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的教學模式探討
——以“土地資源評價與管理”課程為例

2023-03-07 04:47
晉中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土地內容教學模式

貢 俊

(山西財經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資源稀缺性體現得更為明顯,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優化配置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巴恋刭Y源評價與管理”是地理學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為適應國土科學發展的新形勢,該課程注重定量方法和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然而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統一的課程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方法的多元性和課程內容的不確定性問題較為突出,為課程講授增加了不小的難度。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具備創新意識,接受科學思維訓練,具有一定的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應用技能和實踐能力,滿足社會需求,需要進行該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目前基于社會需求和OBE 理念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研究較多[1-3],涉及室內實驗設計和野外實習等教學環節,本文結合之前的理論研究和多年教學經驗對“土地資源評價與管理”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一番探討。

一、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和依據

(一)專業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氣象、水利、農業、林業等科研教學單位,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自然地理工程、環境地理、資源管理、環境保護或應用等工作的研究應用型人才。新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新時代國家和社會的人才需求形成良好的適應,一部分學生通過考研繼續深造可成為研究型人才,另一部分學生本科畢業后可在科研教育單位、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地理和環境相關領域的技術及管理工作,成為“應用型人才”,定位明確精準,不僅符合當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且為學生未來的就業拓寬了渠道,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該專業培養的本科畢業生除了熱愛祖國和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之外,還應系統掌握專業基本理論和相關知識,了解學科最新發展動態和應用前景,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與實踐能力,具備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具備較強的鉆研精神和接受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具有從事自然地理和資源環境業務工作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二)課程的地位、目標和指標支撐

“土地資源評價與管理”是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屬于資源環境方向選修模塊,是一門實用性、實踐性和技術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巴恋刭Y源評價與管理”可以支撐后續“土地利用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等課程的學習。本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土地評價研究的一般問題,掌握土地利用評價的基本原理、步驟和方法等,了解土地管理基本內容,并通過實踐教學,使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能夠解決有關領域的實際問題,滿足社會需求。

課程支撐的畢業能力指標點為身心素質(高)、社會責任感(中)、創新精神(中)、實踐能力(中)、國際視野(低),通過了解和掌握土地評價和土地管理相關知識,融入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樹立生態價值觀,增強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意識,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情感及社會責任感,掌握土地利用標準及最新的評價方法,培養學生一定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二、課程理論教學設計

該專業新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總學分為150學分,專業課程的課堂授課時間整體較少,如何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以及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結合上述專業和課程培養目標的要求,本文構建和完善了課程理論教學模式,改革了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出了線上線下互動式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土地評價方法中很多沒有統一標準的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如土地利用集約評價、土地生產潛力評價、土地綜合潛力評價、土地生態評價、土地利用可持續評價等內容)尚處于不斷研究和完善中,因此在土地評價課程基本方法原則等理論講解的基礎上,為了體現方法的多元性和了解目前科研的最新進展,本課程設計了課后基于科研論文的主動學習和講解,而對于土地利用的生態環境效益分析、農用地分等定級、農用地估價、城鎮土地分等、城鎮土地定級估價等有相應標準的評價內容,則通過學生的案例講解來強化課堂理論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鼓勵其積極探究,在有限的時間內擴充知識容量,安排學生分組完成任務。

第一,科研案例收集。要求學生查閱最新的期刊論文和碩博士論文等正規科學文獻,能夠熟練檢索和篩選相關主題的科研文獻,保證方法的先進性和可行性,從學科前沿的科研內容來學習和解決問題[4]。第二,自主學習。對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解讀,要求學生針對各自的主題任務選取相應內容制作課件。制作要求課件清晰(字體、圖表等要清晰)、重點內容突出、課堂展示效果較好,課件制作完成后要提前發到課程群里,方便大家提前熟悉內容。第三,課堂講授討論。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表達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對于評價案例要求對其中一組數據按照評價過程進行一次全過程評價與計算,讓學生能熟練掌握評價方法和過程,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加以應用;講授過程中對于有疑問或不清楚的內容,教師和其他同學隨時提問,講授小組的同學要予以解答,如無法解答大家的問題,教師要進行相應講解。第四,教師總結。學生的講解內容根據不同的評價任務會有難易的區別,對于一些難點和重點地方在學生講述完成之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和重點講述,以確保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第五,線上作業鞏固。評價內容是課程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避免學生講授這一內容所帶來的一些弊端,教師在課后還會以作業的形式在線上學習通平臺布置學習任務,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能真正掌握其實質和內涵。

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等方式進行教學,在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上,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深度拓展,提高授課效率,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此外還融入了思政元素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課程實踐教學設計

(一)土地適宜性評價應用現狀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實際應用能力,主動適應社會需求,使得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可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克服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滿足社會需求的弊端[5]。目前農用地、城市土地等適宜性評價研究不斷深入,應用領域不斷拓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已成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前提和基礎,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是判斷國土空間自然條件對于城鎮開發、農業生產、生態保護的適宜程度的重要工作,它可通過協調空間多維功能支撐人類需求,實現國土空間功能的綜合效用最大化。此外,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是進行土地復墾和土地改良利用方向選擇的主要依據,對于保證土地復墾合理用地、保護耕地、防止水土流失、恢復生態環境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礦山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提綱中明確提出要進行土地復墾的適宜性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闡明土地復墾的目標任務、主要工程措施和工程量等內容,而“土地資源評價與管理”課程實踐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第1 部分通則》中的適宜性評價內容引入實踐教學,并進行相應的實踐設計,可為本科生將來的就業和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條件。

(二)實踐教學設計

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該課程包含有8 個課時的實踐教學,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實踐方案和內容:第一,評價步驟和方法講授。通過課堂講授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中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部分的內容,使學生熟悉煤礦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并針對評價單元的劃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等重點難點進行詳細闡述。第二,評價單元劃分。由于課時所限,提前給出相關礦產資源的項目簡介、土地損毀情況、土地質量現狀、相關規范表格格式等資料及數據,然后通過之前的課程學習和有關資料的收集,應用所學知識結合給出的資料和數據劃分評價單元,選擇評價方法,明確評價依據及過程,確定擬復墾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劃分土地復墾單元。此過程中對于適宜性評價單元劃分的原則與方法進行系統性的回顧和應用,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第三,評價指標體系及分級標準構建。根據初步確定的復墾方向,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和完整的指標分級標準,這一過程是實踐教學中的難點,除了進行重點講授外,還在教學平臺提前上傳相關《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與評價技術規程》《土地復墾技術標準》等技術標準依據,指導學生參照理論課程部分所學的限制性因素分級標準確定的原則和方法,結合實際案例和相關技術標準規程進行指標確定和分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有部分指標難以準確確定分級標準(如林草地的標準相對模糊),就需要指導學生部分結合實際和指標的上下限來確定分級標準,有些還需要學生再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經過綜合分析之后才能確定其分級標準。第四,土地適宜性評價。分析復墾區各評價單元不同指標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評價方法,結合評價因素的分級標準,評定各單元不同利用方向的適宜性等級。此部分內容對于方法的選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建議,尤其對于不適宜的評價要科學慎重,因此實際中極限條件法的應用更為普遍。此外,還要區分土地改良前后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確定評價結果,同時明確限制性因素,學生對此概念不是很清晰,在實踐教學中應加以強化,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學生對此知識的理解。第五,最終復墾方向的確定。依據適宜性等級評定結果,結果往往是多宜性的,即適宜于多種用途,而這一結果顯然不能滿足土地復墾最終單一方向和結果的要求,因此對于多宜性的評價單元,需綜合分析當地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土地復墾類比分析、工程措施難易程度、成本效益分析等情況(如塌陷地盡可能原地類復墾、矸石場優先選擇生態修復)進行系統的定性說明,從而確定最終復墾方向。最后根據評價單元的最終復墾方向,從工程施工角度將采取的復墾標準和措施一致的評價單元合并作為一類復墾單元。引導學生按照所提供的表格要求填寫最終結果。第六,撰寫實踐報告。實踐報告是匯總實踐過程和結果的一種形式,也是檢驗學生實踐效果和評分的依據。實踐報告的提綱和內容按照所給資料及《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第1 部分通則》中附錄C《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方法與步驟》撰寫,并對報告格式進行統一要求,最終給予相應的評分。

此實踐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劃分評價單元、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分級標準以及綜合分析確定最終復墾方向,針對這些內容進行重點輔導和答疑,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規范標準和參考資料,結合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最終解決相應的問題。實踐設計內容是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礦山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中適宜性評價實際案例基礎上改編而成的,理論聯系實際,避免所學內容與實踐脫節,明確實踐目標,體現了課程較強的應用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后期向職場過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土地資源評價與管理”是一門集系統性、科學性、綜合性的課程,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和科研的需求,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教學模式,力爭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中能學有所獲、學以致用,最終實現研究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猜你喜歡
土地內容教學模式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我愛這土地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主要內容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導航杯”實踐教學模式的做法與成效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分土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