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夯實基礎 凝聚活力繪就檔案服務鄉村振興新畫卷

2023-03-13 01:30徐衛鳳
檔案與建設 2023年2期
關鍵詞:建檔檔案館建設

徐衛鳳 何 向 孫 靜

(1.張家港保稅區,江蘇張家港,215634;2.張家港市城建檔案館,江蘇張家港,215600;3.張家港市檔案館,江蘇張家港,215600)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要部署,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重大任務。農業農村檔案對于推動農村改革、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強化農村社會管理等具有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張家港市檔案部門大膽破解鄉村檔案工作中的各種難題,積極探索檔案服務鄉村振興新機制,加快構建以資源建設為根基,以基層減負為要義,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為核心,以智能化為支撐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時代鄉村檔案治理體系,不斷夯實全市農村基層檔案工作基礎,在推動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提升、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創新機制,激發基層“新活力”

張家港市檔案部門主動適應農村改革要求,在完善農村基層檔案工作發展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加快構建適應農業農村改革的檔案工作新機制,在獲得政策支持、經費投入的同時,不斷健全市、鎮、村(社區)三級聯動的管理體制和績效考評體系,推進基層政府、群眾、社會力量等治理主體互聯互動的共治機制。

1.構建層級聯動運行機制

科學規劃,初步建成以綜合檔案館為核心,涵蓋開發區、鎮、村(社區)、家庭的檔案館網體系,形成集群式規模效應。引導具備條件的鎮(區)、村積極探索區域內檔案資源整合利用新模式,建立鎮(區)、村檔案館(中心),集約化管理區域內各層面檔案資源,個別檔案保管條件較差的行政村實行“村檔鎮管”。鎮級檔案館履行對內保管利用,對外監督指導所屬單位、行政村、社區檔案工作的職責。目前,全市10個鎮(區)全部建立檔案機構,建有7個鎮、村檔案館。先后建成了全省首家區鎮合一檔案館——楊舍鎮檔案館,全省首家村級檔案館——永聯村檔案館,以及保稅區檔案館等。

2.打造法治監督管理體系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鄉村檔案事業。近年來,圍繞鄉村檔案管理體制、檔案安全、撤并檔案處置、民生領域等,開展“雙隨機、一公開”行政執法檢查10余次,并聯合人大、政協、民主黨派等,圍繞村鎮建設、重點工程建設等開展專項督查,強化外部監管。通過依法監管,全市10個區鎮、99個社區、144個行政村和相關涉農單位檔案工作全部達省星級標準。

3.探索共商共建治理模式

檔案部門進行“放權”改革,從“監督管理”逐漸轉向“多元治理”。依托網格化管理模式,積極吸收村(社區)志愿者、居民群眾參與檔案建設(目前全市檔案志愿者700多人),鼓勵社會群眾廣泛參與民主管理、美麗鄉村建設、文明創建、構建家族記憶等鄉村檔案建設實踐,通過引導群眾參與建檔、管檔、用檔,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檔案建設共同體。

二、優化資源,筑牢服務“主陣地”

鄉村檔案資源是新形勢下推進基層治理和服務創新的重要資源。檔案部門會同民政、農業農村等涉農部門認真調研,制定鄉村檔案資源建設目錄清單,加快構建共享開放的鄉村檔案資源體系。

1.推動農村改革建檔無空白

圍繞鄉村振興,把鎮村組織建設、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新業態培育等方面檔案全部納入資源體系。近10年來,全市形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檔案共計10.4萬余卷、16.2萬余件,通過“三資”平臺,年均形成農村資產交易檔案 6119卷,這些檔案為保護農民“命根子”,維護村集體和村民權益提供了有效憑證;率先開展河長制建檔試點工作,為河流建檔立卡;加強鎮村建設、拆遷安置、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領域的重大建設項目檔案收集整理,5年累計完成180余個鄉村市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建檔工作;鼓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開展建檔工作,給予資金獎勵。

2.推動民間領域建檔無盲區

一是全面推進家庭建檔,助力鄉村文化建設。借助“全國文明城市”這一品牌優勢,將家庭檔案與文明創建、文化傳承、家風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基層治理相結合,家庭檔案已成為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新載體。2022年,“檔案傳家、弘揚新風”家庭建檔列入張家港市家風教育基地活動套餐;凝聚“家力量”,共建“城記憶”——張家港市家庭檔案館、家風館建設項目納入張家港市全國文明典范城市重點工作項目。目前,各區鎮建檔家庭達3萬多戶,500多戶被評為建檔示范戶,16戶家庭被授牌“家庭檔案館”。以南豐鎮建農村和豐埭為代表的33戶農民集體建檔,受到中央文明委、國家檔案局領導的高度評價。中宣部原部長劉奇葆、中宣部原副部長孫志軍近年先后到張家港視察,對家庭建檔傳播鄉村文明、詮釋鄉村文明極為關注,并給予充分肯定。二是有序推動地域文化建檔,凸顯鄉村獨有魅力。為豐富鄉村記憶的內容和載體,在全省率先建成“圖片中心”,存儲各類圖片40萬余張,建立完整的鄉村歷史影像檔案庫;“音視頻檔案管理庫”存貯各類音視頻1.8萬余條,總時長為5.76萬分鐘;建成“歷史的回聲”口述歷史檔案專題庫,收錄反映重大事件、民風民俗、歷史往事、生產生活、社會變遷等方面發展的口述視頻300余個,時長1.5萬余分鐘,留存了珍貴歷史;率先開展區域方言語音建檔工作,建成方言鄉音數據專庫;全面建成張家港籍鄉賢名人檔案庫和張家港市地情資料庫。三是引導民企建檔,服務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率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民企檔案教學視頻制作、教材編印,培育江蘇能華、富瑞特裝等10家企業為民企建檔示范點。目前,全市200多家民營企業完成建檔。

張家港市檔案館為援鄂抗疫醫護人員建立抗疫檔案

3.推動民生檔案資源無死角

圍繞基層群眾出生、上學、畢業、工作、結婚、退休、死亡等全生命周期,建立醫學出生證明、學籍、工齡認定、婚姻、離退休、殯葬等各門類檔案,為解決居民身邊的“小、急、難”事提供有效保證,并圍繞基層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好農村社保、合作醫療、農村教育、勞動就業等民生社會事業領域的檔案建設。目前,全市基層單位建有50多類專業民生檔案,已接收進館35類、近30萬卷(件),占館藏檔案總數的45%左右。

三、智慧引領,把準發展“主基調”

積極應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對鄉村檔案工作的挑戰,打破區域和條線分隔,大力探索智慧檔案建設,為實現全市鄉村檔案資源智能化管理、有效整合和開發利用提供了保障和支撐。

1.啟動鄉村電子文件歸檔管理

主動服務農村基層政府數字化轉型,建設基于智慧城市數字底座的電子檔案管理平臺,打造智慧城市、數字政府背景下的通用型電子檔案管理系統,為實現全市鄉村檔案的采集、智能化管理,以及電子化、網絡化利用提供基礎支撐。目前,電子檔案管理平臺已上線試運行,在行政審批、公共資源交易等業務部門開展全流程電子文件歸檔工作。2022年,共接收冶金工業園等9家單位行政審批辦件事項電子檔案2000余件,接收公共資源交易項目電子文件材料數據336個,從項目發起到合同公示,全流程實現單套制歸檔。

2.推進鄉村數字檔案館(室)建設

在政府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下,順勢而為,抓住鄉村數字檔案館(室)體系建設,為實現基層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便民化提供基礎支撐。一是加快推進鄉村數字資源集聚。利用2—3年完成全市300余家鄉村基層館(室)藏檔案的目錄數據庫和重要檔案的全文數據庫建設,依托數字檔案,充分釋放檔案大數據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疊加、倍增作用。二是會同大數據局等部門,探索檔案信息管理系統與辦公自動化系統、業務系統等的相互銜接,合力搭建“建設集約、服務集聚、數據集中、管理集成”的鄉村信息資源平臺。

3.加速鄉村檔案信息開放利用

加大檔案開放審核力度,加快推動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向農村、社區基層一線延伸,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是持續優化檔案開放工作。依法落實形成期滿25年檔案開放審核要求,加大到期檔案開放審核力度。探索應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協助開展檔案審核工作,通過對館藏檔案進行“零樣本”“高保真”全文智能語義分析,提高檔案開放鑒定工作效率,優化工作質量。二是優化完善民生檔案共享平臺建設。不斷增加民生檔案的種類和數量,圍繞打造“15分鐘查檔服務圈”,推進民生檔案共享平臺的增點擴面。目前,平臺已實現與全市10個鎮(區)、150個村(社區)、12個重要民生部門進行互聯共享,通過將檔案服務延伸到村(社區)級便民服務終端,基層群眾憑本人身份證或“蘇服碼”可就近到民生檔案查閱點查閱有關本人的檔案信息。自平臺開通以來,已幫助群眾化解矛盾糾紛、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7萬多個,“跑信訪室不如跑檔案室”已逐漸成為基層群眾的共識。三是啟動“張家港市檔案館移動端APP查檔及在線岀證”項目建設。在“今日張家港”APP設立“檔案查詢”服務應用,實現線上自助查詢數據化檔案功能。查檔者通過已關聯的身份信息可自助查詢,查詢結果生成PDF文檔,并同時生成防偽二維碼,支持審核單位掃碼驗證,查閱的文件有授權電子簽章,支持打印和下載功能。如未查詢到相關檔案,將彈窗提示前往“申請查詢”入口申請線下查詢。

四、把握導向,唱響服務 “主旋律”

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內涵,創新檔案文化載體,通過“檔案+”系列工程,不斷推動檔案工作向鄉村延伸,以檔案和檔案文化激發鄉村振興動力,增強鄉村振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1.“沉浸式”陣地發揮檔案文化滋養作用

一是打造村史陳列室。提取鄉村檔案的文化基因,培育永聯展示館、農聯村史館、金村黨支部紀念館等 30 余個黨史村史陳列室、展覽館等,使之成為全市地情教育和鄉風教育的重要平臺。二是收集鄉村記憶檔案。立足鄉愁記憶,收集反映鄉村記憶的老票據、老物件、老照片等,建立永聯農耕文化園、農聯農民博物館等,還原農村生活場景,展現傳統經濟自給自足的文化形態,使之成為村民寄托鄉愁、留住鄉魂的安放地。三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依托鄉村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檔案與鄉村黨史教育和鄉村旅游、鄉村產業相融合的空間陣地,將檔案理論宣教的載體陣地轉移至基層,發揮檔案育人功能。例如,樂余鎮永利村建成果園里的“檔案憶空間”,成為網紅打卡地,通過檔案留住鄉愁文化;常陰沙常南社區緊扣“紅房子”歷史名片、“東方紅1號”種子培育起源,尋覓“稻香源頭”,凝聚“紅色力量”;楊舍鎮棋桿村挖掘檔案里的廉政基因,打造“暨陽清風館”;金港鎮山北村依托區域內的鄉賢名人檔案資源,建立鄉賢名人館等,并因其內容豐富、地方特色濃郁,被列入全市黨員干部紅堡教育基地,成為全市學黨史、聽黨課,接受黨性和廉政教育的先鋒陣地。

2.“點單式”服務讓檔案文化下沉基層

依托新時代文明服務站點,為群眾提供“點單式”“一站式”檔案服務。其中“沙洲蝶變 甲子回眸——慶祝張家港建縣(市)60周年城市記憶圖片展”“檔案·憶鄉愁”等專題展覽,“‘憶’路有你 共話‘城’長”“檔案在你身邊”“先鋒力量 光影留痕”等主題活動,“回望沙洲史系列巡講”“行進的沙上大課堂”“我與沙洲共成長”等理論宣講,深受基層歡迎,為老百姓送去了身邊的地情文化盛宴。

3.“指尖上”平臺讓檔案文化近在咫尺

數字賦能、網絡引領,讓檔案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更大。引導鎮村在建設實體館的同時,開展網上數字展示館建設;利用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和制作微視頻等,打造“指尖上”的文化服務。搭建的“名人數字云展”平臺,以檔案資料呈現先賢名人個人經歷與事功,彰顯本土人文品格,給人以精神啟迪。系列短視頻《見證:我與沙洲共成長》由親歷者口述,共話張家港奮發前進的寶貴經驗,網絡點擊總數逾3萬,引起宣傳熱潮?!鞍傩罩讣馍系募彝n案館”,在全市范圍內引導市民開展八大類家庭檔案在線建檔、特色展示等工作,成為群眾文化展示的窗口、交流的平臺、資源的寶庫。

猜你喜歡
建檔檔案館建設
記錄歷史,傳承文明
——數字化測繪建檔技術助力歷史建筑保護
“紅心向黨·創新報國”建檔100周年主題征文活動
加強社區入戶建檔管理的初步探討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友誼醫院通州院區能建檔生娃了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全省部分檔案館新館掠影
太倉市數字檔案館成為“全國示范數字檔案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