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的生成邏輯、典型特征與實施路徑

2023-03-13 00:05張翠莉李珍珍
三晉基層治理 2023年6期
關鍵詞:城鄉現代化農業

張翠莉,李珍珍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太原 03001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薄?〕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圖譜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全新思考和部署。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作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這既是對中國鄉村向何處去的歷史回答,也是中國面臨現代化挑戰所作出的時代回應,它意味著新時代中國農村發展改革將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逐漸走向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征程。

一、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振興戰略的生成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它是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理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鄉村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需要。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理論的科學指導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分析了城鄉關系的發展規律,即城鄉關系是一個從同一到對立再到融合發展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一體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是城市和鄉村由對立走向融合的自然歷史過程。在最初生產力尚未得到充分發展時,社會上沒有城與鄉的差別,不存在對立關系。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不斷加強,城市出現了大型化、集中化和機械化等特點,城市的功能和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凝聚著各種資源,逐漸成為社會的統治中心,而鄉村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衰敗和封閉而不斷被邊緣化?!俺鞘幸呀洷砻髁巳丝?、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這個事實,而在鄉村則是完全相反的情況:隔絕和分散?!薄?〕556于是在這個階段產生了城鄉二元問題,導致城鄉間的矛盾與對立加劇。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融合理論致力于解決城鄉二元問題,實現兩者的融合發展。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融合理論認為,城鄉對立階段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提升,通過社會發展的自我揚棄,城鄉發展會進入第三個階段即城鄉融合發展階段,“結合城市和鄉村生活方式的優點而避免兩者的偏頗和缺點”〔3〕368。但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在具備一定的物質前提條件下才可以實現,即要廢除私有制。私有制是城鄉對立存在的土壤,在私有制下雖然會通過一些經濟手段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但要真正實現城鄉融合,就要消除舊分工、消除私有制,使社會全體成員得到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理論的提出,表達了城鄉關系現實運動的價值指向,為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鄉村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來的歷史征程中,不斷探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體制改革的新舉措,在鄉村建設中積累了寶貴經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結合我國國情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廣大農民作為中國共產黨最可靠的同盟軍,在革命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為解決農民問題,調動農民積極性,在農村開展了土地革命,讓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解放農村生產力。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于1952 年底基本完成了農村的土地改革,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1953 年提出實行“一化三改”總路線,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 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農業合作社得到發展壯大;1958 年在全國開啟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土地變為集體所有,開創了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我國發展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激發農村發展活力。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極大地促進了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著眼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對于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根據我國農村發展現狀,提出了以鄉村振興為主要內容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進入推動農村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多方面協同發展的新階段。從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鄉村建設歷程來看,不斷推進我國鄉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實現創新發展,走鄉村振興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鄉村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

(三)現實邏輯: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需要

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因此,推進鄉村振興,既是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在現代化進程中,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在所難免,尤其是追求工業化與城市化所造成的鄉村衰敗現象,更是成為世界性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變革與調整,迎來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在改革發展過程中處于優勢地位,農村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資源不斷流向城市空間,導致鄉村建設與城市建設的差距增大,繼而形成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這是影響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一個短板?!?022 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數據表明,中國自然村總數1984—2022 年間從420 萬個銳減到233 萬個。鄉村數量逐步減少的同時,鄉村發展及其振興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新形勢下,必須高度重視鄉村衰落與城市繁榮形成的巨大反差,目標明確地推動鄉村振興,補齊農村短板,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最終形成城鄉互補、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共筑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氣象,這是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要求。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典型特征

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獨特性,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它彰顯著我國應對鄉村發展困境的創新性,呈現著黨中央“三農”戰略思想的連續性,體現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獨特性,表現出守正創新、一脈相承、中國特色的典型特征。

(一)守正創新:彰顯中國應對鄉村發展困境的創新性

鄉村振興戰略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從實際出發探索鄉村發展的決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深入思考。在百年來的崢嶸歲月中,農業、農村、農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與發展,發揮了彌足輕重的作用。但一段時期以來,農村空間曾一度被視為是以單一土地資源為生產要素的經濟體,這遮蔽了農村場域經濟活動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特別是在過去強調將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目標,使具有單一化、規?;攸c的農業降低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繼而造成以農業為重要經濟支柱的農村在不斷市場化、現代化的經濟結構中處于劣勢,這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初衷不符。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復雜的國際局勢為中國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增強了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決心,明確了準確把握具體國情和時代特征、科學應對農業鄉村實現現代化問題的態度。鑒于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已出現的諸多弊端,結合中國當下具體的國情、民情與農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從五個維度來全面建設新時代農村新面貌,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薄?〕25,表明我國不只追求農業產業化的單向度發展,更加注重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層面來建構中國式農業鄉村現代化。

(二)一脈相承:呈現黨中央“三農”戰略思想的連續性

“三農”是固國安民的根基所在,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共產黨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確保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利益,在“三農”工作的政策法規上體現出一脈相承的連續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黨中央從以往的實踐中汲取經驗,調整農村政策支持和保障農民利益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出臺一系列“三農”政策,農村改革迅速展開,有力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1982—1986年間,中央連續下發五份中央一號文件,從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為了活躍農村經濟而取消農副產品的統購派購制度,這些政策都致力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發展,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命題。2006 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并建立了覆蓋全國的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為保持社會穩定,城鄉融合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領導農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過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的創新與探索,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過去幾十年解決“三農”問題經驗基礎上的又一次創新與飛躍,以系統性、科學性的理論體系重構“三農”現代化的立體發展模式,在思想理論高度建構農村現代化的新維度與新方向。2022年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行戰略部署,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中,鄉村振興戰略成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性矛盾與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水平的核心路徑。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薄?〕1黨中央的“三農”戰略思想循序漸進、一脈相承,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體布局中邁入新的歷史征程。

(三)中國特色:體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獨特性

鄉村振興戰略是回歸鄉土中國與超越鄉土中國的雙向策略,它強調回到自身文化樣態中審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內涵,強調對本土國情民情農情的時代洞察,也強調對西方現代化話語范式的理性辨析和客觀把握。在西方的現代化語境范式中,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現代化訴求,使得農村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工業現代化的影響,使其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失語”,逐漸形成了現代與傳統、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的城鄉文化的二元對立。雖然在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影響下,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但伴隨國家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顯著提高,以及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不均衡不協調等問題的出現,需要重新審視西方現代化范式與中國具體國情之間的矛盾性與適用性。中國共產黨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重新調整自身的發展模式來應對國際國內的新環境、新挑戰與新機遇。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黨中央審時度勢,結合中國具體國情而提出的以生態文明為核心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城鄉融合的協調發展,既具有回到鄉土中國的文化向度中尋取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也具有超越全球現代化范式謀求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民族性。以鄉村振興為戰略所構建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是根植于中國鄉土文化底色的新樣態,是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應對全球性鄉村衰敗的新路徑。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面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是中國應對外部環境的底氣與勇氣,只有走獨立自主的現代化道路,才能從容不迫地應對危機頻發、沖突不斷的國際環境。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體現了黨中央治國安邦的責任擔當與時代使命,其所提供的中國式現代化方案也將為國際現代化話語范式貢獻中國智慧。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

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要從加強黨的領導、助推產業振興、優化人才隊伍、厚植文化底蘊、打造和美鄉村五個方面,進一步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讓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一)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構建與發展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實現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引領鄉村五大振興,產業興旺是第一要義,鄉村產業振興要著眼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此構建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全新內涵。

一是構建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F代鄉村產業體系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能把鄉村產業從城鄉循環經濟中割裂開來。為此,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h域經濟作為國家地方特色經濟樣態的重要載體,是以縣城為核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一種區域經濟,既具有各地資源稟賦,又具有城市資源要素優勢,在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平臺載體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區域優勢。要圍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破除城鄉要素流動壁壘,基于縣域來統籌規劃布局鄉村產業鏈的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各個環節,培育和建強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平臺載體,促進鄉村產業在城鄉雙向轉移中實現一體化發展,以縣域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帶動縣鄉村三級經濟發展模式的漸進調整。

二是積極拓展農業品類的多樣化經營與全產業鏈覆蓋。要改變農業產業過去單一的原料生產模式,打造相關的農產品加工業與服務業的全產業鏈運行模式,創新并豐富農產品品類,推動農業多樣化發展。同時,要發掘農產品的地域文化屬性與產業文化價值,抓好品牌培育,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牌。

三是推動現代科技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在農業生產環節,要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農業信息的技術共享和智能采集,確保農業生產的綠色低碳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并舉,建構產業生態化的農業新格局,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高效化、科學化與精準化。在農業流通及銷售環節,要提升大型產糧區、農業園區的倉儲物流效率,并借助國內外農展會、農銷會等線下線上平臺積極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斷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升級。

(二)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完善人才引進與培育機制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果,離不開其完善的人才引進與培育機制。同樣,農業農村現代化也離不開人才振興的戰略部署,要完善人才引進與培育機制,堅持“引才育才”并舉,“用才留才”并重,打造鄉村人才“蓄水池”,提倡各類有才之士返鄉、留鄉投身鄉村建設。

一是為人才返鄉、留鄉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一方面,要敞開大門“引”才,使人才可以回得來。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所需的各類人才,制定人才引進規劃,切實有效地為人才回鄉提供政策引導與制度支持,鼓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創業創新,推動人才向基層集聚,向鄉村匯集。另一方面,要分門別類“育”才,使人才可以用得上。有針對性地制定各行各業的人才培養與發展方案,努力打造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村人才隊伍。

二是建立暢通的人才交流機制,構建城鄉一體的人才資源雙向交流體系。通過“下派”和“上掛”結合、“進村”和“進城”結合,選派優秀干部到村任職,充分發揮他們的領導優勢和組織優勢,助推鄉村振興;選拔優秀村官上掛鍛煉,幫助年輕干部增長見識、拓寬視野,提高能力素質;選派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進村服務、對口指導、技術幫扶;定期舉辦城鄉企業交流會,鼓勵城市相關人才定期到農村進行知識普及;選調優秀農村黨員干部和各類人才“進城”學習,依托市縣兩級教育培訓資源,開展有針對性的集中培訓,并適時組織外出參觀學習,學習先進地區的農村發展經驗。

三是推動地域性農業技術人才的定向培養。根據地方農業特色搭建相關的農業人才交流平臺,積極與農業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長期的研學模式,實現對農村農業發展的對口幫扶與技術提升,夯實農業發展的專業人才基礎,為地域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四是健全農業人才的發展機制。為各類人才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提供完善的獎勵機制,集中培養一批深耕農村、深扎農業的領軍人才,營造全社會重農愛農尚農的文化氛圍,提升農業人才的社會價值感與成就感,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新動能。

(三)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中華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史中,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文化底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要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厚植鄉村文化底蘊,構建新時代鄉村文化的繁榮局面,為鄉村振興持續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一是傳承和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要廣泛收集與“三農”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加強老傳統、老手藝、老味道、能工巧匠等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并挖掘具有區域特色、鄉村特點的“本土”傳統文化資源,提煉文化符號,融入當地產業開發、生態保護等各環節領域。同時,要創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展示與傳播方式,吸引年輕一代投入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傳播隊伍當中,提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加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賡續農耕文明。要通過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增加遺產地農業的文化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同時,辦好農民豐收節日,培育節日市場,為優質農產品銷售、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展示提供平臺與機會。

二是扎實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要通過增加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豐富群眾的鄉村文化生活。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移風易俗規范,強化村規民約約束作用。此外還要注重挖掘先進典型,充分發揮鄉賢在教化鄉里、涵育鄉風以及價值引領方面的重要作用,引領群眾學習模范、爭當模范,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社會風尚。

(四)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

生態振興是推動鄉村“五大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建設的應有之義。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重要優勢和寶貴財富,要樹立綠色低碳理念,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循環利用,在推進鄉村建設過程中,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要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針對居住特點,堅持簡便、運維成本低的原則,因地制宜開展污水治理工作,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繼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逐步普及農村衛生廁所,宜水則水、宜旱則旱,提高改廁質量,并積極推進農村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完善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和模式,以及小型化、分散化的無害化處理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就地、就近、就農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路徑。

二是加強鄉村風貌引導,改善鄉村公共環境。要在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鄉村景觀及建筑風貌整治,編制村容村貌提升導則,優化村莊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確保鄉村既有空間完整性和設施現代性,又有歷史感和時代痕跡,留住鄉風鄉韻鄉愁。同時,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引導鼓勵村民綠化庭院、美化菜園,創造符合鄉村風貌的特色生產性景觀。

(五)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改善與優化農村基層黨組織

“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薄?〕20黨的全面領導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政治保障。只有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作用,更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方能夯實鄉村振興之基。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改善與優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升其治理能力是保障黨的全部工作在鄉村有效貫徹落實的前提。

一是堅定農村干部的理想信念。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加強黨的創新理論培訓,堅定農村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并在農村黨組織內部建立長效學習機制,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覺悟水平。另一方面,要通過宣傳先進黨員模范、樹立行業標桿,在干部隊伍中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激勵基層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爭做模范,使鄉村振興有堅實的依托。

二是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組織引領作用,整合“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自治”“法治”“德治”三要素,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一要夯實“自治”這個基礎。發揮村民自治在鄉村治理中的基礎作用,激發村民參與自治的積極性,在法治框架內,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二要強化“法治”這個保障。加強對村干部和村民的法治教育,增強干部群眾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讓依法辦事、依法決策成為自覺和習慣。同時,加強農村的法治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農村法律調解中心等法律服務機構,引導專業法律服務人員進入農村法治服務體系進行法律援助。三要著力“德治”這個引領。發揮基于鄉土文化的鄉約德治的作用,激發鄉村治理內生動力,構建淳樸鄉風和文化自覺,并利用鄉村文化廣場、道德講堂、村民活動中心等場所廣泛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和村規民約,培育文明鄉風。

三是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一要嚴“入口”,優化干部隊伍結構。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干部選拔任用標準選拔任用干部,把好“入口”關,真正把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優秀人才選拔到干部隊伍當中。二要寬“渠道”,多渠道選拔人才。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選用農村需要的各類“能人”,如大學生村官、商業人才、優秀鄉賢、返鄉創業青年、退休黨員干部等,讓他們能夠留在農村發揮他們的引領帶動作用,助力鄉村振興。三要建“機制”,增強內生動力。建立選派駐村干部長效工作機制,派強用好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做到按需選人、精準選派,持續擴大幫扶成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壓實責任,將實際工作成效作為考評重點,杜絕形式主義、弄虛作假;建立有效的激勵保障機制,落實保障待遇,激發農村基層干部內生動力。

猜你喜歡
城鄉現代化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邊疆治理現代化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城鄉涌動創業潮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