傳統文化,主要以批判為主。1956 年進入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要善于吸收與學習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優勢和長處,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5]41,闡明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文化取向。而后他又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文化發展理念。1957 年,周恩來同志強調:“現在對孔子就應該全面評價,對他的一些好的地方,就應該給予肯定”[6]146,要求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其中有利于社會主義發展的文化要挖掘,要將其發揚光大。1959 年,毛澤東同志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科學文化現代化”是其中之一。1960 年,周恩來同志又一次將“現代化科學文化”作為四個現代化要求提出來,表明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轉型已成必然趨勢。20 世紀60 年代之后,隨著“反右”斗爭的逐漸擴大,對傳統文化采取全面否定的態度,“第二個結合”被迫中斷??偟膩碚f,這一時期,雖然探索的進程歷經波折,但是黨的重要領導人始終堅守社會主義新文化的發展方向,所提出的眾多值得借鑒的方針政策,為“第二個結合”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三)理性探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1978 至2012 年期間,中國共產黨人緊扣“富國”這一時代主題,對“第二個結合”進行創新發展。十年內亂結束之后,國人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與世界的差距。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黨積極反思和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撥亂反正,破除思想禁錮,鄧小平同志巧用“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這一典故,進而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7]28的著名論斷,重新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其后又恢復“百花齊放”的方針,并將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1979 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提出“小康之家”這一概念,1982年又重申這一概念提出“這個小康社會,叫作中國式的現代化”[7]54。追根溯源,“小康”一詞最早源于《詩經·大雅》“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寄托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鄧小平引用這一概念高度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其中蘊含的治國理政智慧。20 世紀80 年代,國內掀起“西學熱”,受西方自由主義的影響,國內不少學者認為儒家文化阻礙中國現代化的發展。90 年代,“全盤西化”思潮逐漸退卻,傳統文化的價值重新得到肯定,“國學熱”由此興起。世紀之交,江澤民同志將儒學中的“仁”“禮”等觀念與國家治理理念相結合,提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統一的法治思想;將傳統文化中“為公”“為民”與馬克思所言的“公人”“私人”概念相結合,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黨建思想。進入21 世紀以來,胡錦濤同志將古代的“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提出“和諧社會”這一構想,并多次強調對優秀傳統文化要弘揚與繼承。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逐漸回歸理性,“第二個結合”得到豐富與發展。

(四)成熟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2012 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緊扣“強國”這一時代主題,對“第二個結合”進行升華。進入新時代,世界范圍內多元化思潮互相激蕩,國內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盛行,部分人將西方價值觀奉為圭臬,面對內外夾擊,中國共產黨需以新的理論來做回應,喚醒根植于人民群眾內心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樹立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因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展開了新的實踐。首先,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實踐中起到的巨大促進作用,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提出“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8]164的政策主張。這表明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又上一層樓。其次,習近平同志在多次講話中強調傳統文化是“精神標識”“精神紐帶”“精神血脈”“根與魂”,進而指出“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含義”[9]143。如“中國夢”中體現出的民本思想;政治建設中體現出“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廉不言貧、勤不道苦”等古代優秀政德思想;生態文明思想中體現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經濟建設思想中引申“經世濟民”“以民為本”的古代經濟思想;共同富裕思想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共富”思想,這些理論創新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第二個結合”在新時代的實踐中變得更加成熟。

綜上所述,“第二個結合”是在我黨百年實踐的經驗總結中提出的,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又一高峰,表明我們黨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達到新的高度,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戰略指導,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強大助力。

二、“第二個結合”的價值意蘊

“第二個結合”是我黨對百年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回答“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最佳答案?!暗诙€結合”經歷百年風雨的洗禮,依舊散發著真理的光芒,足以見證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成果,在新的歷史時期仍然有著很重要的價值意蘊。

(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筑牢文化根基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0]193足以看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作用至關重要,“第二個結合”將其與中國未來的發展相聯結,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蘊。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表明,中華民族必將以獨一無二的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v觀近現代中國發展的歷史,中國道路每向前開拓一步,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文化相結合的結果。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孕育出“天下大同”“以德化人”“以和為貴”“民貴君輕”等思想結晶,形成了“共同富?!薄耙缘轮螄薄昂椭C社會”“以人民為中心”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求同尚中”的矛盾觀、“知與行”的實踐觀、“防變懼變”的發展觀等辯證法思想,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全過程,為中國道路的發展提供方法論。展望未來,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舊發揮著立根鑄魂的作用,“大一統”的國家觀、“天下同利”的利益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成為構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基因密碼,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深根植于中華文明的沃壤之中??傊?,馬克思主義能夠不斷激發中華文明的生機與活力,中華文明能夠不斷滋養馬克思主義,使其體現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二者互相成就,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2]。

(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復興偉力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9]7?;仡櫧F代中國從積貧積弱到逐漸崛起的偉大歷程不難發現,“第二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歷經考驗和磨難無往而不勝的成功密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持續推進“第二個結合”,能夠更深層次地發掘中華文明的內在意蘊,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

“第二個結合”支撐著中華民族實現了從文明蒙塵到文化自信的歷史性跨越,并將持續為民族復興這一偉大重任供應嶄新的文化力量?;仡櫧F代中國發展的歷史可發現,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傳統文化資源相結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創造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也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未來路上,“第二個結合”將進一步增強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此外,中華文明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所匯聚的“偉大建黨精神”“紅色革命精神”“偉大改革開放精神”等精神譜系,進一步讓人民群眾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F如今,在世界范圍內多元思潮的沖擊下,更需要堅持“第二個結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舊邦新命,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

(三)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思想指南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黨在推進中國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吸收外來文明、堅持傳承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創造出來的文明范式,是中華文明進化的最新成果,是面向未來的新形態?!暗诙€結合”的提出,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思想基礎。

審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歷程,可以發現,其生發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和中華文明的相結合之中。究其豐富內涵便可發現,我們要建設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共同富?!奈镔|文明,‘人民至上’的政治文明,‘全面發展’的精神文明,‘和諧正義’的社會文明,‘協調共生’的生態文明五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要素文明”[11],其中蘊含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以人為本、以人弘道”“以和為貴、天下太平”等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到的共產主義理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生態觀等思想高度吻合。進入新時代以來,就國內來看中國社會面臨著大動蕩、大變革,就國際環境來看新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發展動力、重心向東轉移,和平與發展已然成為世界的共識。在新征程上,我黨提出了“第二個結合”,進一步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思想指導。

三、“第二個結合”的實踐遵循

歷史和實踐強有力地證明,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第二個結合”的歷史進程中既形成了正確的理論又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我們更要合理運用這些寶貴經驗,為更好推進“第二個結合”提供實踐遵循。

(一)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保?2]413可以看出,無產階級政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保?]23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已然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強有力的政黨,是風雨來臨之際的主心骨,是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堅強領導核心。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第二個結合”必須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首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1840 年鴉片戰爭的爆發致使中華民族陷入災難的泥潭,中國人民跌入苦難的深淵,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均以失敗告終,屢戰屢敗考驗著中國人民的意志。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真理的火光,時代賦予了中國共產黨人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1921 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踏上了現代化的征程。歷史和實踐都充分證明,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其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踐行“第二個結合”,要“樹牢群眾路線,貫徹群眾觀點”[3]。一方面,中國人民對優秀傳統文化已經達到“日用而不覺”的程度,因此,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認真聽取民意,集中群眾的觀點,汲取集體智慧,豐富“第二個結合”;另一方面,要在群眾中宣傳“第二個結合”,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主動推進“雙創”的發展,為“第二個結合”提供豐富的實踐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堅持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保?2]669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 世紀40 年代的歐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于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二者產生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但都是先輩遺留下的思想精華,因此,堅持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是踐行“第二個結合”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14]12。推進“第二個結合”,依舊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指導下,對中華文明進行繼承與創新。一方面,發揮“揚棄”精神,對中華文明進行繼承?!叭绻粡脑催h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等治國理政的智慧,勤儉節約、見賢思齊、孝悌忠信、崇德向善等道德規范。對于這些文化傳統,我們要凝練萃取其思想結晶,要加強對其的薪火相傳,形成中華民族獨有的思想體系。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暗诙€結合”要在結合中創新,在創新中結合。首先,要正確地結合。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所包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看待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其次,要有機地結合。準確分析二者的共同之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時代化,發揚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讓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優秀文化的涵養中更具中國特色,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創新發展,更適用于現代社會。

(三)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保?2]140馬克思主義不是空中樓閣,是腳踏實地的實踐中形成的科學理論?!暗诙€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根據中國具體實際實踐過程的產物,在未來踐行過程中也應遵循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這一基本原則。

建黨百年歷史經驗深刻表明,馬克思主義指引著我們觀察不同歷史時期的現象、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脈搏、引領不同歷史時期向前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社會發展中的難題、解決客觀實際問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生動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因此,繼續推進“第二個結合”仍要堅持理論與實踐雙向互動。首先,既要持續注重馬克思主義相關經典著作的學習和研讀,更要注重挖掘中華文明中所蘊含的智慧。一方面,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武裝全黨頭腦,始終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看待事物,加強全黨的理論素養;另一方面,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孕育出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知識遺產,因此,要對其展開深度解讀。其次,要注重實踐性。一方面,再好的理論也不能脫離實際,要著眼于解決現實問題,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真理;另一方面,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要務必緊扣時代主題,以時代的需求為導向,充分挖掘中華文明中潛藏的價值。最后要注意的是理論與實踐不能割裂,要堅決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著眼于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讓“第二個結合”獲得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因此,在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始終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緊密聯系實際情況,解讀中華文明,為社會發展提供建設性方案。

現如今,中華民族已經踏上了新的征程,“第二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風雨滄桑中堅持不懈探索出來的新論斷。放眼未來,全黨必須牢牢把握這一科學真理,深刻領悟其內涵與價值意蘊,在現代化的實踐中,不斷開拓創新,鑄就更加矚目的光輝成就。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