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2023-03-13 00:05孟劍琴
三晉基層治理 2023年6期
關鍵詞:家教家風家庭

孟劍琴

(山西工商學院,太原 030006)

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始終是個人幸福、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刻把握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豐富內涵和目標任務,進而推動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明確指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不僅可以有效發揮基層群眾的教化力量,還可以有效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管理效能;不僅可以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突破口,而且全面開啟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思路新探索。圍繞二者的關系進行探討,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對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作用,乃至為解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中出現的問題提供理論依據,為社會的穩定有序和國家的發展富強作出貢獻。

一、追溯與本源:家庭家教家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生成邏輯

任何一種理論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歷史本源,并非無本之木。盡管時代變化日新月異,但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仍然能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其生成邏輯主要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家風思想、中國共產黨及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家風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深入探尋其理論淵源,有利于進一步挖掘其形成依據。

(一)理論賡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家風思想

由于時代背景和文化的差異,馬克思、恩格斯雖沒有直接提出關于家風思想的論述,但他們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行為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家風思想。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馬克思詳盡闡釋了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關系,指出家庭的本質是圍繞“人”而展開的社會關系的一種體現,是基于婚姻和血緣關系而形成的生活共同體。馬克思明確反對將“家庭”作為一個孤立、靜止的概念,家庭的功能、模式將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改變。恩格斯進一步指出,社會制度“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2〕2。家庭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很大,良好教育和家庭的愛是孩子感受家庭溫暖的前提,父母應當承擔的養育責任和教化子女的義務。此外,列寧結合自身家庭生活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的探索,提出不僅要重視家庭,還要重視婚姻中的男女平等問題,指出“只有婦女獲得從事勞動生產工作的正當權利并在男女關系中獲得平等地位時,社會主義建設才算正式開始”〔3〕427??梢?,列寧的家風思想最突出的特點是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屬性。

(二)榜樣映照:中國共產黨及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家風

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以批判舊家庭、改造舊家庭、走出舊家庭為脈絡,提出家庭演變和社會變遷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毛澤東等歷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嚴格要求自己,樹立了“讀書、孝親、清廉”的家風,面對兒子毛岸英參加抗美援朝英勇犧牲時強忍悲痛說道,“革命總是要付出代價的”,深刻反映了毛澤東始終將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家庭之上的家國情懷;鄧小平則多次強調在對待本職工作和家庭、子女及親屬的關系時要樹立正確的態度,在處理領導干部親屬違法犯罪的問題上要一視同仁、按規處理;江澤民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強調“千萬不能忽視新時期仍需要繼續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和管理這一問題”〔4〕180;胡錦濤在1996 年提出要加強家庭美德教育的培育,以共同理想凝聚和鼓舞人民,以正確“三觀”引導人民;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的形成,則可以追溯到幼年時期原生家庭環境的熏陶,明確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作出了榜樣”〔5〕。我們要繼承老一輩革命家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賡續紅色血脈、發揚紅色家風。

(三)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

深刻的思想并非無土之木,不可能憑空產生。中國傳統文化海納百川,家風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傳承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幾乎一致“崇德”,老子在《道德經》中主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強調子女在潛移默化的身教中受到啟發,糾正自己的行為;秦漢時期家風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孝經》中主張把“孝”貫穿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并就“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統而詳細的闡發;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則是傳統家風文化發展的啟承階段,《顏氏家訓》繼承和發展了儒家“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系統全面的家風著作;晚清時期梁啟超提出要發揚寒士家風,強調“人生在世,要常思報社會之恩”〔6〕14。在他的培養下,子女們都成為了不同領域的專家,有著“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話;民國時期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強調重視“行”“做”“實踐”,要求教學做合一,把實踐放在第一位,從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促進智力、體力的發展,同時也是德育的重要方法。

二、挖掘與闡釋:家庭家教家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形成依據

新時代我們為什么要重視家庭建設以及要建設什么樣的家風,首先需要厘清家庭家教家風能夠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依據何在。以家庭為場域的家教家風建設功能作用的發揮,主要基于個體與社會、家庭教育與社會系統教育、民風與社風三者的關系而展開,對其相互關聯的認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發揮家庭家教家風的指導作用。

(一)家庭:個體成長的生命之地,構成社會的最小細胞

縱觀歷史上,從孔子的“詩禮庭訓”到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無不體現著中國家庭的精神血脈和家族基因。家庭是我們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之地,基于婚姻和血緣關系而形成。一般來說,人一旦出生,便與父母、親人血脈相連,這種血濃于水的親密關系是社會最堅實的力量。我們首先是生活在家庭之中的,家庭不但為我們創造基本的物質生活,而且提供精神成長的滿足,家庭給予我們溫暖,給予我們成長的力量。社會成員中的每一個主體,都是來自于每個家庭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去觀察社會、認知世界,形成個體早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到成長為真正的“社會人”。國泰而民安,民富而國強,老百姓幸福不幸福,不是空洞的口號,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上,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幸福指數的提高上。因此家庭建設是社會基層建設的窗口,是和諧社會、民族進步的重要基點,也是我們了解一個社會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二)家教:個人獲得教育的起點,社會系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眾多的教育門類中,學校教育是主體,有專職人員從事教學工作;家庭教育是基礎,是獲得品德教育的起點;社會教育則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補充和強化,良好和諧的社會環境對二者會起到促進作用。有別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從時長上看是持續性的,是每個人終身都要接受的教育;從范圍上講,家庭教育的內容無所不包。譬如,從最基本的“走、跑、跳、攀”到最初的“口語表達”,從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等生存能力的培養到最基本的心理感知“同情、共鳴、換位”,從最基本的禮貌培養“尊重、關愛、友好”到生活技能的培養“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都貫穿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家風:個體成長的精神足跡,關乎社會風氣的清濁

家風,俗稱門風,是一個家族或家庭價值觀的體現,家族世代相傳的精神內核,社會的價值縮影。家風是人生的第一條準則,個體成長的精神足跡,具有榜樣性、開放性、傳承性的特征,塑造著家庭成員的基本價值理念、品德修養、行為習慣、家國情懷。好的家風猶如春風化雨,以勤傳家、以孝傳家、以讀傳家,對國家對人民充滿熱愛,不僅能夠“先天下之憂而憂”,而且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好的家風也為立德樹人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修德正己;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內在的精神紐帶,緩解來自家庭外部的壓力。因此,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社會風氣的清濁,家風好,家道興盛;家風不好,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家風要發揮以點帶面、以點促面的正向作用,推動整個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風氣。

三、反思與超越:家庭家教家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價值意蘊

新時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和把握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豐富意義和當代價值,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直視家風建設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進而全面把握新要求。

(一)有助于及時化解基層社會治理的矛盾,增進個體規則意識

家國兩相依,家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一般來說,生于溫暖有愛的家庭中,個體成員能夠理性地看待周遭發生的一切不如意。在和別人相處時,能夠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理性面對困難挫折,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不會自怨自艾,更不會流血沖突,始終保持自尊自愛自強的狀態。反過來,一個家庭如果僅僅只有威嚴,只有家長思想而缺少愛和溫暖,勢必會缺少溫情,成員內心是冰冷的,在外界碰上事情時,難免會缺少共情能力。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和諧的家庭來舒緩社會壓力,尤其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多元社會,家庭沖突有時也是導致社會矛盾的一個導火線。在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時,家庭成員能夠協調人際矛盾,積累人際智慧,懂得換位思考,更加具有同理心,共情于他人他事。因此,人際關系的和諧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父母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可以增進個體的規則意識,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有助于形成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依托,凝聚社會共識

面對多樣化的社會群體、利益訴求、社會思潮,我們需要找到最大公約數,團結最廣泛的力量,匯聚最大的同心圓,使整個社會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此,國家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從不同層面對個體的行為作出了規范。以家庭為單位凝結而成的愛國共識,對于新時代中國夢的實現是必不可少的力量,使廣大家庭將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相連。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在引導家庭成員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念、民族觀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利于全體人民在心理上提升認同感和歸屬感,在行為上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融為一體,推動千萬家庭和億萬人民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家風是社風的重要反映,家風具有重要的教化和熏陶功能。家庭成員間或許性格有所不同,但由于受到家教家風的長期滋養,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價值取向,家教家風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著個體的價值追求。

(三)有助于涵養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生態,促成個體的政治認知

眾所周知,家庭雖小,但每一個黨員領導干部都是從家庭中走出來的,都有一個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政治人的過程,都需要經過一系列教化,逐漸成長為獨立參與社會事物管理的個體?!邦I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7〕。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時刻,家風和黨風、政風、社風緊密相連,回答了新時代條件下領導干部如何正己、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新時代的家風建設,將“治家”作為“治國”的基點,將家風建設上升到治國理政的新高度,有利于涵養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生態。一般來說,健康的家庭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孩子,有禮有節,可以有效調控自己的政治行為,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堅力量。個體可以在父母長輩的啟蒙和引導下,蒙以養正,逐漸適應社會環境,規范行為,形成自己的政治認知和道德判斷,扮演合格的社會角色。甚至有的青年在步入工作崗位后,仍會第一時間尋求來自父母的幫助和指導,父母的政治敏銳感、政治熱情對子女都有直接的影響,個體的政治認知離不開良好家教家風的熏陶。

(四)有助于夯實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塑造主體人格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學校教育雖備受矚目,但家庭教育的啟蒙功能也不可忽視。每個人都來自于不同的原生家庭,個體的教養、一言一行、綜合素質背后都影射著原生家庭的家教家風。古人說“愛子,教之以義方”,父母對子女家庭教育的內容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品德教育,即關于如何做人的教育。在起步階段,幫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讓孩子堅持自我管理,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依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約束自己,自己參與并處理自己的事務。良好的家教家庭不僅可以規范成員的日常行為,而且可以奠定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力量,形成熱愛祖國、奮發有為的高尚情懷;不良的家教家風中培育出來的孩子極易自私自利、拜金或違法犯罪,危及基層社會治理的效能,不利于社會和諧。治國安邦,重在基層,依托每一個家庭不斷提升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塑造主體人格,關乎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

四、探索與實踐:家庭家教家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實現路徑

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須先從社會治理做起,而社會治理的窗口在家庭,故家庭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切入點。新時代我們要從多方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作用,切實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一)主體基礎——家長正己崇德,實現教育理念現代化

家長要有意識地承擔起啟蒙教育后代的責任,正己崇德,自覺提升道德素養,用正確的理念、方法引導子女,給孩子內心深處默默埋下一顆善良的種子。誠然,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要學會溝通的技巧,因為孩子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按著你的意愿來行事,有不聽話甚至頂撞的時刻。父母需要先冷靜平復情緒,急躁不得,根據孩子的性格和事情的輕重緩急程度,找出恰當的方法和時機來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當然,對于有些原則性事情,不好苗頭出現的時候,要及時指出,以免一錯再錯。同時,子女作為受教和效仿的主體,“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養成好思想、好品德”〔8〕。學會自我反思、自我教育,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養小德成就大德。此外,家庭教育具有雙向性教育的特征,在傳統的認識中,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孩子實施正向的單向度教育,孩子是受教育者,父母有一定的權威性和榜樣性。但在現代化的家庭教育中,子女對父母也有反饋和引導,也會告知父母不要“倚老賣老”,也要遵守網絡道德。這種雙向性的教育模式才更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健康鞏固。

(二)堅守與創新——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

家教家風建設屬于文化范疇的概念,而價值觀是凝結在文化中的“魂”。家庭具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獨特優勢,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期待、教誨、批評等,對子女具有更大的影響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進行簡單的知識傳授和觀念表達,具有鮮活性,需要融入實際家庭生活中,讓成員感知它、領悟它。好的家教具有示范性的引導和約束性措施,可以將抽象的政治話語轉換為日常表達,更具通俗化,話語形式更加多樣化,生活中的細節更加具象鮮活化,有利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比如,父母可以借鑒“岳母刺字”的歷史故事,引導和教育孩子樹立家國情懷,從小灌輸愛國教育,將愛黨愛國愛家統一起來,讓愛黨愛國愛家成為一種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父母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躬行實踐,為孩子樹立學習榜樣,引導家庭成員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家庭觀來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與國家夢、民族夢的共贏,為培養善良、向上、陽光、自信的下一代奠定扎實基礎。

(三)拓寬渠道——有效利用媒介力量,形成社會合力

當今社會數字化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土壤,我們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力量,積極拓寬宣傳渠道,通過人物訪談、宣講報告、典型事跡等多種形式來引導公眾關注家庭建設。1999 年央視公益廣告《媽媽洗腳》,雖然時間只有幾十秒卻感動了無數觀眾。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稚嫩的身體也效仿媽媽為媽媽打一盆洗腳水時,感動了熒幕前的萬千觀眾。2014年,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舉辦“家風是什么”,通過輿論的宣傳引導推動了全社會范圍內愛國愛家、向上向善的道德風尚,在全社會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隨后地方各省市媒體也積極開展此類主題系列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2017 年9 月山西省陽泉市文明辦收集當地豐富的縣志、村志、族譜、家譜等史料,對傳統美德進行創造性的轉化,挖掘“家”文化的內涵進行家風的傳承。2018 年公益廣告《一雙筷子》,看似尋常不起眼的筷子,蘊藏的卻是中國人五味雜陳的情感,凝聚著中華民族的“魂”。2022 年9 月云南省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開展“家庭家教家風”宣講活動,邀請各界專家以樸實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解讀好家風好家訓的內涵,通過視頻資料、現場互動等形式,生動形象地講述了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基層社會治理牽涉面廣、任務繁重,既要統籌兼顧,又要突出重點。我們要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設的協同機制,形成學校、社區、婦聯、媒體與家庭聯手通力配合的良好局面,將家庭道德的“小圓”和社會道德的“大圓”融合起來。尤其黨員要帶頭重視家庭建設,讓“關鍵少數”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好家風促進好民風,以好民風形成好社風,形成人人構筑“中國夢”的良好風氣,為推動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高質量發展、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會風貌提供良好基礎。

猜你喜歡
家教家風家庭
勤勞節儉傳家風
家庭“煮”夫
家風伴我成長
戀練有詞
幽默好家風(二)
家風
家教短評
家教短評
家教短評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