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進路

2023-03-13 00:05呂培亮
三晉基層治理 2023年6期
關鍵詞:人居環境治理主體

魏 超,呂培亮

(1.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浙江 嘉興 314051;2.同濟大學,上海 200092;3.中共河南省委黨校,鄭州 450002)

當前,數字化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日益滲透到城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等各個領域。其中,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要求,是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必然選擇,是數字技術嵌入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更是鄉村群眾對宜業、宜居美好幸福生活的現實需要。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是指以鄉村居民對鄉村人居生態環境需求為導向,以激發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內生動力為旨歸,把現代數字技術嵌入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過程,從而促進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資源重新組合、優化配置,重構政府管理方式和組織流程,為政府決策優化提供新機制、新方法,為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整體性治理新理念和工具〔1〕。根據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要求,以及我國當前各地在實踐中的探索試點與示范經驗,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要進一步找準進路、優化路徑。

一、把握整體性,激發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內生動力

整體性治理理論認為,異質化的公共管理主體依據其特有資源和比較優勢所形成的強大合力,可以高效率為公眾提供其需要的、無縫隙的公共產品與服務〔2〕,從而更快、更好、成本更低地應對公共管理中出現的“碎片化”“分散化”問題。其要害就在于它具有整合、協同、重構功能。所謂整合、協同與重構是一種基于滿足公眾要求、以結果為導向的合作性整合與重構。鄉村是鄉村居民祖祖輩輩休養生息的家園,鄉村居民是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最大受益者,也是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最主要的治理主體。因而要把握整體性,運用數字技術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資源整合、協同與重構,形成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數字化治理內生動力。

第一,用數字化技術嵌入賦權。這就是要充分運用數字化信息技術賦予鄉村居民、鄉村自治組織、鄉村企業、鄉村經濟組織以及進城打工經商村民對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權利,運用數字化治理整合、協同、重構、激活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資源,激發鄉村各類治理主體融入治理實踐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真正讓鄉村居民由被動參與治理轉變為享有治理權利、主動擔當治理責任。一是確保數字化技術賦予鄉村多元治理主體的治理權利。不僅要確保留守村莊居民、企業以及其他治理主體的治理權力,還要保證外出務工經商村民對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發表意見建議、提供智力資源等權利。特別是在鄉村“空心化”“老齡化”背景下,要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所具有的跨空間、遠距離、公開性、透明性、靈活性等特點,實現不同場域、不同空間的便捷化、可視化整合、協同與溝通,以保障各治理主體權利。二是真正解決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意愿難表達、難關心、不關心和鄉村治理資源整合難、溝通難、參與難等問題。既要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方便、快捷、可視化信息傳遞特點,促進黨建引領、政府組織、社會協同、村干部帶動、鄉村各類主體主動參與,實現縱向治理資源整合、協同與重構;又要發揮數字化技術信息傳遞優勢,激活鄉村各類治理主體內源性動力,實現橫向治理資源整合、協同與重構,從而更有效地激活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內生動力。三是營造良好治理氛圍。在充分尊重鄉村群眾意愿基礎上,經民主協商建立健全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村規民約。并運用數字化技術及時通報村規民約履行情況,對主動學習信息技術、主動參與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鄉村治理主體進行公開表彰,努力形成人人積極學習數字技術、家家戶戶自覺參與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良好氛圍。

第二,用數字化技術嵌入增能。就是要不斷學習、實踐數字化信息技術提升參與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主體的能力。一是宣傳、普及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數字技術知識。要增強鄉村群眾學習數字技術的觀念,形成自覺學習數字技術知識、掌握數字化治理技能的鄉村社會環境。二是促進實踐參與。要促進鄉村各類治理主體主動參與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實踐,并在治理實踐中熟悉掌握數字化技術,提高運用數字化技術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要鼓勵鄉村居民運用智能手機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主動交流參與垃圾分類,在交流中學習數字信息技術,養成保護鄉村人居生態環境生活習慣。

第三,用數字化技術嵌入強化集體認同。運用數字技術強化集體認同,是促進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一環。一是用數字化技術強化集體認同。要運用數字化技術發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減少化肥、除草劑等農藥的過度使用。同時,遏制鄉村各類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造成的空氣、水等污染。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中增加收入、保護環境,提高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的同時,形成和強化保護鄉村人居生態環境集體認同。二是注重發揮數字技術方便交流的作用,促進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各主體之間的協同。要運用數字化技術加強交流,真正實現“人在網上見,事在網上辦,情在網上結”。

二、加強數字化平臺建設,推進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方式轉變

數字化平臺建設是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前提和基礎,平臺建設要以縣、鄉、村無縫鏈接為重點??h域是連接城鄉的橋梁與紐帶,鄉鎮和村莊是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抓住了縣就抓住了數字化平臺建設的中心環節,抓住了向鄉鎮和村莊無縫隙延伸就抓住了數字化平臺建設的根本。在數字化平臺建設基礎上,還要轉變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方式,運用數字賦能真正實現科學治理、精準治理。

第一,加強數字技術平臺建設。一是推進數字信息縣域全覆蓋??h域道路、河流、水域、建筑、橋梁等重要工程,縣鄉村公廁、生產生活污水處理、垃圾收轉處置,農業面源污染、黑臭水體、規模種養殖相關點位、運行狀況、權益主體、治理動態等基礎信息都要進行數字化管理。二是實現大數據信息重點監測。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要對縣域鄉村人居生態環境重點場所、主要污染源實施重點動態監測、分析、評估、預警、治理、反饋。三是完善數字化體系布局。要按照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末端整治、重點治理要求,應用信息技術為加大依法治理提供數據支撐。四是確保群眾的信息監督權利。要支持、引導群眾運用互聯網、移動終端APP、二維碼、微信等信息化手段與管理端互聯互通,確保鄉村治理主體知情權、監督權。

第二,切實轉變治理方式。一是行政指令轉向便民服務治理。傳統的“自上而下”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主要由上級部門制定決策,基層干部具體實施。但鄉村人居生態環境常常出現動態變化,這樣就難以保證治理決策科學性、針對性、可行性。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政府機關與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在便民服務上下真功夫。通過建設數字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數據庫,把環境評估、環境預警、環境整治、積分管理等事項融合起來,運用數字技術賦碼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以鄉村群眾實際需求做好人居環境生態治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打造數字空間便民服務功能,實現數字政務信息向鄉村延伸。數字空間要對公眾開放,讓群眾手指一點就能全面了解鄉村生態人居環境所有信息,實現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信息可視、可溯、公開、透明,真正把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落到實處。二是傳統經驗轉向精準化治理。在新時代,面對日益復雜的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事務,基層干部過去那種僅憑老經驗的治理方式,不僅難以真正提高鄉村人居環生態境治理效能,還會激化更多、更深層次的治理矛盾,影響鄉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因此要實現傳統經驗治理向精準化治理轉變。一方面,要改變工作方式、方法。要善于把數字化技術作為重要治理工具和手段嵌入治理過程,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可視、可溯特點,把其滲透到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角落,實現精準化治理。另一方面,要善于在現有行政區劃條件下打破行政壁壘,不留生態環境治理死角。比如,我國長三角生態一體化綠色示范區,就在現有行政區劃條件下,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了人居生態環境“一網通辦”,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三是被動應對轉向主動作為。一方面,要正確認識數字技術空間的重要特征。要充分認識數字技術空間以其互動性、融合性、擴展性、共生性特征〔3〕,賦予每一個鄉村治理主體對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事務跨地域、跨場景、歷時性發言權、建議權、監督權;以其自愿性、公開性、透明性調動鄉村企業等經濟組織、鄉村社會志愿組織及其個人對鄉村治理投入資源。同時,要準確把握數字空間特征,學會在虛實同構對立統一中運用數字技術手段進行治理,真正把鄉村各治理主體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出來,真正實現從單一主體“獨唱”轉向多元主體“合唱”,從“要我為”轉向“我要為”。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數字技術在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中的關鍵環節。在農業生產環節,要以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推進鄉村產業低碳、綠色轉型;應用數字賦能農業生產全過程,并進行管理和提供技術支持,以督促農業生產者以科學合理使用化肥、除草劑等農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促進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在消費環節,要引導消費者通過智能手機、APP 終端等技術對農產品進行溯源,從消費環節促進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在鄉村社會治理方面,要以數字賦能更好、更快、更舒心地解決鄉村居民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構建良好鄉村人居生態壞境。在鄉村文化治理方面,要發揮數字技術跨場景、跨地域、跨階層交流特性,提高鄉村的認同感,傳承鄉村優秀文化傳統;把數字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技術優勢,與制度、組織、資本有機結合,更好地調動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多元主體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

三、拓展數字賦能治理領域和空間,建設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樂園

當前,隨著數字技術快速迭代升級,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要更好發揮數字技術在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作用,不能僅局限于鄉村自然生態領域,要不斷拓展數字技術應用領域和空間,把鄉村建設成宜業宜居、和諧美麗的幸福樂園。

第一,數字技術嵌入要向鄉村教育、醫療領域拓展。一要向鄉村教育領域拓展:在基礎教育方面,要利用互聯網開展遠程教學,運用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育教學方式補齊鄉村基礎教育短板;在繼續教育、成人教育方面,要開發“智慧農業”與農村二、三產業職業教育線上課程,運用數字技術為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撐,為鄉村產業振興助力。二要向鄉村醫療領域拓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城市醫療機構與鄉鎮醫院、村診所互聯互通,開展遠程診療服務,讓鄉村百姓足不出村、足不出鎮,就能享受到與城市一樣的醫療水平。

第二,數字技術嵌入要向鄉村生態資源優化配置拓展。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鄉村人居環境治理不能只著眼于垃圾清除、污水處理,要以系統觀點、整體性思維統籌鄉村生態資源,運用數字化技術“變廢為寶”,實現鄉村生態資源優化配置。例如:鄉村道路、庭院、住房鄉村設計要有利于雨水收集利用;鄉村古老建筑要及時修繕、改用,以留住鄉村記憶;鄉村污水、人畜糞便處理要善于“變廢為寶”;開展鄉村庭院美化競賽活動,鼓勵庭院植樹、植草、養花。

第三,數字技術嵌入要向鄉村生態產品、生態服務市場化交易拓展。既要發揮市場機制在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作用,運用數字化技術推進鄉村生態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又要以縣域為依托規范鄉村生態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健全和完善確權、登記、抵押、流轉等配套管理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拓展鄉村生態資源環境要素數字化交易,將海洋碳匯、農田碳匯、水土保持碳匯納入交易范圍;還要推進鄉村加工業、養殖業排污權有償初次分配,拓展鄉村污染權交易種類,促進鄉村生態環境權益市場與綠色金融市場之間的業務融通、信息共享。

第四,數字技術嵌入要向鄉村整體性、區域性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拓展。要樹立整體性、系統性、區域性、流域性人居生態環境治理觀念。針對區域性、流域性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數據量大、信息獨立、上下游協調難等問題,要運用大數據平臺加強污染溯源解析,采取整體性、區域性、流域性動態監測與跟蹤性治理,切實解決溯源難、檢測難、協調難、治理難問題。

四、探索數字化嵌入模式,提供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新方案

在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中嵌入數字技術是治理方式的創新。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不斷出現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也需要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第一,探索“主體+主導”治理模式,促進多元化治理。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村莊落實、村民參與治理模式中要正確處理各方關系。要尊重數字化技術發展為鄉村居民群眾賦予的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權力與職責,劃清多元化治理主體各自的權力與職責邊界,充分發揮鄉村居民、企業、經濟與社會組織等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主體的作用。黨委要把好政治關,牢牢掌握鄉村數字化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發展方向;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為信息化平臺提供、管理、服務與監督;社會協同是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內容,要注重發揮社會力量在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協同作用;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是村民和鄉村其他自治組織、經濟組織,要確保村民與其它治理主體的決策權、治理權、評判權、監督權。

第二,探索“制度+技術”治理模式,破除條塊壁壘。我國現有管理體制主要是行政垂直化管理,容易出現自上而下一刀切、形成管理上的行政壁壘,不利于整體性治理。技術邏輯不會必然帶來制度和組織的變遷〔4〕99。因此,要在制度和組織方面著力,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一是促進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管理組織和制度再造。要探索區域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整體性組織和制度安排,更好把數字技術嵌入治理過程;制度再造要進一步總結我國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試點、示范地區經驗,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銳意創新,找準技術、制度、市場結合點,創造新經驗、探索新模式。二是發揮社會組織作用。要千方百計培育鄉村經濟、社會組織,切實發揮其在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中的橋梁紐帶作用,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環境治理中。

第三,探索“網絡平臺+網格”治理模式,提升實際治理效能?!熬W絡平臺+網格”就是將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碎片化”信息通過網絡整合與線下鄉村社區管理“網格”相結合,把線上網絡平臺治理優勢與線下網格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治理的格局。一是通過網絡平臺聯通網格。把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的“碎片化”信息上網整合、及時公布、信息公開,讓鄉村多元治理主體及時、方便地了解鄉村人居生態環境動態、存在問題、治理情況,以便于鄉村人居生態環境各治理主體自覺接受監督。二是網格支持網絡平臺。網格化管理中每個網格都有專門的網格員,網格員是基層管理與村民距離最近的管理人員,要把就近了解到的鄉村群眾對人居生態環境管理的意見建議以及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及時有效地向網絡平臺反饋,充分發揮網絡與網格員作用,真正把兩方面優勢有機結合起來。

五、增強鄉村居民人居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育數字素養

以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能否順利推進,與治理主體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及數字技術素養密切相關。整體上看,我國城鄉之間還存在“數字鴻溝”,鄉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與數字化技術素養明顯不足,增強鄉村人居生態環保意識,培育鄉村治理主體數字化素養是當務之急。

第一,增強鄉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一是從教育抓起。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教育和意識培育,要從中小學教育抓起,推進鄉村人居生態環境相關內容進教材、進課堂,進各種類型教育教學全過程。另外,可以根據不同學段學生年齡和認知能力特點,結合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實際編寫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教材,以增強學校教育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二是加大媒體宣傳力度。要運用多媒體宣傳手段創新宣傳方式,開展豐富多彩宣傳活動,廣泛開展鄉村人居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三是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意識培育要從日常生產、生活做起。在鄉村生產方面,要結合“智慧農業”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求,對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多元化主體進行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在鄉村生活方面,要教育和引導鄉村群眾從治理自己廚房、庭院、廁所等點滴小事做起,把環境生態保護意識融入現實生活,形成良好習慣。四是要充分發揮鄉村網格員作用。網格員通過入戶走訪、微信群交流等方式積極宣傳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整治的重要意義,引導群眾主動參與、人人出力、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進一步提高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形成全員參與、全域推進、齊抓共管的整治格局。五是加強激勵引導。要積極開展鄉村人居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家園等評比創建活動,激勵鄉村群眾積極參加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六是發揮城市的帶動作用。鼓勵城市政府機關、社會團體開展環保宣傳下鄉、信息技術下鄉等活動,把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和數字技術送到鄉村。

第二,培育鄉村居民數字技術素養。一是提升基層干部素養。村干部、黨員要發揮學習、應用數字技術帶頭作用,提高數字技術素養,增強利用數字技術推進各項工作的本領,努力彌合城鄉“數字鴻溝”。二是增強村民信息意識。針對鄉村居民,加強數字鄉村應用場景宣傳和示范,提高鄉村居民學習應用數字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三是關注特殊群體。針對部分老年人、殘障人士,加大數字技術適老化和無障礙數字智能終端供給,使更多老年人、殘障人士共同分享“數字紅利”。四是加強數字鄉村技術人才建設。盤活農村人才現有存量,不斷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數字素養;通過繼續實施大學生村官制度、發展鄉村新興產業吸引農村青年回流,同時,上級機關單位還要選派干部下鄉進村掛職鍛煉,為數字賦能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人才支撐。

猜你喜歡
人居環境治理主體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人居一世間 愿得展素顏
聯合國環境治理體制
數字傳聲:環境治理變中向好
人居環境中的園林綠化設計構建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堅決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持久戰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人居環境
從人體內環境治理解讀中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